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No 48 ChineseJournalofTissue EngineeringResearch November25,2016 Vo1第20眷第48 2016 11—25出版 WWW.CRTER.org 人体脊柱生物力学特・I ̄_e9研究方法及进展 张恩泽 ,廖振华 ,刘伟强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省深圳市518055;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广东省深圳市・综述・ 518057) 9 囊 张愚泽 寥振华.文fj伟强 人体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及进展【J1.中国组织I程磺究.2016,20(48):7273 DOh 10.3969 ̄.issn.2095.4344.2016.48.019 文章快速阅读 总结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脊柱的生物力学研究是 掌握脊柱特性的必要环 节,也是器械设计与手 术评判的重要标准。 对部分研究方法所采用的加载与测量装置 做了详述,并揭示其研究原理。 l ORCID:0000—0001—8676—0761(刘伟强) 张恩泽,男,1991牟生, 河北省人,汉族,2016 f在对生物力学研究进行在体和体外分类的基础 年清华大学毕业,硕士, 主要从事脊柱生物力学 方面的研究。 ■l 二次 通讯作者:刘伟强,教授, 对各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广 东省深圳市518057 阐述,展示了各种方法在发展上存在的联系。 中图分类号:R318 文题释义: 文献标识码:A 脊椎生物力学评估方法:分为在体和体外2种。在体研究即通过各种检测设备、以接触或非接触的方式 测量人体在运动时脊柱的变化;体外研究利用模型、动物或人体的脊柱标本,模拟人体脊椎受力环境施加载荷,测量节段间运动和各部位的受力。 疲劳测试:给标本施加一定幅值的循环载荷,得到疲劳断裂的周期数即为该负载所对应的疲劳寿命。以 不同幅值多次测量得到对应疲劳寿命绘制疲劳曲线。疲劳性测试可以用来判断脊柱薄弱点位置。  ̄-:2095-4344 (2016)48—07273—07 稿件接受:2016-10-16 摘要 背景:随着脊椎融合术和人工椎间盘植入手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研究者们利用各种医疗仪器设备和研 究方法,对脊椎的各项特性展开研究。生物力学研究需要更真实的模拟人体生理环境和运动方式。 目的: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测量主体和测量内容角度总结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方法:以“biomechanical and(properties or study or evaluation),spinal biomechanics,spine mechanical test。spine and(kinematics or mo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 Springer数据库,以“生物力学特性,生物力学研究评估,脊柱生物力学,脊柱力学测试,脊柱动力学, 脊柱运动”为检索词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脊柱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研究相关文献,主要整 理近5年来该领域内的经典文献,排除重复性工作,重点对38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与结论:近30年来研究者从多个结构细节对脊柱机械特性展开了研究,仿照人体运动研究了基本 工况下脊柱的运动形式,掌握了大量脊柱力学与动力学特性。未来还需要对脊柱特性进行更加深入的了 解,如力学方面椎间盘的阻尼特性、运动学方面脊柱的空间耦合运动规律等,才能有助于设计性能更加 优良的脊椎病治疗产品,更好地修复脊椎疾病。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脊拄植入物:生物力学特性:置换: 合:脊柱力学:脊柱运动学:拥载装置:溺量方法: 脊拄强瘦 脊拄稳定性:组织疲劳 主题词: 脊柱:脊柱融合术:生物力学:组织I程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支撑诗竟fj{2o1 2BA|1 8B05)《新型入I推闯盘》 Research method and progresses of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spine Zhang En.ze’Liao Zhen.hua ,Liu Wei.qiang ( ̄Graduate School of Shenzhen,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51 8055,Guangdong Province,China; Rea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Shenzhen Shenzhen 51 8057,Guangdong Province,China) lssN 2095.4344 CN 21-1 581,R coDEN:zLKHAH 7273 张愚泽.