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赤壁赋》教学经验总结
夏家桂
摘要:沉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本文认为《赤壁赋》这篇文本价值应该在四个方面:情感变化和哲理,语言形式和韵味。这四个方
面,若细细深挖,几乎每个方面都需要上一节课才能讲透彻。而一节课的时间,教师只能适当取舍,因为面面俱到而都蜻蜓点水,实在等同于面面未到!
关键词:悟情明理课堂总结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8.14.083
坦白说,拿到这次比赛课题时,心里是焦虑甚至是畏惧的。《赤壁赋》在很多老师眼中都是两个字:难上!是的,文本冗长、字词障碍、说理深奥,情感又离学生生活很远,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而且还要用智慧课堂的形式呈现,更是难上加难。
仔细斟酌以后,我最终选择用一节课时间把情感变化和哲理给同学们讲清楚。理由有二:第一,从情到理再到情,比较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第二,《赤壁赋》里说理的那块,是很多教授过的老师感到最难教的,通常在处理时都模糊不清,简单带过甚至不了了之。我也有如此的困惑。所以,希望以这次赛课为契机,借助畅言智慧课堂的形式,以期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梳理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因为《赤壁赋》是一篇介于诗文之间的赋体美文,学习这种美文,必须要放声去读,在诵读中方能体会和领悟作者的情感。通过自由吟诵、单人诵读、教师范读、集体朗读等诵读方式,一下就把同学们的情感带进了文本里,这个时候,课堂气氛也激情活跃起来。同时,我扣住文本,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抢答、随机提问等方式,让他们自己从文本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内容。而且应用移动终端类和畅言智慧课堂软件整体上拉近了学生与其感兴趣的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难解,学生通过多样式的参与,改变传统文言文课堂教师一人灌输式的讲述。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有助于教师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比如,第二段同学们读出了和第一段不一样的情感——悲。我便追问:从哪读出?学生抢答,我便顺势引导他们鉴赏了悲凉幽怨的箫声。继续追问:客的箫声为什么会如此悲凉?随机提问,学生能依循“倚歌而和之”这句话,品味苏子的歌词,最终他们从“美人”这富含深意的意象中读出苏子“悲”的内容是怀才不遇的政治失意之悲。就这样,我扣紧文本,慢慢引导,同学们通过诵读,体会语句,最终我们读出了前三段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和具体内容:由乐而悲,悲政治失意,又悲人生短暂。
接下来,我又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通过设计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拍照上传探究结果的方式,重点解决第四段的说理,也就是苏轼如何通过“变与不变”的道理“取与不取”的智慧消解人生之悲,走出心灵重围的。我设计的问题如下:第一,说明“水”和“月”变与不变之理,并从自然界、能量转化、季节乃至人类中举出变与不变的实例。第二,苏轼提“变与不变”主要是为了消解前文“二悲”中的什么之悲?第三,苏轼认为什么不该取?什么
该取?联系作者的被贬经历,“非吾之所有”可以具体理解成什
么?第四,这种取舍的智慧主要解决了前文“二悲”中的什么之悲?我当时设计这四个问题是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紧扣文本,看作者如何说的。第二,联系同学们的所学知识,让他们迁移联想。第三,问题有梯度,层层推进。第四,把这种空洞深奥的道理细致化、具体化、明晰化。
这种设计问题、合作探究、拍照讲解的形式收到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同学们在交流讨论中,思想碰撞起了智慧的火花,竟然说出“自然界中落叶又在孕育下一个生命”这个让我惊喜的结论。最后我们明白了原来苏轼是想用变与不变的世界观解决了人生短暂之悲;用取与不取的人生观价值观解决了政治失意之悲,就这样将人生沉重的难题消解于云淡风轻之中。最终情感又回到了最初的乐,并让他们比较开篇的“乐”和最后的“乐”在层次、深度上的不同。开篇的“乐”是短暂的感性之乐,而结尾的“乐”是达观的理性之乐。
通过诵读悟情、探究明理,我带着同学们领悟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且大体明白了苏子的乐观旷达究竟是何种智慧人生。真正的乐观旷达不是对人生苦难无感麻木,而是在面对已然残破不堪并且无能为力的现实时如何消解这种心灵的痛苦,如何让自己的心在现实中突围。
课已上完,本人大体对课堂效果较满意。反思智慧课堂的使用,我觉得将学生移动终端与知识系统性较强的文言文学习在一起,改进了教学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最大的好处是通过习题报告等能及时有效地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且教学设计的创新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减轻学生的任务,又可以拍照上传实例和学生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更多的感同身受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包括教学设计和智慧课堂的运用。比如若能再侧重景物描写,让同学们通过情景交融读出情感,课堂将会更丰实有效;智慧课堂技术若使用得再娴熟一些,课堂将会更从容自如。不过好在,这只是一堂课而已,在未来教学的道路上,我定会永怀初心,继续求索!参考文献:
[1]周开花.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J].学周刊:c,2010,(11):138.作者简介:夏家桂,合肥六中,安徽合肥230000
-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