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岭地区地质特征

来源:易榕旅网
……………………………………………………………最新资料推荐…………………………………………………

一 南岭地区的地理、经济、人文概况

1.1南岭地区五岭概况

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位于中国湖南省(湘),江西省(赣)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4省(区)边境。约当北纬24°00′~26°30′,东经110°~116°。横亘在湘桂、湘粤、赣粤之间,向东延伸至闽南。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 200公里。因南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5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它们大体呈东西向分布。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广义的南岭还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等。

越城岭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南岭之一。古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 米,位于广西资源县东北。与都庞岭间有湘桂谷地,湘桂铁路经此。

都庞岭,南岭山脉五岭之一,位于江永、道县、芝山与广西灌阳、恭城等县交界处。主峰韮菜岭,海拔2009.3米,位于道县境内,为永州市最高点。都庞岭山脊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其中,东西属长江水系,西面广西境内属珠江水系;江永县境内都庞岭以南部分属珠江水系,其北面属长江水系。区内山溪落差大,水流十分湍。

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萌渚岭主峰山马塘顶(1,787公尺)。

骑田岭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宜章县、郴州市之间。古代名称不一:秦名阳山,晋名腊岭;又有桂阳岭、客岭山、黄岑山、折岭等名。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主峰海拔1510米。为湘江支流耒水和北江西源武水分水岭。附近的折岭关,向为湘、粤通道。京广铁路通过东侧。

大庾岭亦称庾岭、台岭、梅岭、东峤山,位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为南岭的组成部分。海拔1,000公尺左右。是珠江水系的浈水与赣江水系的章水的分水岭。 小梅关高约400公尺,粤赣公路经此,为江西、广东间主要通道。为著名钨矿产地,储量占中国的1/2以。

1.2南岭气候概况

南岭阻挡南北气流的运行,以致南北坡的水热状况有一定差异, 尤以冬温最为明显。岭北常见霜雪,越冬作物都比较耐寒,岭南则很少有霜雪,热带性栽培植物比较多;例如瑶山(属于南岭)以北的坪石。1月均温为7.5℃,而山南乐昌为9.5℃;萌渚岭以北江华1月均温为7.3℃,而岭南连县高达 9.5℃。南岭山地间的低谷和垭口是北方寒潮南侵的通道,故岭南冬季仍可受到寒潮威胁。

……………………………………………………………最新资料推荐…………………………………………………

南岭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由于山岭阻挡作用,南侧降水比北侧稍多.春季静止锋驻留长达2个月之久,春雨尤为丰富;夏秋之交多台风雨,冬季多锋面雨,降水季节分配较匀。南岭山区地势高差虽不悬殊,但仍存在气候的垂直差异。

1.3南岭人文,经济概况

南岭地区在多次的造山运动下,使得南岭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所以南岭的山多是花岗岩体构成,故而南岭山地多矿藏,尤以钨、锡、铝、锌等有色金属著称。例如:湖南黄沙坪地区的铝、锌矿;而南岭东段是世界著名的钨多金属矿集中区,是由独特的地质环境构成多种类型的钨矿集中分布区。南岭锡多金属成矿带则为环太平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锡矿资源集中区之一,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锡矿资源基地。区内锡多金属矿床广泛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以锡为主矿床90个,铜锡矿床5个,锡铅锌矿床11个;钨锡矿床49个,锡铁矿床3个。南岭西段以亲硫系列锡矿床特别发育为特征,以广西丹池燕山晚期成矿带和桂西北与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有关的锡矿床为代表;南岭中段以亲氧—亲硫—亲铁复合系列锡矿集中分布为特点。

南岭的谷也很有特色,它是由红色矿岩或青色的灰岩等软弱性基岩构成,加上南岭地处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高温而多雨,雨水的淋蚀作用明显。谷地的红色矿岩在雨水的侵蚀下,出现了许多挺拔俊秀的赤壁红岩,在周围的亚热带常绿树木的衬托下,形成了十分美丽的风景,如粤北的丹霞山、锦岩、金鸡岭,湘南的飞天山、便江。因为这种景色以丹霞山最典型,所以又被地质学家称为“丹霞地貌”。谷地若是石灰岩,在雨水的侵蚀下,发育的是另一种地貌——喀斯特地貌(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方命名)。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更出风景,群峰林立洞穴天成是其特征,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的就是它们。除桂林外,粤北的钟鼓岩,湘南的九嶷山等也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因此,南岭地区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南岭山就是中国最大的瑶族聚居区,因此瑶族也就有了一个雅号——中国的“高山民族”。然而这种雅号不仅属于瑶族也属于有的汉族,汉族的一支——客家人就被人称作汉族人中的“高山民族”。很多人只晓得闽粤赣之省交界的山区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却不知道这只是以人口密度而言,如果说范围,南岭地区应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区。客家人应是先从闽粤赣老聚居地出发,沿南岭向西迁移然后又沿两翼向中国西南、东南亚和海外扩散。客家人为何以南岭为轴线迁移呢?一.原居地太小,又是山区,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口,必须向外拓展空间;二.南岭是亚热带地区,动植物生长旺盛,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源;三.南岭是山地,山地瑶族和客家人的劳作与生活方式适应南北的自然条件。在南北山区,山上是

……………………………………………………………最新资料推荐…………………………………………………

瑶人,山下是客人,同聚南岭同是“山地民族”,相处乐陶陶。

这相似还在于人的语言和习惯,南岭是四省交界之地,按理说语言会十分复杂,但他们却比较统一讲客家方言,而对外交流时,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又都会讲一口“官话”——种带明显的北方方言特征的语言。

……………………………………………………………最新资料推荐…………………………………………………

二 区域地质概况

南岭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北濒江南过渡区,主体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好,沉积相变较大,矿产丰富,种类较多,又以有色金属钨、钼、锡、铅、锌等最具特色。现将区域地质情况,按地层、岩浆岩及地质构造等分别概述。

1.1区域地层

区域最老的地层为中元古界四堡群,主要出露于桂北九万大山一带,是区域的基底岩系。该岩系由一套深灰至灰绿色厚达5700余米浅变质的砂、泥质碎屑岩夹细碧角斑岩组成,局部变质为片岩和变粒岩,沉积构造发育,韵律清楚,显示深海相碎屑岩沉积特征。震旦系以区域性不整合型覆于其上。

震旦系发布较广泛,仅在桂北出露较全。下统下部在桂北称丹洲群,属深海-次深海相,主要为灰绿色(钙质)及灰黑色千枚岩系,有时变质为各种片岩,时夹大理岩,白云岩等,底部具砾岩,中部夹灰绿色细碧斑岩和中基性熔岩,中上部发育变余砂岩。总厚度968-2400余米,最厚可达4780m。据岩性组合特点,进一步划分为白竹组,合桐组合拱洞组。

相当丹洲群的层位在湘南和粤境几乎没有出露,赣南仅出露共一部分。赣湘粤交界区,其岩性建造与桂北相似;赣东南则相变为一套厚迗9000余米的变余沉凝灰岩为主的岩系,夹变余流纹岩类,部分深变质为片岩、片麻岩和变粒岩称上施组。

下统上部,在桂北划分为长安组、 富禄组和南沱组,属南沱冰期产物。长安组主要由灰绿色变余含砾硬砂质砂岩和含砾板岩、夹变余砂岩及板岩组成,含火山岩碎屑和凝灰物质,一般被认为属冰海沉积。下与丹洲群整合至假整合接触。厚125一945m,最厚达21861m。富禄组主要由灰紫及灰绿色变余硬砂质矽岩、粉砂岩及板岩夹白云岩等组成。顶部常具锰矿层,底部常夹赤铁矿层。应属间冰期产物。红100-875m。南沱组主要为深灰、灰黑色块状含砾泥岩夹泥岩及含锰白云岩、砾岩,组分复杂,可能相当大陆冰盖的冰缘区沉积物。其中产有微古植物化石。一般厚度在100m左右。在赣湘粤地区,相应层位属一套陆棚浅海相变余含砾砂岩、板岩及硅质岩(沉凝灰岩)的建造,以发育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磁铁矿层)为特征,常见含锰大理岩、白云岩及砾岩。在赣境称下坊组,厚度由数米至800余米;在湘境即为泗洲山组,厚度大于1568m;在粵北称鹰扬关群,厚2700余米。

上统在桂北划分为陡山沱组和老堡组。前者主要由砂质板岩、黑色板岩及碳硅质板岩等组成,有时夹有碳酸盐透镜体,后者主要由灰白色硅质岩及黑色条带硅质页岩等坦虎,常夹含磷层。两者总厚度52-386m。顺走向向东,泥砂质增

……………………………………………………………最新资料推荐…………………………………………………

高,并发育火山岩。至湘粤赣地区,上统为一套砂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上部及顶部发育硅质岩,非常稳定,常作为与寒武系划分的区域标志;硅质岩一般为灰白色,浅灰色。在湘境称天子地组,厚2619m;粤北称乐昌峡群厚达2750m。在赣境即称老虎塘组,厚达3000余米。本层位中含微古植物化石。

寒武系志本区内分布广,发育较全。主要为由余砂岩、、板岩为主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属深海至次深海相浊流沉积,总厚度达4000m以上。下与震旦系为整合接触。

建造下部,一般发育黑色页岩系,以含碳页类特征为主,尤其底部及近底部,以发育含碳硅质岩类为特征,夹石煤层,含磷、硅质结核,并有铀、钒、钨、钼等金属元素富集现象。在桂北,本部建造的顶部,常发育灰及深灰色的碳酸盐岩。厚度一般数百米至2000余米。

本岩系在赣南、粤北地区研究较详,划分为上、中、下统;赣南顺次为水石群、高滩群和牛角河群;粤北相应为八村群,分工、中、下三个亚群。桂境相当下统层位称清溪组,中统及上统未分,称边溪组或黄口洞组。湘境称塔山群,伹按建造特点,分为上、中、下组。

奥陶系遍干全区,,但多不同程度地缺失,下与寒武系为连续关系。本岩系主要由次深海浊流相碎屑岩和陆棚浅海相碳硅质岩、笔石页岩及介壳碳酸盐岩等建造所组成。赣湘地区,岩性建造基本一致,赣西南地区研究较详,将其划分为三统六组,近20个笔石带。

下统含二组。在赣境,下组称爵山沟组,上组称七溪岭组。前者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板岩夹含碳板岩,厚665米,后者则主要由灰黑色及灰绿色板岩、硅质板岩等组成,厚880-1000余米。在粤中粤北地区,本统下组称新广组,岩性与赣境的相似,但发育石英砂岩,厚100余米;上组称下黄坑组,主要为页岩和粉矽岩,硅质板岩不太发育,厚164-200余米,惠阳最厚,达1000m。下统下部层位在桂东南大致相当六陈组,矽岩显著增多,至桂东北兴安全州一带,本层位相变为以碳酸盐岩为主,夹页岩,称白洞组,厚仅十余米至120m。下统上部层位在桂境由下而划分为黄隘组和升坪组。前者岩性主要为砂岩及页岩,局部夹灰岩及白云岩产笔石化石,厚764-2114m,后者主要为黑色页岩,夹细矽岩和粉砂岩,也富含笔石,厚276-731m。需要指出的是:粤西郁南、罗定一带,下统主要由灰白色石英矽岩,灰绿色矽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组成,底部具砾岩,厚1650一1900m,含三叶虫,腕足类,腹足类及珊瑚等化石,总称缩龟岭群。

中统和上统在桂境均未做详细划分,主要为z套由砂、页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在全州地区,大致相当中统的层位,部分相变为黑色硅质岩和黑色页岩,总厚度(未见顶)大于900m,产笔石化石。在粤西郁南,罗定一带,中上奥陶

