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学生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来源:易榕旅网
浅谈学生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 王百信

关键词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学习动机 、兴趣 个性 意志品质 语文教学 从事教学工作将近三十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商水平的差距并不大,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是学生个体之间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这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的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培养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应该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注意。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认识之外的心理因素,包括明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 、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良好的个性特点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认识和智力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占70%,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在于后天培养。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只有调动起非智力因素,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呢?

一、培养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巴班斯基指出“任何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动机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主动、认真、努力的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之转化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用语文课典型的人文性特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之树立远大的目标、志向。就语文学习而言,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与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有益于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更具备人的尊严与价值,而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应付父母。只有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才能从学习中不断获得满足,而这种满足的体验又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学生们也无须死记硬背那些考完之后就会基本忘掉的死的知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也对自己的行为态度拥有较大的自控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语文学习具有可持续性。 2.增强竞争意识,激发强烈愿望。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有强烈愿望,愿望能激励学生为了渴求的目的而去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一个对目的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显然不会为能否实现目的而苦恼,也不会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增强竞争意识,是激发强烈愿望的关键。像语文课的作文竞赛、知识竞赛和辩论、朗诵、演讲等活动形式,均可达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而不甘落后的目的。但这也要因人而异,如对成绩好的,可鼓励他写作投稿,而较差的学生则宜采用在班级办“手抄报”等形式,让其“成果”得以表现,但均可起到激励作用。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提高学习效率。

常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就会自觉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把语文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语文课文内容丰富,课本中美的思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人物、美的艺术手法等皆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要

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灵活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教师横溢的才华,美妙的课文内容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合二为一,变枯燥的学习为乐趣无穷的享受,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2.采用有趣的变换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如幻灯、电视、电影或模拟内容的游戏、小品、戏剧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作文竞赛、演讲、诗歌朗诵会、小展报展评等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上课时教师要把快乐和成功带给学生,让他们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情感。教师采用民主、宽容、友好的态度,创造轻松、和谐、快乐的氛围,经常对他们表示鼓励,用丰富的表情、高昂的情绪、抑扬顿挫的节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和重视。

三、探究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益。

性格是一个人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总和,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性格即将定型,抓住这一关键时刻期,积极促进其个性品质向健全的方向发展,对于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至关重要,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时间,对不同文章的兴趣,对问题思考的严密度,课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对教师评价的期待值等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优化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同时要想方设法使不同性格的学生能适应各种不同的任务和环境,因材施教。如对缺乏提问的胆量和勇气的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多提问、多回答问题,给其更多机会,并肯定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对胆汁质性格外向学生则应在提问后客观评价,让其加强回答的严密性;对存在不良个性的学生,教师尤其要帮助他们克服偏激、狭隘、嫉妒等不良个性,树立远大理想,丰富其知识,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成绩提高。

四、培养、锻炼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意志力能促使人们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为达目的而百折不挠。在学习活动中,仅靠智力因素是不行的,仅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学生由于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独立性尚未形成,尤其缺乏坚强的意志,有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或逃避,表现出缺乏自觉性、控制力和持久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语文教材中那些坚韧不拔的人物和事迹来鼓舞他们,在教学中安排挫折教育,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让他们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并用鼓励激趣和批评教育相结合的手法使学生在挫折中奋起,形成愈挫愈奋,愈挫愈坚的意志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美的感情,好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明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良好的性格与坚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学习的成功作用很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编 2.《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编

3.《.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沈德立、阴国恩主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