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提出的背景_原因与过程

来源:易榕旅网
2007年第5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52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原因与过程

姚茂军

彭家理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介绍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背景和过程。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识过程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7)05-0018-02

作者简介:姚茂军(1978-),男,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商学院研究生;彭家理(1948-)男,南充篷安人,内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7-04-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一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提出这一重大命题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日趋完善,人们的物质财富正日益增多,中国式的民主正日趋成经济、文化权利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这是我国型,人们的政治、

现代化建设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成就,它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命题提出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

1关于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近30年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

2关于原因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长足发展和

化。当今,我国正面临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催生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它体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以及每一领域的各个环节。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不仅涵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还包括政治素质、道德伦理素质等,这些素质的提高才能体现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在多极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一个民族是否具有艰苦奋斗、团结进取、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是其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的发展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加强对外联系的同时,呼唤新时代的民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后,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政府一改过去长期一贯奉行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实行了适度分权和让权的政治体制,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和职位只升不降的模式。社会的治理由过去的人治和策治改为了现在的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政府由过去的管理型政府变为以人为服务型政府。与此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个个新的执政理念相继提出,这表明我国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政治改革一样,我国的经济改革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变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工作中心从政治转移到了经济上,改变了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清一色的公有制经济所有制形式,实行了以公有制经

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不再像过去了那样简单纯朴,而是变得日趋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精神思想既面临着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际敌对势力仍旧不断加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年轻人的影响不可低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增强。这有利于人们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自主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性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他们不能深刻领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基本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线、基本纲领。一些同志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缺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缺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为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缺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改革精神、创新能力、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些拜金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他们不想遵守也不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导致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

—18—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足、道德失范等问题,这要求必须有统一的基本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是推进改革开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刻的价值论思想。譬如,邓小平从不同角度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际上这就是肯定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价值。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从不同角度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些论断从反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邓小平还指出:“

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在他指导下制定的社会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这里的“富强民主文明”,应该说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针对人们在姓“社”姓“资”问题上的困惑,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这一论断从一个新的高度揭示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了社会主义的最主要功能、最高目标和最基本价值。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对价值问题给予了思想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赋予了价值问题更高的理论地位、人地位乃至政治地位。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代表中国先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这三个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江泽民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又提出了政治文明的要求,强调“

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将三大文明融为一体,更加全面地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面对新形势、新的情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出:“

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说明了我们所要建设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所要达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一系列范畴具有强烈的价值色彩,实际上属于价值论的范畴。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把我们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引导到核心价值的层面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要适应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形成全体人民

[3]

。2005年2月19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关于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命题的提出有一个由易到

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在学术界讨论,然后党和国家几届领导人逐步认清了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正式提出。

3.1学者们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前,关于社会主义价值

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理解:“科学的”社会主义和“伦理的”社会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如考茨基、阿尔都塞等人把社否认社会主义价值因素;伦理会主义实证化和制度化,忽视、

社会民主党以及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如波恩斯坦、

者等把社会主义伦理化、价值化[1]。但都没能把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有效地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长期是实证化、物化和制度化的社会主义。事实上,马克思也认为,社会主义是制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这种统一根源于社会本身的内在逻辑。上海社科院程伟礼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制度,而且是一整套价值体系。法国社会党领袖、政府前总理利奥内尔・若斯潘认为:现今社会主义不再是一种教条体系,而是人们的

[2]

“政治的和道德的远景设想”。当代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已经

普遍放弃用一种制度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而只是把社会主义视为一系列基本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从“制度替代”转向了“价值替代”。我们并不赞同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替代制度”观,然而它也有其合理之处,即社会主义也是一个价值体系,这是过去未能引起我们重视之处。

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诉求,是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对于何为其核心价值,学者们争论很多。黑龙江省委党校刘建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认为,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由新集体主义、人民功利主义、自由—民主主义、实践理性主义所构成的价值体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占阳指出,社会主义终极价值就是普遍幸福主义,它是统领和规定社会主义全部价值的最高价值。中央党校白先愚认为:自由、公正、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山东临沂市委党校李抒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应是利益多元化、共同富裕、以人为本三个方基本的价值诉求。面,其中共同富裕是首要的、

