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第二版说明】根据相关规范、规程、设计文件和质监局的相关通知要求,并综合考虑本工程实际情况,修定了本线试验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第二版),该版增加了路面部分的相关要求,并对路基的部分检测项目的频率进行了调整。第二版从10月10日起执行,原版本不再使用。 1、路基工程
1.1前期准备阶段的试验检测工作内容
此阶段的试验检测工作主要是施工前对涉及的各种材料进行试验,试验数据符合要求后才可以在工程中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表1 前期准备阶段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清表后 原地面 试验检测参数 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 压实度 试验频率 每公里至少取2点,土质变化大时增加取样点数 双车道每200m测4处 技术指标要求 实测 ≥90% 细粒土﹤0.3% 备注 当有垃圾及其它非适应性材料时,应换填 含盐量 作为填料的 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 风积沙 含泥量 筛分0.075mm通过率 CBR 含盐量 最大干密度(表振法) 每20000m检测1次,或发生变化时(区域取样) 3根据颗分判定粗、粗 氯盐渍土及亚氯盐渍土 ﹤2.0% 细粒土;含盐量要求根XJTJ 01-2001粒 土 硫酸及亚硫酸盐渍土 ﹤0.5% 表5.2.4执行 实测 ﹤5% ﹤15% 0-30cm≥8% ;30-80cm≥5% 重型击实法 换填时要求 JTG F80/1-2004 3每5000m检测1氯盐渍土及亚氯盐渍土 次,或发生变化时 硫酸盐渍土及亚硫酸盐渍土 ﹤2.0% 含盐量要求按XJTJ 01-2001表5.2.4执﹤0.5% 行 根据材料不同选择方法 换填时最大粒径不大于50mm 换填时要求 每个料源建立最大干密度-含石率相最大干密度(重型击实法)、最佳关关系,料源变化作为填料的 时随时验证。 含水率 砾类土 颗粒分析 含泥量 CBR 填料 界限含水率 有机质含量 每5000m检测1次,或发生变化时 每50000m检测1次,或发生变化时 3每5000m检测1次,或发生变化时 有怀疑时做 每批次20000m检233实测 实测 ﹤5% 0-30cm≥8% ;30-80cm≥5% 液限﹤50%、塑性指数﹤26 不大于1% 两布一膜≥500g/m;一布一膜≥350g/m 22 含黏土粒时做 其它技术要求满足材合土料成工复合复合布单位面积质量 1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试验频率 测1次(每厂家同类型检测)送外检测,自检要求见补充说明4 技术指标要求 ≥0.2mm ≥200g/m ≤5×10cm/s ≥150g/m 两布一膜 ≥50kN/m(经向);≥35kN/m(纬向) 一布一膜 ≥35kN/m(经向);≥21kN/m(纬向) 2-112备注 GB/T17640-2008的要求 土工膜厚度 布 膜单位面积质量 膜垂直渗透系数 单布单位面积质量 复合布断裂强度(拉伸、抗拉强度) 复合布标准强度对应伸长率 复合布撕破强力 ≤35%(经向);≤30%(纬向) 两布一膜 一布一膜 经、纬向均不小于550N 经、纬向均不小于400N 复合布CBR顶破强力 单位面积质量 抗拉强度(拉伸强度) 标称抗拉强度时伸长率 土工2%伸长率时拉伸强度 格栅 条带交叉点(粘焊点)极限剥离力 纵、横向单根条带宽度 单根条带厚度 单位面积质量 纵、横向抗拉强度(拉伸强度) 无纺土工纵、横向撕破强度(撕破强力) 布 CBR顶破强度(强力) 等效孔径O95(mm) 网带纵向抗拉强度 网带断裂延伸率 网带连接点抗拉强度 土工网带厚度 格室 土工格室高度 网格尺寸 单网面积 pH值 不溶物 可溶物 工程用水 氯离子 硫酸盐 碱含量 每周每水源检测一次,或水质发生变化时 两布一膜不小于4kN,一布一膜不小于2kN ≥700g/m ≥50kN/m ≤3% ≥45kN/m ≥500N ≥17mm ≥2mm ≥150g/m ≥4kN/m ≥0.12kN ≥0.7kN 0.07-0.2(mm) ≥11kN/10cm ≤15% ≥11kN/10cm 0.4±0.1(mm) 50mm 40×40(cm) 50m 222其它技术要求满足JT/T480-2002的要求 其它技术要求满足JT/T667-2006的要求 JT/T 516-2004《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加筋带》 见表2 按混凝土用水品质指标素混凝土标准 表2 工程用水技术指标(路基施工洒水指标参照素混凝土要求)
