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趣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刻以搞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理念,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兴味索然,语文素质的提高举步维艰。一次课前在教室的黑板上我还发现了这样的一首仿写诗:“厌学习,最厌语文;听说读写假大空,胡编乱造做文章,能不厌语文?”言为心声,学生为什么对语文的学习如此缺乏兴趣;甚至是讨厌?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态呢?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那么,怎样
1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巧妙地设计导语。我们知道优秀作品的精彩开头能迅速抓住读者,让他非读不可,魔术师的精湛演技开场一献就能立即吸引观众,让其全身心投入,不忍离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同样一堂语文课有好的导语,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的导语就像催化剂,航标灯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启迪催其奋进。如我在讲周国平的《家》这一课时,我先让全班同学合唱了《常回家看看》、《我想有个家》很多同学的热情都很高,兴趣大增,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不管他(她)是老人、青年、孩子,也不论他(她)是老板、经理、企业家。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作为文学家哲学家的周国平的诠释。于是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他们想了解一下这些大家对“家”这个看似普通却又内涵丰富而又能关系到每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
第二.善于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我们在讲《孔乙已》这篇课文时,在讲到“孔乙已大约的确死了”一句时,由于文中只写了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悲惨情状,并未明确指出孔乙已已经被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死。于是我便抓住学生无论是看
2
小说,还是看电影、电视剧时喜欢追根求源,看到故事的结局的好奇心理,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已究竟死没死?”这样就激发了他们探究小说结局的兴趣,进而使他们明白导致孔乙已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情景,鼓励学生质疑,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一次,一位学生在读杨朔的《荔枝蜜》,我就问他:“蜜蜂象征着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象征着农民。”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是老师说的。”我当时反问:“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吗?”过几天后,这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知道了,杨朔的《荔枝蜜》不光是赞美农民,还应该是赞美所有创造与奉献的人。当时本是无心的疑问,结果却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突破了老师的局限。这使我大受启发,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并且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去开拓思维。
第四.注意对学生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如有的学生读琼瑶的作品时,对小说的题目如“碧云天”、“寒烟翠”等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给他们介绍了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既让他们对琼瑶作品的题目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因为琼瑶好多作品的题目都来源于这首词),又让学生明白许多作家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都是很深入的。学生在搜集有关写
3
月的诗词名句时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很感兴趣。我就给他们介绍了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在给学生讲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很多同学都对普希金死于决斗这一问题很有兴趣,我就查阅了相关资料给学生介绍了普希金如何在沙皇的圈套中与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决斗的情景。
总之,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它催人发奋,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不满足于肤浅的了解,总是寻根究底地去追求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走向创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好知者”与“乐知者”,从而增强语文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