等 人体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及进震 WW ̄4LCRTERorg Zhang En—ze,Master Abstract BACKGROUND: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spine fusion surgery and artiifcial disc implant surgery ,Graduate SchooI of Shenzhen,Tsinghua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ine in various ways using many kinds of medical University,Shenzhen 51 8055,Guangdong ProyInce.China equipment in recent years.BiomechanicaI studies of more realistic simulation of human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movement are needed. OBJECTIVE:To review domestic and foreign documents and sum up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spinal biomechanics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aspects of measurement subjects and measurement Corresponding author: methods Liu Wei—qiang,Professor METHODS:The PubMed database,Web of Science database,Springer database and CNKl database Reasearch lnstitute of were searched with key words of“biomechanical and(properties or study or evaluation),spinal Tsinghua University in Shenzhen,Shenzhen biomechanics,spine mechanica J test,spine and(kinematics or motion)”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pectively.Articles related to mechanics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spine were included.Researches 51 8057,Guangdong in recent ifve years and classic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were collected.and the repetitive studies were Province China excluded.A totaI of 38 article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AND CONCLUSl0N: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spinaI mechanicaI properties of a plurality of structural defails and the movement form in basic conditions simulating human motion in recent 30 years.Many spinal properties about mechanics and dynamics were mastered There is need for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pinal properties in future,such as the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sc mechanics and coupling movement of spinal kinematics,which would be helpful in designing treatment products and curing spinal disease. Subject headings:Spine;Spinal Fusion;Biomechanics;Tissue Engineering Funding: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0gram,No,201 2BAI1 8B05 Cite this article:Zhang EZ,Liao ZH Liu WQ.Research method and progresses of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human spine.