2
项目 pH值 不溶物(mg/L) 可溶物(mg/L) 氯化物(以Cl计,mg/L) 硫酸盐(以SO4计,mg/L) 碱含量(rag/L) 2--预应力混凝土 ≥5.0 ≤2000 ≤2000 ≤500 ≤600 ≤1500 钢筋混凝土 ≥4.5 ≤2000 ≤5000 ≤1000 ≤2000 ≤1500 素混凝土 ≥4.5 ≤5000 ≤10000 ≤3500 ≤2700 ≤1500 补充说明: 1)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应提前确定填料料场的取料位置、取料面积、取料深度,必须对料场开挖深度内的填料进行全覆盖抽检。并且要求将取料场的位置、取料面积、取料深度、试验采样点位置等绘制成图。 2)对于风积沙最大干密度确定,根据设计图纸以重型击实方法为准。
3)对于砾类土,当砾类土中0.075mm通过率不大于15%,应首先选择使用表振法,表振法试验需同时进行干法和湿法试验,取干法和湿法试验结果中大的值作为最大干密度值,必要时可再进行击实法对比,取表振法和击实法试验结果中大的值作为最大干密度值;当砾类土中0.075mm通过率大于15%,或具有黏性时,宜采用重型击实法确定最大干密度。
4) 要求工地试验室同时进:单位面积质量、厚度、孔径、条带拉伸四个试验项目的自检,每批次5000m2检测1次(每厂家同类型检测)
5)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1.2施工阶段的试验检测工作内容
表3 施工阶段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填料 砾类土 压实层 含水率 粒径 松铺厚度 随时 随时 随时 试验频率 技术指标要求 最佳含水率±2% 0-80cm≤100mm;80cm以下≤150mm 预设厚度 备注 根据颗分判定粗、细粒土;含盐量要求根据XJTJ 01-2001表5.2.4执行 土工布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储藏期不得超过18个月 填料 含盐量 细粒土﹤0.3% 3非盐区每500m不少于13组;其它区域每2000m不粗粒氯盐渍土及亚氯盐渍土 少于1组; 1组取3个样 土 硫酸及亚硫酸盐渍土 ﹤2.0% ﹤0.5% 土工 合成材料 搭接 缝接抗拉强度 随时或抽检 同材料同缝接工艺至少一次 横向不小于400mm、纵向不小于600mm 不低于母材抗拉强度 补充说明:
1)宽度、纵段高程、中线偏位等尺寸测量检测与施工同步进行。
2)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路基填料的质量,上路床严禁填筑含盐量超标的盐渍土和有机质土,严禁填筑含有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殖质的土。
3)保证路基全断面压实质量,砾石土包边处理路段路基每侧需施工加宽30cm,边坡采用风积沙填筑路段路基每侧需施工加宽50cm,边坡加宽部分应与填方主体同时施工,均匀压实。 4)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1.3施工后的试验检测工作内容
检测施工后路基压实度、弯沉、平整度、纵断高程和中线偏位等尺寸检测。
3
表4 施工后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试验频率 技术指标要求 路床(0-80cm)为97% 路基 压实度 双车道每200m测4处 上路堤(80-150cm)为95% 下路堤(150cm以下)为93% 隔断层按规范要求 弯沉(0.01mm) 路基顶面 平整度(mm) 沉降观测 纵断高程(mm) 路基完成后 中线偏位(mm) 宽度(mm) 横坡(%) 边坡 双车道每公里不少于80—100点 3m直尺:每200m测2处 纵向每100-200m设一观测150.3(129.4、186.3) 15 一般路段总沉降量≤0.3m,连续2-3弯沉指标值根据结构层厚度不同区别详见设计图纸 每层压实度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层施工 备注 参考软基处理后沉降稳定性观测方法(详见表8) 断面,每段不少于3个断面 个月观测的沉降量不超过6mm 水准仪:每200米测4断面 +10,-15 经纬仪:每200m测4点,弯道加HY、YH两点 米尺:每200m测4处 50 符合设计要求 水准仪:每200米测4断面 ±0.3 尺量:每200m测4处 符合设计要求 补充说明:
1)压实度或弯沉检测有不合格,进行局部处理或者全部返工。
