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
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Vol.32No.6Nov.2011
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吴娟,王雅鹏
(华中农业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粮食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平抑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粮食调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能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灾害变化所引发的粮食生产遭灾减产、能应对世界粮食价格异动和对我国粮食缓解国内粮食供求矛盾。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及市场及供求平衡冲击以及调节区域粮食供求平衡、
管理制度,储备能力和储备技术水平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粮食储备体系中仍然存在有对储备粮功能认识不足,储备结构、布局不合理,储粮基础设施落后,农户储备条件落后,各储备主体之间的协调不力等问题。接着分析了影响粮食储备的主要相关因素,如粮食产量、粮食消费需求、粮食价格、粮食储备政策制度和粮食进出口贸易及国际粮食形势,最后从粮食承储主体、农户储备这几个角度提出了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保证粮食安全稳定。储备体系、
关键词:粮食储备;功能作用;调控体系;市场价格;粮食安全F762.1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1)06-0661-05
StatusandStrategiesofControlSystemofGrainReservesinChina
WUJuan,WANGYa-peng
(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a.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Rural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inHubei,Wuhan,Hubei430070,China)
Abstract:Grainreservesaresignificantpartofgrainsecuritysystemandanimportantwaytobalancegrainsupplyanddemand.Atfirst,thispaperdescribestheneedforthecontrolsystemofgrainreserves,anditcaneffectivelydealwithuncertaintyinclimatechange-induceddisasters,worldfoodpricesrespondingtoChina'sgrainmarkettransactionandthebalancebetweensupplyanddemandshocksandadjustmentregionalfoodsupplyanddemandbalance,easingdomesticfoodsupplyanddemand.AlthoughithasrelativelycompletegrainreservesandcontrolsystemandimprovingabilitiesandtechnologyofgrainreservesinChina,someissuesarestillexisting,suchasunreasonablestructureanddistributionofgrainreserves,infrastructureofgrainreservestobebackward,theconditionofthepeasanthouseholdtobebad,difficultyincoordinationamongdifferentmain-reserves.Thenthispaperanalyzestheimpactofgrainreservesmainlyrelatedtofactorssuchasgrainproduction,grainconsumption,grainprices,policyofgrainreservesandfoodimportandexporttradeandtheinternationalgrainsituation.Finally,fromthegrainreservesystem,subjectofbearingreserves,farmersreservethesefactsthispaperproposesstrategiesandsuggestionsofimprovingthecontrolsystemofgrainreservestoensuregrainsecurityandstability.Keywords:grainreserves;functions;controlsystem;marketprice;foodsecurity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它不仅要求数量充实,而且要求价格稳定。2007年到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暴发的前夜,也暴发了粮食危机,当时玉米、大米等农产品价格飚升至历史新高,海地及孟加拉等国家甚至还因粮食供给问题出现了小规模骚乱。在我国,2010年在粮食生产过去6年连续增产的背景下,因受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干旱而宣布禁止小麦出口及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价7月份上涨42%的影响,粮食价格也出现了小范围的异动和上涨。在小麦收获季节,许多粮食收储企业看价上涨而抢购,许多农民待价惜售,以致粮食收储和市场粮食价均发生震荡,危机国家粮食安全。据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问题,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粮食储备和价格调控体系,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调控手段,它是在粮食增收和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把粮食收购储存,以备粮食歉收减产和价格异动时供应的重要措施。