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罗马时期(AncientRome)(约前750年~476年)
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建筑成就,但古罗马人比古希腊人更具有探索和征服精神,他们认为,建筑艺术是一切艺术的起源,他们将拱形结构与希腊人的梁柱结构相结合,创造了室内
大空间的技术,
导致了拱顶结构的诞生。以一系列十字相交的拱和筒形拱的互相平衡,形成更大的室内空间,
这证明了古罗马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它在汲取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同时,开拓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建筑形制、艺术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达到了西欧奴隶制时代的极盛期。
券拱技术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形态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筒形拱、十字拱和穹隆等。筒形拱的结构由一个个券拱在空间中呈水平直线连续延伸而成,在拱顶的下部建立两道平行墙体以承担拱筒传来的重量。十字拱由两条筒形拱垂直相交而成,十字拱受到承重墙的束缚较小,结构上的优点使建筑具有更大的连续空间,可在拱顶四角的每一段开半圆形的采光窗。穹顶则是由一个券拱旋转360度而成[1]。
古罗马时期穹顶结构的最高代表是“万神庙”(Pantheon),万神庙平面为圆形,穹顶直径达43.3米,穹顶高度也是43.3米,中央开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寓意人和神的某种联系。穹顶的材
王春芳料有混凝土和砖,利用混凝土在凝固前的可塑性,可以做成各种复杂形状的拱券。直径43.3米的万神庙穹顶,
是在胎膜支好之后,贴着它的球形表面先砌筑大大小小几层发券,然后在它们中间分段浇筑混凝土,
其优点是可以防止未干的混凝土下滑,并节省大量人力,方便施工。
平面特点:古罗马穹顶代表了欧洲早期穹顶的特点,
圆形平面上覆盖圆形穹隆顶,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缺点显而易见:
穹隆顶自重大,需要连续的承重墙来抵挡穹顶的侧推力。因此,承重墙很厚而且不宜大面积开窗,影响室内采光,局限性较大。同时,这一时期穹隆顶的优点也很明显:内部空间单纯完整、明确简练、庄严肃穆,显现出古典文化注重理性的一面。
图一罗马万神庙51.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穹顶外部特征:
万神庙的穹顶比较扁平(图一),这一时期穹顶在外部形体上的艺术处理手法和技术手段在古罗马时期还没有找到,外观还不成熟,穹顶的统率作用在这一时期还缺乏足够的表现力。但是穹顶的运用是古罗马时代的一次伟大创举,
而且这些由券拱、穹隆顶组成的构图元素由此开始了漫长的发展演变,
并在自古罗马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之后,成为欧洲大规模建造大型纪念性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构图元素。
2.拜占庭时期(Byzantine)(395~1453年)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后来的史学家们为了与古罗马相区别,将其命名为拜占庭帝国(Byzantine)。拜占庭时期建筑上最光辉的代表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Santa.Sophia532~537年,建筑师AnthemiusofTralles,IsidoreofMiletus,均为小亚细亚人)
(图二),它是东正教的中心,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穹顶内部结构特点:
拜占庭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创造了在方形平面上架设圆形穹窿顶的结
构方法及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它的做法是,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角上各造一个三角形球面,
球面的半径是方形平面外接圆的半径,
它们在四个大券的顶点位置形成一个水平的环,
在环上便可以砌筑穹顶。其优点是:摆脱了圆形平面的限制,可以在各种正多边形平面上架设穹顶,而且平面同穹顶的过渡自然简洁。穹顶下覆盖的空间开阔宽敞,
内部是延展的、复合的空间,比起古罗马万神庙单一的、封闭的空间,是结构上的一大进步,内部有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层次的发券,能形成内部优美的
图二圣索菲亚大教堂52层次感,但似乎缺少了一些理性的人文精神。
穹顶结构特征:穹顶的结构是用40个肋架券再加非承重的轻质蹼板,在肋架券之间开了一圈40个窗子,在肋间分段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骨料用陶罐,这些陶罐一个接一个地串联起来,排列在胎膜上,
再浇筑混凝土,因此穹顶的混凝土内空隙很大、很轻,比起古罗马自重较大的穹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穹顶外部特征:
拜占庭早期穹顶的外观很朴素,形体完全随从内部空间,穹顶没有突起的鼓座,像古罗马的万神庙一样,穹顶还没有成为竖向的构图中心,体形臃肿,外形没有独立的处理,穹顶的统率作用没有充分的表现。稍晚一些,教堂的外形有了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成了垂直轴线,担任了统率作用的重任,这时期的穹顶比早期的舒展、
匀称而有变化。它的造型对以后欧洲建筑甚至东方建筑都发生了很大影响,有许多大穹顶构成城市的天际线。
3.哥特时期(Gothic)(约12~16世纪)哥特式主教堂的形制基本是拉丁十字式,无论是法国还是西班牙的哥特式教堂,
古典建筑的因素和手法在哥特建筑上难以找到痕迹。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完全不能适应哥特式的结构体系和艺术追求,