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2016;20(4 8】:7273-7279. 0 引言 Introduction Web of Science、Springerf;f.据库和中文期刊全文数 脊椎损伤会诱发多种病变,压迫刺激神经产生疼 据库。英文检索为“biomechanical and(properties or 痛、局部麻痹甚至瘫痪等[1]。椎体特性与形状尺寸和结 study or evaluation),spinal biomechanics,spine 构密切相关:椎管的大小和腰椎疼痛相关;腰椎后侧 mechanical test, spine and(kinematics or 壁的凹陷加快椎间盘成疝;椎弓板惯性矩决定抗弯刚 motion)”,中文检索词为“生物力学特性、生物力学 度等。早在1827年Weber[ 对3具尸体的腰椎进行测 研究评估、脊柱生物力学、脊柱力学测试、脊柱动力 量。Markolf[3】第一次通过施加多种负载获取胸腰椎运 学、脊柱运动”,检索时间为2005年1月至2015年6 动节段的载荷一位移特性。Asa 题、融合延误、器械失效三者.zum等【4J认为,假关节问 月。同时手工检索相关书籍。检索文献量总计300余 强烈相关,并可通过刚 篇。 性固定予以改善。后续研究者采用体外和在体方法研 1.2入选标准 究脊椎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脊椎正常运动、评估脊柱 彩 旌脊柱生物力学评估相关文献;相关领域 损伤、观测外科手术对脊椎功能的修复。 近期发表文章;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经典文章。 脊椎的生物力学评估方法分为在体和体外2种。 瑞 崔与此文内容无关文献;重复性研究;较 在体研究即通过各种检测设备、以接触或非接触的方 陈旧文献。 式测量人体在运动时脊柱的变化;体外研究利用模 1.3文献选择及质量评价对资料进行初审,按纳入 型、动物或人体的脊柱标本,模拟人体脊椎受力环境 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对其中38篇相关性较强的丈献进 施加载荷,测量节段间运动和各部位的受力。文章综 行进一步分析。文献[1_1 8】涉及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 述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测量主体和测量内容角度总结 在体测量,文献【1 9-38]涉及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体外 了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脊椎 测量。 生物力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 2结果Results 1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2.1 在体测量在体测量使用接触式或非接触式医 1.1 资料来源 作者于2015年3月检索PubMed、 学设备,直接测量人体活动时脊柱各节段的运动情况 7274 P0 Box 10002,Shenyang 110180 W1N ̄V.CRTER.org 张恩泽 等 人体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及进震 和脊柱各项尺寸参数。 2.1.1 非接触式测量最早的在体研究用X射线片记 录脊椎整个屈伸运动,测量参考点的相对转角。),射线 法操作简便,能较好反映脊椎运动,但是精度不高 J, 难以显示不同平面耦合位移,且具有放射性。三维电 磁追踪系统同样不适合用来测量在体耦合运动 。 1 984年,Pearcy等【 使用7-&面),射线照射仪拍摄人体腰 椎屈伸的X射线片并进行分析处理,见图1。该实验测 量了L1-S1各节段的转动角度、3轴向的位移以及复合 弯曲角度,发现L1-L5节段的生理曲度导致L5一S1节段的 前屈角度大于后伸。Anderst等咧用CT扫描图像分离建 立三维模型,并用双面)(射线测量颈椎屈伸运动,计算 节段的旋转瞬心。发现在不同位置转动瞬心有很大不 同,因此人工颈椎间盘的设计必须要考虑不同节段转 动瞬心在位置与运动路径上的差异,否则会严重影响 相邻节段运动效果。姜锦鹏、白文媛等[9-1 利用脊椎 MRl提取数据测量颈、腰椎间盘相关参数(前高、中高、 后高、矢径、横径等),初步建立椎间盘尺寸数据库, 对人工椎间盘的设计和尺寸选用具有重要意义。 图1腰椎屈伸工况的X射 线片及分析处理【7】 2.1.2接触式测量Sforza等[11 J使用频率100 Hz的 光电测试设备测量头颈部脊椎及胸椎运动。在眉间、 左右眉嵴、第3胸椎、左右肩峰各贴一个频闪反射标 记,将基本工况下测得的运动向三个基准面投影,分 析1 5-45岁1年龄段人体脊椎运动范围,发现随年龄增 长呈递减趋势。Theobald 用24"-惯性传感器, 选取人体头部和躯干4点共4种位置组合,测量计算颈 椎运动范围和运动方式的相关系数,并与其他几种在 体测量结果比较,证明贴在前额与背部中心的传感器 测量方式在基本工况下具有最高的可靠度。 2.2体外测量对于脊柱力学特性,如强度等,不可 能在人体内安装传感装置测量;对人体施加外力做被 动运动会造成拉伤,不能直接在人体上实验;在体测量 也不可能研究损伤对脊柱特性的影响,因此必须用标本 或模型进行体外测量。体外测量研究静载下载荷在脊椎 韧带、椎问盘、关节面等不同部位的分布,或动载下运 lSSN 2095-4344 CN 21-1 581fR coDEN:zLKHAH ~c一。