……………………………………………………………最新资料推荐…………………………………………………

统总称三尖群,:岩性特点桂东区基本一致,但仅见腕足类,、三叶虫等介壳化石。厚1100m-1700m。在湘粤赣地区,相应岩系程度不同地迸一步划分:其中统,在赣境划分为龙溪组和淋江组;在湘南,分别称百马冲组和双家口组。上统在赣境划分为石口组和“蒲龙组”;湘南则分别称城步组、天马山组和苏冲水组。龙溪组或百马冲组,岩性由黑色页岩及黑色硅质岩组成,呈薄互层状,盛产笔石和三叶虫化石,厚数十米至500余米。,淋江组或双家口组,主要为黑色硅质岩及黑色板岩,粉砂岩,厚度一般数十米至100余米,在赣湘交界,本组岩性相变为灰、深灰色变余砂岩、板岩和矽质板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厚达250余米,也产笔石和三叶虫化石。石口组或城步组,主要为灰绿色板岩及灰黑色含硅板岩,土部发育变余砂岩,厚度由湘南数米,数十米至赣境则变为355m。但在湘赣交界全部相变为变余砂岩、板岩及砂质板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近700米。本层位产笔石化石。“蒲龙组”可能仅相当天马山组,而天马山组与苏冲水组均属晚奥陶世晚期的沉积。它们在湘赣地区,均为一套由砂、板岩类组成的复理石韵律建造,厚度(未见顶)大干1000m,,产笔石化石。

在赣境崇义西南部,有一古亭群,其层位可与粤北龙头寨群相当‘。粤境内的龙头寨群之下,尚有一长坑水组,属中奥陶统下部层位。岩性与上述龙溪组近似,所产笔石动物群面貌也相同,厚55一81ma 龙头寨群或古亭群,均属浅海相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中部以发育灰岩为标志;灰岩中产腕足类、足类及珊瑚等介壳化石|土部板岩中产笔石化石,均属中,晚奥陶世的属类。大干1000m。

志留系在区内主要分布干桂东北和粤桂交界地区,仅属残存部分。下与奥陶系一般呈整合接触。下统连滩群,在郁南主要为灰黑、绿色页岩、质页岩和粉砂岩组成的薄互,产笔石,厚213-1866m。桂东北仅残留其一部分,称田林口组。在桂东南称灵山群,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岩及页岩等组成,有肘夹碳酸盐岩,至玉林一带则以页岩为主。产笔石和三叶虫L‘腕足类等化石,厚781-3000米。中统在郁南称文头山群,岩性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及细砂岩上呈薄互层状,也富产笔石化石,厚度近60m。东至德庆,即为砂、页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达2000余米,西至容县,厚仅200m,即合浦群,为页岩夹砂岩,上统在桂东南称防城群,为砂岩和页岩,底部具砾岩,仅产足类为主的介壳化石一厚度约800一300, 云浮地区仅残存其下部层位,称岭下群,由夜绿、棕黄及灰黑色粉砂岩、页岩及含碳页岩的薄互层组成,也属介壳相,厚30余米。

泥盆系在区内分布广、变化大,在桂境发育较全,湘粤赣地区主要属中、上统。

桂境的泥盆系,主要为浅海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台地相,划分为下统莲花组、那高岭组、郁江组和四排组,中统应堂组和东岗岭组,土统榴江组和五指山组,

……………………………………………………………最新资料推荐…………………………………………………

伹桂粤交界地区,岩性岩相变化显著,下统划分为石桥组和贺县组,中统为信都组和东岗岭组,土统除与桂粤交界的湘西南区划分为马鞍山组和木井塘组外。三般皆未分,,统称融县群,粤湘赣地区的泥盆系以海相潮坪沉积为主,中统下部桂头组或跳马涧组,可能含有早世的成分,上部即棋子桥组;上统为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L再向东,以海陆交互相为特征。赣南东部则仅见上统,称中棚组和三门滩组小。

莲花山组岩性为紫红及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偶夹灰岩及白云岩, 底部为砾岩,以角度不整合型式覆于志留系之上,产鱼类及植物化石,厚210-1482m。那高岭组主要为黄绿色页岩、泥岩、粉砂岩,至桂东大瑶山、北流一带,尚夹少量白云岩,即石桥组。本组产腕足类,珊瑚及胴甲鱼类化石,厚32一234m,郁江组在桂中地区,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夹泥灰岩和扁豆状灰岩,也产腕足类和珊瑚等化石;顺走向向东、向北,,相当本组的层位属贺县组下部,砂岩增多,常夹鲕状赤铁矿层,产有鱼类和植物化石;至粤境,则相变以碎屑岩为主,夹砂砾岩,厚数十米至100余米。四排组主要为白云岩、泥灰岩、灰岩及泥岩等弄南至贵县则以白云岩较发育,向东相变为陆相碎屑岩,古生物群面貌与郁江组大致相似,还有竹节石等化石,厚218一1000m。桂东粤西一带,即贺县组上部。贺县组总厚约600余米。需要指出的是:下统在玉林地区,全部以白云岩为主,土部稍夹灰岩,。产腕足类及珊瑚化石。下与志留系为连续关系。

中统下部称应堂组,以生物碎屑灰岩、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其中产有牙形刺,厚18- l80m上部东岗岭组,以灰、灰黑色和灰白色灰岩,泥灰岩为主,夹泥岩和白云岩,厚l25一700米,产腕足类动物群;廷至粤西,岩性与桂境基本一致。所产化石面貌也基本相同,故仍称东岗岭组。至粤北,相应层位已相变为灰绿、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建造,,向东延,底部还发育砾岩,即棋子桥组,厚300-400m。桂头群按层位应大致与应堂组或桂东的信都组相当。信都组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等组成,夹豆状赤铁矿层,厚60=865m。,桂头群与信都组岩性近似,但下部发育砾岩,上部未见铁矿层,且角度不整合直接覆于奥陶系、寒武系之土,产植物和胴甲鱼类化石,厚近600m,局部可达1300米。,与之相当的层位在湘赣地区为跳马涧组,二者岩性、岩相也近似,动植物面貌也基本相同,只是后者还产有腕足类化石, 证明其中确有海相层。厚度变化大,一般为230-760m,东至赣州一带即尖灭。跳马涧组之上即为棋子桥组。在湘赣地区,本组以灰绿色、紫红色砂岩、页岩为主,上部夹白云岩和灰岩,产腕足类和珊瑚等化石;在湘桂粤交界地区,本层位还偶尔见头足类化石。厚度向东变薄,由1000余米至200余米。至赣州、于都一带,相变为由石英砂岩和石英砾岩组

……………………………………………………………最新资料推荐…………………………………………………

成的陆相云山组,厚20-190余米。在粤东北,为鼎湖山群,厚100-500余米

榴江组主要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产有腕足类和菊石等化石,厚86-135m,五指山组是以浅江,黄绿色扁豆状灰岩为主。产出足类、牙形刺等。厚20-182m。在桂东、桂北及粤西地区,本统多相变为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建造,主要为灰、灰黑色灰岩和白云岩,多具鮞状结构,厚达百米至1800余米,难以划分,统称融县群。动物群面貌与榴江组及五指山组基本一致。余田桥组仪与馏江组层位相当。岩性、岩相变化明显从西向东:由以灰白、灰黑色灰岩为主,逐渐变为碳酸盐岩及砂岩的建造,厚75-500m,在汝歧一带厚113-256m,至干都一带,则仅为矽岩、页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建造,称中棚组,厚274-572m。产右晚泥盆世早期的动、植物化石。本组至赣粤闽交界地区直接不整合在寒武一震旦系之上。锡矿山组层位可与五指山组相比。在湘粤桂交界地,带仍以灰黑色灰岩为主,土部逐渐发育页岩,厚380一750m; 东至湘赣交界地区,上部以粉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产植物化石,厚110一206m。千都一带,与之相当的层位是三门滩组,以陆相层为主,夹海相层,产右足可表征层位的动、植物化石,厚493米。粤北地区,上统未划分,总称双头群,属滨海三角洲相,以碎屑岩为主,偶夹灰岩,产有和相似于三门滩组的动、植物化石群,厚500一1000m。

石炭系在次内较泥盆系分布更广,发育更全。下统在西部以碳酸盐建造为主,岩关阶和大塘阶,东部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含煤建造,划分为横龙组和梓山组。本区上统为碳酸盐岩,除桂北将其下部一套白云岩单独划出称大浦组外,一般皆二分,分别称黄龙组和船山组。至赣东南地区,,下统仅属大塘期的含煤沉积。

岩关阶在桂境的岩性以灰黑、深灰色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至桂北,下部常发育粉砂岩及页岩,产植物化石,下与泥盆系为连续沉积。厚150-984m,柳州最厚,达1812m。在湘粤地区,,本阶划为三组;邵东组、孟公坳组和刘家塘组,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双壳类、有孔虫和菊石等化石。与之相当的层位在赣境称横龙组,在粤境即大潮组,属海陆交互相,下与泥盆系一般为整合接触,更多的是直接不整合在震旦一寒武系之上。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和页岩,夹碳质页岩及不纯灰岩,底部具砾岩,厚160一260余米,最大厚度达665m。

大塘阶在桂粤湘地区,一除桂中几乎全部为碳酸盐岩建造外,一般皆三分:下部石登子组主要为深灰、灰黑色灰岩夹薄层钙质页岩和白云岩,富含珊瑚及腕足类等化石,厚200-500余米。中部测水组,由一套灰绿和灰黑色砂岩、页岩夹煤层所组成,产植物、腕足类和珊瑚等化石,厚数十米至近500m。上部梓门桥组,为一套深灰、灰黑色灰岩及白云岩,厚数十米至384m,产珊瑚、腕足类及蜓类等化石。本阶向东即相变为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赣境称梓山组,粤境称忠信组。组的上部属海相层,夹不纯灰岩及硅质岩,产有与

……………………………………………………………最新资料推荐…………………………………………………

大塘阶相似的动植物化石群,厚90-1248m。

上统黄龙组,(包括桂北大埔组),为一套灰白、肉红色块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岩的碳酸盐岩建造,产丰富的娗类化石,伴生有珊瑚、腕足类等,一厚260一600余米,最厚达1068m。与下统大塘阶为整合接触,船山组或马平群,是以浅灰色块状灰岩为主,含燧石,下部夹白云岩类,一般厚度近200m至400余米;桂北宜山可厚达1679米。在粤东北,上统未分,总称壶天群。

二叠系的分布与石炭系形影相随。下统下部沉积建造全区基本÷致,称栖霞组;上部常按岩相变化而划分不同。上统也多因地而异名。下与石炭系为连续沉积。

栖霞组以深灰、灰黑色致密灰岩为主,常夹白云岩、燧石岩,底部常见粉砂岩和页岩,厚数十米至246m,富产多门类介壳化石。

栖霞组之上的地层在桂北即茅口组,以灰色灰岩为主,一般厚300-600m,上林厚达932m。至湘南地区本组相变为由灰黑色页岩、硅质页岩及硅质岩组成的薄互层,硅质岩富含铁锰质,即当冲组,厚十余米至百余米。在赣南和粤北一带,本层位下部为海相层,在赣南称小江边组,由泥灰岩和钙质页岩等组成,粤北称文笔山组,主要为页岩、粉砂岩夹硅质岩及灰岩透镜体。土部为海陆交互相,赣南称安州组,粤北称童子岩组,均为含煤岩系。总厚度379-615m,,其中产有菊石和华夏型大羽羊齿植物群分子。

上统下部在湘南粤北地区引称龙潭组,为一滨海沼泽相碎屑岩含煤建造,与粤东的翠屏山组或赣南的雾林山组基本相似,均为我国南方主要产煤地层。在桂北宜山一带,相变以灰岩为主夹煤层,即合山组呈,廷人粤境则称水竹塘组。本层位产有菊石、腕足类及植物化石,厚100m至近500m。,上统上部即长兴组,或相变为大隆组。前者见于赣湘地区的南部和粤北北部,以灰色灰岩和硅质岩为特征,下部夹灰黑色硅质岩、页岩及粉砂岩等,产蜓类,厚数十米至190m。,后者环前者而分报,以灰黑色硅质页岩、粉砂岩及页岩组成的薄互层为特征,在桂中、粤北地区,还发育酸性火山岩。产菊石,厚十余米、。数十米至百余米,连阳一带厚达520余米,二并进一步划分为梅田练,九陂组和麻田组。三叠系的中、下统以海相为主,;常随:叠系的分布而分布,。二者为连续过渡关系。上统是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以角度不整合型式覆千前中三叠统之上。本系地层单位和命名因地而异。下统在桂中及赣粤地区均保留不全。桂中分为马脚岭组和北泗组,赣粤则称大冶组。马脚岭组以灰岩为主,底部具灰黑色页岩。相应层位在赣粤则以页岩为主,夹泥灰岩及火山碎屑岩。厚130一300m,武鸣达749m。北泗组下部以白云岩为主,土部为紫红,黄绿色砂、页岩;赣粤地区则以灰色灰岩为主。厚数十米至500m。产头足类及双壳类化石。湘东南称