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哥特建筑兴起和流行的地区,在古罗马时代都还是远僻的省份,
古代的文化和建筑遗产都比较少,传统的力量弱。哥特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形成了以尖骨架券拱顶、
束柱、飞券、扶壁所构成的近似于框架的结构体系,尖券的运用是哥特时期的一大突破,也为下一时期穹顶能傲然挺立提供了技术上的借鉴。
4.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15~16世纪)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
在建筑上表现为向古典文化的回归和向往,古罗马时期的拱券、穹顶、柱式等重新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构图元素,古典建筑成为新的典范和样板。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文艺复兴最伟大的纪念碑则是罗马教廷的圣彼得大教堂,这两座大教堂都使用了集中式形制的穹顶,
尽管圣彼得大教堂在后期遭到损坏,
但穹顶的统.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图三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率作用仍然很明显。
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的结构特点:穹顶结构借鉴了哥特式的结构经验,分为承重和非承重两部分。在八边形的八个角上砌筑了肋架券,在顶上用一个八边形的环收束,环上压采光亭。为了突出穹顶,砌了12米高的一段鼓座。把这样大的穹顶放在鼓座上,
这是前所未有的。拜占庭时期虽然鼓座的墙厚到4.9米,还是必须采取有效的
措施减小穹顶的侧推力,
减小它的重量。伯鲁乃列斯基的主要办法是:第一,穹顶轮廓采用矢形的,大致是双圆心的(借鉴了哥特时期的成果);第二,用骨架券结构(借鉴古罗马经验),穹面分里外两层,中间是空的(这一时期新的成果)。这两点显然不仅借鉴了古罗马的经验,
而且也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经验,但它却是全新的创造,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是世界最大的穹顶之一。意大利艺术家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Brunelleschi)经过周密数学计算使它成为科学的合理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相结合的典范(图三)。它的结构和构造的精致远远超过了古罗马的和拜占庭的,结构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中世纪的,它是结构技术空前的成就。
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的外观造型:
主教堂穹顶呈尖矢形而不是半圆,借鉴了拜占庭的经验,在穹顶之下加了一段高达12米的鼓座,虽然有违建筑师的初衷,不利于抵抗侧推力,但却能把穹顶举得很高。在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影响下,伯鲁乃列斯基为穹顶的表现作了探索,
不仅加了一段鼓座,又采用尖矢形把穹顶向上拉高,获得了饱满的、充盈着张力的穹顶,成了大教堂的构图中心,高高耸向天际,这是个崭新的富有纪念碑气质的形象。穹顶的建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万一工程失败,将受到宗教的诅咒,但勇敢的工匠们百折不回,坚决不放弃建造大穹顶的愿望,最终在伯鲁乃列斯基的带领下,
被认为100年也不可能建造完成的工作,
十几年就完成了。穹顶的产生和发展与结构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紧密联系,
结构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思想是否接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或阻碍其发展。古罗马时期建造的穹顶,它是一种新的结构造型,有效地解决了室内大空间问题,但在初期,人们往往不能全面认识它,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尽管有巨大的艺术造型上的潜力,但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同时由于结构技术的限制,穹顶外观笨重,内部空间单一封闭。拜占庭时期,大大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制形制,这一时期的穹顶主要在教堂建筑中发展成熟,内部空间开敞、延展、富有层次感,在外部表现上由于使用了帆拱和鼓座,增强了穹顶的艺术表现力。文艺复兴时期,
重新启用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构图元素,突破中世纪教会的禁制,集中制形制重新成为构图手段,
穹顶在结构和施工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外观上突破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穹顶的发展史上是首创的,
目的是宣扬人文主义的胜利。以上两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贯穿于穹顶发展的始终。
参考文献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3.焦铭起、彭飞编《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与文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4.陈文斌主编《品读世界建筑史》,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渊作者系太原科技大学艺术系讲师冤5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