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WI-S06-01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1

来源:易榕旅网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WI-S06-01 A/0

1、目的

为了评价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对具体操作进行规范,特编制本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对象为控制计划所涉及的测量系统。 2、职责

2.1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分析,评价;

2.2测量系统整改方案的制订及实施责任;

2.3评价时机,新购置检测设备,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每2年一次; 2.4评价对像:控制计划中所特别提及的测量系统;

2.5评价内容:测量系统的稳定性,线性,偏倚性,重复性,再现性。 3、工作程序

3.1成立评价小组,确定组长及评价人员,并确保评价人员不知正在进行评价。 3.2重复性的评定(极差分析法,若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可参考MSA手册)

3.2.1在生产线上随机抽取5件样品,由两名评价人对5件样品各测量3次,各得

15个数据。

3.2.2 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样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三次平均值 极差 1 X1 R1 2 X2 R2 评价人(1) 3 X3 R3 4 X4 R4 5 X5 R5 x 1 2 评价人(2) 3 4 5 X1’ X2’ X3’ X4’ X5’ R1’ R2’ R3’ R4’ R5’ 3.2.3 计算每个评价人的测量均值X及X,以及极差均值R,R

X1+ X2 + X3 + X4 + X5 X1 + X2 + X3 + X4 + X5 X= ─────────, X= ───────── 5 5

R 1+ R2 + R3 + R4 + R5 R 1’+ R2’ + R3’ + R4’ + R5’ R= ─────────, R= ───────── 5 5

3.2.4 做极差控制图,具体做法参照《统计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各评价人的结果需单

独做控制图,并分析,若有关控点,则应调整,受控后方能进行下列分析

3.2.5 计算每个评价人的重复性 R 评价人(1)的重复性= ──

d2 R 评价人(2)的重复性= ── d2

d2 为常数可在MSA手册29页表二中查得

3.3再现性的评定

3.3.1计算两个评价人平均值的极差R0,R0 =X-X R0

3.3.3计算两个评价人的再现性,为: ── d2 3.4重复性,再现性的分析

3.4.1重复性,再现性应越小越好,说明变差小,可对系统做粗略估计 3.4.2每次分析结果,应小于上次分析结果或持平,否则应采取措施 3.5 用极差法判定测量系统

3.5.1利用上述测量结果,取第一次测量数据,共得10个数据,

即:X1 X2 X3 X4 X5 X1’ X2’ X3’ X4’ X5’

3.5.2计算每一个样品的测量值两个评价人的极差,共得5个数据 即:R1 =X1 –X1’ , R2 =X2 –X2’..........R5 =X5 –X5’ R1 + R2 + R3 + R4 + R5

3.5.3计算平均极差R, R= ───────── 5

3.5.4测量系统能力百分比:

R

GR&R%= ──────── ×100%

d2×K

注:K值为该测量系统所测质量特性的变差,若该质量特性采用控制图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则K值取6倍标准差,若该质量特性未采用控制图,则K值取公差带。 3.5.5能力分析

能力指数百分比小于10%时,系统可接受

能力指数百分比10%-30%时,根据企业情况确定接受否 能力指数百分比大于30%时,系统需改进

3.6测量系统的改进 3.6.1改善测量环境

3.6.2提高检测器具的精度和等级 3.6.3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 3.7 计数型量具的分析方法

3.7.1确定两位评价人及20个零件;

3.7.2每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对20个零件各测量2次;

3.7.3如果所有的测量结果(每个零件4次)一致,则该量具可接收否则应改进或

重新评价;

3.7.4做好评价记录

3.8 稳定性可结合控制图分析一并完成。偏倚及线性分析参考MSA手册。

3.9 所有计量型测量系统均要进行稳定性、重复性、再现性分析,对于测量对像分布

较宽,还需做偏倚及线性分析。

编制: 审核: 批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