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再考察

来源:易榕旅网
第17卷 第1期Vol.17 No.1重庆工学院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InstituteofTechnology2003年2月Feb.2003

  文章编号:1671—0924(2003)01—0054—04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再考察

李勇强,王海全,王秦

(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 400715)

Ξ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再考察,发现再生产理论中蕴涵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消费需求对投资的基础性决定作用。同时,对中国1992年以来经济运行的简要考察,得出要保持中国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就应当让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关键

词: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消费性需求;支撑力量

中图分类号:F0141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1997年出现通货紧缩后,我国实施扩大内需、促使经济景气回升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效果之所以不显著,可能与政策着力点选择偏差有关。一种观点认为刺激消费不能作为当前宏观政策实施的重点,投资不足才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那么政策实施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投资?还是消费?带着这一问题重温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准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换一种角度重新考察这一经典理论,以期发现一些有趣但相当重要的观点。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活动本

[1]身。”

(P32)

式中第Ⅰ部类产品的价值是6000,其实物形态是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产品的价值是3000,其实物形态是消费资料,两部类价值是9000。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决定消费资料的生产,还是消费资料的生产决定生产资料的生产?以往的论述多集中在:生产资料的生产对消费资料生产的作用,没有生产资料部门的相应发展,就不能为消费资料部门的发展提供前提,从Ⅰ(4000C+1000V+1000M)=Ⅰ

4000C+Ⅱ2000C可看出这一关系。诚然这没有不妥之

处,也是正确和必要的。但由于过去理论界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故而忽略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消费资料生产对生产资料生产的最终决定作用。这里从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考察这一作用的具体传导过程。这个基本的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Ⅱ2000C=Ⅰ(1000V+1000M)

(2)

,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从事生产

活动的动力来自于人的需要,正是人的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促使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也就是说存在这样一种逻辑:人的消费需要→人的生产。

正是根据这一逻辑,我们开始了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再考察。

第一,公式(2)中我们知道Ⅱ2000C的实物形态是消费资料,Ⅰ(1000V+1000M)的实物形式是生产资料。Ⅰ(1000V+1000M)去交换Ⅱ2000C的最终目的,无论如何只有一个,那就是交换等量的消费资料,也就是说是出于个人消费的目的第Ⅰ部类创造了2000单位的生产资料。

第二,第Ⅱ部类与第Ⅰ部类交换的原因。对于刚才的分析,也许有的同志会提出异议:分析的角度过于偏颇。那么我们反过来即从第Ⅱ部类交换第Ⅰ部类的角度,又会怎样?从表面上看,第Ⅱ部类交换第Ⅰ部类产品的目的只

1 对社会简单再生产理论的再考察

假定研究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是: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

(1)

有一个,那就是得到等量的生产资料,以维持本部类的简

Ξ收稿日期:2002207230

作者简介:李勇强(19762),男,四川宣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李勇强,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再考察

单再生产。

是不是到了这一步,目的就完成了呢?并非如此,原来第Ⅱ部类得到等量的2000单位生产资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产Ⅱ(500V+500M)的消费品来满足本部类的生活消费。谜底揭穿了,正是为了生产这Ⅱ(500V+500M)的消费资料推动第Ⅱ部类与第Ⅰ部类的交换。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用图式表示)

Ⅱ(500V+500M)→Ⅱ2000C→←Ⅰ(1000V+1000M)→Ⅰ4000C   (目的)   (手段)(交换)   (目的)    (手段)

55

(6)

3200

从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看到

Ⅰ(1000V+1000M)+Ⅱ(750V+750M)=3500>

3000

也就是:Ⅰ(V+M)>ⅡC

这样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就被破坏了,也就是多增加了500单位的生产资料,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这就

须引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Ⅰ(V+M)>ⅡC。现在的关键是,为什么要多增加生产资料,那就是扩大再生产。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公式(3)必须进行重新的组合,即变为公式(4)追加的生产资料一部分用于生产资料部类,一部分用于消费品部类。到了第二年终,由于有了追加的资本,生产扩大的进行了。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也达到了3200个单位,消费品生产也扩大了。为了达到新的平衡,须对此年终品作新的调整,即公式(5)所示。这样一年一年的下去,我们会发现,到每一年终品未做调整时,总有Ⅰ(V+M)>ⅡC,这Ⅰ(V+M)