……………………………………………………………最新资料推荐…………………………………………………

三宝坳组,岩性则为灰岩和白云岩,厚320一538m,产双壳类化石。中统主要分布千湘粤境内。湘境泛称罗仙岭煤系,现已将其中上三叠统部分划分为出炭垅组,杨梅垅组和唐垅组,粤境称艮口群,赣境仅局部存在,称安源组。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夹煤层组成,,粤中则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及铁矿层,还夹中酸性火山岩,产有植物群和双壳类化石,厚270一500余米,粤中东部厚达1300余米。

侏罗系以下统分布最广亨几乎遍于全区,除湘粤地区有少量海相层外,全为陆相沉积; 中统局限,呈小片分布;上统为一套火山-沉积建造,广布赣粤地区。

下统在桂东和湘粤交界地带有西湾群旷:下部称天堂组,土部称大岭组,主要为灰至灰黄色砂岩和页岩,大岭组中则夹灰岩、泥灰岩和碳质页岩、煤层等,总厚度85一312m。产廷壳类及植物化石。粤境称金鸡群L湘东南划分为心田门组和茅仙岭组。总体由灰黑及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相间组成,夹煤线;粤东,其中尚有火山熔岩及凝灰岩,厚530-1000余米,惠东厚达4800m。产菊石和植物化石。本统在赣境称林山组,以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为主,夹炭质页岩和煤线,厚121一3710m。本统可不整合在上三叠统之上,也可直接与更老的地层接触。中统属河潮相为主的碎屑岩建造,与下统多为整合接触,,在粤北则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桂东称石梯群『出露不全,下部主要为粗砂岩及砾岩,夹紫色页岩,上部以细砂岩为主,产双壳类化石,,厚330一480m。粤北称马梓坪群,。其中夹中酸性凝灰质熔岩及沉凝灰岩等,厚351一1100余米。至粤东,火山碎屑岩更发育,称漳平群,产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厚770一2120沄一平统在湘南划分为石鼓组和白香带组,主要由灰绿及紫红色泥岩和粉砂岩组成,总厚883缸。在赣南总称罗坳组,岩性特征与漳平群相似,产有与石梯群相同的动物群。一厚4㈨一800m‘,上统仅见干赣,,粤的产隅,岩性建造特点也基本相同;粤境称高基坪群,赣境分为菖蒲组和鸡笼嶂组。早期建造主要属侵入一溢流相,在赣境以中基性玄武岩类和安山岩类为主引∑夹酸性流纹岩类;晚期主要属灰流相,以流纹质熔岩、凝灰熔岩类为特征。但粤境的早期建造中旷,玄武岩不太发育,以安山岩为主,均程度不一地夹有沉积物夹层。总厚度一般为1000余米至2000余米,厚者可达5000余米。粤中地区其中还夹赤铁矿-磁铁矿层。

白垩系主要属溯相及山麓一湖泊相一下统较广布一上统较局限。常含膏盐层。地层受盆地控制,建造差异明显,划分和命名因地而异。

下统在桂东划分为新隆组。大坡组和双鱼咀组,在桂北总称永福群,它们与粤境的罗定群层位相当,建造也相似,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砾岩和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等,岩石多含钙质,桂北 的还夹泥灰岩,总厚度

……………………………………………………………最新资料推荐…………………………………………………

725一2916m。产双壳类化石,砲粉中开始出现被子植物花粉心。罗定群廷至粤东地区,主要为一套火山质矽砾岩建造,称官草湖群,厚788一1125m。在湘南本统划分为两组。下部东井组,主要为黄褐色砾岩、砂砾岩和钙质泥岩等,厚763m,土部神皇山组,为紫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的韵律建造,夹玄武岩,厚近2000m。土统在桂境局限千东南一隅,下部以火山岩为主,有凝炭岩,凝灰熔岩及石英斑岩等,厚250一738m,称西硐组;上部为泥岩、砂岩及粉砂岩等,有膏盐层,厚403一816m,产介形类化石,称罗文组。在粤境总称南雄群,为由砂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的红色建造,夹少量灰绿粉砂岩,常含膏盐层及铜矿化。粤西称闹江群,与桂境相似。粤中三水盆地对本统研究较详,划分为三水组和大塱山组。至粤东,本统上部发育流纹质火山岩,称叶塘组,厚500余米至2300余米。湘南本统分为戴家坪组和东塘组。裁家坪组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含钙质,呈紫红、棕红色,厚580-634m;东塘组以紫红色钙质粉砂岩寸泥岩及砂质泥灰岩组成韵律层为特征,厚442m-779m。南地区,本统下部称赣州组,主要由紫红、三棕红色砂岩及粉砂岩相间组成。夹灰绿色泥岩和粉砂岩,普遍含钙质,偶夹泥灰岩,底部夹伊丁玄武岩和安山质凝灰岩或凝灰熔岩;本组程度不同地含有岩盐、石膏、卤水,,并具铜矿化现象,厚455一2464m。土部称南雄组,普遍为紫红色、棕红色砂岩、砾岩及粉砂岩、泥岩等,厚584一no7m。本统古生物种类复杂,以产脊椎动物蛋化石及其骨骼化石最有意义。

上、下统之间,一般认为属假整合至不整合接触。 第三系分布局限,且仅分布有下第三系。

下第三系在桂境仅见于桂东南容县一带和南宁、来宾二地区。南宁、容县等盆地,将其划分分为六吜组(大致为古新世-早始新世)、凤凰山组(晚始新世早期)和那读组、百岗组(可能为晚始新世晚期)。邕宁,来宾一带未划分,总称邕宁群。在南宁。容县等地,本系是由一套紫红色为主的夹灰绿、黄绿色砂岩,砾岩,粉砂岩及泥岩等组成的杂色岩系,岩石多含钙质,常夹泥灰岩,其中百岗组还夹褐煤层,总厚度830一2622m。但多数盆地仅属六吼组,产有双壳类、介形虫及植物化石。邕宁群则为一棕黄色的建造,以砂岩、鲕状矽岩,粉砂岩及泥岩为主,黹夹煤层和油页岩,在来宾盆地还夹铁锰矿层,残留厚度不足100m。在粤湘赣地区,均可进一步划分出古新统和始新统。渐新统缺失。古新统在湘南称霞,流市组,其岩性建造特点与六咀组相似,厚1015m,与下伏东塘组为连续关系。在粤北,即为南雄盆地的罗佛寨群,与南雄群呈假整合接触。该群分为中古新统上溯组和晚古新统浓山组,后者发育灰绿色泥岩和钙质泥岩互层,总厚度590一1300m。向南至三水盆地即称苇庄组。在赣境主要见于池江盆地,层

……………………………………………………………最新资料推荐…………………………………………………

位、岩性及生物面貌均可与罗佛寨群相比,都产有哺乳类骨骼化石,划分为狮子口组和池江组,总厚度600余米。始新统在粤赣地区均不确切,称丹霞组或坪湖组鱼主要为紫红及灰绿色泥岩建造,产哺乳类化石,厚100一700m。但粤中三水盆地,始新统分为怖心组、宝月组和华涌组,前者为湖泊相,含油、膏盐等,厚68-1205m;:后二者皆为暗紫紅、灰绿色等杂色粉砂岩,,细砂岩及砂砾岩等,厚100一630m。含有鱼类等多门类化石。

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壬珠江三角洲及滨海沿岸地区t内陆主要水系盆地中也很发育,包括湖、海沉积、河流冲积、洞穴堆积及风化残坡积等类型。沉(堆)积物一般均为未固结砾石层,砂、粘土层及淤泥、泥炭层等,厚度不一,更新统可为几米至150米,全新统为2-30m,含丰富的孢粉、介壳脊椎动物骨骼及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迹。地貌上构成不同地文期和北高不一的各类型阶地、台地及海湾,也是当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1.2区域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尚发育,主要集中干东部地区。岩浆活动时期可概括为武陵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而以燕山期最为重要。岩浆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种型式。这些岩浆活动,与各种金属矿产有着极密切的戍因联系。

武陵期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体为区内最栏的岩体,主要为斜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仅见千桂北融水-带。≠其中本洞斜长花岗岩体侵入干四堡群,(同位素一一全岩铷锶法一一年龄值为1063±95Ma),又被三防花岗岩体侵入,后者同位素锆石铀一铅年龄值为760Ma。岩石中斜长石含量(44一63%)远大干钾长石(3一l0%),Si0z含量仅64%左右,表明本期岩体主要是同化混染的产物。另外,还有一些基性、超基性岩体及中性岩体,呈岩床或小岩株状产出,,侵入于四堡群,又被丹洲群所覆盖,可以荣塘变辉橄岩(或蛇纹岩)为代表。

雪峰期的岩浆岩也仅见于桂北地区,已知较大的有元宝山和三防花岗岩岩体,均呈岩基状产出,侵位千穹窿构造的核部。岩石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所含钾长石略多于斜长石,石英含量为22一50%。据岩石化学资料,岩体中SiOz和K2o含量普遍较高,Na2o,MgO,Cao等普遍较低,从中心相至边缘相,,具“内基外酸”的演化趋势。本期也有基性、超基性和中性岩体,主要分布在龙胜三门一带,有辉长岩、橄榄岩,橄辉岩和闪长岩等,呈岩床或小岩株状产出,侵人于四堡群。(基性、超基性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主要为839Ma。喷出岩类常为同期沉积岩层的一部分。合桐组的土部夹有细碧一辉绿岩,在赣东南地区,相应层位中尚发育基性、超基性和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变质较深时,二则表现沟各种片岩、片麻岩以及各种透闪石岩,透辉石岩等。

……………………………………………………………最新资料推荐…………………………………………………

加里东期岩浆岩在区内分布较广,是仅次干燕山期的极为重要的岩浆活动时期。本期岩浆活动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主要为混合岩、地型混合杂岩和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晚期一般为混染型花岗岩和侵人型花岗岩类。

早期混合岩类较集中分布干南武夷山和万洋山一诸广山等地带,湘桂交界及桂东北地区可能也有存在。它们侵位于震旦一粤陶纪中期,而与震旦-寒武系关系密切。原地型花岗质混合杂岩体形成千加里东褶皱造山早阶段;而正当褶皱造山阶段所形成的岩浆岩,一般认为属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类。前者有南武夷山的岚山岩体和赣南的里海岩体,后者可以粤北太保岩体及赣境的定南岩体为代表一上述两种类型岩体在岩性上基本相似,只是后者的花岗结构更明显,呈变斑状构造,一岩石类型多一主要为混香花岗岩,其次有混合斜长花岗岩、混合二长花岗岩和混合花岗闪长岩等。

混合杂岩实为区域变质岩经受强烈交代作用的产物,外貌和成分接近花岗岩,伹与区域变质岩形影相随,渐变过渡,又常与混合花岗岩伴生。故称之为“三位一体”的花岗质混合杂岩。上述里海和岚山岩体,均为此类杂岩中的混合花岗岩体-岩石一般结构较粗,长石构成巨大交代变斑晶或眼球,一般含量为20一55%,有的可达70%以上,常集中成团块状或带状,构成条带构造,变质矿物有角闪石和阳起石。里海混合花岗岩中斜长石达30-50%,而钾长石仅10一35%,变质矿物有绿帘石和石榴石,表明岩体是受过同化混染作用的过程。

