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几点看法
摘要:幼儿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可以通过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和渗透性的数学教育活动来进行。通过实践和研究得出,对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教育不仅可以渗透到幼儿的家庭生活中,而且可以渗透到幼儿的音乐、美术等教育活动中,甚至可以渗透到幼儿的其它一切游戏活动中。
关键词:数量关系;幼儿数学教育;渗透
幼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化历程。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幼儿必须获取周围世界的有用信息,认识周围世界,其中就包含存在于周围世界里的数学信息。而幼儿要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来完成。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提高,能让幼儿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是必要的,而且幼儿数学教育必须为幼儿入小学学习数学做好准备。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感知集合、10以内数的概念、10以内数的加减、数量、几何形状、空间方位以及时间。数量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幼儿数学教育中数量关系的内容主要有十二种:1和许多、对应、大小和多少、等量、守恒、可逆、等差、互补、互换、传递、包含以及函数关系。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包涵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幼儿数学教育属于五大领域中的科学领域。五大领域是相互联系高度统一的,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要进行课程相互渗透,应体现五大领域课程的整体性。不然的话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时会出现的小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幼儿数学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和渗透性的数学教育活动来进行。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通过渗透数量关系的活动教学,使幼儿能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通过实践和研究得出,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教学不仅可以渗透到幼儿的家庭生活中,而且可以渗透到幼儿的音乐、美术等教育活动中,甚至可以渗透到幼儿的其它一切游戏活动中。
1在家庭生活中渗透数量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些情境和条件,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对于对幼儿渗透数量关系的教育来说,如果孩子处在上小班的年龄,可以让孩子认识大小、长短,可以让孩子学习从5个以内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最大和最小、最长和最短的物体,可以让孩子按物体的颜色、形状或者大小、长短进行3个物体的正排序。比如可以让幼儿认识大人和小孩:爸爸妈妈是大人,自己是小孩。可以让幼儿认识自己手指的不同来区分长短:中间的手指长,其余的手指短。再如在一家人集体吃饭时,让孩子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应该拿几双筷子?等等通过日常生活中这种方式的反复训练,幼儿就能很快地掌握按物点数和说出总数这两个环节,还能使幼儿理解集合中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孩子处在上中班的年龄,可以有意识让孩子认识高矮、粗细、厚薄;可以有意识让孩子学习按物体的高矮、粗细、厚薄和数量的递增或递减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可以有意识让孩子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找出并说出等量的物体。如果孩子处在上大班的年龄,可以有意识让孩子认识宽窄、轻重;可以有意识让孩子学习按物体的宽窄、轻重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可以有意识让孩子认识物体量的相对性和守恒;可以有意识让孩子学习按一定的规则排序。
2在音乐、美术等教育活动中渗透数量关系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智慧的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幼儿音乐、美术等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手指灵活度和协调度的发展,同时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在但当前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教师更重视语言、逻辑等抽象思维的运用,忽视绘画、音乐、空间等形态的感知训练,这对全面发展幼儿的大脑十分不利。在幼儿阶段科学活动与幼儿音乐、美术等教育活动往往更能够交融在一起,即许多科学教育可以通过音乐、美
术等教育活动来强化认知。所以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能力与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且多元智能理论指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出现得最早的。例如在音乐活教育动中,通过学习数字歌,不仅使幼儿能愉悦的很快记住简单的数字,对大小、多少等简单的数量关系也有一定的感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再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幼儿学画线段和圆圈,学画五角星等简单的图案,可以让幼儿比较谁画的线段长,谁画的线段短;谁画的圆圈大,谁画的圆圈小;谁画的五角星多,谁画的五角星少。但在美术内容渗透于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幼儿美术教育内容当作学科来组织教学活动,以避免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变成以传授美术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从调动
幼儿的兴趣出发,充分发挥美术在课程间渗透的功能性作用。
3在各种游戏教育活动中渗透数量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符合幼儿天性的游戏方式,最终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主、快乐地学习,始终是幼儿园老师常常采取的办法。游戏教育活动是一种幼儿自主的活动,能使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的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方式和游戏伙伴;能让幼儿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去操作实践;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轻松愉快、没有心里压力。游戏教育活动是一种灵活的活动,只要时间充裕,幼儿可以自由操作、探索。充裕的操作学习探索时间弥补了幼儿因为时间不足,操作次数不多所带来的对数量关系的无法感知或操作不尽兴的情况,使幼儿对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建立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例如在玩《穿项链》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讲解完游戏与操作的方法后,要求幼儿注意观察、寻找、想像怎么玩穿项链的游戏并掌握穿项链的窍门。幼儿在游戏后进行穿项链环节,穿好后要求说出是怎么穿的。小朋友们穿好后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让幼儿总结出:都是10颗珠子,不管你是一个红的隔一个黄的穿,还是两颗黄的隔两颗红的穿,或是五颗红的先穿再穿五颗黄的,项链的长度都是一样的,其中渗透着守恒的数量关系。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动脑的小孩,让小孩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对幼儿数学教育来说,天天是渗透之时,处处是渗透之地。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所有教育活动中,都可以随时随地渗透数量关系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助于幼儿理解数量关系的情境和场所,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作者简介:蒙政州(1982~),男,贵州师范大学理学硕士,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幼儿数学教育及李代数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2014B2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庄爱平,王岳林.幼儿数学教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4]朱保贤,张命春.山村幼儿园混龄班主题活动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杨政奎.对学前教育避免“小学化”倾向的思考[J].第三届科学与数学教育征文,2014年6月.
[6]杨政奎.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教学的策略[J].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11期.
[7]蒙政州.对幼儿数学渗透性教育的一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5年7期.
3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