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益诉讼是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当公众的公共利益遭受不 法侵害时,无利害关系人是否可以通过合法的诉讼程序要求保护,这在我国目 前的诉讼体制中无法得到圆满的解决。世界各国都有公益诉讼保护制度,相比 之下,我国法律对公益诉讼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为了更好地保护公共利益不受 侵犯,进一步完善现有诉讼体制,我国有必要构建公益诉讼制度。
关键词公益诉讼诉讼法公共利益必要性
公益诉讼起源丁•罗马法,当时的人们称为罚金诉讼或民众诉讼。但公益诉 讼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则是在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 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兴起、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日益社 会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公益诉讼逐渐被重视。现代公益诉 讼制度起源于美国,至今为止,美国已规定了较为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此外, 法国、英国等国也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但公益诉讼不是独立于传 统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民事诉讼以外的第四大诉讼形态,它只是民事诉讼框 架内的一个以目的为导向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保护传统的三大诉讼法 未能有效保护的利益而产生的。
一、弥补法治漏洞、完善诉讼制度的需耍
我国目前的三大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对公共利 益的司法保护存在真空:民事诉讼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也只能通过代表人诉讼的 方式实现;行政诉讼只能通过对具体的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来保护公共利益; 刑事诉讼只能对被侵害、且侵害行为构成犯罪的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通过刑 事附带民事诉讼予以救济。并且均规定,原告必须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普通公民无权起诉。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有些 无直接利害关系人,有些直接利害关系人因不知、不愿、不敢而未提起诉讼,
所以形成违法行为出现而无人起诉的局面。如目前在我国发生较多的环境污染 案。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使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 仅西部地区每年因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竟然达1500亿元,占当地同期国内生产 总值的13%。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是比较普通的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现象。 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和测算,目前平均每天都有近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 许多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却因种种原因无人主张权利,无法进入 司法的管辖和监督范围。此外,还有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垄断经营、造假 售假坑害消费者等违法行为。由丁•我国三大诉讼法理论和立法发展的滞后,导 致受害人无法通过诉讼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而一些“打 抱不平”者在为不特定的多数人赢得权益的诉讼多以败诉而告终。随着社会经 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共利益与人民生活日益密切相关,但这种公共利益同时 又不是明确地与某个具体的人有利害关系,因而,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异常
困难。现在我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面对不公平、不合法的事情,任何一个有 社会责任心的人,都应有权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赋予人民公益诉权,使人 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通过司法途径得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治 漏洞,完善诉讼制度,从而扩大司法监督体系的覆盖面,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根据
公共利益并非是空泛的东西,它是具体存在的,公共利益的实现意味着对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权力的 所有都把具体的权力按一定的组织体制委托给权力的使用者——国家机关和公 职人员去具体运用。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只是受人民的委托来管理、使用公共 权力,他们必须向权力的主体——人民负责。当权力的使用者不依法查处违反 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时,人民应该有权直接将侵犯国家利益及 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交司法审判,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制裁违法行为。
三、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一些不法分子,钻我国市场经济法制不健全的 空子,大肆掠夺国有资产,损公肥私,进行不正当竞争,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获取大规 模利润,不惜牺牲很多长远利益,导致环境被破坏、产品质量出现瑕疵、消费 者权益受损等大量公益性纠纷。带有政策意义的垄断行业,为获取巨额垄断利 润而居高不下的服务价格,随意的收费机制等极大的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针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侵害问题,全国各地已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 索,为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在实践中,仅自1997年5月河南 方城人民检察院,提起一例房屋买卖契约无效之诉,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才 开创了国内民事公益诉讼之先河。之后,公民个人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 的公益诉讼日趋增多。
四、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自古以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热爱 和平,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然而,和 谐社会绝不会自发生成,也不会自然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 度的推动,必须借助于法治的践行。在法治社会,诉讼是人们保护自己权利的 最基本形式和最后保障。公益诉讼为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从而推进法治的完善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 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随之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 协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由丁•公共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连带性, 一旦遭受损害,极易引致社会混乱。由于公益诉讼的特点,它可将复杂的社会
问题、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防止纠纷和冲突升级为更剧烈的对抗性活动, 达到解决利益矛盾、维护安全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五、公益诉讼制度是保障公共利益实现的需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一体化的程度 日益加深,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变得更加迫切。在公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许多违 法行为就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之名,行牟取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之实, 导致普通公民的合法利益和社会利益受到损害。在这方面公益诉讼制度就是一 种有效的监督方式,它有利于保障法律真正得以实施。任何一部法律的实施都 需要有效的监督。对于与社会成员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实施,人人都有参与权 的公益诉讼制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涉及社会整体利益 的法律的施行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能够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保证 相关法律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构建公益诉讼制度是有效维护公共利益的需 要。
六、公众的期望
2006年6月中旬,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在网上开展了对“公益诉讼,你了解 多少? ”的调查,共有376名网友参与各个单项调查。对于公益诉讼的重要性, 网友表示出高度一致,83. 9%的单项被调查者认为公益诉讼对我们十分重要,
因为它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96. 3%的网友认为应当修改我国的相关法律, 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由此可见,公益诉讼也日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在我国 构建公益诉讼制度是人心所向。而且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法律工作者、律师 等自愿承担公益诉讼的责任。
2006年11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 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伟主持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修订专家建议稿”进行第四 稿论证时,就有专家建议在民事诉讼法中设立公益诉讼程序。由此可见,在我 国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在我国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是必然的,也是受人欢迎的,正 如杨立新教授所言,在我国,现在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可行的,也是正逢其时 的。
参考文献 [1] 佟丽华,白羽.和谐社会与公益法[M].法律出版社,2005 [2] 扬冰,张少林.民事公诉正在进行时[N].法制日报,2003-01-07 [3] 张文迪.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4-1 [4] 张清杰,郑春乃.建立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初步构想[J].中国律师, 2006; (4)
[5] 肖潘潘.96. 3%的网友支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N].人民日报,2006-06-23
[6] 专家建议公益诉讼写进民事诉讼法.正义网检察日报,2007-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