2)对路基采用风积沙填筑的段落,待顶层砾石土碾压完毕后,尽快对路床进行压实度和弯沉检测,指标满足要求后,尽快进行路面底基层的施工,应避免路床顶面施工完毕后,长时间放置,同时避免施工车辆长时间通行。 3)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2、软基处理、桥梁灌注桩及结构工程试验检测工作要求
表5 施工前的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试验频率 技术指标要求 填料最大粒径不大于80mm,其中砾石桩材料试验 5000m检测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3备注 已风化石料不能作5~50含量不小于50%,50~80含量不大于15%,含泥量不大于5%。 为填料 砾石桩 换填垫层材料试验 5000m检测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3最大粒径不大于5cm,含泥量不大于5% 原材做标换填砂砾石压实度 两车道每200m测4处 4
准密度(表振法) 实体工程、灌注桩 及梁板 砼配合比 钢筋原材 钢筋机械连接 每强度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每批次60t一次 每500接头一次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钢筋焊接 水泥性能 拌合用水性能 细集料性能 粗集料性能 掺合料性能 外加剂性能 试验频率 每300接头一次 每罐车抽检一次 每周每水源一次或水质发生变化时 200m检测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400m检测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每批次 每批次 33技术指标要求 备注 表6 施工中的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桩身垂直度 桩点平面位置 砾石桩 桩深 桩径 灌料量 实体工程、板梁 混凝土试块 试验频率 随时 随时 随时 2% 随时 每个浇筑部位不少于2组 每个浇筑部位不少于2组 100% 技术指标要求 ≤1.5L/100(L 为桩长) ±3cm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每米要求值 备注 观察桩和桩管的垂直度 查测x,y轴两个方向最大值 检查施工记录 尺量检查 检查施工记录 不小于设计要求 设计未提出具体要求 混凝土试块 灌注桩 施工成孔质量 表7 施工后的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砾石桩 灌注桩 试验检测参数 桩体重型动探(桩体) 桩身完整性(超声法) 试验频率 2% 100% 技术指标要求 不小于设计值 备注 连续贯入,深度至大于桩长(0.5~1.0)m,设计要求成桩后40天 成桩后28天 表8 软弱土地基施工观测要求(详见设计说明)
观测项目 观测点布设 观测频率 施工期:每填一层观测一次,路堤在路堤中心及两侧路肩,一沉降观测 般软弱土路段每200m布设一断面,上桥梁两端各设3断面 填高超过4m后每天观测一次,停工每3天测一次。 预压期:第1月,1次/3天,第2-3月,1次/7天,第4月起,1次/15天,直到填筑路面。 侧向位移观测 路堤两侧坡脚8-10m范围内,桩基设在离坡脚20m以在路堤填土后每3天观测1次,路堤高超过4m每天观测1次,直到5
达到0.5 cm/d 达到1.5cm/d 水准点设在无变形影响的地基或永久建筑物上 不稳定状态的标准 备注 观测项目 观测点布设 外。侧向位移边桩与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 观测频率 路堤达到设计的施工标高。 不稳定状态的标准 备注 补充说明:
1)路基铺筑时间的确定检验标准双控,即工后沉降小于设计容许值,同时要求连续2-3个月观测的沉降量每月均不超过6mm。
2)软弱土地基沉降观测指采用砾石桩处理的区域,采用换填处理的区域不需进行沉降观测。 3)所有试验段均需参照软弱土地基沉降观测要求进行测试工作。 4)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3、路面工程
3.1前期准备阶段的试验检测工作内容