母 动在节段间的分布。在体测量实现了一个真实可控的加 载环境,对各项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测量。 最早的体外测量是对人尸体脊椎标本加载,测量 脊椎屈伸的运动范围。Lysell# ̄,J量下屈伸、侧弯及旋 转节段间的运动,并记录了耦合运动;Salem j 利用X射线片进一步详细测量了最大旋转时的耦合运 动。Panjabi等【¨】用基于球坐标系位移传感器构成的 形态测量仪,依次接触椎体上的点,用计算机记录位 置信息,生成模型,参照其制作树脂玻璃椎体模型, 计算椎体各项几何参数。该项工作建立准确腰椎模 型,对临床具有直接参考意义。原芳等【15]利用CT扫 描数据图像建立C5一C6节段有限元模型、选用 Prestige LP和Discover-f ̄.体建模,模拟置换术,计算 植入前后脊椎生物力学变化。 体外测量加载环境要最大限良接近人体、温度、湿 度会影响脊柱的特性;加载脊柱要模拟真实受力,包括 动载、静载下人体自重、组织牵拉和外力对脊柱施加的 载荷大小、加载时间等。Adams等[16】发现人体体温能 导致韧带和椎间盘发生松弛,椎骨的疲劳寿命下降,延 展性增加6%;-20℃冷冻不影响标本力学特性;离体 数小时后,纤维环的水分向内层转移。Adams对标本固 定、湿度保持以及标本长度选取也做了说明。标本长期 不加载时,其亲水特性会吸收组织液,增加椎间盘高度、 降低棘突关节轴向抗压能力,因此保存标本时施加一定 载荷有助于保持生理活性。脊柱具有黏弹性,变形越大 刚度越大,应力分布也随之改变,因此轻负载特性不代 表重负载时的情况;加载速度越快刚度越大,因此静态 加载和动态加载得到不同的力学特性,加载速率应以人 活动的真实情形为准,周期为0.2-5 S。 体外测量最大的困难是模拟脊柱的受载【1 。 Schultz 侣】参照人体几何参数和解剖结构,建立关 于三坐标轴的静力学方程组计算L3节段受力,以及人 体承受5种外载下L3外围简化肌肉拉力,在一定程度 上揭示了腰椎的受力环境。其计算结果与肌电测量和 椎间盘压力测量结果比较,具有较高可靠度。成年人 站立时腰椎承受500 N压力,坐立为700 N,举起一 般重物时3-6 kN;坐立时矢状面上转矩为10 N・m, 举起重物时达到15-20 N・m,考虑安全加载转矩峰值 不超过10 N・m。 体外测量按研究目的一般分为3种:强度测量、 疲劳测量、稳定性测量。 2.2.1 体外测量一强度测试脊柱的强度测量,通常 7275 张恐泽.等 A体脊牲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力法及进鹾 ~c…。 对比同一标本在完整状态、受损状态、经固定或融合 力,后半程所提供的拉力比重很小;黄韧带的拉力最 小,但却是弯曲初始刚度的主要提供者;囊韧带的拉 外科手术治疗后的受力变化。强度测试用测试机施加 直到标本结构发生破坏的负载,测量应力在椎间盘、 韧带和椎关节的分布,获取各类参数如失效载荷、失 效能量、刚度等,绘制负载一形变曲线。 于撞f 蛊移徭 施年轻人椎间盘髓核与纤维 环呈现稳定的流体静压,老年人只有内髓核还具有这 力最大;对维持脊柱稳定性最重要的是椎间盘。实验 还发现,前屈时椎间盘前部压力大于后部拉力,说明 加载实验应包含轴向预载荷,预载荷能够减小脊椎刚 度的非线性变化。Han等[25J利用普通腰椎模型和添加 了棘间长短段肌肉、韧带、椎间盘刚度的计算机辅助 强化模型计算椎体受力,将韧带设置为只能承受拉力 种特性[19】。Adams等 ’。 使用如图2所示装置对2节段 腰椎标本加载,后侧滚轮可以调整高度来满足多种弯 曲角度的加载;用1.3 mm针形力传感器插入椎间盘 内,在加载过程中以3.75 mm,s的速度沿矢状面中线 由椎间盘后部向前侧旋转拉出,测量水平和竖直方向 压力值。结果表明,正常椎间盘中部区域应力接近均 匀分布,后部突然升高,之后前后两侧应力迅速下降 为零;受损椎间盘髓核处应力值减小,后伸比前屈应 力衰减更显著。 图2 Adams楔形 可调角度静力学加 载示意图㈣ 椎间盘纤维环最外层是3 mm的胶原蛋白,像一层 张紧的皮肤包裹着椎间盘。研究发现,前屈易拉伤前 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在纤维环后部造成应力集中[20J, 过度前屈破坏纤维环后部;前屈伴随轴向压力会使纤 维环后侧突出、下垂,产生径向撕裂。旋转损伤椎 关节,幅值过大会使纤维环产生周向裂痕。后伸伴 随轴向压力使纤维环后部弯曲,导致向外膨胀。薛 清华等/2"通过在椎间盘表面布置应变片,测量并求解 其内部应变状态和微小运动,结合椎间盘的力学特性 参数,推导椎间盘内部压强变化。Adams J用图3 装置给2节段标本分别施加单一压力、剪切力和弯矩, 比对不同标本和固定装置的力学特性。Melnyk ̄/23]发 现随着植入物刚度提高,植入物承受更多椎间压力。 关于韧带的强度 Adams专 柱畏一头埝 测量了外围韧带的特性。利用图4A前屈模型和相关 人体几何参数计算施加载荷,使用图4B装置加载。 实验按顺序逐一去除棘间韧带、黄韧带、囊韧带并施 加压力C使2节段腰椎标本完全弯屈,绘制压力一角度 曲线。通过计算发现棘间韧带在弯曲的前半程没有拉 7276 的非线性刚度,发现强化模型在各种工况下与在体测 量数据有更高的相似度。 图3 Adams 2节 段脊椎静力学加载 示意图[22] 图4韧带的强度测试示意图 图注:图A为脊椎受力几何参数;B为Adams铰链式可调角度 静力学加载示意图 。 关于匕摧 艿移膨 椎关节位于椎体后部对椎 体运动起导向和限制作用,双侧关节和椎间盘构成了运 动节段的稳定基础,然而由于其复杂特性,关于椎关节 的生物力学研究并不多见。Bauman 25盛 鑫 】在标本上植入 力传感器,研究C5一C6节段屈伸工况下关节压力的变 化,发现经Prodisc.C假体置换后运动范围显著增加, 而关节内压力无显著变化。