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苏联名著有感

来源:易榕旅网
读名著——《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王 光 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前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写了很多充满了“人性化”的魅力的书:诸如《关于人的思考》、《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要相信孩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等。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作的。杜殿坤先生根据我国的国情,选译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髓部分,还撷取了苏氏的其他著作里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取名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生活叙事,也有精辟的理论阐述,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原来学生应该这样去教。 培根说得好:“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从《给教师的建议》中,如果你是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如果你是教育管理者,亦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如果你是思想者,读出的则是更多的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这本书共有100条建议,我就其中受益匪浅的几条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打开书,第一条建议就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琢磨了好几阵子,终得悟出:首要的是要求我们当教师的真真切切的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每个儿童都要区别对待。

苏霍姆林斯基打的这个比喻就非常形象: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由此可得,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前一阵子一直困绕我的问题: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为什么会有明显的优差生之分呢? 读完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学生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学习的内容。原来就是因为我这种欠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上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的困惑。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是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嘛!我以为:备好一节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游刃有余,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增强人文关怀,因此教师的备课也要立足于更为高远的基点。自此以来,我在动笔写教案之前,总要先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理解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而非仅仅局限于教学意识;第二,多维度理解教材,即分别从教者的维度、编者的维度、学生学习的维度来挖掘教材;第三,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

基础、学习特点,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此外,还要精心思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睿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同行们的宝贵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我真是感受颇深啦!对自己工作消极的情绪很是懊恼,懊恼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试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枉费了一生,值得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