此阶段的试验检测工作主要是施工前对涉及的各种材料进行试验,试验数据符合要求后才可以在工程中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表9 底基层和基层前期准备阶段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筛分 液限 塑性指数 天然砂砾 底基层 含盐量 压碎值 针片状颗粒含量 CBR值 最大干密度 筛分 液限 水泥稳定 砂砾基层 塑性指数 含盐量 粗集料压碎值 配合比 400m检测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材料变化时 3试验频率 技术指标要求 应满足JTJ 034-2000表7.2.5的级配要求 <28% <9 备注 按JTJ 034-2000执行 按JTJ 034-2000执行 参照XJTJ01-2001执行 按JTJ 034-2000执行 按JTJ 034-2000执行 按JTJ 034-2000执行 每5000m检测1次,或发生变化时 3应为非盐渍土 ≤30 不超过20% 不小于160% 应满足JTG D50-2006表6.1.6-2的级配要求 每5000m检测1次,或发生变化时 3 按JTG D50-2006执行 按JTG D50-2006<9 执行 易溶盐允许含量质量百分比: 按XJTJ01-2001执NaCl<3.0,Na2SO4<0.25,NaCO3<0.1 行 <28% 不大于30% 满足JTG D50-2006及设计要求 见设计文件 补充说明: 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表10 面层前期准备阶段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下封层 试验检测参数 筛分 试验频率 每5000m检测1次,或发生变化时 3技术指标要求 采用断级配8mm~10mm的碎石 6
备注 见设计文件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沥青技术性能指标 细集料技术性能指标 粗集料技术性能指标 矿粉技术性能指标 试验频率 每罐车检测一次 3200m检测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3400m检测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每批次检测一次 每罐车检测一次 每种配合比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每种配合比一次或材料变化时 技术指标要求 应满足JTG F40-2004相关要求 应满足设计要求 应满足设计要求 应满足JTG F40-2004相关要求 应满足JTG F40-2004相关要求 应满足设计要求 应满足设计要求 备注 粗、中、细粒式沥青混合料 沥青技术性能指标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 补充说明: 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3.2施工阶段的试验检测工作内容
表11 施工阶段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天然砂砾 底基层 试验检测参数 3试验频率 每500m不少于1组,1组取3个样 3每5000m检测1次,或发生变化时 3每500m不少于1组,1组取3个样 每台拌机每天不少于1次 每台拌机每小时至少1次,每施工段落不少于6次 每台拌机每天不少于1组 每3~5台班1次 技术指标要求 应为非盐渍土 应满足JTJ 034-2000表7.2.5的级配要求 备注 参照XJTJ01-2001执行 含盐量 颗粒分析 含盐量 易溶盐允许含量质量百分比: 按XJTJ01-2001执NaCl<3.0,Na2SO4<0.25,NaCO3<0.1 行 应满足设计要求 设计配合比值±0.5% 不小于3.0MPa 应满足设计要求 应满足JTG F40-2004相关要求 应满足JTG F40-2004相关要求 从传输带上取,检验混合料级配 水泥稳定 砂砾基层 颗粒分析 水泥剂量 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 颗粒分析 见设计文件 从热料仓取,检验生产级配 沥青混凝土面层 沥青技术性能指标 每罐车检测一次 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 动稳定度、水稳定性每周1次,其它性能指标每台拌机每天1次 补充说明:
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3.3施工后的试验检测工作内容
检测施工后路基压实度、厚度、弯沉、平整度、路面抗滑性能、纵断高程和中线偏位宽度、横坡等尺寸检测。
