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地基与基础的基本概念 1、基础是墙和柱子下面的放大部分,它直接与土层接触,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给地基。 2、地基是基础下面的土层,不是房屋建筑的组成部分。地基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其中,具有一定的地耐力,直接支承基础,持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土层称为持力层;持力层以下的土层称为下卧层。地基土层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到了一定深度则可忽略不计。 二、地基相关知识 1、地基的分类 地基按土层性质不同,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 2、人工地基加固的方法 常用的人工加固地基的方法有压实法、换土法和桩基。 第二节 基础的埋置深度 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应考虑下列几个条件: 一、地质构造的好坏程度 二、地下水位的影响 三、冰冻线因素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第一节 概述 一、地基与基础的基本概念 1、基础是墙和柱子下面的放大部分,它直接与土层接触,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给地基。 基础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处在建筑物地面以下,属于隐蔽工程。基础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全问题。建筑设计中合理地选择基础极为重要。 2、地基是基础下面的土层,不是房屋建筑的组成部分。地基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其中,具有一定的地耐力,直接支承基础,持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土层称为持力层;持力层以下的土层称为下卧层。地基土层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到了一定深度则可忽略不计。 基础是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基与基础又密切相关,若地基基础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补救,从工程造价上看,一般4、 5层的民用建筑,其基础工程的造价约占总造价的 10%--20%。 二、地基相关知识 1、地基的分类 地基按土层性质不同,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 天然地基:凡天然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须经人工改良或加固,可直接在上面建造房屋的称天然地基。 人工地基:当建筑物上部的荷载较大或地基土层的承载能力较弱,缺乏足够的稳定性,须预先对土壤进行人工加固后才能在上面建造房屋的称人工地基。 2、人工地基加固的方法 常用的人工加固地基的方法有压实法、换土法和桩基。 (1)压实法 用各种机器对土层进行夯打、碾压、振动来压实松散土的方法为压实法。在开挖基坑后,为改善土层表面的松软状况、保证地基的质量,往往采用木夯、石硪、蛙式打夯机进行夯打、压实。若需要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则应用重锤夯实机、压路机进行夯实、碾压,或用振动压实机压实。 (2)换土法 当基础下土层比较软弱,或地基有部分较弱的土层,如淤泥、淤泥质土、填土等,不能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可将较弱土层全部或部分挖去,换成其他较坚硬的材料,这种方法叫换土法。换土法所用材料一般是选用压缩性低的无侵蚀性材料,如砂、碎石、矿渣、石屑等松散材料。 (3)桩基 当建筑物荷载很大,地基土层很弱,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采用桩基,使基础上的荷载经过桩传给地基土层,这也是一种加固地基的方法。 第二节 基础的埋置深度 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应考虑下列几个条件。 一、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六种情况 若全为好土,则基础至少为0.5m。 若上为弱土,下为好土,且弱土厚度不超过2 m,则基础可埋置到弱土底部。 若上为弱土,下为好土,且弱土厚度较厚,但小于5 m,则基础可埋到弱土中,但必须加宽基础。 若上为弱土,下为好土,且弱土厚度超过5 m,则基础可埋到弱土中,在局部进行换土,如仍不能满足荷载要求,在换土中打入桩基。 若上为好土,下为弱土,尽量将基础浅埋,减少对弱土压力。 若上为好土,中为弱土,下为好土,则将基础埋在好土中,将桩基直接通入弱土打入好土中。 二、地下水位的影响 若地下水位较深,尽量将基础埋在地下水位之上。 若地下水位较浅,尽量将基础埋在地下水位最下面的好土内。 三、冰冻线因素 尽量将基础埋在冰冻线下至少200mm。 