房佐忠 l研究表明,双节段 融合后相临上位节段关节内压力增高,双节段置换 可以恢复同位及邻近上位节段关节内接近正常压 力。徐波等[28]使用压敏片测量C4一C5节段经前路融合和 置换术后左侧关节间压力,发现置换组与完整组在各种 载荷下关节间压力接近,融合组在后伸、左例弯与右旋 转工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减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2.2体外测量一疲劳测试疲劳测试给标本施加一 定幅值的循环载荷,得到疲劳断裂的周期数即为该负 载所对应的疲劳寿命。以不同幅值多次测量得到对应 疲劳寿命绘制疲劳曲线。疲劳性测试可以用来判断脊 P.O.Box 10002,Shenyang 110180 www.CRTER org 柱薄弱点位置. .脊柱疲劳失效最严重的地方在终板处 。Adams 等 。。 表明即使椎体轻微损伤也会使髓核承受的负载减 小、纤维环受力增大;疲劳失效会导致纤维环塌陷压 入髓核 Panjabi ̄[31 l量T9一L3段标本,其中T12-L1 后半部分椎间盘被切除后安装脊柱固定装置,测量弯 曲角度和水平位移。该项实验评估了8种固定装置的融 合固定效果和疲劳特性,对临床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2.2.3体外测量一稳定性测试稳定性测试研究脊柱 的动力学特性,测量主体包括完整标本、受损标本和 经置挟术或融合术治疗后的标本。 稳定性泌试通常以2种方式加载 如号毫 如 控制 为了测量脊柱改变后各节段运动重分配,每次 应施加相同的位移总量,适合采用位移加载法。然而 位移加载的弊端是脊柱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不定,且难 以做到加载中心与标本旋转中心重合,进而对椎体运 动造成限制甚至损伤。力矩加载由于只需保证施加的 力矩,则可以有效避免对脊柱造成的运动限制。基于 这种矛盾和实际操作中的困难,Panjabi@[31 提出一 种新的混合式加载方法(见图5):①将完整脊椎标本两 端刚性连接到测试机上,初始位于中间位置(图5A); ②用非限制纯力矩加载(图5B):③重新用非限制纯力 矩加载处理(植入或融合)后的标本,直到加载与步骤2 相同的ROM(图5C):④测量计算在两组试验中各节 段的运动变化..Panjabi的这种方法既利用了位移加 载的优势可以有效评价临近阶段的变化,又使用了纯 力矩加载,没有对标本运动造成限制。 l: =“I ’.一 ? 一 7. ~/ *_ 图5混合式加载方法不意图 l ;1:l A , 小)JIIj戈{』Jfcfif :B 乙 l{ 训/Jj4 l JJ】I 蛇:C乃处川!J .小f f j J l_拽 。” 稳定性测量参数ROM(Range of Motion)、 NZ(Neutral Zone)、EZ(Elastic Zone),ROM为NZ、 EZ两者之和 对于NZ定义有学者认为是加载初始位 置至零载荷位置的位移量,还有学者定义为在位移一 负载曲线上,线性部分反向延长线的纵截距[32]。NZ 反应出脊椎的松弛度 , |SSN 2095—4344 CN 21-1 581/R C0DEN ZLKHAH ~c一。 受损标本的稳定性溺试 弋995- ̄-Panjabi ̄ 昂 三列损伤理论,研究稳定性与椎体部位的关系 将16 具胸腰椎标本分为2组,分别按照图6A的2种方式由 顶部施加配重自由落体打击破坏,B组I:P.A组在标本 与端盖间增加15。楔形块。按图6B的三列损伤理论划 分区域,从CT断层扫描图像给每个区域的损伤程度 评分。测量标本破坏前后6基本工况的刚度特性。分 析受损程度与运动范围的相关性,证明终板中心区域 对标本稳定性起决定作用。 ,誊二 图6受损标本的稳定性测试示恿图 I孥I}i :I冬l A为 小 :2 r0、f・d l 做施 II{政 、 lfU] 1 :B f1 仆 …】 城划分 。 Abumi等 将12件2节段腰椎标本做后路韧带分 离,单、双侧关节中度切除,单、双侧关节完全切除 5种等级损伤处理;施加200 N预载荷,采用气缸牵拉 绳索的方式在上节段几何中心加载纯力矩。嵌入7枚 0.8 mm钢珠的树脂玻璃靶点与标本上节段固连,立 体摄影测量系统记录靶点位置,经模数转换器输入电 脑计算三维运动。该研究发现,中度关节切除(单双 边)对除前屈外其他工况的ROM没有显著性影响,而 完全切除则会造成前屈和旋转不稳定。因此针对治疗 椎管狭窄等的关节切除手术,完全切除后有必要再进 行关节融合术 魂合术、置换术治疗后韵稳定性 试 氟婚等 利用SANS试验机和非接触式光电测量系统对比颈椎 在融合术与置换术后的运动。发现在屈伸、旋转工况, 置换术后的颈椎各节段恢复接近正常运动,而融合术 后各节段运动大幅变化;侧弯工况两者均存在较多运 动改变。 刘伟强等 对7具实施C4一C5前路置换术、C3-C4、 C5一C6切除后前路融合术3节段混合手术的人体颈椎标 本用MTS; ̄.IJ量其生物力学特性,并与3节段限制型、3 节段滑动型融合术对比。发现3节段混合术对对生理活 动保留最优,滑动型次之,限制型最不理想。 Zigler ̄ 对经过置换术和切除融合术5年后的2 组患者进行检查和访问,发现单节段置换比前路切除 融合更能减少患者的疼痛,能够保留节段活动性,减 7277 张愚泽.等/t体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14111VVVCRTER org .少二次修复手术的概率。 正喾 宕 城人体内椎间盘并非受单一 研究各自的优势,结合使用两种方法更全面地挖掘 脊椎各项特性。 的基准轴向载荷,而是复合轴向载荷。Spenciner掣38] 利用图7所示装置,测量混合轴向加载腰椎力学特性。 