近10年来,我国粮食储备在粮食安全及价格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受生产政策、价格、灾害性气候的影响,出现了自2000年开始的连续4年减产,总产下降到4.3亿t,相当于1993年的水平,等于倒退10年,人均占有粮食353kg,相当于1983年的水平,等于倒退20年,但因我国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国内粮食供应依然充足,没有出现粮食短缺性的价格异动和不2008年,我国南方出现冰冻和大雪灾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市场价格逐月攀升,当时世界小麦价格较上一年上涨42%,大米价格翻番,玉米价格急剧震荡,而我国恰逢粮食连续5年增产,储备充足,不仅从容的应对了世界金融危机和冰冻雪灾,而且保持了粮食安全充足供给,价格平稳,社会安定团结。可见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
1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粮食安全目标下我国粮食生产、流通与储备协调机制研究”(编号:70673027)。
作者简介:吴娟(1980-),女,湖北天门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粮食安全保护。收稿日期:2011-04-29,修回日期:2011-06-03
662体系。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32卷
特一粉、标一粉每斤价格分别为2.05元、2.39元、2.00元、1.71元,比8月2日分别仅上涨0.03元、0.04元、0.02元、0.02元[2],基本稳定不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有充足的粮食库存,可以通过收储和开仓放粮而调控市场粮价及供求状况。当前中国有将近40%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警戒线[2]。
1.3调节区域粮食供求平衡,缓解国内粮食供求矛盾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供需状况在区域间极不平衡,历史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北方省区由于气候干旱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落后,一直属于粮食供求不平衡的缺粮区,国家通过在南方省份收储粮食和实行南粮北调保证了全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可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加强,我国粮食生产和供求的区域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粮食生产的重心逐步向北方地区集中。在13个粮食主产省中,北方7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从1991年的36.2%上升到2006年的42.7%,南方6个主产省的比重由36%下降到31.3%。2003-2006年,全国粮食增产668亿kg,13个主产省增产量占93.5%,其中北方7省占63.4%[5]。昔日的南粮北调也随之改变为北粮南运。
我国南方省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进程中,在粮食供求方面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在粮食供给方面,耕地大幅度减少,粮食供给能力降低,另一个是城市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猛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储备及区域间调运来平衡供求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2005-2008年中储粮总公司累计跨省调运粮食1300万t,每年跨省采购或销售粮食750万t,初步建立起了东北与东南沿海的玉米协作,中原与华北、西北、东南的小麦协作,湖南、湖北、江西与广东等的稻谷协作储运通道[5],为通过储运手段调节区域供求平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2008年中储粮总公司在全国24个省区积极开展托市收购和储备,年均分别收购了粮食产量的8%和商品量的16%的粮食[5],为通过市场价格偏低时收储抑制价格下跌,防止农民利益受损,市场价格偏高时开仓放粮,防止消费者利益受损起到了积极的稳定粮价、平抑市场价格的调控作用。
1.1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灾害变化所引发的粮食生产遭灾减产
在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是基础,生产稳定则安全无忧。但是,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再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因自然灾害而减产在所难免。加之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发生自然灾害,季风异常来时涝退时旱,从公元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大水灾的次数1092次,较大旱灾几近年年成灾[1]。的次数1056次,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等种种原因,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灾害性极端天气增多。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资料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00亿kg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2]。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年全国农业每年因旱受灾0.217亿hm2,年均因旱到2007年,
