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对英汉翻译及其教学的认识

来源:易榕旅网
科I教l文l化科衰崔蠢浅谈对英汉翻译及其教学的认识刘艳辉(牡丹江师范学院西语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擒要:英汉翻译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一些学生对于翻译的性质、标准和目的并不非常清楚,对翻译教学的认识也不十分准确,导致翻译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正确认识翻译与英汉翻译教学对实现翻译教学目的至关重要。关键词: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翻译的目的;翻译教学一些学生单纯地认为,手拿一本字典或借助网络上的在线翻译词典就可以顺利地进行英翻译的标准是指导翻译实践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因此,明确翻译标准对翻译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中、西方翻译史上,不同时期曾出现过不同的翻译标准。18世纪末英围的泰特勒提出了翻译三原则【lJ,19世态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误译现象的出现都归根于译者的态度不够严谨。一些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对词语的选择马马虎虎,缺少勤汉语言之问的互译;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翻译课就是老师准备一些翻译材料让学生操练,或讲授一些翻译技巧、方法,然后和同学一起完成一些句子的翻译。这类学生对翻译及翻译教学都缺少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当下许多人“都查词典、进行比较推敲的精神;一些学生在做翻译作业时译语表达结束后并不对原文与译文进敢译”的原因所在。因此,正确地认识翻译及翻译教学从而在翻译实践中充分达到翻译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l翻译的性质与翻译教学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对于翻译的性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纪末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行认真地核对与校正,进而翻译中出现很多问标准。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出“凡是翻译必须题,翻译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翻译课教师的一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个重要任务,是讲清翻译工作的重要意义,强调的风姿。”屹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先生提出了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文学翻译的“传神”论,20世纪60年代初钱钟书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同期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及后来的“功能对等”的等值翻译理业习惯,这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最起码的职业要求。”1"4要实现翻译目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翻译理论学习的正确认识。王占斌在对英语专业毕业学生做的翻译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翻译理论的理解程度的情况是:有76%的学论,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的理论,之后又出现了“二元和多元翻译标准”[Sl。这些翻译标准及理论在不同时期对翻译界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这些标准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都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就是“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识。鲁迅、茅盾、郭沫若认为“翻译是艺术,是再创作”;董秋斯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而刘重德、徐启升则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事实上。翻译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如果生认为翻译理论没有用或纯粹认为翻译没有理论,而只有24%的学生认为理论有用或基本有用,前者是后者的三倍之多。9谜一结果表明学生对翻译理论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没有体会到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而这与翻译只注重其一,译作必失之偏颇。“只有将艺术和‘忠实、通顺’四个字。””哒也是在我国的英语专科学溶为一炉,才算得上合格的翻译o"11哒就要业本科学生的英汉翻译教学中,普遍坚持的翻求教师和学生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翻译译标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在实践教学中兼顾翻译正确理解和充分表达是达到翻译标准的两的两面性。此外,翻译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翻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在翻译教学中,如何达到正译属于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确理解、实现充分表达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心理学、人类学等有着密切关系。”四因此。一些真思考的课题。正确理解原文包括对原文的语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都曾先后提出学好其它学科知识对翻译学习的重要性。就两种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对英汉翻译学习的重要性,曾有人提出“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言现象、逻辑关系和所涉及的事物的完整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对词义、句法、语篇、文化等内容有精准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避免因一词多义、词义不清、望文生义导致的误译,以及因句子结构不清、语法知识模糊、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忽略上下文的语境而造成的误译。此外,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原文,但无法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所理解的内容.那就失去了理解的价值和意教学中教师忽视对理论知识的渗透不无关系。结束语从对翻译的性质、标准及目的的认识中,可以发现学生翻译质量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翻译--r]课程的教学,还在于与翻译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各科教师与学生都应重视从不同领域为翻译学习积累知识和能力;学生在学好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较高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翻译态度,加强对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是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参考文献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圈。翻译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但对英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一问题在大三翻译课上方才重视和提出是不是有些过晚?问题的解决单单依靠翻译课的教学,是否力单势薄?初学英语者的老师.是不是在初教英语时就当引导学生注意到英汉语言有差别,培养学生注重对两种语言与文化学习的意识呢?或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专业课的学习时,专业课教师就当重视对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的培养呢?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都会学习英美文化习【l】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椿出版社.1999:15.121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1.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3.义。充分表达强调用明白流畅的译语将所理解的原文的思想内容、立场感情和风格笔调充分地表达出来,它不仅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程度而且受制于对目的语驾驭的能力。因此,如果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较差或者对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熟悉。那么即使对原文的理解再充分,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也势必造成不理想甚至不准确的翻译结果。由此可见,要达到忠实、通顺,实现正确理解、充分表达,教师和学生不【3】粱艳君,范晓民.本科学生汉英误译的成因及对策Ⅲ.大连大学学报,2008(1):126:4,7.【4l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7.【5I钱正福.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36.俗、英美文化入门、英美概况、基础英语、泛读及大学语文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英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知识及其差异性,为高年级的学习储备知识和能力。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到了三年级开设翻译课时学生仍缺少跨文化意识,缺乏对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在英汉翻泽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障碍。显然,在学生的初期及低年级的学习中教师对其跨文化学习引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学生自身文化意识的淡薄才会导致翻译教学中的文化障碍问题。2翻译的标准与翻译教学仅要充分注重对词、句、语篇的整体教与学,而且要注重培养刘宓庆总括的翻译能力的五个方面,即“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3翻译的目的与翻译教学人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生的态度,而翻译目的能否实现也首先取决于翻译者的态度。许多翻译教材对翻泽理论和翻译技巧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介绍.但却很少提及翻译态度的问题。事实上,在翻译的学习与实践当中,f6】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6:24.f7】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f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8.【8】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fJl.上海翻译,2005(i):32.作者简介:刘艳辉(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542251).一237—万方数据浅谈对英汉翻译及其教学的认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刘艳辉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语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黑龙江科技信息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29)0次