分别测量沿3根基准轴(x、y、z)、3个基准面上由基准轴 两两合成与基准45。夹角的6根轴、在空间8象限由3根 目前已有研究者建立了关于椎问盘尺寸参数的 数据库。此外,脊椎椎间盘、韧带、关节在各工况 下的应力分布,受损和经手术治疗后压力分布改变: 准确展现脊椎三维耦合运动;脊椎刚度特性,椎间 两两垂直基准轴合成共4根轴、共13根轴的力矩的运动。 — 盘形变方式、阻尼系数等,这些数据的获取和整理 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 对全面了解人体脊柱特性、治疗脊椎疾病具有重大 ∞ 一‘ 图7左旋转与左侧弯复合轴旋转加载p别 图注:是左旋转轴和左侧弯轴合成轴的加载,通过改变C1、C2、 C3导向孔的配合关系变换加载轴。该装置施加竖直轴向的旋转 和位移,底座6通道力传感器(H)测量3轴向的力和扭矩,万向节 (D)保证轴向的纯力矩加载。 实验测量了上述13根轴正负共26个方向关于 ROM、flexibility、NZ的生物力学特性数据。 3讨论Discussion 3.1 在体测量在体测量直接以人体为测量对象,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然而在体测量的一个很大不足 是施加载荷未知,难以进一步计算确定脊椎力学特 性。此外,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的负载种类繁多,接 触式测量皮肤与测量仪器相对滑动导致测量不准确 等难题,在体测量不能获得全面的脊柱特性。 3.2体夕 测量 3种体外测量方法都尽最大程度模 拟人体生理环境和运动,多数研究者选取一种或几 种基本工况加载,但是复合运动研究必将成为今后 主要发展趋势。人体脊柱是在多条韧带、肌肉和重 力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受力,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加载 方法,Panjabi提出的非限制纯力矩加载是为多数研 究者所接受的方法。研究者从完整标本、受损标本、 外科手术处理标本等多主体进行研究,对全面认识 脊椎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3.3小结脊柱的运动具有多节段、多自由度耦合 的复杂特性,脊柱的真实受力情况也十分复杂。脊 柱生物力学的研究,应当充分考虑在体研究与体外 7278 者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构思并设计综述,所 有作者共同起草,通讯作者审校。 益矽 色所有作者共同认可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堙燃无涉及伦理冲突的内容。 之簟查|:文章出版前已经过CNKI反剽窃文献检测 系统进行3次查重。 营缈密文章经国内小同行外审专家双盲外审,符 合本刊发稿宗旨。 考声碾第一作者对于研究和撰写的论文中出现的 不端行为承担责任。论文中涉及的原始图片、数据(包括计 算机数据库)记录及样本已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分享和销 毁,可接受核查。 荤 文章出版前杂志已与全体作者授权人签署 了版权相关协议。 4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Oxland TR.A history of spine biomechanics.Der Unfallchirurg.2015;118:80-92. 【2】 Weber EH.Anatomisch—physiologische undersuchung uber einige einrichtungen im mechamismus der menschlichen wirbelsaule.Arch Anatu Physio1.1 827: 240.271. 【3】 Markolf KL.Deformation of the thoracolumbar intervertebral joint in response to external loads:a biomechanical study using autopsy materia1.Bone Joint Surg.1 972;54A:51 1—533. [4】 Asazuma T Stokes IF,Moreland MS.Intersegemental Spinal Flexibility with Lumbosacral Instrumentation An in Vitro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Spine.1 990;1 5(1 1 1: 1153.1158. 【5】 季伟,王向阳.人体脊柱运动测量方法研究进展【J】_医用生物 力学,2011,26(1):92.96. [6】 Guo LY,Yang CC,Yang CH,el a1.Thefeasibiliyt of using electromagnetic motion capture system to measure primary and coupled movements of cervical spine.J Med Biol Eng.201 1;31(4):245—253. P O Box 10002.Shenyang 110180 WWW.CRTER org 张慰泽 等 人体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力法及进展 ¨ ¨ ¨ ¨ q www.CRTER.otjc " 刀 踟 研 Pearcy M,Portek I,Shepherd J,et a1.Three-Dimensional X-ray Analysis of NormaI Movement in the Lumbar Spine. Spine.1 984;9(3):294-297. Anderst VV,Baillargeon E。