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文化、人和社会等向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了概括,有各自的合理之处。笔者认为,从当下我国的实际出发,可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括为:共同富裕、以人文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谐发展。

3.2几届领导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

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很少提及社会主义价值和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概括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正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内容和要求,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下转第2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邓小平也没有直接论述过社会主义的价怎样建设社会主值和价值观问题,但他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义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实际上渗透和包含了非常深

—19

—黄石构成,小桥横池而建,曲曲弯弯,可达“步移景异”的功效。留园冠云楼,在林泉耆硕之馆的北面庭馆内,楼西庭院中的回廊,交叉迤俪,廊柱林立错落,有种变幻迷离的趣味。因廊弯曲而有角度,故所见的景观亦不同。

苏州园林园景一般朴素自然,园林建筑小巧玲珑,灰瓦白清和,于墙,色调偏于淡雅。造园之理论主旨,在于倡言静寂、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喧闹的城市之间闹中求静,并有“

唱”,“俯流玩月,坐石品泉”之静趣。“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苏州园林的内在精神是审美主体与对象的相融与统一。精神是现实中的虚无,审美对象则是现实中的实体;精神是文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对理想自然的推崇,审美对象则是经过造园者人工化的自然物。造园者将纯自然与人类社会有机结幽远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人心所造,园合,因而有无穷的意味、

林即为所造之境在现实中的落实。

园林不同于纯自然,也不是完全的人工技艺,它是技术与自然的结合体。它以自然为中介,使人在自然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达到与道的和谐统一的意境。造园者对自然的做法是模仿而不是写实,即崇尚自然状态但又不愿真正离开社会放弃一切走进山林最终隐逸。结果是模仿自然,山水花木和谐地相处在一起,诱发人的意境美感。在园林中,山水花木主要起“比”“兴”作用,是宇宙感、历史感和人生感的寄托。一拳石

则苍山千仞,一勺水则碧波万顷。层峦叠嶂,长河巨泊,都在想象中形成,直至物我融合无间的境界。人与自然物在感情上的亲和,形成了清净虚明、无思无虑的心境,这种心境渗透到园林中去,必然使园林具有了明显的写意性,因而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就有了强烈的精神寄托和抒情色彩。

苏州园林追求的首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其次,才是花木竹石本身形式。它把那些最能引起思想情感活动的自然因素摄取到园林中来,以心造境,赋予这些自然元素象征深邃的境,使观赏者感到亲切,又感到崇意义,最后反映高尚、

高。这种观感恰恰也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代表的造园者追求的目的。他们把园林看作人生、仕途的一个精神驿站,仕途未顺,就退归于园林,作“退思”之方便;一旦东山再起,即走出园林登上庙堂。可谓出入自由,进退自如。隐世又不离于世,在现实中开辟出一块理想的乐园,使那些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人格与抱负最终不必远游彼岸,而在这片心造之境中落地生根,达到心灵的“至乐”。庄子的隐逸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参考文献:

[1]王国胜.试论庄子对隐士思想的传承和递进[J].江西社会科

学,2006(2).

[2]叶青.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层面与演进.南方建筑,1996(4).

(上接第19页)

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目标,也已经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目标。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范畴和要求,本来就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从学者们和领导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从不同维度表达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需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物质存在和精神状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鉴于我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日趋准确,从理论和实践纬度,我国急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统领人们的思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关于社会主义价值和核心价值的认识过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我国学人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识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过程中又一理论创新,它的提出有特殊的原因、背景和复杂的过程。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情形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新的执政理论相继提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也是顺应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而提出的。它的提出是重要而紧迫的,它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值得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吴向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构建[J].社会主义论丛,2005

(11).

[2]程伟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超越性[N].人民日报,

2007-01-09.

[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访李忠杰教授[J].科学社

会主义,2005(2).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