-ⅡC的部分就是追加的生产资料,为什么如此,其实这

用语言可以表述为:为了生产消费品部门的个人消费品,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为了满足生产资料部门的个人需要,必须有与消费品部门相交换的等量的生产资料,这一条件得到了满足,即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得到了满足,再生产就能顺利进行。可见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就是消费资料生产(作为目的)决定着生产资料生产(作为手段)与之相适宜,而不是相反。2 对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社会扩大再生是由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的增长,消费的增加才是最终动力,而生产资料增加只是满足这一目的的手段。即是说把生产资料的增加等同于投资的话,消费对投资具有拉动效应,在公式(4)———

(6)中,这种投资效应在扩大再生产中的表现就是:

产的再考察

以上的对简单再生产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了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内在动力机制,现在的问题是:是否可以把这种机制作一扩展,社会扩大再生产是否也遵循这一内在规律。答案是肯定的。假定研究扩大再生产的开端公式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1500C+750V+750M=3000

(3)

消费品部类个人消费的增加(从750V+50△V+600M    (目的)

ΠX到800V+80△V+560MΠX)→消费品部类所需生产资料的增加(1500C+△100C到1600C+160△C)→←生

(手段)

(交换)

这个公式的假设条件是:第一,生产资料部门的总产品价值大于消费品部类;第二,Ⅰ(V+M)>ⅡC;第三,生产资料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是4∶1,消费品部类的有机构成是2∶1;第四,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第五,生产资料部类的积累率为50%。

由于第一年的扩大再生产而改变了两大部类的组合,改变了的组合为: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ΠX

=6000

产资料部类相应量的增加(从1000V+100△V+500MΠX到1100V+110△V+550MΠX)→生产资料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也相应增加(从4000C+400△C到4400C+440△C)。

(手段)

这一过程用语言具体表述就是:为了生产增加的消费资料部类的个人消费品,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增量的生产资料;为了得到提高了的消费品部类的个人消费品需要,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假定在市场没有提出一个消费增量需求,继而消费没有提出一个投资增量需求的条件下独立的增加投资,那么,这些投资增量所形成的资本增量将得不到利用,只能处于闲置状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将得不到满足。这也再一次说明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不是生产资料部类的抽象扩大,而是由消费资料部门个人消费的增加所引致的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的具体增加。

Ⅱ(1500C+△100C)+(750V+50△V)+600MΠX=

3000

(4)

到第二年终,由于有了追加的资本,生产扩大进行了,其表现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Ⅱ1600C+800V+800M=3200为了达到新的平衡,须对此做新的组合。

Ⅰ(4400C+440△C)+(1100V+110△V)+550MΠ

X=6600

(5)

3 对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情况下社会再

Ⅱ(1600C+160△C)+(800V+80△V)+560MΠX=

生产的再考察

56重庆工学院学报

之和。

(2)资本的增长率也是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

上面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是把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暂时排除在外,而得出消费资料的增长对生产资料增长的决定作用。那么是否可以把这一结论进一步扩大,扩大到考虑生产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社会的扩大再生产中呢?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马克思指出“:不变资本不断增加,从事不变资本再生产的总劳动的相对量也就不断增加。……必定表现为所使用的工人总数中相对的有更大的部分从事生产资料的

[2]p219-220

再生产”。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明

(

)

之和,即是说由于技术的进步,资本的增长率快于劳动力的增长率,这可近似的表示为C:V的逐渐提高,这样不变资本的增加必然快于可变资本,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要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就改变了消费资料需求对生产资料生产的最终动力作用呢?当然不是。

从以上分析中可见资本增长率中劳动力增长率起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劳动力的增长,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经过有效需求的增加和社会经济规模扩张的传导,最终形成对投资的拉动效应,带来生产资料的较快增长。其实不变资本(生产资料)的增长率可近似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劳动力的增长率,另一部分是技术的进步率。即是说在假定技术不变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中的消费动力作用,在此时并没有消失,而是仍然存在,而且以一种加强的趋势存在,这种加强的趋势就是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不是削弱了消费的作用,而是加强了消费的作用,正是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技术的进步,然后在消费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推动生产资料的较快增长,生产资料的较快增长无论如何都必须适应消费资料增加的需求,否则就会失去其基础。