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是指在混合岩化过程中的混合熔浆,经过短距离侵位而形成的岩体,如桂坑J 完南岩体即属此类型,湘粤桂交界的某些岩体也可能归入此类。定南岩体花岗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具花岗变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在主要矿物中,有的钾长石含量低干斜长石(25一38%),显示同化混染作用;同时, 暗色矿呀一般含量较高,且分布不均匀,具混合杂岩的特点。

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体,一般呈大岩基和大岩株状产出一,主要分布于加里东褶皱隆起区,如桂东的大瑶山、大宁,湘桂交界的苗儿山、越城岭、都庞岭,湘赣交界地区的万洋山一诸广山北段及彭公庙,赣境的龙回、土犹,粤北的太保和扶溪等岩体。依其侵位,大致可分早,晚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混染型花岗岩类,定位时代大致是晚粤陶世至志留纪。岩性以富斜花岗岩主,其次有斜长花岗岩、花岗二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等。第二阶段为侵人型花岗岩类,定位时代大致是老留纪末至早泥盆世,一般呈小型岩基和岩株状产出,这两类岩体的岩石,一般皆呈灰白色及暗灰色,侵入关系及接触界线均较清楚,围岩具接触变质带,热变质晕明显(主要是角岩化),岩体边缘均见有不同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

第一阶段混染型花岗岩体较为典型的是诸广山北段的汤湖、上堡及彭公庙等

……………………………………………………………最新资料推荐…………………………………………………

岩体,还有万洋山南段的荆竹山岩体和桂东的大宁岩体。汤湖岩体是一复式岩体,岩性有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等,均呈过渡关系,以花岗闪长岩和:长花岗岩为主(90%),岩石化学资料显示内基外酸的演化特点。岩体内部的成分和结构变化都十分复杂。矿物成分的交代现象也十分明显|陪色矿物常呈聚晶状团块出现,构成聚斑结构和斑杂构造,主要矿物中钾长石含量极不均匀,分布也极不均一,斜长石含量(45一55%)也远大干钾长石(10÷l5%)含量,同时还含有大量分布无规律,。形状不规则的陪色包佻这些都说明本岩体是在同化混染作用下形成的,而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也占重要地位。因此,这一类岩体应是一种混染型花岗岩类。据微量元素研究,本类岩体中成矿元素以Cu、Pb、Zn含量较高,且较普遍,Sn、W含量也较高,Be略低。

第二阶段的侵人型花岗岩类,较为典型的是上犹、龙回、苗儿山、越城岭等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其次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二长岩以云母斜长花岗岩等。一般可分出边缘相和过渡相,由中心向边缘,粒度变细,酸性变形成酸性边缘,主要矿物中,斜长石少于钾长石,如上犹岩体;有的则相反,如湖坪岩体。这说明既有同化混染形成的,也有属干正常岩浆的。闼此,,这一类岩体应属岩浆侵花岗岩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是:,兰成矿元素较普遍存在,伹含量不丰。侵入型岩类都出现W,Sn,Bi,Mo等,说明岩浆演化晚期成矿元素有某种相对集中的趋势。东期基性及超基性岩类所知甚少,在上犹岩体中,有玄武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等岩脉侵入,可能是同期非同时的产物本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粤桂交界地区,已知有早奥陶世的角斑岩和早志留世的细碧斑岩,均组成地层的一部分。

华力西期岩浆岩侵入体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南段。粤北、,拥南和桂东大容山等地区。人规模一般较小,,多呈小岩株状产出。,火山熔岩主要见于晚泥盆世地层中,呈夹层状,玄武岩类,山碎屑岩类则见于下石炭统,属凝灰岩类,说明当时曾有火山活动。中基性侵人岩类,分布干赣粤交界地区。石英闪长岩。见于大余漂塘,呈岩瘤状,侵入于寒武系,同位素年龄值为274Ma。,云辉二长岩见于仁化地区,,呈小岩株状产出,侵入于泥盆系。在南雄横岭有辉长岩岩墙侵入于寒武系,同位素年龄值为264(钾一氩)一326(铀-铅)Ma。

酸性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为最主要,其次有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等,南武夷山富城岩体即是此类岩体之一。该岩体岩石为黑云母花岗岩,呈岩基状,侵入于寒武系,被印支期花岗岩侵人,同位素年龄值为250 (钾一氩)一233 (铀一铅)Ma。南雄棉土岗岩体也属此列,岩石为花岗闪长岩,侵人于中泥盆统,叉被燕山期岩体侵入。 桂东大容山岩体是本期侵人岩最大的岩体,呈

……………………………………………………………最新资料推荐…………………………………………………

大岩基状产出,至少有两次侵人,北东向廷伸,南段已达区外,由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中主要为224-245Ma,岩性一般呈灰色,具斑杂结构,花岗结构和似斑状结构,变质矿物有石榴石、矽线石和紫苏辉石等,还有捕虏体和暗色团块,表现同化混染特征。

印支期的侵人岩以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一般具片麻状构造,有边缘混合岩现象,同位素年龄值为205一231Mao。属于此期的侵人体,在武夷山南段有侵入于上述富城岩体的花岗岩群,呈细粒结构,呈岩枝状和岩株状产出。在粤北及桂东南地区均有分布,如院垌,杨梅山、四龙、青州,大帽山、石马及蛇离等岩体,可能均属之,多呈岩株状产出,只有大帽山岩体呈岩基状产坩。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次为二长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大容山岩体的一部分,显示:者有密切的成因及演化关系。一般在湘东南地区,本期多为小型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次为黑云母=长花岗岩,。如骑田岭岩体和大义山岩体等均属之,分别侵入干下三叠统戍上二叠统。

总之,华力西期与印支期岩浆岩体的地质特征基本相似,岩石性质差异不明显,可以为是同源同期的产物。但也有所不同,如华力西期岩类较复杂,化学成分土由偏中性到酸性;而印支期岩类简单, 仅有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以酸性为主。

燕山期岩浆岩在区内分布极广,是岩浆活动的极盛时期,包括喷出和侵入两大岩类,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是我国重要的岩浆成矿期之三,尤与钨、L锡、铋、钼。铜、铁,铅、锌、金、银及稀有、稀土等金属矿产关系密切;燕山期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两期、五个阶段:早期(J)第一阶段(Jl),第二阶段(J2)和第三阶段(J3);晚期(K)第一阶段(K1)和第二阶段(K2)。不同阶段又有不同次数的侵入(或侵出)活动。

燕山早期(J)第三阶段,以酸性侵入岩类为主,与钨、锡及稀有稀土等矿产有成因关系是我国华南一次重要的成矿时期。岩体主要分布在湘桂、赣湘粤及赣粤闽等交界、地区,其侵位和布局严格受构造带控制;以岩株、岩基状为主,次有岩瘤和岩枝状岩体。东部较大的主要有都庞岭(东体)、姑婆山、金鸡岭、大东山,东岭、下村,鹅形、弹前及柯树北等岩体,中小型者多不胜举。岩石类型,以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为主,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斑岩等,其成因多属岩浆型(岩浆交代为特点),少数具混染交代型花岗岩的特;以中深成相为主,个别的可能属浅成相。围岩接触变质宽度1000m以上,,以角岩化为主,可进一步分带J; 与含钙围岩接触时,则蚀变为矽卡呈岩类或大岩化等;内接触带常见同化混染边缘。

第一阶段(Jl)黑云母花岗岩㈠一般为灰色、浅灰色及肉红色,由斑晶与基质

……………………………………………………………最新资料推荐…………………………………………………

组成,多具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及石英,基质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白云母组成‘。岩石化学成分特点。一般酸度较大(SiO2>70%),碱、铝的含量比值也较高,是以强酸、富碱、铝过饱和为特征,属钙碱性系列酸性岩类。副矿物组合较复杂‘微量元素中,成矿元素W、Sn、Mo、Bi、Be、Pb、Z丑等浓集度较高,其他元素则接近于维氏值或略低。

岩体围岩主要为早古生代地层。部分侵入泥盆系及其前期岩体中,在粤北,见侵入于早侏罗含菊石的金鸡群中其上又被白垩系或晚侏罗世火山岩系覆盖。同位素年龄值一般为l70一190Ma。

基性、超基性岩体在湘南地区有所分布,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等,侵入于印支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中。由于研究程度不足,确切时代不明。

第二阶段(J2)岩浆岩,仍主要属干侵入岩类,岩石类型较多,有基性一超基性岩类类和酸性岩类等,后者包括中酸性岩类,是本期最重要的岩类,侵入规模较大,分布较广泛。但单个岩体规模一般较小,以中、小型岩株为主。少数呈岩基状产出。本阶段岩浆活动主要受华力西一印支构造带控制,又是继承第一阶段、并叠加在其岩体之上的岩体,其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属同一岩浆源在深部分异作用下、不同阶段侵入的产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副矿物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既有某些相似性,又有三定的差别。所以它们仍是一次独立的岩浆活动,具有自身的特征。本期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多侵人千古生界,最新的地层是早侏罗世。部分侵人于前燕山期不同时代岩体或混合岩中,又被晚阶段岩体侵入,因而构成了同期多阶段的复式岩体,其上被早白垩世地层所覆盖。同位素年龄值主要为176一153Ma。

围岩接触变质作用与第一阶段侵人接触变质作用基本一致。在多阶段复式岩体中,本阶段岩体边缘常具不宽的冷却边一早阶段岩体常具烘烤边或蚀变带。

基性三超基性岩类,除湘南地区一些零星岩体时代不确切外,在粤北有霞岚、永和北及田心等岩体,在赣南有丰步、社背及黄洞等岩体。规模小,一般呈岩瘤、岩墻状,个别可为岩棟状。霞岚岩体以辉长岩为主体,伴有超基性岩及闪长岩,构成复杂的中基性一超基性侵入杂岩体。车步岩体为辉长岩。

中性为闪长岩,见于赣粤交界地带,规模小,呈岩瘤、岩脉状产出,被第三阶段花岗岩侵入。

酸性岩类主要为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其次有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此外还可包括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和弱酸性花岗正长岩等。它们主要是中深成相侵入岩,但也有少量属浅成一超浅成环境形成的岩体,(西山岩体)-本阶段酸性岩侵入体,主要有湘桂地区的铜山岭、西山,湘南的宝山,

……………………………………………………………最新资料推荐…………………………………………………

千里山、瑶岗仙,粤中的龙窝和赣南的西华山、九龙脑、荡坪、大埠等岩体。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微带肉红色,新鲜时呈深灰至灰色,一般具中粒一粗粒花岗结构,似斑状及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斑品和基质两部分组成:斑晶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基质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白云母组成.一般岩体岩石中副矿物组合复杂,以钨锡类、稀土-钽类及含挥发分矿物类组合为主,含量也高。依据微量元素资料,可以成矿元素、稀有、稀土元素及亲硫元素含量较高至特高,而铁族元素偏低为本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阶段(J3)岩浆活动,不论强度还是广度。都不及前两个阶段,,但活动仍十分频繁,类型较多,有喷出二侵人两大类,有中基性一中酸性和酸性三种岩石类型。本阶段岩浆活动与稀有、稀土及有色等金属矿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我国南方又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喷出岩。本阶段喷出活动是区域地质史土三个极盛时期,广布本区东部赣闽粤境内,桂境可能也有分布。属陆相堆积,包括火山爆发、熔岩溢流和剥蚀运移沉积等过程的反复交替,表现出岩浆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和火山‘沉积建造明显的韵律性和旋回性。每一喷发旋回往往伴有潜火山岩侵入,形成了多旋回喷发和多期次侵入的特征;按岩石分类:熔岩主要有玄武岩类,安山岩类、英安岩类和流纹岩类等,而以玄武岩类和流纹岩类为最多,分布最广,但各有区域性;火山碎屑岩有熔结火山碎屑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潜火山岩侵入成因的次火山岩类,一般表现为超浅成相,,但也有浅成相,它们是次花岗斑岩、次石英斑岩、次流纹岩及英安玢岩;安山玢岩等。

