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

来源:易榕旅网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中学)

一、选择题:

1、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D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布卢姆 D、夸美纽斯 2、教学过程诸环节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辅导 D、检查 3、教育目的观上,“个人本位论”的代表是( D )。

A、柏拉图 B、梁启超 C、孔子 D、卢梭 4、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为( A )。

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文雅教育

5、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B )。

A、教学与交往 B、活动与交往 C、教学与活动 D、修养与交往

6、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D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育 C、主张因材施教 D、提倡自然教育

7、通过人工控制因子,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和结果的研究方法是( A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比较法 8、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B、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改革的方向

C、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D、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决定作用

9、沈从文小时候特别喜欢逃学,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最终成为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 C )。

A、普遍性 B、现实性 C、可塑性 D、差异性 10、教师随意私拆、学生的信件、日记属于侵犯学生( C )的行为。

A、人身自由权 B、身心健康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11、以下对师生关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C )。

A、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B、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C、本质上是朋友关系 D、道德是促进关系

12、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 D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学科课程 1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常常会让学生联

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情境或者设置模拟情境,这主要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 C )的特点。

1

A、知情意的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4、“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是在( B )一书中提出的。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孟子》 15、以下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B、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D、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二、填空题: 16、首创“助产术”的哲学家是 苏格拉底 。 17、终身教育概念是以 生活 、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 18、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赫尔巴特 。 19、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 成熟 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20、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个体主观能动性 。 21、 社会性 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所谓“教育” 活动的本质区别。 2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鸿都门学 。 23、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 德育方法 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24、 学校精神文化 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以及与政治经济制度等发展的 不平衡性 。 26、一个9岁的儿狼孩被救后,研究人员花了几年的时间也只教会了她几个单词,这个事实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这个狼孩错过了发展的 关键性 。 27、 教育目的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28、班级平等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的“平等影响”的教育思想。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交往性和 简捷性 。 30、教材的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 “学程式” 发展,这是当代教材发展的新动向。 31、美国的《2061计划》主张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只学十几门精选课程,这反映出国外课程改革的 课程内容综合化 趋势。 32、根据 循序渐进 原则,进行教学时应该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3、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4、魏书生老师要求他班级的学生每天要做一定数量的仰卧起坐或者在操场跑圈,从不间断。他采取的德育方法我们称之为 锻炼法 。 35、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学者瓦·根舍因首创的教学方法是 范例教学 。 三、简答题: 3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7、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育活动观等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

力、交往能力等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8、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①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趋势 ②课程综合化趋势

③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趋势 ④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 ⑤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趋势 39、简述运用说服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4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四、论述题: 41、材料分析

我国某高二学生考过这样一道历史试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公元哪一年?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上也有这样的历史事实,考法却是这样: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人说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要取消考试,请你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原理并结合以上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① 素质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素质教育是

没有负担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活动等。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② 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 ③ 结合材料分析: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一切教育与学习活动都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考试成为了指挥棒,导致了现实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片面发展等问题。这是素质教育所反对的。但是素质教育并不否认考试的作用。当然,考试只是一种检查教育教

3

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方式,关键在于怎么考。如材料中所示,同样的考核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材料中美国的考试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2、案例分析

某中学有位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也能主动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如经常去听他们的课,也看了许多教学视频。但是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她将那些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太好。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说说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 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 选择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基于对具体的教学中多个因素的分析,包括: 第一, 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第二,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第三, 学生特点

第四, 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第五,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

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案例中的老师尽管教学态度认真,也乐于学习,但是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正在于此。

4

2012年教育学(中学)

一、选择题

1. 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既服务于社会又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

想家是( A )。

A. 亚里斯多德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 西塞罗

2. 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B )。

A. 《理想国》 B. 《论演说家的教育》 C. 《普通教育学》 D. 《大教学论》

3. 《学记》中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要体现了( D )的教育思想。

A. 游戏与学习结合 B. 学习与行动结合 C. 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结合 D. 课内与课外结合 4.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A )文化。