表12 施工后试验检测参数、频率和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对象 天然砂砾 底基层 试验检测参数 压实度 试验频率 每200m每车道2处 技术指标要求 不小于97% 备注 7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弯沉(0.01mm) 平整度(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 横坡(%) 压实度 弯沉(0.01mm) 平整度(mm) 试验频率 双车道每公里不少于80~100点 3m直尺法,每200m测2处×10尺 技术指标要求 备注 133.1(144.5、198.3、189.8、164.8、弯沉指标值不同区域169.7、192.4、179.4、198.3) 不同,详见设计图纸 不大于12 按JTG F80/1-2004执行 按JTG F80/1-2004执行 水准仪:每200米测4断面 允许偏差:+5,-15 米尺:每200m测4处 每200m每车道1点 符合设计要求 代表值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10mm,合格值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25mm 设计值详见设计图纸 按JTG F80/1-2004执行 水准仪:每200米测4断面 ±0.3 每200m每车道2处 双车道每公里不少于80~100点 3m直尺法,每200m测2处×10尺 不小于98% 31.5(31.5、38.5、37.3、36.2、35.6、65.4、64.8、66.5) 不大于8 见设计文件 弯沉指标值不同区域不同,详见设计图纸 按JTG F80/1-2004执行 按JTG F80/1-2004执行 水泥稳定 砂砾基层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 横坡(%) 成型状态(取芯法) 压实度 水准仪:每200米测4断面 允许偏差;+5,-10 米尺:每200m测4处 每200m每车道1点 符合设计要求 代表值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8mm,设计值详见设计图合格值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15mm 纸 按JTG F80/1-2004水准仪:每200米测4断面 ±0.3 执行 每公里2处 每200m测1处 成型应致密、均匀 大于试验室标准密度的97%,并大于最大理论密度的93% 见设计文件 弯沉(0.01mm) 双车道每公里不少于80~100点 平整度仪法,每车道连续检测 AC-13C:21.1(20.9、27.2、26.5、42.8) 弯沉指标值不同区AC-16C:27.0(26.1、51.8、52.2) 域不同,详见设计AC-20C:23.3(23.1、30.9、30.2、51.5) 图纸 AC-25F:26.4(26.2、31.3、30.2) σ不大于1.2mm或IRI不大于2.0m/km 代表值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总厚度的-5% 总厚度 合格值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总厚度的-10% 代表值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上面层的-10% 上面层 合格值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上面层的-20% 允许偏差:±0.5% 不大于300 SFC60≥45 TD≥0.45mm 按JTG F80/1-2004执行 平整度(mm) 沥青混凝土面层 厚度 每200m每车道1点 按JTG F80/1-2004执行 沥青用量kg/m 渗水系数mL/min 横向力系数 构造深度 路面完成后 纵断高程(mm) 3每台班每层撒布检1次 每200m一处 全线连续 铺砂法:每200m测1处 按JTG F80/1-2004执行 见设计文件 见设计文件 按JTG F80/1-2004执行 水准仪:每200米测4断面 允许偏差:±15 8
试验对象 试验检测参数 中线偏位(mm) 宽度(mm) 横坡(%) 试验频率 经纬仪:每200m测4点,弯道加HY、YH两点 米尺:每200m测4处 技术指标要求 允许偏差:20 符合设计要求 备注 按JTG F80/1-2004执行 按JTG F80/1-2004执行 按JTG F80/1-2004执行 水准仪:每200米测4断面 ±0.3 补充说明: 其它未涉及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