火山活动过程基本上表现为由弱到强、,再到弱的特点。活动性质表现为爆发一喷溢一侵出,岩性上反映出由中基性二中性三酸性的演化规律。火山活动主要有裂隙式和中心式两种形式。但有由裂隙式向中心式演变的特点。就一个火山岩带而论,带内不同地区的喷发特点不同。就一个火山喷发地域而论,火山岩带之间似乎有某些规律;如龙南一会昌火山岩带的火山岩系,玄武岩类尚较发育,而以南的粤东火山岩带,则以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类为主,几乎不见或少见基性火山岩。这表明火山活动有先后发展顺序,岩浆性质有由性向酸性演化的趋向。

侵人岩岩体以酸性岩类为主,大部分钨,锡、铋、钼及稀有、稀土矿产都与此岩体的侵人活动有直接成因联系;其次还有中基性岩类及碱性岩类。

酸性岩类。主要为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次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主要形成千本阶段火山活动之后,故与火山岩的分布基本一致。侵入的最新地层是晚侏罗世火山岩系,也常常是区内由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组成的巨大复式岩体的主体部分,与围岩呈明显突变侵人接触。本阶段岩体在湘南仅见于大义山复式岩体内,在湘桂交界有姑婆山和花山岩体; 赣粤交界的赣境一侧, 有三标、

……………………………………………………………最新资料推荐…………………………………………………

寨背、三享、九连山等岩体,呈大岩基状产出;崇余地区和南武夷北段也有分布。桂粤交界的广乎岩体,呈岩基状,在桂中地区,还有如马山、罗容等杂岩体。粤境内则分布广,较大者如佛岗,新丰江等岩体,如一六、石背、经尾等。则为小岩体单个产出一还有如猫儿山、越城岭、诸广山、大东山、高岭、贵东等早阶段(或早时期)复式岩体中,也有本阶段岩浆浆侵入。

黑云母花岗岩,一般呈灰白色、浅肉红色,中粒一中粗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以钾长石为主。基质主要由钾长石为主、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有时微量角闪石副矿物组合较复杂一种类多达70余种,普遍含有稀有、稀土矿物和金属硫化物,且有一定的含量。 在微量元素方面,成矿元素有Sn、Mo、Pb、CuBe、Ga\\Y、V、Cr等,一般丰度均高于维氏值,其中Sn、Pb则高出数倍至十倍。大岩基状岩体,一般相带清楚,边缘相不稳定,自变质作用和蚀变作用较强烈,表现为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及锂云母化等,与分散元素矿化关系密切。中心相一般偏中性。

中基性岩类分布在赣南南部,呈小岩瘤、小岩株及岩脉状产出,岩性主要为辉长一辉绿岩类,还有闪长岩类。而在桂中地区(横山和桂平)则为由中基性为主的岩类组成的杂岩体,包括有正长橄榄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辉石角闪岩及正长岩、花岗斑岩等。

碱性岩类主要见于龙南、全南一带,呈小岩株,岩瘤状产出。岩石有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和石英正长斑岩|在桂东也有零星分布,岩体与火山岩关系密切,有的可能为次火山岩(如正长斑岩)。一个岩体内,往往含有几种岩类。构成兰个复式碱性杂岩体(如桂东南渡岩体)。岩石中石英含量较少,,一般不大10%,(石英正长岩),钾长石含量高(正长岩达50一80%),斜长石多在10-2%之间,普遍含角闪石,一般为普通角闪石及钛角闪石。据岩石化学分析,此岩类以富钠为特征,属富钠的碱性岩类。副矿物中的锆石、铌钽铁矿、磷钇矿等矿物以含稀土为特色。

燕山晚期(K)岩浆活动,是早期的继续量伹已明显减弱。按岩浆岩产出的性质,也分喷出和侵入两大岩类。

湘南地区神皇山组上部所夹的玄武岩类,可能为本期第一阶段的喷出岩。 第一阶段(K1)的侵人岩类规模不大,岩浆活动不强烈,但岩石类型较杂; 有基性一超基性岩类、中性岩类、中酸性岩类、酸性岩类及超酸性一碱性岩类;多呈小岩株、小岩瘤,岩墻及岩脉状产出,厂有的可呈岩基状。它们多侵入干早期第三阶段岩体内。部分侵入干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中。岩体受华力西一印支褶皱带控制,多沿断裂呈线状分布。酸性一弱酸性岩体,是本阶段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岩体,分布尚广,而以粤境的为最主要。粤境的酸性岩类主要见于中部地区,有北山顶、馒头山,南昆山及松江嶂等岩墓,粤北,粤东地区,则以岩株状产出

……………………………………………………………最新资料推荐…………………………………………………

为主,有黄草嶂~大坪、青龙潭、重阳顶及黃牛山等岩体,桂中地区有昆仑关岩基昱赣境内则不太发育,在安远、寻邬一带有安息、郭屋坑、老村及南坑等岩体,呈小岩株,岩瘤状产出。上述诸岩体,主要都属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类型,一般属中浅成相,定位较高一而在湘南地区,相当本阶段侵入体多呈岩群状产出,主要有长城岭、瑶岗仙、川花塘、抛石岭、桥头及太和岭等岩群,它们侵入于下侏罗统或燕山早期第二阶段岩体中,同位素年龄值(垒岩钾一氩)为83一126Ma和(锆石铀一铅) 131Ma。上述岩群的岩石类型,几乎全是酸性斑岩类,如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流纹斑岩及霏细斑岩等,按其岩石学性质及产状等特点,可能属次火山岩超浅成侵出岩类。

第二阶段(K2)主要岩石类型的黑云母花岚岩,岩石呈肉红色,岩性较单一,主要矿物仍是钾长石一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白云母等㈩但石英含量较燕山早期的同类岩体相对较高(30一40%),黑云母相对较低(3%±);副矿物组合较复杂,种类达40余种;据岩石化学分析,SiO2量平均为74%,酸度较高,钾、铝的含量比值分别都大于1,显示富碱富铝的特点。

中酸性岩类在粤境较发育,如大宝山、馒头山、北山顶及大桶顶等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是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 它们在同岩体中相互过渡。

基性岩类在赣境以辉长岩为主,还有橄长岩、闪长岩等。如塘坑闪长岩岩体,可分出内部相和边缘相:内部相中粒一中细粒纤闪石化辉长岩,条带状辉长岩、纤闪石化辉长辉绿岩、橄榄辉长辉绿岩、脉状斜长岩等组成; 边缘相则为细粒一微粒角闪二长岩。

超基性岩类也仅见干赣境的安远地区。有数个小岩体,,已自变质为蛇纹岩、滑石蛇纹,岩等,岩石呈灰绿色,具角砾状构造和球状构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超基性岩类。

晚期第二阶段岩浆活动已趋消亡圹喷出岩仅作为沉积岩的夹层产出,在桂东南较发育,布在玉林、太平、水汶及诚谏等若干断陷盆地中,以酸性熔岩、次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少量安山岩英安岩类。赣南地区赣州组近底部|夹有伊丁橄榄玄武岩和安山质凝灰岩或凝灰熔岩;粤东地区南雄群上部常夹流纹岩等酸性火山岩,应部属本阶段岩浆喷出的产物。

本阶段的侵入岩类主要分布干粤境, 呈小岩株及岩墻。岩脉状产出;在桂东岭溪及容县六亡铺一带则呈岩群状分布。粤西有八帘山、粤北有石人嶂、粤中一粤东有五峰村、恶鸡脑、义湖、陈屋等岩体,它们都属酸性,弱酸性岩类,,多为火山机构中超浅成次火山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少量石英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等。,岩体主要受断裂控制,侵入干早期花岗岩体或白垩系红层中,围岩具角

……………………………………………………………最新资料推荐…………………………………………………

岩化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花岗斑岩,一般呈肉红色、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斑状结构,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组成,副矿物简单,微量元素中以W、Sn、Be、,Nb、Mo浓集度较高,常高出维氏值2倍以上。据岩石化学分析资料,SiO2i平均含量达75,15%,酸度高,钾钠比为1.33,铝饱和度指数平均1.07,基性度较小,故表明本阶段此类岩体有向超酸性方向演化的趋向。

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更微弱,目前所知不详。

1.3南岭大地构造

南岭的地理范围主要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等五岭山地。而从地质角度上来说南岭地区,是横跨 ,闽,赣,湘,粤,桂五省,其大体范围是:西起东经107度,北纬26度30分,东南至海滨(不包括海南岛),面积约550,000平方千米。南邻及其相邻地区泛指华南地区。为什么把整个华南地区的地质情况放到一起研究呢,因为整个华南地区是处在相同或相似的大地构造运动,地质背景环境下出现,发展。

南岭及其邻区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端,东邻太平洋板块,西接印度板块。中生代以来本区的大部分属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西部则进入了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本区地跨扬子准地台(江南古陆)和华南褶皱系两个构造单元,北临秦岭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西接三江褶皱系,东南临东海,南海,是新华夏系与南岭巨型纬向构造带的强烈复合地区。

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位素年龄以及构造变形等资料,可将本区地壳运动划分为前寒武,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以及喜马拉雅等运动。其中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运动对本区的地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3.1前寒武纪的地壳运动

本区的前寒武纪地壳运动分为四堡(武陵),雪峰,澄江运动等三期运动。 3.1.1四堡(武陵)运动

本次运动表现为一次强烈的褶皱运动多形成紧闭型形状倒转褶皱。本区以北的赣北和湘北地区的落可崠群,上墅群和双桥山群之间,板溪群与冷家溪群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而湘南等地区则是平行不整合。桂北地区板溪群与四堡群的接触关系有点相似特点,九万大山地区,两者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而元宝山一带,则为角度不整合。这些现象表明当时褶皱运动的强烈活动中心在西北部,往南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同时本次运动还伴随一次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

3.1.2雪峰运动

雪峰运动界面位于板溪群和下震旦统之间。南岭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抬升为主

……………………………………………………………最新资料推荐…………………………………………………

的升降运动,部分为褶皱运动。通过这次运动进一步扩大了扬子地台的范围。湘西南以及本区以北的江口组与板溪群,五强溪组之间,赣北,赣东北地区的下震旦统的硐门组,志棠组与上元古界下部的落可崠群之间,表现为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其他地区则为连续过渡和局部平行不整合关系。除上述特征之外,还伴随着有花岗岩和中性,基性——超基性岩侵入活动。

3.1.3澄江运动

澄江运动在本区主要表现为以抬升为主的升降运动。赣北和赣东北地区的下震旦的南沱组,雷公坞组与硐门组,志棠组;湘北地区的南沱组,与莲沱组;福建的丁屋岭组龙北溪组与楼子垻组,吴墎组迪口组之间分别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但也表现出抬升运动过程中的不均衡性,在江南地背斜的周缘,某些尚未夷平的山岳或高地,高耸于雪线之上,为冰川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2加里东期的地壳运动

加里东期地壳的运动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中期以振荡运动为主,称为郁南运动,北流运动。晚期为褶皱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是加里东期的主要构造幕。

3.2.1郁南运动

本次运动发生于寒武纪末期,以抬升为主,影响范围有限。仅分布在粤西,桂东南的云开大山一带,下,中奥陶统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呈微角度不整合在寒武纪页岩,硅质岩建造和复理石建造之上;在云开大山侧博白皇陵一带。下奥陶统底部有厚度数百米的含砾长石砂岩;西大明山下奥陶统底部亦有厚度为45米的砾石存在等,这些都是这次升降运动的表现。此外云开大山一带,混合岩及花岗岩化比较强烈。

3.2.2北流运动

北流运动表现为一次局部的升降运动,发生于奥陶世中期。本区以北的赣北及湘西北地区,上奥陶统上部的五峰组局部缺失,五峰组呈现出平行不整合。南部的云开大山西侧志留系中有灰岩,轻变质砂页岩和千枚岩,片岩以及中酸性斑岩岩屑或砾石,反映了该区在志留系沉积时已有这些地层和岩体出露。此为,在邻区黔南一带,下志留统翁项群超覆于奥陶系不同层位之上,也是受郁南运动的影响结果。

