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8年第17卷第1 0期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呈现及其消解 口禹丽娟 【内容摘要】美国华裔是美国具有双重甚至多重文化背景的少数族裔群体,而他们所创作的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中异军 突起的组成部分,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中将阐释关国华裔文学在广义及狭义上的定义,讨 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呈现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并进一步讨论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淡化、消解趋势。 【关键词】华裔文学;文化内涵;文化消解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空间视阈下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编号:14C0647)成果。 【作者单位】禹丽娟,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概述 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及心态文化层。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起,历经50多年的 发展,但是文学界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定义没有确定统一的 界定。总体上,被认同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美国华裔 文学从狭义上来说,有几个限定条件,如出生、生长或者定居 物态文化层指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 文化创造的基础。它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 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 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 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 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 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的华裔、美籍华人用英语创作、描述其 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广义上的Chi— 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包括定居在美国的华裔、华人用英语 或中文创作的描述其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奋斗历程的文学 作品。在本文当中,更多偏向于采用狭义上的定义。在美国 出生的华裔有着更为复杂交织的文化背景,既有摆脱不了的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 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 族、地域特色的行为规范。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育出来的价值观 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又可分为社会 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体现。作为少数 族裔的美国华裔有着双重民族属性和文化传统。 由感性思维向理性认识的转变。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参观红 中国文化渊源,又有无处不在的西方文化在渗透,这也是为 什么这个群体被称作“香蕉人”。而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也 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冲突及交融。 二、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当中的体现 (一)广义文化的内涵。从四个层次上来划分的广义文 想和理论,从而起到对学生党员在精神层面启迪和教化的 作用。 (二)夯实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党员的理想信念可 以通过举办党内重大仪式典礼和实践活动起到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的效果。因而,可以通过丰富党建文化活动,构建学 生党员自发组织、积极参与、乐于其中、加深认识的活动体 系。一是开展理论学习活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为契机,将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学习方式,借用新 媒体等网络平台开展读书、征文、演讲、论坛等活动。二是注 重典仪教育活动。强化党的纪念日、国家纪念日、重大节假 日等的价值观塑造功能,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三 是丰富知识转化平台。结合党员的专业和兴趣,紧扣服务群 众、服务社会的主题,加强校政企合作,广泛开展党员进社 色革命教育基地、创新创业产业园、振兴工业发展基地等,让 当代大学生深切感受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效,让 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化, 让他们见证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让他们了解中 国当下的世界地位;让他们铭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 化。通过强化实践锻炼,充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大国 自信。通过深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党员的 民族自豪感和大国自信心,提升与党共呼吸、与人民同奋进 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59 区、进企业、进基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以致用的内容和形 式,构建党员服务平台,提升文化建设实效。 (三)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大国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可见,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党员中开展理想 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 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才能使大学生完成 [2]**.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 党内监督[N].人民日报,2016—1—13(1) [3]刘建军.**理想信念论述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 [J].河海大学学报,2015,17(3) [4]孙杰.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J].实践,2015,1:26 .208. 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 1.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大量借用了中国的传统神话故 事。