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为后面几节课理解“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后算中括号里面的运算”的顺序,以及以后学习运算律,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等,形成“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理解,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1. 实现三个转变,体现“学讲”理念。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学习需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先学,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真正“学进去”,“讲出来”,体现“学讲”的理念,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理念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讲学”转变为“学讲”;学生的学习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
2. 充分调查学情,有效设计自主学习单。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于注重课前的预设——“以教定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牵着学生演“教案剧”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陷阱”里,束手就擒,成为“俘虏”。 学讲教学方式提倡“以学定教”,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明察暗访学生的学习要求,大胆突破传统、权威的束缚,灵活整合教材、教参的设计,细心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即在充分调查、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学习程序、环节,以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本着这些理念,我设计自主学习单,教学预案。
3.联系现实的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人们的共同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本课例1设计了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情境情境:每副中国象棋卖12元,每副围棋卖15元,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贴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求学生明确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它,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把解决问题中的先算什么和四则运算中的先算什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得出运算顺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计算教学中的枯燥乏味的心理。 4.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的计算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不仅要和学生研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怎么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为什么这样算”。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例1中12×3+15×4,的计算,学生出现两种计算过程,通过比较,同时计算两个积,过程比较简略。为什么可以同时计算两个乘积?是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3副中国象棋的总价和4副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3副中国象棋的钱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规定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该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里,体验了运算顺序。而例1后面的“试一试”计算150+120÷6×5,算式里有乘、除法,还有加法。与例1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法和除法不能同步计算,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计算这两道混合运算题,需要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已有的运算顺序知识,合理规划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的计算任务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有关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计算经验”的过程,既发展数学思维,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不含括号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自主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 明确任务
师:请看今天的学习任务。(投影呈现)请同学们读一遍,记住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教师板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呈现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既学有动力,又为自主学习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 自主学习(出示自主学习单) 1.
回顾旧知
师:先说说运算顺序,再做在练习本上,最后思考交流。 300÷5-5 20+80ⅹ3
思考交流: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
算? 。
2.自学例1
(1)观察例1情境图
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先算什么? (2)尝试列式解答
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请不同解法的学生板书。 (3)联系数量关系,体会运算顺序。
思考: 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能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4)为什么可以同时算出两个乘积? 3.自学“试一试”。
思考:要先算什么呢?(学生说)独立做在书上。小组核对过程、结果。 思考并交流: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利用自主学习单,鼓励学生自主先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过程,初步形成运算顺序的认知、理解。
三、
合作探究
1.引导归纳。
观察例1和试一试的计算。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计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导学单,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形成、理解在小组内讲出来。
四、 成果展示(多让学生汇报)
汇报: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师板书。(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学进去”的目的是“讲出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将探索、合作的知识成果分享给大家。
五、 点评提1.请同学们按计算。
2.计算四步骤:【设计意图】对强调,起到点石成金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 当堂检测 1. 练一练
(1)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40÷6-2×17 51-36÷3+25
升
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认真
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于计算的能力、习惯做了的效果,以提高计算能能力。。
先说运算顺序,指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写在练习上。师巡视,发现学生典型的错误,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全班核对。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在右边改正。 440-200÷5×8 110-20×5+25 =440-200÷40 =440-5 =435
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核对。 2. 练习十一第2、4题。 (1) 第2题。
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估计一下,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引导学生试着解释这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出示右边的一组题,先计算,有什么发现? (2) 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90×30 =2700
【设计意图】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掌握运算顺序、形成混合运算能力,需要练习,练习题不是越多越好,应该精心设计安排,以较少的题量获取最大的效益。
七、 总结评价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积极,值得表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鼓励,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以及体验成功的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信心十足”地站起来讲给别人听,“心悦诚服”地坐下去回味师生的鼓励。
八、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仅仅指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获取知识的人。所以给学生终身行走的名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合作,是本节数学课的重要价值追求。
1.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本课我从课前设计到课堂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退居幕后,走下“神坛”,驻足在学生的课桌旁,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理念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讲学”转变为“学讲”;学生的学习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课前设计,遵循“以学定教”的理念,课堂上。在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有效设计自主学习单。使本节课具有浓浓的“学讲味”。
2.目标简洁,环节清晰,结构紧凑。
本节课目标简洁、环节清晰、结构紧凑,课始我开门见山,呈现教学目标,从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点评提升、当堂检测、总结评价、布置作业等环节层次分明,一路走来,似乎课完毕,还能闻到浓浓的“学讲味”。
3.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在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时,竟然能同时算出两个乘积,我问孩子:为什么可以同时算出两个乘积?大家都回答不出来,我让小组讨论后,仍然回答不出来,我始料未及,但方寸未乱。因势利导:同学们,请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想一想,此时孩子有所感悟。还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
对的在右边改正。
440-200÷5×8 110-20×5+25 =440-200÷40 =440-5 =435
没想到第二题的课件,课前编辑错了,等号没有上下对齐,但孩子们只关注了结果,我问:仔细看,还有哪些问题?细心的孩子还是看出来了等号上下没对齐这个问题。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候教师更要沉着、机智、随机应变,让错误资源为我所用,让课堂精彩生成。
4.注重计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活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儿童的生活更应充满欢歌笑语。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让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式都是不科学的。计算教学枯燥乏味,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现象,抽象成数学问题,将数学和生活有机结合。本课例1设计了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情境情境,贴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计算教学中的枯燥乏味的心理。本节课计算练习多形式、多层次,将所学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5.存在问题: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
(1)自主学习单目标中的第2点,要以学生的角度提出。
本节课,我开门见山,呈现教学目标,本意是想让学生明确任务,但实际效用不大,应设计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2)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力度还不够大胆,导学单放手不够。
在学习例1时,虽然有自主学习单,但是怕浪费时间,而是牵着学生走,没有完全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90×30 =27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