课题序号 授课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形式 13建筑 课堂讲授 2 授课章节 2.3基础的构造 名称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了解熟悉基础按不同的形式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教学重点 熟悉基础的构造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对于基础构造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案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 通过PPT课件及现场实践,让学生了解基础构造的分类及初步掌握构造中的一些特殊问题解决方法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基础的分类和构造 一、按基础的形式分类 基础的类型按其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和联合基础。 1、条形基础 基础是连续的带形,也称带形基础。 2、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呈独立的块状,形式有台阶形,锥形、杯形等。独立式基础主要用于柱下,将柱下扩大形成独立基础。 3、联合基础 联合基础类型较多,常见的有柱下条形基础、柱下十字交叉基础、片筏基础和箱形基础。片筏基础整体性好,具有提高地基承载力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广泛用于多层高层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中。 二、按基础的材料分类 按基础材料不同可分为砖基础、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等。 三、按基础传力情况分类 按基础传力情况不同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两种。 四、常用刚性基础构造 1、砖基础 2、石基础 石基础有毛石基础和料石基础两种。 3、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基础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第三节 基础的分类和构造 一、按基础的形式分类 基础的类型按其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和联合基础。 1、条形基础 基础是连续的带形,也称带形基础。有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墙下条形基础:一般用于多层混合结构的承重墙下,低层或小型建筑常用砖、混凝土等刚性条形基础。如上部为钢筋混凝土墙,或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2、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呈独立的块状,形式有台阶形,锥形、杯形等。独立式基础主要用于柱下,将柱下扩大形成独立基础。 3、联合基础 联合基础类型较多,常见的有柱下条形基础、柱下十字交叉基础、片筏基础和箱形基础。 如果地基特别弱而上部结构荷载又很大,即使做成联合条形基础,地基的承载力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将整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梁或板,形成片筏式基础。片筏基础根据使用的条件和断面形式,有板式和梁板式两种。 片筏基础整体性好,具有提高地基承载力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广泛用于多层高层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中。 当建筑设有地下室、且基础埋深较大时,可将地下室做成整浇的钢筋混凝土箱型基础,它能承受很大的弯矩,可用于特大荷载的建筑。 二、按基础的材料分类 按基础材料不同可分为砖基础、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等。 三、按基础传力情况分类 按基础传力情况不同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两种。 采用砖、毛石、混凝土、灰土等抗压强度好而抗弯、抗剪等强度很低的材料做基础时,基础底宽应根据材料的刚性角来决定。刚性角是基础放宽的引线与墙体垂直线之间的夹角。凡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就是刚性基础。 刚性基础常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压缩性较小的中小型民用建筑。刚性基础因受刚性角限制,当建筑物荷载较大,或地基承载能力较差时,如按刚性角逐步放宽,则需要很大的埋置深度,这在土方工程量及材料使用上都很不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以承受较大的弯矩,基础就可以不受刚性角的限制。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基础,不仅能承受压应力,还能承受较大的拉应力,不受材料的刚性角限制,故叫作柔性基础。 四、常用刚性基础构造 1、砖基础 砖基础取材容易、价格较低、施工方便,是常用的类型之一。但由于强度、耐久性、抗冻性较差,多用于干燥而温暖地区的中小型建筑的基础。在建筑物防潮层以下部分,砖的等级不得低于MU10;非承重空心砖、硅酸盐砖和硅酸盐砌块不得用于基础材料。 由于刚性角限制,并考虑砌筑方便,常采用每隔二皮砖厚收进1/4砖的断面形式,在基础底宽较大时,也可采取二皮一级与一皮一级的断面形式,但其最底下一级必需用二皮砖厚。 2、石基础 石基础有毛石基础和料石基础两种。 3、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基础 混凝土基础是用水泥、砂、石子加水拌合浇注而成,常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15。