中国神话和中国民间传说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有着 不同程度的体现。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后裔在美国文化 的语境中成长,受到与中国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他们 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传承有着完全不同于成长在中国本土 的华人。他们获取中国文化都是间接的,或者从祖辈的口 述,或者从各种媒介。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在美国华裔文学 中大多是经过加工后被改造过的。如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 将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一些改动后运用到她的 作品中,如将《三国》里的关云长改写成了关长云(Gwan Cheong Wun),运用到她的《孙行者》(Tripmaster Monkey)当 中。尽管受到了一些评论家的批评,他们认为汤亭亭的改写 是一种歪曲,但是汤亭亭认为这些源自中国的神话或者小说 人物,来到美国后也成为了新的美国神话,而非他们在中国 文化中的原型。同时她也将中外神话糅合在她的作品里来 满足她的创作需要,如女儿国的故事、希腊战神麦达斯(Mi. das)、鲁滨逊漂流、屈原的故事及粽子的来历。 2.美国华裔文学中体现了饮食、节日及婚丧等中国的风 俗习惯。由黄玉雪创作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 ter)是一部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的自传式作品。这部作品里, 她避免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里自谦的特 点。在她的这部作品当中,黄玉雪介绍了蒸米饭(Steamed rice)、芙蓉蛋(Egg foo yung)、荔枝鸡(Lychee chicken)、番茄 牛肉(Beefwith Tomato)等中式菜肴的烹饪方式,这些食物也 成为了后来美国的中餐馆里广受非华裔美国人欢迎的菜式。 在她的介绍中,其四姐的婚礼是中西合璧的,当中既有中式 传统嫁娶习俗,比如包办婚姻,也融合了西式婚礼的要素。 汤亭亭的《中国佬》(China Men)中有对家族故事的描述,她提 及了科举、私塾、华人的婚礼及婴儿周岁抓周的习惯。同时在 她的《女勇士》中也介绍到了华人的饮食习惯及婚姻习俗。 3.美国华裔文学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教育及亲子关 系。在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提及的家庭教育很具中国传 统教育,如父母、师长的绝对权威,女性从小就需要帮忙做各 种家务、不能随意跟朋友外出,还有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 在谭恩美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当中描述了四 对母女之间的关系,作为出生成长于中国第一代移民的母亲 们与土生华裔的女儿们不同的人生追求及冲突,这正是两种 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希 望女JL ̄t]接受的教育包括琴棋书画,而在美国出生华裔女儿 们却不会为了父母的面子去学自己并不喜欢的琴类、棋类。 而母亲们不仅难以接受女儿夫妻间的AA制,同时也希望家 庭文化中传承中国父权制道德里的孝道。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对其母亲直言:“离开家,我就不会 生病,不会每个假日都去医院。我不会患肺炎,x光片上没 有黑斑。呼吸的时候,胸口也不会疼。我呼吸自如……我不 用站在窗前看看外面有什么动静,在黑暗中看看有什么动 静。”ll 这些文字很直白地道出让子女感到压抑、痛苦甚至带 来病痛的家庭文化和氛围。即使身在不同于中国本土的时 空,在汤亭亭时代的美国华裔也同样沿袭了传统的封建父权 家长制。在两种文化冲突对立的夹缝中,美国华裔的新一代 总是渴望逃离和解脱,这种父子或者母女关系,无疑是糅合 了痛苦和纠结的亲情关系。她笔下的“女勇士”奋斗的动力 lndl/,triul&Science Trihline 201 8年第1 7卷第1 0期 是摆脱任由父母安排的命运,并实现自我,而非女勇士在中 国传统文化里的原型“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为了效忠 皇权。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消解 由于美国华裔作家出生成长的特殊性,这类作家在他们 的作品中吸纳了很多中华文化的要素,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想 要发扬中华传统及文化,作品里的中国元素更多的是反映他 们创作的文化背景及想象基础。在80年代以后,华裔作家 尝试摆脱身上的族裔标志和原来华裔作家在创作中不断重 复出现的华人社区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国文化被淡化 和消解了。在梁志英、徐忠雄和伍慧明的作品中,他们不约 而同地用“死亡”来预表中华文化在美国华裔人群建构自我 的过程中消失。梁志英(Russell Leong)在他的故事(Where Do People Live Who Never Die?)里提到主人公安德鲁的父母 在中国死亡了。在徐忠雄的小说《美国膝》(American Knees, 1995)中,主人公雷蒙德(Raymond)母亲的去世。在伍慧明的 小说《骨》(Bone,1993)中利昂为了去往美国而伪造了一个假 的身份——作者用象征性的死亡来比喻在当前的美国华裔 人群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流变、消失了。在二十世纪八九 十年代之后,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伴随着大量人口、资本的 流动而来的是文化、语言的相互混合、交融,族裔的概念在逐 步减弱,而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他族裔眼里也不再有那么浓郁 的神秘感,所以美国华裔作家借用中国文化来表达族裔属性 的特点也在淡化中。他们趋向于追求个性的表达,采用更为 开阔的视角来表达美国华裔文学。 四、结语 本文在狭义和广义上介绍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内涵,用具 体的事例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再现,同 时随着华裔在美国代代相传及时代的变迁,中华文化在美国 华裔文学中也正在走向淡化和消解。尽管在美国多元的文 化环境中,华裔文学是处于弱势的边缘话语,但是对于美国 华裔文学、及其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稀释及 消解,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的未来有借鉴意义。在经历了近百 年的文化革新后,目前的中国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资本、人 口大规模流动的现实状况中,也处在多元的文化冲击和浸染 中,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中国内部的文化在向着更多元、更复 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Wong,Shawn.American Knees[M].New York:Simon& Schuster.20o5 [2]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 社.1998 [3]王惠.从中国文化到华裔美国文化[J].世界文学评论, 2009(1):216~220 [4]吴冰.20世纪兴起的亚裔美国文学[A].汪义群.英美文 学研究论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0 [5]王利民,文晶.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及现状[J].哈尔滨学 院学报,2003,5 [6]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徐颖果.中国文化符号与美国的亚洲[J].国外文学, 2006,3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