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术为天下裂

来源:易榕旅网
道术为天下裂—

秋战国问题及儒家方案解决浅议

[张 伟] (20076122069) [尉 学 斌] 讲师

[摘要]: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及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学说。\"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关键词]: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儒家 法家

[Abstract]: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era, is China's feudal culture, the number of this period ideological culture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feudal society, more than 2,000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ideological, cultural, henda theories of the Chinese splendid culture has profound influence for generations, the cadre left precious wealth for the human culture, and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When royal and hegemony, scholars, and travel around for hegemony, to advise the warring states formed \"henda school situation. The so-called \"thought\" refers to the period with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reflected strata and class interests and work, but also the thinker qin han to the floorboard of all sorts of political school, after spring of theory. \"That was 100\more thinkers an exaggeration. Contend, reflecting the bright stars various theories of other schools argue, the active bright colorful, in our country, the academic history, history, history of sparkling wrote a page.

[Keywords]: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Henda;Contend;Confucianism;legalist

【正文】 春秋时期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郡县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帝制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文化融合的进程。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

合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社会条件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我认为在那个时期的各种学说中,最有影响力的便是儒家和法家,首先简单介绍下这两个学派。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知识财产。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

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一)法家

法家创始人:韩非子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

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儒家与法家贡献与成就

我认为儒家仁爱非爱、无爱,只是站在现代价值立场上得出的结论,而绝非要否定儒学的历史价值。只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其分析和评价,儒家文化及其仁爱理论,作为过去时态的先进文化,其历史与人道价值绝不在西方文化及其博爱思想之下。另外,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率开宗大办教育,虽然他的初衷并不是广开民智,但是毕竟是开了个好头,对后世影响也颇大。儒学力求修身,最为国学两千余年,可说已深值中华民族,对于人民内部和谐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知识财产。

法家则以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使其成为推动和规范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法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本的初衷,以法治国以法爱民的主张,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度,使其到今天为止仍然是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指导思想。而法家的革新精神,则更使其成为了社会变革的真正实践者。

儒家与法家的不足

总的来说,儒家的不足是先天性的。它从根部就有致命的缺陷。首先认为社会发展是倒退的,总想用先人甚至是上古的规条来规范世人,他们的最终追求就是回到他们理想中的上古时代。其次,无视了人的利益追求,只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这种学说只能用来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显然是妄说。

法家的不足都在历史的局限性。今人即使批判法家,也只能说法家某些法令不合情理,某些法令不利于安定团结,韩非子商君书书中哪些部分不合时宜,这些都是历史局限性造成的。而这些不光其余诸子百家批判,法家自己也批判。 儒法

儒法比较所得结论

在当时百家争鸣局面下,虽然儒家和法家都各有所长和其短,当无论在何时来看,法家的思想无疑是最有效力和最明显能看到成效的,因此在各国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最容易为希望立即见到治理成效的君主所接受,儒家的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强调的思想多是从律己的角度出发,它的实施往往依靠精神层面的理论支持,却并没有强有力的执行管理机构,对于某些违法乱纪现象,并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而法家却不同,法家强调法治建设,主张“以法治国”,运用律法来解决问题,并且有强有力的执行机构,保障了法律的威严性和执行效力。虽然在现在看这种思想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阶级等级分明的当时这可以说是一有突破性震撼性的思想,是对当时权贵的一种挑战,这种法不阿贵的思想

在现在以及未来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就同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两大学说而言,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成为治国方略,但是他们的主张侧重点不同。儒家的治国主张是兴王道,复周礼,息兵戈,以仁义之心治天下。法家的主张是以法治国,以法强国,以法爱民,刑治天下。战时赏功罚过。如果单纯讨论这其中的对错也许争议很多,肯定有很多人会跳出来说什么各有所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类的废话,我要分析的仅仅是两种学说的初衷。儒家学说姿态很高,主张人人修身,主张国家以气魄而使四邻臣服,愿望绝对是好的,但是却缺乏对人性和自然的基本了解,和西方乌托邦式的想象差不多,是一种现实根本无法触及的理想状态。而导致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个人的理想愿望,也就是说,儒学产生的根本就是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愿望。而法家则完全不同。法家诞生就是为了富国强兵,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根本强大,它对于人性有着深刻的认知。对人民内部,法家认为惩恶才能儆恶,方能扬善,所以法为爱民之本。对外,法家赏功罚过,激励斗志,主张建立法制军队。综上所述,完全可以说这么说:儒家是以升华了的个人利益为根本的,而法家一直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根本的,两家所有的分歧皆源于此。

儒家渴慕上古先贤,极其追求正统。他们认为导致各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历史的倒退,所以在发展问题上主张效法古圣先贤,将孔孟著作学说奉为经典,后世只能在此基础上做细节的处理。提出不同言论更教出两个法家代表人物的荀子,甚至被儒家弃如敝履。法家则务求实际,认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所以不革新就没有出路。虽然也有韩非子,商君书这类的法家传世之作,但是法家追求与时俱进,不会以经典为名固步自封。这里明显就是儒法两家完全不同的世界观的分歧了。今人已经基本完全接受了法家的世界观,所以儒家的世界观看起来的确落后了些,在先秦年代和儒家世界观相同的学派很多,包括道墨等大派,这里也能明显看出法家在那个时代就成为了进步性的代表学派。

这从他们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代论战记载得出的结论是仅有春秋时期的鲁国用了儒家治国,而鲁国不但没有成为一方霸主,反而是列国耻笑的沽名钓誉的代表国家,靠着诸侯国间的互相牵制才勉强支撑到了战国中期。战国时代七雄以及25小邦国,竟无一家再用儒术。而法家,先有李悝吴起变法强魏,后有申不害变法强韩,而商鞅变法更是把秦国从七雄最弱20年间成为天下霸主。战国后期,各国迫于秦国压力纷纷变法。可以说,儒家和法家在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较量中,儒家以绝对劣势完败。

这就是我眼中的儒法两家。对于法家,我是有着深深地景仰之情的。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都有了如此深刻的治国理念,至少比西方提出类似的观念早了千余年,而作为后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它继续传承发展弘扬下去呢?而对于儒

家,我真诚的希望儒家的信徒把自己从国学的光环下解脱出来,先认识自身的各种不足,把自己提倡修身的情操拿出来先修自己学说本身,从而才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发挥儒学的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在发挥两者长处的同时如若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是一种完美的互补。儒家做为中华名族的主流思想能够很好的凝聚中华名族的凝聚力,自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许这只是一种掩人耳目的做法,只是为了统一思想,实际西汉及后来沿用其方法的上历朝历代执行的都是外儒内法的策略,其实也间接的说明了儒、法各自的优势和弊端 ,所以若将其分开使用是不可行的,其实这套组合策略也是沿用至今的,它既弥补了法家严刑律法的严厉又弥补了儒家太过于宽松的管理,所以是比较成功的。

[参考文献]

[1]话说中国历史系列:春秋战国 [2]童书业《春秋史》 [3] 杨宽《战国史》 [4]《中国古代文化史汇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