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模试卷讲解

来源:易榕旅网
一、关于读题 某岛国人口约

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

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千地形单调,平均海

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图6

下图所示国家人口众多,读图回答3~5题。

3.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降水量的月份变化曲线,与图中甲地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示阴影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乳畜业 D.种植园农业 5.图中乙地区 ①经济以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为主 ②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③粮食生产自给

有余 ④土地荒漠化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1·湖北黄冈模拟)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读表完成10~11题。

以色列某年部分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表

项目 虚拟 水含 量 (m3/kg) 10.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以色列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 A.以粮食种植业为主 C.以园艺业为主

B.以乳畜业为主

5.87 4.067 0.252 0.64 0.064 0.069 177.8 15.5 5.434 31.09 大麦 小麦 香蕉 柑橘 胡萝卜 蔬菜 奶牛 肉牛 家禽 蛋鸡 D.以家禽饲养业为主

解析:以色列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水资源缺乏而从表中可看出香蕉、柑橘、蔬菜、胡萝卜虚拟水含量少,因此农业的发展应以园艺业为主。

答案:C

11.从虚拟水角度看,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应 ( ) 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优化饮食结构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大规模引用高山积雪融水 A.①②③ C.①②⑤

B.①④⑤ D.①②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如果大量开采地下水和大规模引用高山积雪融水会破坏生态环境,排除④⑤,选A。

7.读图5、图6,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清排浊、放水输沙的影响有

60含沙量:千克/米35856545250480102030405060离大坝距离:千米 图5 黄河小浪底水库放水排沙 图6 放水排沙时小浪底大坝下游沿途含沙量变化 A.大坝下泥沙淤积增加 B.黄河三角洲面积缩小 C.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增强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

图甲是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图乙是该城市地价分布概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e依次递减),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乙中地价等值线弯曲程度的大小主要受 ( ) A.与商品产地距离大小的影响 B.与市中心距离大小的影响 C.交通通达度高低的影响 D.环境质量优劣的影响

解析:从图中看出,图中的地价最高值位于市中心,周边地区出现次高值,很明显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答案:C

11.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钢铁厂,厂址的最佳位置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钢铁厂对大气有严重污染,应布置在盛行风的下风向,且位于城市热岛环流圈以外。 从“风频图”上看,本地最小风频为东北风,所以应该位于③处。

答案:C

5.地理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指的是通过移动终端(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配合,确定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提供用户与位置相关的服务信息。图3所示的LBS服务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RS和GPS C.GPS和GIS D.RS和GIS

签到次数<1000>1000>2000>4000西中关村二旗立桥水口道五路春知宫东芍药居雍和门直门单西门直西国井松门东建贸东惠惠四四单国宣武双劲南站北京

(2011·聊城质检)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温平均值0.5℃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读下面“沃克环流示意图”,回答5~6题。

5.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

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6.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①秘鲁沿海 ②我国南方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首先明确沃克环流是一个呈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西岸气流上升,为低压,东岸气流下沉,为高压。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西岸沿海如印尼和我国南方降水可能增加,而东岸如秘鲁、北美南部会变得更加干旱。

答案:5.C 6.D

(2011·银川四校联考)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三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引起图中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C.地壳运动

B.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18.图中陆地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解析:第17题,本题考查了2011年新课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等问题”这一知识点。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环境分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地壳运动。第18题,本题考查了2011年新课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规定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知识点。图中各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答案:17.C 18.B

21.(10分)(2011·百校联盟模拟)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对气温、降水和风的影响十分显著。下图中的甲图表示的是空气由开阔地进入山地峡谷时产生的大风现象。 乙图是黑龙江省某地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峡谷地带出现大风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避免峡谷风效应,城市住宅楼的建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2)山顶与山谷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 (3)图乙表示的是________(冬、夏)季的气温日变化,请说明判断依据。 (4)山谷与山顶相比,更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认真分析图中现象即可作答,若住宅楼走向与主导风向一致,会人为造成楼房之间形成峡谷风现象。第(2)题,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山顶大气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于山谷大气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受地面热量变化的影响较小;另外,热量交换也会影响气温变化。第(3)题,依据气温数值即可判断。第(4)题,气温高、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答案:(1)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减小,由于空气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从而形成强风。 住宅楼的走向应避免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高层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小。

(2)山顶 山顶的大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白天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小;而且山顶风速较大,与周围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频繁。

(3)夏 山谷与山顶的日均温均大约为17~19℃。

(4)山谷 山谷一天中的最高气温较山顶高,气温日较差较山顶大,更有利于农作物积累养分和进行光合作用。

23.(10分)(2011·山东德州)读“印度洋西北部海域上升流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区域所示季节为________季,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洋流A的成因并说明它对索马里半岛沿岸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下列洋流的成因中可利用图中a处洋流的运动方式进行解释的是( ) A.日本暖流 B.拉布拉多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秘鲁寒流

(4)对比分析该季节B、C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地区 B C 气候特征 成因 答案:(1)夏 图示区域此时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2)成因:夏季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底层海水上升补充,形成寒流。影响:降温减湿,形成荒漠景观。

(3)D (4)

地区 气候特征 成因 B 炎热干燥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C 高温多雨 位于山地的西南季风迎风坡 24.(10分)(2011·辽源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描述的是图中________岩;按成因分类属于________岩,经高温高压变质之后形成________(岩石名称)。

(3)如果该图表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那么________(代号)中不可能有煤炭;厚厚的黄土层是________经外力破坏后,由风力搬运、堆积而形成。由此可知,地壳物质循环可影响________形态,对地球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解析:(1)图中甲丙先沉积,而甲又早于丙,而后乙岩层入侵甲丙之后,丁岩层再沉积。(2)图中资料描述的是石灰岩,其变质可形成大理岩。(3)煤炭存在于沉积岩中。

答案:(1)甲丙乙丁 (2)甲(石灰) 沉积 大理岩 (3)乙 各类岩石 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

25.(10分)(2011·北京丰台区模拟)读我国某区域雪线高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沿AB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并简要分析主要原因。

(2)此区域由西北向东南自然景观变化规律为荒漠和半荒漠、草原、草甸、森林,试分析形成此变化规律的原因。

(3)说出图中①②两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差异,并简述①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4)图中③地区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说明其自然原因。

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知,AB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及成因应从北段和南段分别说明。(2)此区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因而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变化明显。(3)①为河谷农业,分析其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的角度来分析;②为高寒牧业。(4)③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一带。

答案:(1)北段由南向北降低,主要因为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南段由北向南降低,主要因为降水量大致由北向南增大。

(2)由于本区域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自然景观由西北向东南发生变化。

(3)①为河谷农业,②为高寒牧业。①位于河谷地区,海拔低,气温相对较高,热量较多,风力较小;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丰富。

(4)该地区地壳活跃,地震频发,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