他的剖面形式和有关尺寸,除满足刚性角外,不受材料规格限制,按结构计算确定,其基本形式有矩形、阶梯形、梯形等。 课题序号 授课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形式 13建筑 课堂讲授 4 授课章节 2.4基础构造中的特殊问题 名称 2.5地下室构造 使用教具 了解熟悉基础构造中存在哪些特殊问题 教学目的 掌握地下室的构造,掌握地下室的防潮防水做法 教学重点 基础构造中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地下室的水平和垂直的防潮防水做法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 应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的展现基础构造中的特殊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讲解其解决方法。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础构造中的特殊问题 一、相邻建筑基础处理 1、同时新建房屋的相邻基础宜埋置在同一深度,并设置沉降缝。 2、新建房屋与原有房屋相邻时,新基础应浅于原基础或持平,以保证原房屋的安全 3、新建房屋与原有房屋相邻时,但新基础必须深于原基础时,为了不破话原基础下的刚性角内的土层,保证房屋安全,必须使新基础离开旧基础,离开的距离不小于新旧基础底面高差的2倍,并与新基础上用挑梁支承墙梁及外墙,新旧墙体间留有沉降缝。 二、不同埋深的基础处理 基础埋置深度不同时,应把高差做成踏步逐渐下跌,每踏步高度不大于500mm,踏步长度不小于1000mm,以防止在陡然高差处墙体断裂或者发生不均匀下沉。 第五节 地下室构造 一、地下室的类型 按使用功能有普通地下室和防空地下室,按顶板标高分有半地下室和全地下室等。 二、地下室的构成 地下室由墙体、底板、顶板、门窗、楼梯五大部分组成。 三、地下室采光 四、地下室防潮与防水做法 1.地下室的防潮做法 2.地下室的防水做法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第四节 基础构造中的特殊问题 一、相邻建筑基础处理 1、同时新建房屋的相邻基础宜埋置在同一深度,并设置沉降缝。 2、新建房屋与原有房屋相邻时,新基础应浅于原基础或持平,以保证原房屋的安全 3、新建房屋与原有房屋相邻时,但新基础必须深于原基础时,为了不破话原基础下的刚性角内的土层,保证房屋安全,必须使新基础离开旧基础,离开的距离不小于新旧基础底面高差的2倍,并与新基础上用挑梁支承墙梁及外墙,新旧墙体间留有沉降缝。 二、不同埋深的基础处理 基础埋置深度不同时,应把高差做成踏步逐渐下跌,每踏步高度不大于500mm,踏步长度不小于1000mm,以防止在陡然高差处墙体断裂或者发生不均匀下沉。 第五节 地下室构造 一、地下室的类型 按使用功能有普通地下室和防空地下室,按顶板标高分有半地下室和全地下室,按结构的材料可以分为砖墙结构地下室和混凝土墙地下室等。 二、地下室的构成 地下室由墙体、底板、顶板、门窗、楼梯五大部分组成。 1.墙体 地下室的外墙应按挡土墙设计,如用钢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墙,应按计算确定,其最小厚度除应满足结构要求外,还应满足抗渗厚度的要求。其最小厚度不低于300mm,外墙应作防潮或防水处理,如用砖墙(现在较少采用)其厚度不小于490mm。 2.顶板 可用预制板、现浇板、或者预制板上作现浇层(装配整体式楼板)。如为防空地下室,必须采用现浇板,并按有关规定决定厚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无采暖的地下室顶板上,即首层地板处应设置保温层,以利首层房间的使用舒适。 3.底板 底板处于最高地下水位以上,并且无压力产生作用的可能时,可按一般地面工程处理,即垫层上现浇混凝土60~80mm厚, 再做面层;如底板处于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时,底板不仅承受上部垂直荷载,还承受地下水的浮力荷载,因此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并双层配筋,底板下垫层上还应设置防水层,以防渗漏。 4.门窗 普通地下室的门窗与地上房间门窗相同,地下室外窗如在室外地坪以下时,应设置采光井和防护蓖,以利室内采光、通风和室外行走安全。防空地下室一般不允许设窗,如需开窗,应设置战时堵严措施。防空地下室的外门应按防空等级要求,设置相应的防护构造。 5.楼梯 可与地面上房间结合设置,层高小或用作辅助房间的地下室,可设置单跑楼梯,防空要求的地下室至少要设置两部楼梯通向地面的安全出口,并且必须有一个是独立的安全出口。这个安全出口周围不得有较高建筑物,以防空袭倒塌堵塞出口影响疏散。 三、地下室采光 可以设置采光井,采光井由三面侧墙、底板和防护篦组成 四、地下室防潮与防水做法 1.地下室的防潮做法 当设计最高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且无形成上层滞水可能时,地下水不能浸入地下室内部,地下室底板和外墙可以做防潮处理,地下室防潮只适用于防无压水。 地下室防潮的构造要求是:砖墙体必须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灰缝必须饱满;在外墙外侧设垂直防潮层,防潮层做法一般为:1:2.5水泥砂浆找平、刷冷底子油一道、热沥青两道,防潮层做至室外散水处,然后在防潮层外侧回填低渗透性土壤如粘土、灰土等,并逐层夯实,底宽500mm左右。此外,地下室所有墙体,必须设两道水平防潮层,一道设在底层地坪附近,一般设置在结构层之间。另一道设在室外地面散水以上150~200mm的位置。 2.地下室的防水做法 目前采用的防水措施有卷材防水和混凝土自防水两类,学生课后自主了解为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