损失粮食79亿kg,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60%以上。同时近期干旱有明显的逐年加重的趋势。全国年均因干旱损失的粮食,在20世纪50年代为43.5亿kg,90年代为209.4亿kg,2000年以后为300多亿kg[3]。
但是,如果从我国粮食产量年际变化的长过程来看,我国粮食生产总的趋势是在波动中增长,年际间变化很大,丰年增产与灾年减产(2009年与2003年)两峰值间的产量差额高达1001亿kg。这就为我们利用储备调节机制以丰补歉,防止因灾害性气候造成粮食减产进而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1.2能应对世界粮食价格异动和对我国粮食市场及供求平衡的冲击
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粮食市场和世界粮食市场逐步融为一体,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不仅会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而且还会影响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及安全。反之,国内粮食供求形势也会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观察研·布郎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发表后,究所所长莱茵斯特
当时在经济理论界就有人喧啸,中国粮食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以致粮食需求增加,而生产粮食的耕地、水等资源会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减少,最终导致中国的粮食供应不足,无法自己养活自己,必须从世界粮食市场上购买粮食以满足需求。而中国巨大的需求缺口会把世界粮食市场上的粮食买光,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在这样的舆论感染下,当时的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就出现了以中国粮食进出口为晴雨表的现象,中国进口粮食,世界粮食市场粮食就涨价,中国出口粮食,世界粮食市场粮食就降价。可是,时过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不仅较好的解决了13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而且再次续写了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国际粮价波动,中国粮食价格稳定,世界粮荒、中国不荒的新篇章。2010年7月因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俄罗斯宣布禁止小麦出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价上涨42%[4]。而在中国,9月2日粮食市场零售价,籼米、粳米、
2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及影响因素
粮食储备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是进行粮食价格调控的基础条件。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旦缺粮和出现粮食价格异常波动,将会引发巨大的社会风险。据此,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粮食储备。2.1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建设的成就
(1)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1949-1952年,为了保证大城市粮食供应,平抑粮食价格和打击不法商贩,国家在大规模调运粮食的同时,提出了“储备粮”的设想,并开始在重要城市建立粮库。1952年中国粮食生产开始得到发展,中央确定在国家的粮食库存中留存20亿kg粮食作为粮食储备。1954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关
第6期吴娟等: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供求和粮食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2当前粮食储备调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663
于粮食征购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为了应付灾害和各种意外,国家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此后,国家粮食储备开1962年,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开始建立农村集始形成。
体储备粮和战备储备,农村集体储备的粮权属集体所有,战备粮中的“甲字粮”的粮权属国务院,“506粮”的粮权属于中央军委,实行军政共管。1990年开始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成立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粮食储备的管理工作[6]。1998年,国务院决定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体制,2000年,党中央、
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我国基本形成了司),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至此,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地方粮食储备、社会粮食储备三大粮权归属主体的粮食储备管理格局。
(2)粮食储备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储备能力不断增强。1992年国务院批准当时的商业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报告,先后投资76.28亿元,建立了农村吸纳粮库161个,具有粮食专用码铁路中转粮库64个,