Donaldson W et a1.Motion Path of the Instant Center of Rotat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During In Vivo Dynamic Flexion-Extension.Spine. 201 3:38(1 0):594.601. 姜锦鹏,顾洪生,刘伟强,等.正常成人颈椎问盘相关参数测量 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31(1):32-36. 白文媛,顾洪生。廖振华,等.正常成人腰椎问盘相关参数的测 量和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 3,31(5):505-51 0. Sforza C,Grassi G P,Fragnito N,et a1.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active head and cervical spine range of motion effect of age in healthy male subjects.Clin Biomech. 2002;17:611—614. Theobald PS,Jones MD.Williams JM.Do inertiaI sensors represent a viable method to erliably measure cervicaI spine range of motion.Man Ther.201 2:1 7:86-92. Salem W。Lenders C,Mathieu J,et a1.In vivo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s of the cerviacl spine during maximal axiaI rotation.Man Ther.201 3;1 8(4):339.344. Panjabi MM。Goel\,=Thomas O,et a1.Human Lumbar Vertebrae Quantitative Three—Dimensional Anatomy. Spine.1 992;1 7f3):299.306. 原芳,蒲婷,廖振华,等.Prestige LP ̄IDiscover人工颈椎问盘 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4,33(1): 13.20. Adams MA.Mechanical Properties ofAging S Tissue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 5:7-35. Panjabi MM,Crisco JJ,Vasavada A,et a1.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Cervical Spine as Shown by Three-Dimensional Load.Displacement Curves.Spine. 2001:26(24):2692-2700. Schultz AB,Andersson GB.Analysis of Loads on the Lumbar Spine.Spine.1 981:6(1):76-82. Adams MA,McNally DS,Wagstaff J,et a1.Abnormal stress concentrations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following damage to the vertebral body:a cause of disc failure.Eur Spine J.1993;1(4):214.221. Panjabi MM,Abumi K,Duranceau J,et a1.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Spinal Fixation Devices:II.Stability Provided by Eight Internal Fixation Deviecs.Spine.1 988; 13f10):1135.1140. 薛清华,原芳,廖振华,等.表面应变法无损测量椎间盘压强[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 4,54(5):690—694. Adams MA.Mechanical Testing of the Spine An Appraisal Methodology,Result,and Conclusions.Spine.1 995; 20(191:2151.2156. Melnyk AD,Wen TL,Kingwell S,et a1.Load transfer characterJstJcs between posterior spinaIjerplant and the lumbar spine under anterior shear loading:an in vitro investigation.Spine.2012;37(181:E1126-1133. |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0DEN:zLKHAH 【24】Adams MA,Hutton WC,Scott JR.The resistance to flexion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ioint.Spine.1 980;5: 245-253. 