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总学时 总学分 授课对象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 Introduction to Maj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课程编号 16381101 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识教育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必修 限选 专业任选 任选 16 1 讲授学时 开课单位 16 电信学院 实验(专题辅导)学时 开课系(室) 0 自动化系 大一本科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无 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标 1.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地位和任务、特点及发展前景、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介绍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内涵、主要研究领域和未来研究热点;详细介绍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五个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概貌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知电气信息大类人才培养思想和在大类人才培养平台基础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电气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并制定结合自己发展情况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授课风格上以浅显易懂,培养兴趣和启发探索为特点。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发展方向。 教学目标2: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方向、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
3.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支撑毕业要求对应指标点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气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教学目标2 评价电气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三、理论教学
表1 理论教学安排
序号 章节(学时) 学习内容(含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手段 支撑教学目标 (1)了解: 电气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简史,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电气工程常用计算机程序简介。 (2)重点:电气工程的研究领域,了解知识体系,理解主要研究领域,掌握人才培养目标。 (1)了解:电机的作用与发展简史,电机的分类与结构,电机的应用领域,电机的选用与运行控制,电机学 的研究内容,电器的发展历史,电器的分类,高压电器,低压电器。 (2)重点:电机电器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其他 1 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2) 1. 电气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简史; 3. 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 4. 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 5. 电气工程常用计算机程序简介; 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2 1. 电机的作用与发展简史; 2. 电机的分类与结构; 3. 电机的应用领域; 4. 电动机的选用与运行控电机及控制制; 课堂教学+课后电器技术(2) 5. 电机学的研究内容; 作业 6. 电器的发展历史; 7. 电器的分类; 8. 高压电器; 9. 低压电器。 序号 章节(学时) 学习内容(含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手段 支撑教学目标 (1)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与发展简史,电力电子技术的特点,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内容, 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电力电子 技术的地位,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电力传动概况。 (2)重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电力电子器件的类别。 其他 3 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传动(3) 1. 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与发展简史; 2. 电力电子技术的特点; 3. 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内容; 4. 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5. 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 6.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 7. 电力传动概况。 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3) (1)了解:电力系统发展简史,电力系统1. 电力系统发展简史; 简介,发电厂,2. 电力系统简介; 电力网,电力3. 发电厂; 课堂教学+课后应用,电力市 4. 电力网; 作业 场简介,电力5. 电力应用; 新技术和发展6. 电力市场简介; 趋势 。 7. 电力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2)重点:电力系统的作用与构成。 5 (1)了解:高电压技术的发展简史,高电1.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发压与绝缘技术展; 的主要内容,高电压与绝2.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主课堂教学+课后高电压新技术 缘技术(3) 要内容; 作业 及在各领域的3. 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各应用 。 领域的应用。 (2)重点:高电压技术的研究领域。 序号 章节(学时) 学习内容(含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手段 支撑教学目标 其他 6 (1)了解: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超导电工技术,聚1. 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变电工技术,2. 超导电工技术; 磁流体发电技3. 聚变电工技术; 术,磁流体推4. 磁流体发电技术; 进技术,可再5. 磁流体推进技术; 生能源发电,电工理论及课堂教学+课后6. 可再生能源发电; 磁悬浮列车技 新技术(3) 作业 7. 磁悬浮列车技术; 术,燃料电池8. 燃料电池技术; 技术,飞轮储9. 飞轮储能系统; 能技术,脉冲10. 脉冲功率技术; 功率技术,微11. 微机电系统。 机电系统。 (2)重点:电工新技术的用途,所依赖的主要技术。 四、实验教学
无。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表2 课程考核及评价细则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平时成绩按照签到点名与课堂表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期末考查 100 现记录评定,采取扣分制 期末成绩采用ppt主题汇报与综述小论文并行的方式 两者成绩比重根据当年学生的相对表现综合调整 见课程教学目标 支撑教学目标 六、建议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
[1] 范瑜. 电气工程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孙元章. 走进电世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概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