3.2.3加里东(广西)运动

该项运动在广西表现的较为经典,所以又称为广西运动。本次运动大致发生于志留纪末期,波及范围广泛,在不同的地区表现不同。华南加里东地槽系的绝大部分地区,经过这次运动褶皱回返,表现为强烈的造山性质,造成了上下古生界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在广西,泥盆系超覆于下古生界及其他老地层不同

……………………………………………………………最新资料推荐…………………………………………………

层位之上。由南往北,由东向西,其超覆层位越来越高大瑶山,镇龙山,大明山和西大明山等,为下泥盆统莲花组与寒武系或奥陶系接触;桂西一带是郁江组与寒武系接触;桂北一带则为中泥盆统甚至上泥盆统超覆于寒武系以及其他老地层之上。列外的是桂南的钦——防一带表现为强烈的下降活动。泥盆系与奥陶系为过渡关系。构造多为褶皱。但南岭地区的南区和中区仍有一定的差异。南区多见倒转者,中区倒转者少见。在本区以北的赣北地区运动强度较弱,并以升降运动为主,上泥盆同五通群与志留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形成规模不等的隆起和拗陷,褶皱比较弱,多为宽阔型局部为梳状,箱状型等过渡褶皱。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比较强烈,并有明显的差异。赣南地区区域变质属于地壳浅部以应力为主的单相动力变质。

此次加里东运动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标志着这一项运动面代表着这一场伟大的变革。通过加里东运动华南加里东地槽全面回返,形成了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并与扬子地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结束了本区地槽的发展历史,进入了准地台的发展阶段,这在本地区的地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3.3海西——印支期的地壳运动

海西——印支运动可分为柳江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 3.3.1柳江运动

柳江运动是指早石炭世与晚泥盆世之间的一次升降运动,仅仅发生于广西的局部地区,表现为下石炭统与上泥盆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如桂东北兴安一带,上泥盆统五指山组顶部有侵蚀现象,下石炭统岩关阶有厚度0.5——2cm的铁锰质的沉积物。桂西地区下石炭统岩关阶平行不整合于上泥盆统灰岩古风化壳之上;桂西南则见下石炭统大塘阶平行不整合于泥盆统之上,其间缺失岩关阶。在相邻地区的湘东,湘中以及赣北等局部地区,除下石炭统与上泥盆统为平行不整合外,还呈现出中石炭统黄龙组与泥盆系平行不整合,或直接在上志留统亚坑组之上。

3.3.2东吴运动

东吴运动是指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对本区的影响广泛。它不仅是一次重要的升降运动,在一些地区还表现为褶皱运动,并伴有较为广泛的玄武岩流的喷溢和一些花岗岩岩浆的侵入活动。

除钦防,北武夷山,赣南等局部地区外,本区的广大地域上,下二叠统之间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龙潭组,翠屏山组,沙湖组以及合山组底部普遍存在古风化壳或0——20m厚的含铁铝土矿沉积;本区以北的湘西北,湘中一带还有玄武质凝灰岩等火山喷发物,表现明显的抬升特征。东吴运动所形成的波状起伏面的区域性走向主要呈北东向,在隆起部位为平行不整合,

……………………………………………………………最新资料推荐…………………………………………………

在隆起与拗陷的过渡地带为超覆不整合,拗陷的中部则为连续沉积或暂短的局部冲刷。

东吴运动表现强烈的地区,如桂西南钦防一带的海西海槽经该项运动褶皱回返,从而结束了改地区的早古生代——早二叠世的发展历史造成了上下二叠统之间的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此外,在闽西南及赣中的局部地区,褶皱运动较为轻弱上二叠统翠屏组与下二叠统加福组,以及相当的乐平组与狮子组之间也呈现角度不整合接触。

本次运动也伴随了较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尤以六万大山,大容山,云开大山,武当山以及武夷山一带,花岗岩广泛发育。

3.3.3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是继加里东运动后一次广泛的造山运动。它结束了华南区大规模的海侵历史,同时使右江地区的印支再生地槽封闭回返。伴随该项运动有较强烈的岩浆侵入活动,所形成的构造格局与前期构造有明显的差异,使得本区由相对稳定的准地台转变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进入陆缘活化的新阶段,因此它是本区地史上另一次重要的变革运动。印支期的时限虽然很短,但地壳运动却较频繁,主要有四幕,但多集中于中,晚三叠世。

印支第一幕:发生与中三叠世拉丁尼克期与三叠世卡尼克期之间,是该项运动的主构造幕。除福建的上三叠统大坑组与中三叠统安仁组在局部地区呈现平行不整合,以及桂东地区缺失三叠系之外,其他各省上三叠统板八组与中三叠统河口组,安源群与巴东组,安源组与杨家群,小坪组与黄坋组之间均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该幕活动强烈,使绝大部分地区都褶皱隆起,但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运动的性质以及其表现形式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为强烈的褶皱运动;有的则是升降运动。

印支第二幕:发生在晚三叠世尼克期与诺利克期之间,表现为一次轻微的褶皱运动。桂西南十万大山一带,上三叠统平垌组与板八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湘中地区上三叠统三家冲段与紫家冲段则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表现为升降运动。该幕运动使上述地区发生断块式的升降运动在先成的断裂带上发展形成断陷盆地。

印支第三幕:发生于晚三叠世的诺利克期。在湘,赣,闽三省表现比较明显,主要是升降运动。湘,赣二省的上三叠统的安源组三丘田段与三家冲组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在闽北局部地区,上三叠统焦坑组与大坑则呈角度不整合。

印支第四幕:出现于晚三叠世诺利克期与瑞替克期之间,是一次局部的升降运动。仅在赣西,赣中地区,上三叠统安源组多江段与三丘田段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此外,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之间还存在一个运动界面,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

……………………………………………………………最新资料推荐…………………………………………………

识。

3.4燕山期的地壳运动

燕山期是本区地壳演化的重要时期,频繁而强烈的构造运动改变着原来的构造面貌,为现今构造格局奠定了基础。燕山运动是本区又一次重要的变革运动。它使南岭地区以及相邻地区的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达到了顶峰,并一断裂运动和岩浆运动为主为特征。表现的比较强烈,时空上显示的不均衡。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岩浆活动以及形变作用,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幕。

燕山运动第一幕:发生于早,中侏罗世之间。褶皱形变的比较微弱。分布范围也较局限,仅见于云开大山与武夷山之间的地区,在江西见中侏罗统的罗拗组与下侏罗统的林山组,广东北部的中侏罗马锌坪群与下侏罗统金鸡组为轻微的角度不整合;在粤西与闽西分别呈现漳平群与金鸡组,梨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粤北与赣南及西武夷山一带,花岗岩活动比较强烈,广泛发生燕山早期的第一阶段花岗岩侵入,其年龄为170——195ma。经过这幕的运动断裂作用明显加强,地貌差异逐渐扩大,在此基础上开始产生新的红层断陷盆地。

燕山运动第二幕:发生与中,晚侏罗世之间。除广西外,其他各地均见上侏罗统与侏罗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赣南,赣东地区上侏罗统菖蒲组,周家源组与中侏罗统罗拗组,粤东的高基坪组与马锌坪组或漳平群,福建的长林组与漳平群,以及湘中的上侏罗统与中侏罗统家圹铺组之间,分别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该幕影响比较广泛,构造变动较为强烈,出形成褶皱之外,北东向和西北向断裂大量产生。由于断裂活动强烈,中酸性的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并开始有火山喷发的序幕,构成了我国东南部巨大的构造——岩浆岩带,同时沿某些深,大的断裂还发生动力变质作用。

燕山运动第三幕:发生与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为主构造幕。除桂西南的十万大山西南断的下白垩统与上侏罗统为连续沉积之外,其他地区都受到了影响。广西的下白垩统新隆组与上侏罗统,湖南,江西,广东和福建等地区的漆家河组与上侏罗统,火把山组与峨湖岭组,罗定群与高基坪群,石帽山群与坂头组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

该幕具有明显的块断运动的特征,使得侏罗系以及其火山岩均断褶隆起,断块活动强烈,热动力变质作用发生,地貌差异扩大,再次形成大批的断陷盆地,为白垩纪沉积奠定了基础。火山喷发以及岩浆侵入在东南沿海地区十分的强烈,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复式岩体和岩带,其年龄为135——165ma

燕山运动第四幕:发生与早,晚白垩世之间,除江西,粤北,和桂东,桂东南局部地区表现为上,下白垩统呈不整合之外,其它地区则表现为连续沉积或平行不整合。该幕是本区盆地又一重要的形成时期。断块运动使得原有的盆地明显

……………………………………………………………最新资料推荐…………………………………………………

的扩大,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新的断裂盆地。

燕山运动第五幕:为燕山旋回的末幕,发生与晚白垩世末与早第三纪初。除桂东南以及粤北局部地区的下第三系与上白垩统之间呈不整合之外,大部分地区为平行不整合;江西,湖南的继承性盆地中白垩系与第三系为连续沉积。该幕主要表现为差异性的升降运动。

3.5喜马拉雅期的地壳运动

喜马拉雅旋回在地壳演化史上是一个最晚的时期。根据不同的资料我们把该期的地壳划分为三个构造幕。

喜马拉雅第一幕:发生于早第三纪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表现为抬升为主的升降运动,影响范围小,桂西百色地区开始发生在始新世;江西缺失渐新统,使得头陂群不整合于下第三系始新统临江组之上;湖南以及粤中也具有相似的特征。此外,粤中的广州,三水以及佛山一带还有碱性的玄武岩和粗面岩喷发活动。

喜马拉雅第二幕:发生于早晚第三纪之间影响范围较广,除桂东南,粤西粤中地区之外,大部分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之间呈角度不整合关系,和局部平行不整合关系,湖南大部分地区缺失第三系。

喜马拉雅第三幕:

发生与晚第三纪上新世与第四纪更新世之间,第四系与上第三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但褶皱运动比较弱,而断块运动比较强烈,明显,进入新构造运动时期。许多老断裂都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性。在沿海地带的雷琼地区和北部湾涠洲岛一带,有基性玄武岩浆喷发出来,第四纪地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整个东南沿海卷入了太平洋地震活动带,温泉发育,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现代构造活动带。

……………………………………………………………最新资料推荐…………………………………………………

三 南岭地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小构造、褶皱

南岭地区东向和东西向区域性大断裂麟巧着复式岩体的主要空间分布, 其次级构造或派生构造则是控制晚阶段称充侵入的成矿花岗岩体定位的构造, 也是控制矿田、矿床定位的构造/脉型钨锡矿床的矿脉是受矿田内I、II级构造控制的, 成矿裂隙的力学性质具有以剪切为主, 兼具剪张或剪压复合的特征, 受一条控矿断裂构造控制的矿床。

研究过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的近二十个岩体及矿床, 发现这些燕山期花岗岩体都是多阶段的复式岩体,同时发现燕山早期花岗岩是由两种成岩方式, 经历二个阶段的成岩演化过程形成的复式岩体,第一阶段为原地半原地前锋花岗岩化花岗岩, 第二、三阶段为岩浆花岗岩, 分别形成主侵入花岗岩和补充侵入花岗岩,主侵入花岗岩常构成复式岩体的主体, 故又称主体花岗岩,补充侵入花岗岩与钨锡矿床有直接的成因联系, 是钨锡妮担等矿化的母岩, 所以又称为成矿花岗岩。

南岭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的空间分布主要是受本区北东、北东一北北东向和东西向区域性断裂控制, 展布的方向性明显,约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条断裂岩体带,同时指出一个方向的断裂岩体带有受其它方向断裂复合控制或干扰的现象。断裂岩体带常表现多次侵入活动的特征,。山期各阶段岩体的多次侵入活动是断裂在中生代时期多次活动的结果/ 这些区域性断裂与其它方向断裂复合部位往往控制着复式岩体的定位/区域性断裂的多次活动必然波及其次级断裂和派生构造, 使它们也产生多次活动。每次活动都会切割早阶段侵入的岩体,为下次岩浆侵入提供通道和储岩场所,以复式岩体中的补充侵入花岗岩脉型钨锡矿床的矿脉是由控制矿田、矿床定位的断裂之次级裂隙和派生配套裂隙控制的,些成矿裂隙都是属于矿区内的 I、II 构造脉型钨锡矿床的成矿裂隙是控制矿田、矿床定位的断裂构造之次级裂隙和派生配套裂隙。这些成矿裂隙都是属于矿田内的 I、II级构造, 其力学性质是以剪切为主,兼具剪张或剪压复合的特征。充填后形成的矿脉常沿一组剪裂隙方向为主, 追踪另一组剪裂隙或羽裂隙延伸。