头及粮库的内河港口6个、海港2个、服务性机构7个,使粮库仓容增加437万t,散粮港运吞吐能力扩大1500万t。1998年中央政府决定利用国债资金建设中央垂直粮库,先后分三批进行建设,共投入专项国债资金343亿元,在全国建设了1130个粮库,形成了5565万t的仓容[7]。经过机械化粮库项目、世界银行粮食流通项目、三批国家储备粮库项目的建设,粮食库存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到2002年底,全国共建设粮库项目2301个,投入资金402.2亿元,共新建6000多万t的有效仓容。再加上“八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500万t粮库,地方投资建设的500万t粮库,利用农发行贷款建设的1500万t简易粮库,目前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有效库容大约为8000万t,如果再加上粮食物流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粮库,粮食加工企业的原粮库,粮食经济人私建的收纳粮库,估计我国粮库仓容超过2亿t。
(3)全面提高了粮食储存保护的科技水平。在仓储容量增加的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信息系统、技术装备、自动化控制和适用的储粮仓型,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粮食储备系统。到2007年全国总仓容中约80%仓房可以实行散装储存;浅圆仓、立筒仓等便于散粮装卸周转的仓容已经达到3410.7万t,占有效仓容的11.9%,仓房的密闭、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改善[8],储粮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4)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组织管理体系。先后成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局及省地县粮食厅(局),挂牌命名了1300多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建立了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县三级储备及价格调控的组织管理体系。
(5)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粮食储备结构。①在储备了相应的大米、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外,还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大豆、食用植物油,形成了较好的粮食品种储备结构。②除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了众多的国家粮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外,还在粮食主销区、自给区安排了足够的国家粮食储备,形成了较好的粮食储备区域布局结构。③除国家储备粮食外,还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物流企业及农民群众建库储备粮食,形成了国家专项储备、企业周转储备、民间择机储备的不同
所有制粮食储备主体结构。为通过库存调节有效的调节粮食
尽管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建设成绩斐然,在粮食安全供给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粮食储备及价格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1)对粮食储备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储备坚持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中央储备资金投入早已被列入到中央财政预算之中,但地方储备并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误以为粮食流通和供给进入市场之后,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而储粮意识淡薄,对储备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把粮食储备资金列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之列,尤其是在县一级政府重视程度很差。储备制度不健全,储备粮资金利息补贴不到位,以致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有名无实。
(2)储备粮布局不合理,产区储量大,销区储量小,产区和销区之间因利益磨擦而往往影响粮食安全供给。尽管我国在历史上曾提出和执行过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的粮食安全负责;曾组织过粮食产销区对接,鼓励销区政府在产区建设粮源基地和增强粮食储备能力,但是由于受本位主义思想的束缚和储备成本利益所制,当前的粮食储备仍然大部分集中在主产区。如产粮大省河南省就集中了全国近10%的仓容,而第一粮食消费大省广东的仓容仅有近千万吨,占全国仓容总量的不到3%[8],以致每到突发性粮食安全事件发生时,从产区向销区调运粮食成为政府处理应急事件的首要任务和压力。
(3)储粮基础设施仍显落后。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有效的改善了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但是目前平房仓和楼房仓的比例仍然很高,机械化作业能力强的圆筒仓型仍显匮乏,并且主销区一些重要港口、铁路站段和大型粮库粮食中转设施不足,粮食快速接卸中转能力严重不足,散粮运输工具落后,一旦发生市场异常波动和紧急需粮事件,粮食调运困难,到港、到站接卸运输能力较差,直接影响政府对粮食市场及粮食安全的宏观调损耗大,全国性的控能力。加之落后的包粮储备运输成本高,
粮食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以致粮食的储备和流通直接影响粮食供给安全。