【25】Han KS,Zander Rohlmann A,et a1.An enhanced and validated generic thoraco.1umbar spine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muscle forces.Med Eng Phys.201 2;34: 709.716. 【26】Bauman JA,Jaumard NV,Guarino BB,et a1.Facet joint contact pressure is not signiifcantly affected by ProDisc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in sagittal bending:a single-level acdaveric study.Spine.2012;12(10):949-959. 【27】房佐忠.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上位关节突关 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观察【D1.中南大学,2007. 【28】徐波,张忠民,赵卫东,等.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或前路融合 内固定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改变【J】_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 0,20(5):406-41 0. 【29】Brinckmann P,Biggemann M,Hilweg D.Fatigue fracture of human lumbar vertebrae.Clin Biomech.1 988;3(suppl 1):1—23. 【30】Adams MA,Dolan P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evidence for two distinct phenotypes.J Anat.201 2;221(6) 497-506. 【31】Panjabi MM.Hybrid multidirectional fesl method to evaluate spinal adjacent-level effects.Clin Biomech.2007 22:257-265. 【32】Ti-Sheng C,Ching—Wei C,Chien-Shuing W,et a1.A New Multi.direction Tester f0r Evaluation of the Spinal Biomechanics.J Med Biol Eng.2008;29(1 1:7-1 3. 【33】Panjabi MM,Oxland TR,Kifune M,et a1.Validity of the Three—Column Theory of Thoracelumbar Fractures.Spine 1995;20(10):1122-1127. 【341 Abumi K,Panjubi MM,Kramer KM,et a1.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Lumbar Spinal Stability After Graded Facetectomies.Spine.1 990;1 5(1 1):1 1 42・1 1 47. 【35】蒲婷,吕聪伟,颜滨,等.人工颈椎问盘置换术与融合术的生物 力学实验研翘J】.医用生物力学,2014,29(2):1 05・112. 【36】刘伟强,吕聪伟,蒲婷。等.颈椎前路三节段融合与置换混合 术的力学特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4(5):685—689. [37】Zigler JE,Delamarter R,Spivak J,et a1.ProDisc-C and anterior ec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s surgiacl treatment ofr spine-level cerviacl symptomatic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five-year results of 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tudy.Spine.201 3:38(3):203-209. 【38】Spenciner D,Greene D,Paiva J,et a1.The multidirectional bending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pine.2006;4:248—257. 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