1.孙致礼 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 19992.王治奎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2004

3.梁艳君.范晓民 本科学生汉英误译的成因及对策 2008(1)4.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英汉翻译教程 19965.钱正福 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 1999(2)6.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 20067.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1999

8.王占斌 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2005(1)

1.期刊论文 步艳丽 涉外公证文书汉译英的质量问题研究 -法制与社会2010(22)

时下在我国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涉外公证文书的重要作用逐渐体现,但其作用主要受其翻译质量决定.而如何提升涉外公证文书翻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从涉外公证文书的种类和涉外公证书翻译的性质和目的及重要性出发,阐述了涉外公证文书翻译的标准,最后根据涉外公证文书翻译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涉外文书翻译质量的相关建议.

2.期刊论文 刘正兵 论翻译批评在翻译教学中的功能 -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作为支撑翻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的翻译批评,在翻译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识别原文及译文的语篇文体,反思翻译的性质、任务、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学位论文 王立松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 2009

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是以原文为中心的规定性的研究。翻译研究的重点一般都集中在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翻译技巧方面。译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忽视、被遗忘的文化边缘地位,常被人冠以“仆人”、“画家”、“手工艺人”等不雅的称呼,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以致译者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原文作者及原作的后面,完全成了身人。随着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拟从施莱尔马赫普遍阐释学视角审视译者主体性。
  

论文首先介绍了译者的主体性的内涵、表现形式,其次系统阐述了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及其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隐含意义和阐释过程中对主体性的追求。论文第三章从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的视角对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核心概念下,译者的主体性发挥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4.期刊论文 袁毅.YUAN Yi 莱斯与纽马克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之比较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

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和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加深对他们所提理论的认识,本文经过对比、分析,指出尽管莱斯和纽马克的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在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标准、翻译批评的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文本划分的基础、翻译的性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认定上却有很多共性.

5.学位论文 李丽娟 品牌名的翻译——一种等效观 2003

商品品牌是消费者与商品的一座桥梁,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为了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的产品除了具有良好的质量以外,一个国际性的品牌名也很重要.因此,研究品牌名称翻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问题.该文首先探讨了品牌名的语言构成、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独特的作用和翻译的标准,然后在彼得·纽马克的语言功能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品牌名的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和感召功能.在此过程中,作者举出了大量中英文的品牌名予以佐证.中英文品牌名的对比研究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互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对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等效\"作为品牌名翻译的有效原则.这是由品牌翻译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

6.期刊论文 边莉娟 解读英译本《浮生六记》中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2)