A. 精神 B. 制度 C. 组织 D. 物质 5. 学生文化具有( B )等特征。

A. 过渡性、单一性、生成性 B. 过渡性、非正式性、生成性 C. 过渡性、正式性、生成性 D. 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6.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什么成就;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

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D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

C. 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D.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7. 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引导青少年参与公共

生活,即促进受教育者( D )。

A. 自由化 B. 个性化 C. 民主化 D. 社会化 8.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C )。

A. 指导——被指导关系 B. 授——受关系 C. 人——人关系 D. 朋友关系

9. 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总趋势不一致的是( B )。

A. 重视个别差异 B. 加强课程内容的分科化 C. 加强基础性 D.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0. ( C )是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学者瓦·根舍因首创的教学方法。

A. 发展性教学 B. 最优教学 C. 范例教学 D. 发现教学 11. 在我国,率先使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C )。

A. 京师大学堂 B. 南洋公学

C. 京师同文馆 D. 福州船政学堂

12. 表示分数稳定性、一致性、准确性的指标是测验的( D )。

5

A. 区分度 B. 效度 C. 难度 D. 信度

13. 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 C )。

A. 要遵守顺序性 B. 应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C. 可有多种开端 D. 只能从晓之以理开始 14.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B )。

A. 社会实践活动 B.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C. 共青团与学生会活动 D. 课外、校外活动 15. 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 A )。

A. 常规管理 B. 民主管理 C. 目标管理 D. 平行管理 二、填空题 16.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进一步确认了法国教育家保罗·朗

格朗提出的 终身 教育思想。

17. 夸美纽斯提出的 班级授课(班级教学)制 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大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效率。

18.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 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19. 在第 一 次工业革命之后各国相继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20. 校风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21. 根据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该难易适度。

22.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导向 作用或功能。 23.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

24. “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示范性 特点。

25. 教师除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人格特征及学科专业素养外,还需具备 教育专业 素养。

26. 根据课程任务来分,旨在提高学生文学、艺术鉴赏等方面修养的文化素养

课程与文艺活动属 拓展(型)课程。

27. 与正规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明显特征包括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和 非预期性 。

28. 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的教学

方法是 暗示教学(法) 。

29. “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 循序渐进 原则。

30.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1. 从构成因素来看,教学策略主要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 综合 型四种。

32. 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的德育原则。

33. “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这是德育的 体谅 模式的理念。 34.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共同目标 。

6

35. “学生自主、教师提供支持”的班主任领导方式属于 民主 型。 三、简答题:

36.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③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37. 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从师生伦理关系角度,应:

①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②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从师生情感关系角度,应: ④真情善待和关心爱护学生。

⑤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⑥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8. 与传统课程相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有哪些方面的转变? 在强调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力图做到:

①突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实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②注重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9. 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的约束结合起来。 40. 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②有助于维护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四、论述题:

41. 当前对“奥数”教育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数”教育是

“拔苗助长”,应该彻底废除;一种观点认为“奥数”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应该鼓励孩子接受“奥数”教育。请运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关原理对此予以分析。

①上述两种观点都各有偏颇,“奥数”教育是应该倡导还是废除,关键要看“奥数”教育是否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应循序渐进,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选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要发现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7

④对大多数不具备数学天赋的学生而言,“奥数”的知识难度和思维程序都超出了他们的年龄阶段所能接受的水平,如果勉强孩子学习“奥数”,非但不能起到开发思维的作用,相反会扼杀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⑤而对于具有数学天资的儿童,“奥数”教育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数学潜能。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只要考生言之成理,就应该适当记分。)

42. 新课程实施后,中学课堂较少“满堂灌”了,但随之出现的是“满堂问”,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课堂上问得越多,教学就越具有启发性。请结合教学的相关原理,对此分析。

①这种观点对“启发性教学”和“问答法”的内涵及其运用缺乏准确、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②“启发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判断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 ,关键在于教学中教师是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一般来说,问答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但是,不恰当地运用法(比如只注重问答的形式或追求提问的数量)不能达到启发性教学目的。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