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语文课要素分析
课堂是语文教学主阵地。教学是师生利用教材以“课”的形式出现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主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这里就成功语文课的要素做点分析。
“导”这里指课前的导语和课内的导思
导语 它是一堂语文课的源,是一场戏的开场白,导语的设计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激发兴趣,或拨动情丝 ,或进入意境,或抛砖引玉,或开宗明义,或烘云托月。要求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恰如导演激发演员很快进入角色一样,又如写文章要有一个新颖的开头才能吸引读者一样,如果开头设计不好,往往会影响整个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
导思 导思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过程,那么,怎么进行导思呢。
首先,发挥启发,诱导的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渴望。正如叶老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得,乃为善教者也。”“教师之主导作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所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学。”要在学生“心悱悱,口悱悱”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其次,导思要适度,在课堂上导什么,怎么导,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注意)导思要注意难易度,要善于设计出令学生“跳一跳可以摘桃子”的问题。导思时要防止出现下列四中情况:①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如一潭死水;②问题太容易,学生不费多少脑筋就可
以顺利解决,简单的一问一答,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时间一长,学生因简单而缺乏深度而生腻;③问题难度过大,令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④忽视差生,要注意为差生设计若干问题,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参与意识。
再次,要导之有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基础状况,导的内容有层次性,目前,大致有两种情况缺乏层次性,一是导不到位,重点不突出,达不到目标;二是跳跃性过大,内容与内容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有割裂之痕。
“情”这里主要分析情感和情境两方面的内容
(1)情感。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师生以饱满的激情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师采用与教材内容相配合的感情,加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美的渴望与追求。师生之间的情感作用是相互的,学生的情感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情感,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交融在一起,将会产生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情感丰富了,说话、写文章就能以情感人。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
(2)情境。运用“情境法”能引发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眼睛似见其形,耳朵似闻其声,鼻孔似嗅其气,皮肤似触其质”,多种感觉并用,可提高感知强度。“观文”必须“人情”,进入特定情境才能准确把握文章要旨,理解文意,理会文句的深刻含义和言外之意。
趣
学生为什么喜欢看小品、听相声、看小说,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在于“趣”,即兴奋点多。著名剧作家陈汉元说:“一部90分钟的好电影应该有27个兴奋点……。”同样课堂教学要注意合理安排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特级教师卢元主张:语文数学,要努力做到“课始开,兴即来;课之中,兴更浓;课结束,兴未辍。”这样,学生课堂中以高亢的情绪投入学习,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必将收到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兴趣一直是制约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
兴趣也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往往使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相反,如果对知识、对科学没有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使,甚至一拿起书就头痛,就犯困,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上海一家杂志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工作说成是“终日计算,沉思苦想”,他看了之后很不舒服。他说:“尤其不能同意这个 “苦”字,什么叫做“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的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物理学的研究没有苦的观念。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它对你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
语
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有很强的文学因素,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带有某种感情的生动形象,悦耳动听的语言,能够开起学生的心扉,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某种情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着一切。”古人云:“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音悦耳。”
那么,怎样做到语言美呢 ?①授课要用普通话;②语言要具体形象,生动活泼;③吐字清晰、发音准确;④语音柔和,语速合适,情感丰富;⑤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总之,语言尽量做到以神主声,以情主调,以音质悦耳调解情绪 ,以语速拨动学生心弦,以音色渲染课堂气氛。
结
课堂教学是完美的艺术,讲究结构美,就要做好小结,简而精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似戏剧的结局和尾声一样 ,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闭目回顾,采用“回忆法”像电影一样在大脑里重演一下,“回忆出来的是你的,回忆不出来的是书本的。抓着重点,分清主次,然后将所学内容概括一下。”
练
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课堂上只重视教师的讲析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一位好的教师,不论用什么方法上课,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脑力劳动,都能使学生学好知识。老师分析得越精辟,学生则越不动脑筋思考,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想法肢解课文,即使学生理解了,却说不上口,写不成文,语文能力怎能提高?魏书生回忆过去说:“我读书时,听老师分析课文没记住几句,留下的还是语文本身的内容。”
总之,以上教学因素的分析,根本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