(4)农户储备条件差,手段落后、损失多、批量小、品种杂、管理难度大。尽管农户粮食储备具有能有效弥补国家粮库库容小、储备能力不足、占用资金过大、账实不符、陈化粮不能及时轮换,且成本较低、离市场较近,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释放等特点。但是,由于农户储粮大多借助家庭住房的闭置空间,采用简易的囤储、袋装、堆放方式,因而技术相对落后,易受虫蚀、霉变、鼠害,每年因此遭受的损失率约为8%-12%,有些地方高达30%。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国每年仅农户储存粮食损失达150亿kg-200亿kg,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80亿-240亿元,农户粮食储备损失严重[9]。同时,农户储备粮食生产什么储存什么,结余多少储存多少,在品种和数量方面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品种杂,单个农户的储存批量小,为国家调拨运输和宏观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
664农业现代化研究第32卷
(5)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各主体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常常在市场上形成磨擦,给国家宏观调控和粮食调运带来困国家储粮约占1/4,企业商业难。我国每年粮食总产约5亿t,
性周转储备大体也占1/4,其余的一半为农户储备。这种多元主体参与收储粮食的格局,一方面打破了中储粮独家垄断政策性临时收储业务的格局,另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卖粮难、保障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问题。但是,多方收储,粮权必然从政府转入加工商和贸易商手中,从产权理论和经济人理论可知,当企业拥有了区别于集体所有权的私人所有权时,必然会利用各种市场机会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一旦粮食供应稍显紧张而趋向粮价上涨,企业必然会大肆囤积粮食,追求超额利润,这就可能导致原本紧平衡的粮食市场出现巨大的供给缺口或者价格异常波动。2010年夏粮收购时节,因俄罗斯宣布禁止小麦出口,世界粮食呈现价格上涨趋势,在我国的河南、安徽等小麦主产区就出现了中中粮等多家企业抢购粮食,农民惜售暂储待价的局面。储粮、
加上国家失去了部分粮食所有权,无法通过托市收购、顺价销售等措施来调控市场,直接影响储备粮对市场供求的调控能力和粮食安全。因此,在粮食收储问题上是采取国家委托中储粮独家收购还是放开市场允许多方收购是一个难以决断的两难问题。
2.3影响粮食储备的主要因素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粮食产量。因为粮食储备的一项主要功能是弥补粮食生产不足造成的供给不足和平抑生产在年际间的丰歉波出现了增产和丰收,才有粮食可动。换言之生产的粮食多,
储;生产减产,出现了产不抵销,就需要释放储备粮,以保证供给。所以,生产是储备的前提和基础,对储备具有重要影响。
(2)粮食消费需求。粮食储备主要是为消费需求服务的,而粮食消费需求量的多少又会对粮食储备产生逆向影响。我们知道粮食储备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等式是粮食生产+期粮食储备量的长消以初储备=粮食消费+期末储备。所以,
及储备是吞入还是吐出完全取决于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之间的差额。如果生产大于消费则就应该增加储备,吸纳粮食入库,如果生产小于消费就应开仓放粮,减少消费。
(3)粮食价格。包括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以及粮食收储价格。粮食储备的一个重要目标及功能是平抑市场粮价,但市场粮价反过来也会影响粮食储备。一方面在粮食收储期,如果收储价高于市场价,农民会把粮食无所顾及的卖给收储企业,使收储企业的收储资金压力增大,粮食储备量增加,如果收储价低于市场价,农民会采取惜售的方式,使粮食收储困难,库存量下降;另一方面,当国际粮价偏高时,掌握了粮权的收储企业(中储粮总公司除外)会延长储存期,增加储存量,以便把粮食推向国际市场而获得超额利润,当国际粮价低甚至出现降价的情况下,储备粮食的企业集团一般会逞机收储,增储待价。
(4)粮食储备政策制度。粮食储备政策制度是粮食储备的政策规范和导向,对粮食储备具有直接影响,如“中央储备
粮管理条例”中对中央储备粮收购、动用、轮换年限、销售价格的规定,不仅会影响储备量和收储及轮出时的价格,而且会影响到收储企业的行为和主动性。
(5)粮食进出口贸易及国际粮食形势。在市场开放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粮价和粮食的进出口贸易量都会对粮食储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粮食储备的轮换可以通过进出口的形式来进行;粮食的进口可以替代一定的储备粮而进入国内市场,粮食的出口可以替代一部分消费而影响粮食的储备。在美国,长期以来把粮食储备和国际市场作为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调控器,当国内粮食增产和供大于求时,一方面按最低保护价大量收储,另一方面加价补贴出口粮食;当国内粮食减产和供不应求时,一方面开仓放粮,另一方面提高出口的限制条件和关税而阻碍粮食出口。
3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国粮食储备及调控体系中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粮食储备的影响因素,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3.1充分认识粮食储备对调控粮食供求和市场价格、稳定粮农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
)要优化粮食储备的粮权控制结构,在现有国家专项(1
储备、企业周转性储备、农户储备多元储备格局状况下,合理确定国家储备、企业储备、农户储备的储粮比例,国家储备规模的合理把握更能够保证应急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粮食供应,更能够保证通过仓储吞吐平抑市场粮价。根据多年的经验,应该储备不低于粮食消费量25%的粮食。地方储备要侧重解决省内的粮食供求平衡,农户及企业的周转储备要能应付日常的粮食供应。
(2)要建立中央、省、地、县四级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地方储备,地方政府一定要明确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同时,对于粮食储备和加工企业,地方政府一定要担负起动态监督工作,要协助中储粮对于为中央储备粮进行代储的企业进行储备规模、库容量、仓储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和信誉方面的资格审查,确保国家临时性储存粮食收购任务的完成和储粮安全。