南岭中段北缘Sn、W、Bi、Be、Pb、Zn、Ag、Cu、As、Sb、Hg、Au等元素异常集聚区,主要与强烈的中酸性、酸性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异常分布与该区主体岩浆岩带走向一致。Sn、W、Bi 异常主要分布在香花岭—柿竹园、九嶷山、都庞岭、姑婆山、大义山、阳明山、牛头寨等半隐伏花岗岩出露区;Pb、Zn、Ag、

……………………………………………………………最新资料推荐…………………………………………………

Au、Cu 异常主要分布在蓝山—东坡—水口山等三角地带,同时伴有As、Sb 异常出现。

以隐伏~半隐伏花岗岩带为中心,大致有规律的出现Nb、Be、W、Sn、Mo、Bi、Pb、Zn、Ag、Sb、Hg 元素的带状分布,反映了区内岩浆热液系列矿床成矿温度变化,在成矿后期,可能因构造和F、B 元素的双重作用。Sb、Hg、F、B 等元素的主体异常带沿大义山~广东乳源呈北西向展布。

湘南地区Sn、W、Bi 异常,且伴有明显的Cu、Pb、Zn、Ag、As、F 复合异常,反映了已知和潜在锡钨铅锌多金属矿田(床)的分布。

南岭中段北缘深断裂主要有10 条,其中岩石圈断裂带两条:①城歩—桃江壳下岩石圈俯冲—碰撞断裂带,北东走向,通过转换断裂带与衡东—万载碰撞断裂带相接,它是加里东末华南微板块与扬子微板块的边界断裂—拼接缝合断裂带;②常德—安仁转断裂带,北西走向,北西延至宝鸡、南东到汕头,长达一千多千米,在卫星重力异常图上反映非常清晰。

地壳断裂带:北东向的有:①茶陵—郴州仰冲地壳断裂带;②越城岭—关帝庙逆冲推覆断裂带;③祁东—双牌断裂带;④赣州—韶关断裂带,它是郯卢断裂带南延的一部分。北西向的有:①大义山—郴州—大宝山断裂带;②城步—大东山断裂带;③灵川—钟山断裂带。东西向的有:①钟山—大宝山断裂带;②九嶷山—九峰山断裂带。基底断裂是地壳主断裂的派生和配套断裂,以北西向隐伏断裂为主,北东、北北东向次之。南岭中段中酸性岩浆作用主要受深断裂带的控制,中浅层花岗岩与基底断裂带有密切关系,而中深层中酸性岩浆作用主要与地壳断裂有关,茶陵—郴州—连县北东向深断裂带两侧的中酸性岩浆活动规律有所不同。南岭中段北西和北东两组深断裂带,分别以其大致平行、等距为特点,与深、浅层花岗岩带组成立体构造格架深部北西向构造为导岩、导矿构造,是控制矿田分布的主要构造,北东向构造既控岩又控矿,不同深度层次、不同方向断裂构成交叉复合关系时,是岩浆活动的中心,是成矿聚矿的最佳场所。

南岭中段大型、超大型矿(田)床多分布在常德—安仁—诸广山—兴宁转换断裂带南西侧,大义山—大宝山北西向隐伏断裂构造带。由晚元古至早古生代组成的褶皱基底控制了主体构造的北西走向。该带是继早古生代后泥盆世以来的同生沉积断裂,成为古海盆的沉积中心,控制了海西—印支期碳酸盐相的沉积,形成北西走向、厚度达3000~4000 米的碳酸盐岩增厚区。锡矿山锑矿田,水口山、坪宝、东坡、凡口、大宝山等铅锌多金属矿田,柿竹园钨锡铋钼多金属矿田,新田岭、瑶岗仙、砖头坳钨矿田,香花岭、骑田岭、界牌岭锡多金属矿田等一批超大型—大型矿田(床)均分布在这个带。

南岭中段就一个具体矿床来说并不都表现为北西方向,这种浅部容矿构造与

……………………………………………………………最新资料推荐…………………………………………………

深部控岩控矿构造组合的复杂关系,正是南岭中段控岩控矿构造的特殊性。矿田受隐伏北西向构造带控制,组成北西向区域成矿带,但矿田、矿床中的多数矿体则受浅层构造主体方向制约,主要表现为北东或北北东向。强调北西向构造的控岩控矿作用,并不否定或排斥北东向或东西向等构造的控岩控矿作用,如茶陵—郴州—骑田岭—连山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对南岭中段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控制就非常重要。

南岭中段大东山—九嶷山—阳山和恭城—钟山—连山两条北西向构造岩浆岩带与北东向及东西向等构造岩浆岩带的复合部位,也是矿化集中分布区。南岭地区湖南段受北西向地壳断裂带控制的低序次构造,有三都、金银冲、坪宝、香花岭、西山、九嶷山—后江桥、江永—资源等七个呈斜列式展布、平行、等距分布的“重低磁高”鼻突,是北西向地壳断裂衍生的基底断裂,构成相互平行的隐伏构造岩浆岩带,它们与浅层北东或南北向构造组成交叉复合关系时,有利于岩浆岩及矿床的定位,成为矿化最佳集聚区,矿田出现在隐伏构造结,因此认为控制南岭中段矿田的主体构造为北西向隐伏基底构造。湘南一些多金属矿床,如宝山铅锌银矿、大坊金银矿、瑶岗仙钨矿等矿区,地层构造线方向近南北、北东方向,而矿体则呈北西向。湖南的一些金矿体多数也是北西向。

南岭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南褶皱系的武束一云开加里东期古岛弧褶皱系中部, 向西跨入湘桂海西一印支期弧间盆地与江南东安一雪峰期古岛弧褶皱系相邻, 东端被邵武一河源大断裂所限。

南岭构造带发育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早中生代花岗岩和裂谷盆地。基底由变质的新元古代—奥陶纪复理石-火山岩系和未变质的晚泥盆世—早三叠世沉积岩系所组成。与南岭带构造演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断裂带有萍乡—桂林、龙岩—海丰、赣江等5条, 制约着中、新生代岩体和盆地的分布、规模和产状。无论是物质来源还是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南岭构造带均离不开其北面的大别造山带和南西面的印度支那造山带。南岭地区存在3条近东西方向的花岗质岩带。严格受深部构造制约,岩体常受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3个花岗岩带中的岩体时代, 具有横向上北老南新、走向上西老东新、朝大洋方向年轻化的迁移演化规律,

中生代东西向的花岗岩带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 岩浆热隆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多数发育在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在研究区厘定出3种基本盆地类型,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育类前陆盆地, 中侏罗世发育裂谷盆地, 早白垩世属火山-沉积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则几乎全是箕状断陷盆地。前中侏罗世盆地构造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印支期碰撞的影响, 晚侏罗世以来盆地构造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作用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武夷山是

……………………………………………………………最新资料推荐…………………………………………………

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 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 闽西—赣南—粤东地区存在一个近东西向的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

四 南岭地区几个与锡(钨)矿化有关的岩体的岩浆演化

南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钨、锡矿产基地, 亦是著名的花岗岩分布区。传统观点认为钨、锡矿化与燕山期壳源( S) 型花岗岩的关系最为密切。近年来, 许多学者利用Sm、Nd同位素对南岭花岗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杭州- 广山- 花山(HZH) 带, 该带处在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交界处, 构造相对薄弱,有利于地幔物质上侵, 是一个锡矿的集中分布区[7]。在此基础上, 许多学者对分布于该带上的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及年代学进行了重新审视, 证明骑田岭和姑婆山岩体是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 而非简单的壳源产物, 地幔物质在成岩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南岭中段锡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构造薄弱的.但是对于地幔物质在钨、锡矿化中所起的作用, 岩浆演化过程、岩浆出溶流体的性质与钨、锡矿化差异的关系等深层次的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4.1岩体地质概况

本次研究主要涉及4个花岗岩岩体: 姑婆山、骑田岭和千里山岩体处在构造相对薄弱的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交界处, 大吉山岩体位于武夷山隆起和粤北断陷的交界处( 图1) 。区域上的多组深大断裂控制了4个岩体的分布, 如姑婆山岩体位于NE向的宁远- 江华- 平南深断裂和南岭EW向两大深断裂的交会处, 大吉山岩体被NNE向德安- 四会- 吴川深断裂、乐平- 新干- 曲江深断裂、桂东- 定南- 汕头深断裂和连山- 平远深断裂所夹持。

4个岩体均表现出多期侵入的特征, 姑婆山岩体从早到晚由里松岩体( 160Ma±20 Ma, 中粗粒似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 、姑婆山东体( 150.9Ma±0.8Ma, 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和姑婆山西体( 141Ma±12Ma, 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花岗岩和中粗粒似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组成。骑田岭岩体由晚侏罗世的荒塘岭序列和中侏罗世的骑田岭序列组成。千里山岩体从早到晚由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152Ma±9Ma) 、等粒黑云母花岗岩( 137Ma±7Ma) 和花岗斑岩( 131 Ma±1 Ma) 组成, 由于最晚阶段的花岗斑岩与钨、锡矿化的关系不大, 且可能与前2期岩体不是同源岩浆的产物, 这里所讨论的千里山岩体不包括花岗斑岩。大吉山岩体从早到晚由五里亭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组成。姑婆山、骑田岭和千里山岩体处在洪大卫等所圈定出的杭州- 诸广山- 花山(HZH) 高εNd和低T2DM带上( 图1) , 虽然该带所代表的地质意义还不明确,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位于该带内的中生代花岗岩源区含有较多地幔物

……………………………………………………………最新资料推荐…………………………………………………

质。

姑婆山岩体和骑田岭岩体中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已有许多学者予以论证, 但对于千里山岩体的物质来源问题仍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千里山岩体属于S型或改造型花岗岩,

其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也有学者认为千里山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壳, 但有较多地幔物质的混入。对于大吉山岩体, 多数学者对其壳源成因有较一致的认识。

4.2岩体分异程度

南岭地区与钨、锡矿化有关的花岗岩多属于高度演化的花岗岩, 而高度演化的花岗岩岩浆体系常常是晶体、熔体和岩浆热液三相共存的岩浆- 热液过渡体系, 岩浆热液对钨、锡的萃取、迁移和沉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岩体的演化程度、岩浆热液的活动强度及其组成是决定钨、锡矿化强度和矿化类型的重要因素。随着岩浆分异作用的增强, 残余岩浆中Rb的含量不断增加, K/ Rb比值不断降低。在Rb- K/Rb图( 图6) 中, 4个岩体由早到晚K/Rb值逐渐降低, Rb含量逐渐增高, 反映它们的演化程

……………………………………………………………最新资料推荐…………………………………………………

度逐渐增高。与姑婆山岩体和骑田岭岩体相比, 大吉山晚期岩体和千里山岩体有较低的K/ Rb值( <50)和较高的Rb含量, 说明它们的演化程度相对更高。Nb和Ta、Zr和Hf是2对地球化学“孪生”元素, 在由熔体和晶体支配的岩浆演化过程中, 它们极其相似的半径和电价使得它们在熔体和晶体间的分配系数也近似。因此Nb/ Ta、Zr/Hf值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几乎不发生变化, 只有当岩浆高度演化并有流体参与时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吉山晚期岩体和千里山岩体的偏离程度要比骑田岭和姑婆山岩体高, 说明流体对岩浆演化体系的影响程度更大, 因此相比姑婆山和骑田岭岩体, 流体对大吉山晚期岩体和千里山岩体的影响更大。

