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湖岸景观和建筑形象和谐性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月湖湖岸景观及建筑形象的分析,揭示城区湖岸景观和建筑形象和谐设计的原则,并提出实现两者和谐发展的构成要素。从月湖的水岸线、湖滨绿化和建筑天际线几方面着手,使湖岸景观和建筑形象相辅相成,以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环境。
3.湖岸景观和建筑形象的和谐设计的原则 3.1自然性原则
尊重自然,应尽量保持山水的原貌,维护自然山水的格局,依照河道的自然形态建设滨水区,保留自然湿地与绿地,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尊重人文历史,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将滨水区的历史、文化烙印作为遗产加以尊重保护,形成与滨水区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廊道。 3.2整体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从大局入手,以整个城市结构为背景,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滨水城市形态。加强滨水区与城市腹地、滨水区各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
4.湖岸景观和建筑形象和谐设计的构成要素 4.1水岸线的设计
目前很多城市出现了大量的笔直宽阔的湖滨大道,单调的岸线处理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水体失去了活力。一览无余的直线型路线,更使游人望而却步。水岸线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水体形态和步行路线两个重要方面。城区湖岸景观中,应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结合起来。特别是湖岸线的弯曲情况有很大关系。向外侧弯曲时,面对进行方向,视线的切线往往只到水面,自然与人工的混合较少。相对的,向内侧弯曲时,视线的切线同时包含了水面和水际线,多形成自然与人工交织的景观。特别是夜景,内侧弯曲时,路灯等以间距倒映水面,加深空间深度,使景观逐次展开并有节奏感。 4.2湖滨绿化设计
月湖湖滨景观主要是两山(龟山、梅子山)、两桥(江汉一桥和月湖桥)、一江(汉江)一湖(月湖)”,构成月湖的立体景观。湖滨景观充分体现了山水园林韵味,强调规划区内山体和湖岸的自然性和完整性,仅在局部进行修整,并适当扩大水面,引入水景,结合植被和建筑空间,塑造出自然山水和人工园林交融的靓丽风景。位于梅子山下的人工湿地岸边,长达数公里的栈桥蜿蜒湖上,脚下蒲草青青,莲花朵朵。面积达1h㎡的人工湿地,流水潺潺,草丛茂密岸上,保留了数百株原生态的水杉,林问修建了幽长的木栈桥,在梅子山和龟山之间规划了大片绿地。月湖路和建筑之间设置步行生态林形
成绿色通廊,引入各种环保生态的手法和措施,如:顶板配合绿化的太阳能集热板,京广线沿线的生态防噪林等。 4.3建筑天际线的设计
控制滨水天际线,首先应保持前景天际线的连续性,应该注意沿岸建筑在体量、立面、色彩、风格等方面的一致;其次应该力求形成滨水天际线高低错落的变化,使平缓与突出相结合,注重韵律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保护山脊线景观
湖岸建筑的天际线组织必须尊重山体轮廓形状,建筑应与山形保持对比、呼应、相互衬托,往往在山峰处建筑宜低,衬托山峰的高耸,低凹处若能使建筑的透视高度突破山脊则更为生动。一般从观景点看建筑的透视高度不超过山脊线高度的三分之一,才能使山的自然景色给人以完美的感受。应留出标志性山体视线走廊,防止遮挡这些山线。 (2)标志性建筑
为了形成起伏有序的天际线,可在关键的节点上合理布置地标性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它们对人的视线有聚焦作用,在创造优美轮廓线中必不可少。在湖岸轮廓线的构成中,可以通过高度不高,但造型独特的建筑或建筑群,增加轮廓线的吸引力。 (3)建筑退线
蓝线是规划的水陆用地的分界线,建筑后退蓝线距离为建筑物距
湖岸的最小距离,与水体尺度、湖岸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应满足湖岸开敞空间、绿化、滨水活动组织的用地要求,与建筑高度控制相协调,以达到舒适协调的空间尺度关系。建筑后退蓝线一般大于建筑高度,对于不同尺度的水体,要规定不同的最小后退宽度。 5.结论
本文通过对月湖的湖岸景观、建筑形象分别进行调研,意在找到合适的方法使两者和谐共存。可利用的构成因素包括:水岸线设计采用曲线,注意环境的遮挡关系;湖滨绿化注重立体景观的设计;建筑天际线保证视线的顺畅,并个性鲜明,能够成为城市的标识和象征。通过以上几方面,充分发挥湖泊和建筑的资源优势,创造和谐的休闲文化场所,体现武汉的城市文化风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