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兴衰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和实力,两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基层文艺阵地建设和文艺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沙子镇政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任务部署,按照“文化建设在基层、文化服务农村”的要求,以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不断丰富和提升基层文艺为根本,以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扎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文艺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基层经济社会和文艺协调发展。
一、文艺创作生产现状
1、关注现实,服务当下,积极推进社区文化蓬勃兴起 基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文化生活有了基本保障。镇政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街道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先后修建了街道及村级文化设施和文话活动场地。镇移民小区广场内安装了较齐全的健身器材设备。镇文广站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内部设施基本完善,在原有图书阅览室、娱乐室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电脑室、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篮球场、毽子、跳绳、下棋等,活动制度健全,服务规范,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2、服务群众,谋求作为,积极打造广场文化交流活动 在我县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影响,具有城市化特征的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兴起。我镇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最具影响力的为沙子银杏广场及沙子小学操场。这两个地方常年开展辖区内文化活动及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每天晚上必不可少的广场舞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参与。特别是各大节日和镇内举办诸如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期间都有相应配套的群众文艺表演活动,这些文艺节目往往都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些新面貌和新气象都是过去我们所没有的。
3、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积极推进文学创作和人才培养 近年来,在我镇相关部门和领导对文学生产创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组织下,沙子镇文化事业在县文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批文化爱好者涌现出来,其创作硕果累累:在新闻信息方面,马朋兹写的《石柱沙子镇大力发展晚秋生产》、《石柱沙子镇:开辟错季节蔬菜增收渠道》、《弃厂养鸡 牺牲“钱途”换“前途”》等新闻信息先后在华龙网、石柱报、武陵都市报、重庆日报农村版发表、上报。此外,仍有杨宗平、罗欣颜、王兵兵、张维花等众多新闻创作者;在小说方面,我镇政府职工戴云树曾执手写了一篇近2万字的中长篇小说,受到出版社倾睐。
二、 文艺创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农村文艺建设奠定了物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为加强农村文化做出了巨大努力,基层文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体而言,文艺发展同经济快速发展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尤其是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制约,基层文艺建设滞后于城市,偏远地区滞后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如城市居民,城乡之间、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之间文化生活差距拉大等。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社区文化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有待提高
国家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地方政府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当前,镇政府费劲心思,在社区文化方面狠抓建设,不但修建了健身器材、篮球场,镇文广站内设施基本完善。虽然群众认可政府的行为,但反响确是一般,到文广站查阅资料或是运动的群众微乎其微。社区设施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社区设施管理方面,没有专业人员从事管理工作,政府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管理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2、文艺创作呈现“来的多,去的少”,对外交流不平衡 文艺的交流最早是从民间起步的。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
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我镇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兴起。但纵观总体情况,我镇文艺创作呈现出“来的多,去的少”的不对称局面。对于最让群众接受的广场舞,其基本是从网上或者别处借鉴或直接照抄,没有自己的思想、文化,这对文艺的发展极为不利。
3﹑创作队伍青黄不接,人才涣散
近年来,虽然我镇大批文艺创作者涌现出来,但其无论文学创作和研究队伍都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使得我镇文化发展较为艰难。就新闻写作来说,我镇在全县较有影响力的新闻写作者基本已45岁以上,35岁以下中青年新闻写作者不超过5个,小说创作同样如此。再者,很多中青年在职干部都不愿加入文化工作行列,尽管政府领导再三督促年轻干部每周一篇信息,但就其完成质量而言,不敢恭维。年轻一代中较有成果的人寥寥无几。
三、 促进文艺创作生产的建议
没有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全社会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本镇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根据本镇文艺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群众思想认识,激活管理机制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正确认识和充分肯定社区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针对群众不愿参加社区文化现象,政府要通过有效手段积极带领群众参与进来。因此,政府得
为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形成有利于社区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如设立广告牌、地方电视广告宣传、当地宣传栏和报纸等有效手段让群众真确认识社区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建议镇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关社区文化人事管理的具体政策条文,全面激活社区文化的运行。
2、加强对外交流,杜绝照搬照抄
增强和巩固镇文广站在文艺创作和研究在组织、研究中的力量,充实相关人员,使之发挥龙头与中心作用。增加文广站工作人员对外学习的机会,加强其与外界的交流。同时,保持崇高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兼收并蓄,博采纵长,还得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适当吸收借鉴别人文艺方面成功的经验、思路、方法,对我镇的文艺事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但对于照搬照抄现象,要坚决杜绝。
3、 建立有力的扶持机制,扶植文学新人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不建立有力的扶持机制,文学事业很难有大的发展。因此,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较好文学创作素养的年轻作者,迫在眉睫。同时要充实基层文化队伍,注重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鼓励其从事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这样,基层文学创作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从而摆脱自生自灭的现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