(3)对参与粮食储备的企业加强管理,增强粮食储备的调控能力。目前一些储粮企业利益至上,在获得了国家储粮补贴的同时,而不服从国家对粮食储备调拨和对粮食市场的调控,有的甚至逆向调节。国家要求开仓放粮时舍不得卖出,期望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有的大企业干脆搞“转圈粮”,甲库卖、乙库买,糊弄上级,套取国家储备粮补贴费用和管理费用;反之在粮价下跌时强调库存爆满,甚至推波助澜,清仓压库,逃避责任,完全失去了国有粮食储备的籴粜平准作用。为此,国家储备粮补贴的发放和储备企业资格的审定,一定要实现信息化,进行现代化的信息监管,确保粮食储备对市场的调控能力。
3.2认真研究选择粮食储备的承储主体,科学确定粮食储备规模,搞好粮食储备的区域布局,提高粮食储备的安全保障功能
(1)推进粮食储备主体的多元化和储备调节的多元化。
第6期吴娟等: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能力。
3.3加强农户储备粮的管理,提高农户储粮的技术水平
665
目前,粮食储备的承储主体比较单一,一般只有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有粮食承储企业,投资的主农民在内的社会储备粮成体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而企业、分非常缺乏,粮食储备的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比例也非常低,为此,一定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粮食储备体系,增加承储主体,真正实现粮食储备的竞争性和多元化,为通过市场机制调控粮食供求和价格奠定基础。
(2)科学确定粮食储备的规模。要针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及粮食生产波动情况和人口、自然气候变化等情况,根据粮自给为主;粮食储备能够保证应急、稳定市食供给立足国内、
场;储备粮能够进行定期轮换、推陈出新的原则合理确定储备粮的规模,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安全储备规模是年消费量的18%,我国一些学者提出的安全储备规模是年消费量的25%或者35%,笔者认为我国在现行体制下,区域间的互补性和丰歉年的互补性还是比较强的,加之我国历史上长期推崇耕三余一的粮食安全观念,粮食储备规模控制在当年消费量的30%较为合适。
(3)搞好粮食储备的区域布局。长期以来我国把粮食仓储主要布局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不仅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生产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储备责任,经济还要承担粮食储存的资金压力,以致出现了产粮大省、穷省的不合理现象,加之东南沿海发达省区工业化、城市化迅猛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北移,使中西部和北部经济本来就欠发达的省份因粮食安全责任的承担而经济差距与东南沿海进一步拉大。现在中央已经明确了自身的粮食安全责任,储备管理等费用都由中粮权属于国有的储备粮的收购资金、
央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政府储备粮食不再是经济负担而是一个获利的经营项目。为此,建议从粮食战略储备和西部大开发的角度考虑,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增建扩建一些国家储备粮库。同时,考虑到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粮食需求旺盛、交通便利,粮食流通速度较快,可以考虑由其投资在主销区建立自己专用的粮食储备库,以便在紧急状况下和中央储备形成两轮驱动,迅速平抑粮食市场价格及处理
粮食不安全事件,形成调控粮食市场及保障供给安全的更大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民是长期以来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农户储备粮占了我国粮食储备量的1/2以上,所以加强这一部分粮食的管理,防止仓储的虫害、鼠害和霉变损失,保证其能够服从国家的调运和调控借鉴美、日发十分重要。①充分认识农户储备粮食的重要性,
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制定农户储备的补贴政策,把粮食储备时间与收购价挂钩,对于农户储备给予补贴,对于受补贴的粮食进行释放期控制,以便加强对农户储备的管理。②研究和改进民间储粮的新技术,积极创制民间储量的新储具,以防止储备中的损失。③完善和规范民间粮食银行,在认真审察其储粮条件和资格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真正保证农民的粮食储得进、取得出、储存质量有保障,粮权归农户,储备保管质量有提高。参考文献:
[[1]赵承,陈芳,张旭东.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N],经济参考
报,2010-09-10.
[2]林艳兴,李倩倩.世界粮价波动,中国再显从容[N],经济参考报,
2010-09-03.
[3]董振国,陈钢,李钓德.旱灾频发恐成我国粮食安全主要威胁[N],
经济参考报,2010-07-23.
[4]肖莹莹,艾思思.世界性粮食危机难料再现[N],经济参考报,2010-08-12.
[5]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在国家粮食宏观
中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C].北京: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53-260.
科学出版社,2010:60-61[6]周慧秋,李忠旭.粮食经济学[M],北京:
[7]孙宏岭,张大利.中国粮食物流60年[J].中国粮食经济,2010(3):
39-42.
[8]杨海鹰,郭志涛.中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发展[J].粮食科
技与经济,2009(3):31-33.
[9]吕建华,张来林.中国储粮害虫防治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J],粮食
科技与经济,2010,35(1):35-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