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重难点,优化幼儿故事教学 ◆刘超 (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故事教学中,处理好活动的重难点,能很好地体现活动的价值,使活动更有效,使孩子们学得更加积 极而愉快。我们都知道,把握重难点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往往不能很好地如愿。 于是,在教研和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在故事教学中围绕“重难点环节设计与突破”进行尝试,以期望达 到优化故事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l幼儿故事教学 重难点优化有效性解读 内化突破 所谓重点,是指孩子们必须掌握的教材中的基本知 有时候,有些教学目标很难一下子达成,就可以把 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它主要针对教材而言;教学 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层层递进,帮助孩子尽快阶 难点是指孩子们不易理解的知识、不易掌握的技能、不 段目标,满足需要,从而向更高目标出发。维果斯基 易接受的内容,它主要针对学习的主体即孩子而言。 的“最近发展理论”提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 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故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 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 点呢? 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成为“最近发 有的放矢:确定重难点 展区”。它的存在为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所以最 1.学会与教材对话,解读文本 有效的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现有水平出发,逐渐给儿童提 当一个故事作为教材编写进《活动设计》时,就体 出更高的发展要求,为儿童搭建支架,引导儿童从一个 现了两种意图: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者意图。 水平向另一个更高水平发展。记得在听李老师的《粽 《活动设计》中每个主题前都有“主题说明”及“主题 子里的故事》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们欣赏了故事之后就 目标”,编者会很明确地交代编者的意图,所以没进行 设计了“吃了粽子讲故事”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准备三 个主题的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仔细阅读“主题说 个“大粽”请幼儿逐一打开,根据“粽子”里的要求讲 明”“主题目标”等,然后把编者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 故事。第一个粽子打开的要求是“传递悄悄话”,让 思想。当我们知道了编者的意图后,就要了解故事本 孩子们排成一排传递老师的话,看最后一位孩子的答案 身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故事的写作特点。如大班故事 是否与老师一致,提出了游戏的要求便是要仔细听、用 《小黑鸭》中,告诉我们“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学会接 心听;然后第二个游戏是词语接龙,第三个游戏是句子 纳自己,肯定自己”这个道理。 小黑鸭先是羡慕,然 接龙,老师在有了第一个游戏的铺垫之后,很顺利很有 后是失望,最后是重拾信心,抓住这些关键点,故事所 趣味性地开展了游戏,孩子们在这个游戏中感受了游戏 揭示的意义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显然,体会小黑鸭 的快乐,积累了词汇和句子,懂得了凡事要用心的道 在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就是本课的重点。 理。教师在这里的三个“粽子”就起到了层层递进、 2.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水平 层层落实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自己 2.善于引导,工于联想 看来很简答的问题孩子答不上来,或自己以为用了比较 如果说巧妙的设计环节是突破重难点必不可少的硬 巧妙的手段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孩子却不怎么“配 件设施的话,那么教师的巧“引”善“联”,则是掌握 合”。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不懂以儿童视角来展开活 课堂教学妙处的软件设施了。只有教师恰到好处的引 动吧。当我们拿到教材首先是自己先理解教材,然后 导提问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才能有针对性、有效地 让自己像个孩子般来读读这个故事,想象哪些地方是要 解决问题。如李老师在执教《布格子老虎》时,想让 让孩子重点解决的,哪些地方是孩子对孩子提高有帮助 孩子们了解布格子老虎爱父母的情感,她没有一味地进 的、哪些是孩子难以理解的,然后就确定哪里是重点和 行说教,只是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小老虎身上的 难点。如《三只蝴蝶》,根据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下雨 花纹为什么是格子的呢?”引导幼儿思考“布格子”产 了肯定是要躲起来的,但文中的三只蝴蝶却反其道而行 生的原因、想象小老虎往身上画横、竖花纹时的场景和 之,这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抓 心情。孩子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 住了这个难点加以突破,让孩子们了解蝴蝶不躲雨的背 了父母对小老虎的爱,也体会了小老虎那对父母深藏的 后是因为有“相亲相爱”作为支撑,解决了这个难点之 爱意,体会了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 有了这样的提 后,本课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地突破了。 点,本课的重点还会难以解决吗? 二、立竿见影:突破重难点 参考文献: 如果说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犹如一出戏的戏眼的 [1]李翔.幼儿园故事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前教 话,那么突破这堂课的重难点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育研究,2012,(05). 了。那么,怎么突破呢? [2]叶明芳.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架桥铺路,循序渐进 [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一、一06/2017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