作为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杰出的传播人,林语堂先生在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并且切实把这一观点应用于其翻译实践中.本文依据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浮生六记》,从翻译的性质、对译者的要求和翻译的标准三个方面解读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7.学位论文 易雪梅 翻译本质的原型理论诠释 200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心理学的重大发现原型理论已经在语言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很多语言问题在原型理论面前迎刃而解。本论文作者试图将这一新兴理论应用到翻译本质的研究。主要从翻译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和翻译活动的性质两方面展开讨论。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简要介绍了原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语言学家将其运用到翻译研究的研究成果,从而引出原型理论进一步应用于翻译本质研究的前景和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确定了论文的主题,即翻译本质研究的原型模式,回顾了传统翻译本质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而后引入认知语言学有关原型范畴理论应用到翻译本质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章对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即原型理论作了详细的阐述。首先,对“原型”理论的概念作了较全面的定义,其次归纳了原型范畴的特点。最后,简要阐述了原型范畴理论对翻译本质研究具有重要语言学意义的几个概念,如突出性、中心性、家族相似性、模糊边界、基本范畴、图式等。从而为下一章翻译本质的原型理论研究作好理论上的铺垫。

第四章为本论文的主题。应用原型理论框架,本章从翻译是什么样的活动和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两方面对翻译本质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一方面,通过总结传统翻译的定义的分类及其不足,根据原型理论重新对翻译活动的实质做出了解释:提出翻译本质上是通过目的语原型重建原语的活动,而最佳样例(即最接近原语原型的样例)可视为翻译的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传统翻译观关于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阐述,指出:原型观下翻译的性质不在于科学还是艺术与否,而在于形成抽象的整合原型。自此本章从翻译是什么样的活动及翻译的科学艺术性两方面全面剖析了翻译的本质。

第五章在作者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了由原型理论框架下翻译本质研究而衍生出的对几个翻译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关于翻译的可译性问题;关于翻译对等;关于异化与归化原则等。透过原型范畴理论对翻译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从而更深入论证了论文研究的成果。

第六章总结全文观点,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及局限,并呼吁翻译工作者认识到原型理论应用于建立系统翻译学的广大前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为早日建立系统规范翻译学框架做出努力。

8.期刊论文 胡芳.HU Fang 从关联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多集中于对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翻译技巧的探讨,而对作为翻译活动中最具主观能动性、最积极活跃因素的译者却缺少关注.本文主要从关联翻译观的视角,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9.期刊论文 杨仕章 科米萨罗夫翻译思想管窥 -中国俄语教学2003,22(3)

科米萨罗夫是前苏联和当代俄罗斯著名的翻译学家.他的翻译思想与语言学研究联系紧密.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翻译的性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基础、翻译的语言学方面、翻译过程的描写方法、翻译的标准等问题的论述之中.

10.学位论文 陈立群 报刊英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互文性视角 2008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一直是以原文为中心的规定性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翻译研究的重点一般都集中在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翻译的技巧等方面。这种研究途径强调了原文的决定性作用,忽略了译者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的转向,从而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对象,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随着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因此,作为译者研究的一个分支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根据互文性理论,原作与译作之间是一种互文的关系,译者作为原作与译作的媒介拥有三重身份:读者、阐释者和作者。在互文性理论参照下,译者的身份体现在:作为读者对文本的完成,作为阐释者对文本的解释,作为作者对文本的改写。其次,从原作到译作重心的转变体现了翻译研究的焦点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开始追问译本产生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并从中发现和解决许多结构主义研究范式所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译作是原作的再生,译作与原作之间应是一种互文性的互动关系,而不应有从属、次等之别。译作与原作之间的互文关系也证实了译者的主体性。再次,本文借用查明建与田雨所阐释的译者与原作者以及译入语读者对话关系的观点,认为原作者与译者之间是主体性的对话关系,而不是所谓的主次关系。不同译本之间的对话是一种主体间的互文性互动行为;译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应是翻译主体间的对话关系。译作的实际文化意义和效应,取决于译者对读者的把握程度和读者对译者的认同程度,即他们主体间的对话质量。

依照以上概述,论文以报刊英语为文本,从互文性视角分析了报刊英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探讨了在其理论指导下报刊英语翻译的翻译技巧与策略。论文共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报刊英语翻译与译者主体性。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然后以此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报刊英语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即体现在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中,译者与原语作者的对话关系中,译文文本与译入语文本的互文关系中,译者与译入语读者主体间的对话关系中。第三章具体讨论了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报刊英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最后一章,着重强调了报刊英语翻译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

总之,论文以互文性理论为指导,一方面表明报刊英语翻译的整个过程是一种互文对话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强调报刊英语翻译行为的复杂性,因而在此翻译过程中,其翻译技巧与策略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ljkjxx201029231.aspx授权使用:新乡学院(xxxy),授权号:dcdae175-7273-486a-b74d-9e990174ed14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