到此为止,完成了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再考察,找到了社会生产的最终动力,那就是人们的消费需求,这才是人类的最终需求,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只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确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较快的规律。他说“:根据不变资本有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的趋势的规律也能得出上面的结论,因为所谓生产资料增长最快,不过是这个规律运用于社会总生产时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动生产资料的较快增长呢?

列宁指出“:社会产品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制造)能够而且应当比第二部类(消费品的制造)发展得更快。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联系。……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跟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

[4](p44)

[3](p67)

在技

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这种情况下,又是什么在推因为不变资本的生

产,从来就不是为了不变资本本身而进行的,而只是因为那些生产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部门需要更多的不变资本,所以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据西方经济学中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观点,在宏观经济中,考虑到技术进步时总量生产函数可以一般的写为:

Y=F(K,N,A)

(7)

4 消费需求最终决定作用的实证分析

在此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1992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情况作一考察,如表1。

式中,A为技术状况。一般的,Y与A具有正向的关系,即给定的K(资本)和N(劳动),A的增加(技术状况的改进)将带来Y(产量)的增加。得出的结论是:

(1)总产出的增长率是劳动力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

表1 近10年经济运行情况

年份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GDP增长率

(%)

14.213.512.710.59.68.87.87.18.07.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

25.327.818.110.910.36.714.15.58.113.5

社会销售品总额实际增长率(%)

11.713.47.210.413.29.39.610.111.410.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额(%)

5.413.221.714.86.10.8-2.6-3.0-1.5-0.6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77页~283页统计资料整理

注:表中2001年数字为预测数。

李勇强,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再考察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消费需求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从表中可发现,从1992~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变动幅度不大,而同期却经历了1992~1994年GDP的高增长和1996年以来GDP的相对低增长。

第二,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投资的变动有着强烈的正相关性。回顾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正是投资的高增长(通过相应的乘数作用)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也正是由于投资速度的减缓(通过相应的乘数作用)引起了中国经济的相对低增长。如从1992~

1994年,GDP增长率为14.2%,13.5%,12.7%,同期全社

57

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呢?从上面我们对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的简要考察,可见,确实事实上投资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表现为实行投资拉动,先是引发市场需求过旺,从而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然后就会产生供给过剩,从而引起市场的持续疲软,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导致了经济的相对低增长,这就是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总特征。可见,让投资(特别是投资拉动)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是不足取的,那么究竟让什么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撑力量呢?从上面我们对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决定作用的分析可知,投资必须适应消费的需要,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是消费,也只有消费性需求才应作为理想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

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也达到25.3%,27.8%,18.

1%;又如从1997~2001年,GDP增长率为8.8%,7.8%,7.1%,8.0%,7.5%,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

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 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 列宁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

率为6.7%,14.1%,5.5%,8.1%,13.5%。由此可见,投资增长的快或慢确实成为了经济扩张或紧缩的主要诱因。或许有的同志马上就会提出,既然我国的经济增长波动与消费性需求的变动相关性并不明显,而与投资的变动有着强烈的正相关性,那么是否可以说投资应该成为支撑Re-investigationon“theTheoryofRe-production”ofMarxism

LIYong2qian,WANGHai2quan,WANQin

(SchoolofEconomics,PoliticsandLaw,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roughre-investigationonMarx’s”Re-productionTheory”byusingMarxistphilosophymethodolo2gy,thispapertriestodiscoveranimportantthoughtin”theTheoryofRe-production”thatconsumptionneedplaysabasicdecisiveroleininvestment.AndthroughabriefreviewofChina’seconomicoperationsince1992,itcomestoaconclusionthatconsumptionneedsshouldbethesupportingforceforeconomicgrowthtokeepChina’seconomyatanormalfastspeed.

Keywords:Marxism;theTheoryofRe-production;consumptionneed;supportingforce

(责任编辑 张佑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