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问题提出”

来源:易榕旅网
第4卷 (2010年) 第1期 第45—46页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Coaching・Teaching Research Vol 4.(201o) No.1 P45-P46 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问题提出” 白永丽 摘要:目前,在数学教学中确实存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 的现象。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论述 了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问题提出”的关系。 关键词:激发;问题;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01—0045—02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师 满怀信心地开始上课,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却一问三不知,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对此,有的教师感叹,现在的学 “冷场”。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的“度”和提问的时 机、对象。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有关事物的分类情况中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或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澄清 生不肯学了。不懂也不会问。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但有两点却不容忽视,一是教师的“提问”是否 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二是学生是否具有“提 不同的概念可能产生的混淆。在规律(公式、定理、法则 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规律的发生过程、抽象概括、证 明、适用范围、注意点等方面设 ‘问题,创设情境,启发 学生思考。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思路探讨、解题技 巧、条件和结论的拓广与延伸等方面设计提问。例如在 讲“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时,学生觉得非常好理解,笔者 出问题”的能力?目前,在数学教学中确实存在重视学生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 养的现象,教师的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 教学实践表明,原来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进步的开 始就是从能够提出问题开始的。本班有一个学生,升人 初中后,数学一直是她担心的科目,成绩次次不理想,她 趁机提问:“请问两个边长不同的正方形一定相似吗?” 学生经过片刻思考,一致同意。因为任意两个正方形,对 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接着,笔者继续追问:“我们班 几乎失去了信心。笔者鼓励她,要敢于问自己不会的题 目。这样可以打开解题思路,同时还告诉她已毕业的优 秀学生的先进学习经验,其中大多数进步快的学生爱问 问题,从而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最大的 黑板的外边框与内边框若看成两个矩形,它们相似吗?” 学生多数很自信地回答:相似。于是,笔者带领学生通过 测量边长,一起计算,发现对应边不成比例。这正是笔者 想提醒同学们的注意点: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一 定要紧扣概念,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数学问题 不可想当然。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关键 好处是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可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 解题能力。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她几乎每天都坚持问一 个问题,笔者发现,她问的问题越来越有代表性,甚至对 笔者的教学都有很多启发,而她的进步也让同学们感到 了勤问问题的重要性。 所以,在笔者十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 “问题设计”和学生的“提出问题”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体 会: 一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 、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 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 提问教师答,或学生提问学生答。有时。教师可以有意提 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也可以故布 疑阵.引发学生争议,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笔者精心创设了这样的问题:“大家猜一 前提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问题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 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 起示范作用,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 法。过易的问题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出现不经思考 就抢答的现象;过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无从思考,出现 困I 白永丽 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问题提出” 猜:老师今年31岁了,我有一个女儿,你们知道她今年 几岁了?”如果老师加一个条件是“我的年龄是我女儿的 四、真诚、热情、负责是树立学生“提出问题”信心的 保证 7倍多3岁,你能猜出她的年龄吗?”学生们兴奋起来,算 的算。想的想,争先恐后地举手。接着笔者又设计了两个 问题:f1)让我们猜猜你的年龄(请同学们按刚才教师的 方法编一个问题,让我们来猜一猜你今年几岁了);(2)同 “学问,学问。有学必问”。教学中出现学生不“问”的 原因除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一个很 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害羞心理。他们害怕其他学生笑 话,怕教师说他们笨,于是形成了有问题不去问,导致问 题的积累,而问题越多,越不敢问,越不想问的恶性循 学们之间互相猜年龄(用自己的年龄编一个问题,让其他 同学猜)。随后把同学们的方法罗列出来,通过观察、分 析、比较、联想总结方程的概念。这一系列问题巧妙地 环。因此,我们不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应保护学生的 自尊心、积极性.热情解答,积极引导。 将学生的思维带进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索之中,使学生在 问题中体验到知识的发生与构建过程.使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利用学生熟 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 当然,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解答应区 别对待。对后进生的问题.教师应耐心、不厌其烦地给予 讲解,直到弄懂为止;对于中等生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化 解”的办法,即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然后协助他们 逐个击破;对于优等生的问题,则点到为止,把新的问题 留给他们思考。有时则需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主动询问 (特别是后进生),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真诚、有爱,能丢掉 “包袱”,放下面子,主动地靠近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对学 生听课不专心、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造成的问题,教师 在给予解答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知 识、能力、素质也会在变化中不断得以加强和提高。 作者简介:白永丽.中学一级教师.长期担任初中数学教 学工作及班主任工作.担任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长,区骨干教师,教学戍绩突出,从2004年至 20o8年连续被评为“区教学先进教师”。 参考文献: 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最近区”,掌握学习主 动权。 三、设计问题的核心在于让学生能够产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 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 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 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认 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 思维和创造思维。如讲三角形全等条件(1)时,笔者在电 脑画面中展现许多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的实例图片,让学 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这些三角形之后,教师就创设启迪 的情景并提问:看到这些图.你有什么想提的问题?学生 思考后。争着提出如下问题:房子的屋顶为什么要做成 三角形?难道不可以做成四边形或其他形状吗?三角形 的特点是什么?房子的面积该怎么求?体积呢?虽然有些 问题在本节课中可能解决不了,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 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思维达到了最佳状态,对这 些知识特别注意听.学起来也感到特别亲切。学生一旦 掌握了这些质疑要点。往往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好问 题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fE[M].北京:首都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红.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卓奇.互动新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转变[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5.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第四中学075100) On Teachers’‘‘Problems Designing’’and Students’ ‘‘Problems Raising’’ BAI Yongli Abstract:At present,the phenomena that teachers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ability in solving problems and ignore students’ability in raising problems do exist in mathematics teaching.A high—quality problem can motivate students’learning enthusiasm,establish students’learning confidence and cuh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This paper throws some li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problems designing’’ and students’“problems raising”. Key words:motivation;problems;thinking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