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更是主张众生同一本体,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将来都会成佛,不轻视任何众生。认为男女性别差异是次要的,而心性的觉悟才是最主要的。《涅
佛教的妇女观
湖南佛教协会 释大智
。佛陀要求她显神通,以打消那些怀疑女性智慧和果证的人的疑虑。大爱道遵行了,她显示的神通一点也不比神通
佛教创立前的印度社会,婆罗门、刹帝利、吠舍、
首陀罗构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这种极不平
第一的目犍连逊色。佛教经典中还记载了龙女8岁成佛、
胜曼夫人作狮子吼、天女为舍利弗说法等等。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所参礼者,也有不少杰出女性。这些事例证明了女性不是精神境界发展或证得无上圣果的障碍。在中国千百年来的佛教史上,也出现了无数优秀
等的种姓制度下,女性没有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权
利,并被认为是虚伪和罪恶的化身。26
的比丘尼。如彻悟玄机,言下大悟的末山尼;生死自在,来去自如的玄纱尼;精通教理,说法无碍的道馨尼;克尽苦行,志若冰霜的善妙尼等,她们都在中国佛教史上谱写了丰富的篇章。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慈悲。在大乘佛教传播的区域,悲愿最大、最深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多以柔和慈忍的女身形象出现,如寺院塑造的观音像,有漂海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等。观音菩萨于一身心现千手千眼,根据众生的不同需要,化现不同形象度化众生,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的形象示现,说明了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也是佛教对女性的莫大鼓舞。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认为,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而其中教女尤为关键。他说:“若无贤女,何由有贤母,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善子女呢?”这看似平常的道理,其实包涵了深广的因果理则,更说明了女性对家庭和社会有着重要的责任和地位。 当今世界正向着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迈进,社会倡导民主、自由、开放。新时代要求具有更高素质的女性,妇女群体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作为女性,不仅要当好贤妻良母,还要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代呼唤着女性自强、自尊自立、充分发挥女性本具的慈爱、贤惠、柔和、坚忍的美德;克服女性可能出现的自卑、脆弱、多疑等弱点,加强学习,增长见闻,不断的提高素质与修养。祈望天下的女性同沐佛恩,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贡献应尽的力量。
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妇女担负着伐薪汲水、挤乳编篱、织布缝纫等繁重的劳动。但游牧民族的主要劳动,由男子担任。连续不断的战争造成男子人数减少,妇女过剩,于是社会上乱婚充斥,一夫多妻风行,妇女成了男人的私人占有物及传宗接代的工具,一切惟男子的意志是从。
而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古兰经》的有关规定则约束了社会对妇女的任意奴役,大大改善了她们的法律和社会地位:
首先,在《古兰经》中把男女平立并举,主张男女在真主安拉面前是平等的。 《古兰经》强调妇女和男子有一样的宗教义务,并且可以和男子一样怀有被接纳进乐园的希望,承认男女是同本之枝,妇女和男子一样,有继承遗产的权利,有做证人的资格,禁止诬陷、败坏妇女的名声等。
由于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和妇女地位的低下,阿拉伯人甚至活埋女婴。针对这种恶劣习俗,《古兰经》指出:“你们不要因为怕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他们和你们。杀害他们确是大罪。”(17∶31)并且宣告,活埋女婴的行为,必然在后世受到清算。 当然,《古兰经》中所强调的“平等”主要是指宗教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但我们还是应当承认,《古兰经》中有关妇女地位的规定,在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无疑是重大的改革。大大改善了阿拉伯妇女的境遇,使他们能够享有过去不能享有的受人重视的地位。 二、关于妇女的婚姻
伊斯兰教的婚姻制度承认妇女有选择丈夫的权利。《古兰经》中有这样的规定:“当她们与人依理而互相同意的时候,你们不要阻止她们嫁给他们的丈夫”(2∶232)。在缔结婚姻时,男方须纳合理的聘金,婚姻才能生效。向未婚妻赠聘礼并不是伊斯兰教的发明,早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半岛上就流行着这种习俗,不过那时的聘礼,实质上是把妇女作为商品买进的一种货币,与伊斯兰教的聘礼在性质上有根本的不同。后者一方面是防止男子随便离婚,从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在男子要求离婚的情况下,女子在生活上可以有所保障。因为伊斯兰教规定,凡已赠送女方的聘礼,丈夫在要求离婚时不得索回。 伊斯兰教的聘礼等于是保护妇女的一种经济措施。当然,如果女方自愿放弃或不要聘礼,婚约也是成立的。《古兰经》规定:“你们应当把妇女的聘仪,当作一份赠品,交给她们。如果她们心甘情愿地把一部分聘仪让给你们,那
伊斯兰教的妇女观
中央民族大学 丁 宏
《古兰经》是每个穆斯林个人言行的准则,其中关于
妇女问题的有关论述反映了伊斯兰教对妇女的基本观点。
一、关于妇女的地位
伊斯兰教兴起的7世纪初,阿拉伯游牧部落既是父权家长制又是多妻制的。当时这里正处在氏族制度瓦解和
么,你们可以乐意地加以接受和享用”(4:4)。聘礼的多少取决于男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不主张女方强行索取厚礼。
伊斯兰教反对阿拉伯人以前歧视妇女的种种恶劣行径,强调在夫妻生活中,男子要善待妇女。《古兰经》告
34期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