4.3讨论

源岩中含有较多地幔物质的姑婆山和骑田岭岩体主要与锡矿化关系密切( 图1) , 含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千里山岩体与钨、锡矿化关系密切, 而主要为壳源的大吉山岩体则与钨矿化有关。这4个岩体的上述特征反映出地幔物质含量越多越有利于锡矿化, 反之则有利于钨矿化。前人认为这是由于地幔物质为锡矿化提供了物质来源。我个人认为, 花岗岩岩浆中含有较多的地幔物质会对岩浆演化过程和出溶流体的性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岩浆演化过程和流体的性质又与矿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仅仅将地幔物质作为成矿物质的来源, 而不考虑其对钨、锡成矿过程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W、Sn在花岗岩的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石英中的分配系数均远小于1, 而在云母和某些含Fe、Ti的副矿物中的分配系数要大于1。白云母在压力小于1500 Pa, 尤其是同时有B、F等挥发分存在的条件下是不稳定的, 花岗岩中副矿物的含量较少。影响W、Sn在晶体和熔体间分配系数的最主要矿物是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前人通过岩相学研究获得的4个岩体的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的含量( 重新换算成100%) , 根据W、Sn在过铝质酸性岩中的分配系数, 计算了W、Sn在各个阶段岩体和熔体间的分配系数。除大吉山岩体最早期的黑云母花岗岩外, 其余各岩体W、Sn在矿物- 熔体间的分配系数均小于1, 说明W、Sn倾向于在残余熔体中富集; Sn的分配系数要比W更低一些, 因此与W相比Sn更倾向于在残余熔体中富集。骑田岭和姑婆山岩体源岩中含有较多的地幔物质, 较之壳源成因的花岗岩相对贫水, 形成相对贫水而富卤族元素的A型花岗岩浆。

骑田岭和姑婆山岩体的岩浆演化过程有利于Sn在残余熔体中达到更好的预富集, 同时由于出溶的流体中Cl含量更高, 因而有利于Sn与Cl络和迁移富集成矿。在大吉山岩体岩浆演化的过程中, 流体较早地达到水饱和, 使其能够与熔体和晶体充分地反应,有利于更多的W以WO42-、HWO4-和H2WO4的形式迁移富集成矿。千里山岩体与大吉山岩体的岩浆演化过程基本一致, 但是由于其含有异常高的F, 因而F在W、Sn富集成矿的过程中可能起了较大的作用。另外在大吉山岩体岩浆演化的晚期还可能发生了岩浆的液态分离[68- 69], 这也可能是造成大吉山岩体

……………………………………………………………最新资料推荐…………………………………………………

稀土元素等由早至晚表现出强烈演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虽然其在演化的晚阶段发生了液态分离, 但是石英脉型钨矿主要还是与中阶段的二云母花岗岩有关[37]。晚阶段的岩浆液态分离可能与岩体型铌、钽、钨和铍矿化的关系更密切。地幔物质在南岭锡成矿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14,26,70], 有些学者认为地幔物质为锡矿化提供了物质来源[14], 但是现在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虽然在HZH带中主要以锡矿化为主, 但是仍有一些钨矿点在其中分布( 图1) 。锡成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源区的控制, 多大程度上受成矿作用过程的控制, 现今难以给出正确的解答, 但是有人认为稀有金属元素花岗岩的形成, 成矿作用过程可能贡献更大一些。本文所研究的4个岩体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差别, 造成了W、Sn的晶体- 熔体分配系数和出溶流体的性质迥异, 这些成矿作用过程的差异很可能是影响W、Sn相对矿化强度的重要因素。实际的地质过程远比本文所探讨的复杂, 如本文并没有考虑pH值、氧逸度等对W、Sn在流体中迁移形式的影响, 而且地幔物质加入花岗岩源区除了有可能会提供成矿物质外, 还会对岩浆演化过程造成影响,所以仅从地幔物质为锡矿化提供了物质来源进行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稀有金属花岗岩中的熔体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进行研究, 对W、Sn与挥发分的关系和岩浆演化晚期的液态分离等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 而国内这方面的工作进展较慢。

4.4 结论

由于地质过程的复杂性, 本文在研究岩浆演化过程对钨、锡矿化的影响时, 仅从W、Sn在晶体- 熔讨论, 对温度、压力、pH值等对成矿作用过程的影响未作考虑。本文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1) 姑婆山、骑田岭、千里山和大吉山岩体的源岩中, 地幔物质的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异。花岗岩岩浆中地幔物质的含量多少可能会对岩浆演化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 2) 含有较多地幔物质的姑婆山和骑田岭花岗岩岩浆的演化过程有利于锡矿化, 主要为壳源的大吉山花岗岩岩浆的演化过程有利于钨矿化, 千里山花岗岩岩浆与大吉山花岗岩岩浆的演化过程基本一致, 但是由于千里山花岗岩岩浆含有异常高的F和较多( 与大吉山岩体相比) 的地幔物质, 因而其与钨、锡矿化有关。

( 3) 在对钨、锡的成矿作用进行研究时要从物源和成矿作用过程2个方面入手, 由于地质过程的复杂性, 尤其要注意对成矿过程进行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五 南岭地区钨锡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时代

南岭地区位于华南腹部,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钨锡矿集中分布区。尽管在上一世纪探明了像柿竹园钨锡钥秘矿、瑶岗仙钨矿、新田岭钨矿、西华山钨矿、大吉山钨矿、淘锡坑钨矿、锯板坑钨矿、荡坪钨矿和岩背锡矿等一批大型矿床,但是,在本世纪又有一系列重大发现,例如探明的芙蓉超大型锡矿、牛岭钨矿、金船塘锡秘矿、姑婆山锡矿、锡田锡矿、荷花坪锡矿和大坳锡矿等大中型矿床,而且进一步找矿的潜力仍然十分巨大。为什么南岭地区这样多钨锡金属巨量堆积?其大规模成矿的时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一直是颇受到关注的关键性科学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高精度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对于与成矿有关花岗质岩及其它侵人岩研究的逐步深人,有力地推动深刻地理解上述科学问题。本文就是基于最新资料积累和野外地质调查提出了一些认识。

5.1 南岭地区钨锡矿床的成矿时代

最近几年,诸多学者运用Re一Os,40Ar一39Ar和SHRIMP锆石U一Pb方法对于南岭地区的主要钨锡矿床及部分相关花岗岩进行了精确测年(表1),这些资料比较清楚地构筑出成矿的年龄格架。从表1可以看出,区内主要矿床,包括湘南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芙蓉矿田中的白蜡水锡矿、淘洗窝锡矿、三门锡矿,香花岭矿田的香花岭锡矿、香花铺钨矿和尖峰坡锡矿,新田岭钨矿,瑶岗仙钨矿和黄沙坪铅锌锡钼矿以及在九疑山新近探明的大坳钨锡矿,赣南地区淘锡坑钨矿和大吉山钨矿,粤北石人嶂钨矿和师姑山钨秘矿,成矿时代范围为144.4一161.3Ma,主要分布在153一16lMa之间。这些Re一Os和40Ar一39Ar成矿年龄与相应成矿相关的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基本相同。虽然桂东地区姑婆山锡矿目前缺少精确年龄数据,但是姑婆山和里松花岗岩的成岩时代165.0一

……………………………………………………………最新资料推荐…………………………………………………

160.8Ma(顾展彦等,2006),证明其相关的成矿时代与其他地段具有统一性。此外,李华芹等(1999)利用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进行Rb一Sr等时线测年,获得漂塘钨锡矿床成矿年龄为150.2土1.4Ma,大吉山钨矿的石英流体包裹体Rb一Sr等时线年龄为150.4士8Ma。所述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150—165Ma是南岭地区大面积高强度形成钨锡矿的爆发期。

5.2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钨锡大规模成矿

包括南岭在内的华南板块在印支期地处华北地块与印支地块之间,三大板块240~220Ma碰撞对接,连成一体。在华南板内出现一系列三叠纪强过铝质花岗岩,呈近东西向展布,面积约1.4万km2,,年龄为252~205Ma。这一阶段为造山晚期或后碰撞阶段,花岗岩很少伴生有钨锡矿化或其它金属矿化,尽管在湘南印支期王仙岭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发现有明显的钨锡高异常,但仅探明荷花坪锡矿l处。205~180Ma之间是一个相对宁静期,很少有火山活动和岩浆侵位。在湘南宁远一新田,湘东南宜章,赣南龙南一寻坞和闽西南永定发现一条约长800km,形成时间178~173Ma的火山岩带,岩性包括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在赣南和闽西南伴生有流纹岩和少量安山岩,总体上显示为双峰式火山岩,反映出一个中侏罗世早期的裂谷带。在这一火山岩带中未见钨锡矿化,但该火山岩带本身可能反映出一种特殊地球动力学事件,由于平行于大别一苏鲁和松马两条缝合带,可能为后碰撞的产物。但是,此次大陆伸展出现在宁静期之后,因而,徐夕生等(2005)宁愿将其描述“是中国东南部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晚中生代大规模火山活动的序幕”。舒良树等也述及在中侏罗世(180~170Ma)南岭东段发生陆内裂谷与双峰式火山活动,其成因与古太平洋低角度俯冲有关。紧接着描述与北美西海岸可对比的早白垩世(晚于145Ma)开始出现的

……………………………………………………………最新资料推荐…………………………………………………

盆岭构造体制。但是,上述学者对于晚侏罗世(165~150Ma)这一重要时间段很少提及,如前文所述,165~150Ma是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大爆发成矿和大规模花岗岩侵位时期。事实上,除了在南岭地区有大规模钨锡矿爆发式成矿外,华南地区大多数铜矿床发生在这个时间段或略早一些,例如,大宝山铜钨矿形成于164.7土3Ma(毛景文,2004a),永平铜矿形成于160士2.3Ma(丁听等,2005)和德兴斑岩铜矿有关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171士3Ma(王强等,2004),这些与铜矿有关的花岗质岩石显然来自深部,可能由俯冲板片重熔而形成。因此,根据前述的NE向低tDM和高εNd带,以南岭为核心的大规模花岗岩侵位和大爆发成矿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反映的类似于地慢柱活动(毛景文等,1998b)的迹象,初步推测古太平洋板块大约于170Ma左右从南东向北西俯冲导致华南地块整体加厚,在大陆边缘弧后陆内于165~150Ma出现了一系列裂谷带或伸展带,在NE向断裂与EW向古基底断裂的交汇部位,往往是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中心,南岭EW向深大基底断裂与NE向十杭深大断裂带交汇于南岭中部的湘南地区构成了南岭的最大矿集区。在这一时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影响总体在距大陆边缘6(X)公里范围之内,板块向西俯冲可能以比较低角度。

在华北及其邻区145Ma左右是一个强烈的I型花岗岩和Cu—Mo大规模成矿期(毛景文等,2003,2005),但在南岭地区,甚至在华南地区,150~130Ma是一个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相对较弱的时期,精确测年后在南岭地区很少有150-130Ma形成的钨锡矿床。但是,在130Ma之后华南又进人了一个地球动力学活跃时期,徐夕生等(2005)总结提出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近NNE向火山岩在浙闽沿海长约800㎞2,形成于130~90Ma。陶奎元等(1998)认为按年龄可将本期火山岩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主要分布在政和一大浦断裂带两侧及其以东

……………………………………………………………最新资料推荐…………………………………………………

地区,晚期主要分布在浙东和闽东,火山岩带呈现由内陆到沿海时代逐渐变新的特征。该期火山岩在武夷山以西的南岭地区相当罕见,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在135Ma之后停止向大陆之下俯冲,代之向北北东方向走滑,因此欧亚大陆岩石圈出现大规模伸展(图3b)。这一时期在包括南岭地区在内的华南地区广泛出现盆岭构造,NNE向的白奎纪红层和火山岩盆地与以花岗岩代表的隆起相间分布。在南岭地区未见大面积的白垄纪花岗岩侵位,但是在一些盆地零星可见130~90Ma侵位的花岗岩及其锡多金属矿化,会昌火山岩盆地中的岩背和西坑逞锡矿以及界牌岭锡矿就是典例。在南岭以外的华南地区,有银岩锡矿,曾家垄锡矿,甚至大厂锡矿田等。除了锡矿化外,还有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和活化花岗岩型铀矿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