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表1 课程基本信息明细表
课程学时 课程学分 总学时:80 理论学时:18 实践学时:62 5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理实一体课 课程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理论+实践(实验) □二、课程制定依据
本课程标准制定依据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所架构的课程体系,食品饮料行业中质量控制岗位群以及食品研发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等所需求的知识技能,按照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确定《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目标及标准。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食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主要讲授食品检验基础知识、样品准备、感官指标评品、物理指标测定、食品主要成分及限量指标测定等内容。从而制定该课程标准,用于指导《食分析与检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三、课程性质与作用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基于《食品安全法》为课程思政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检验项目为载体,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的工作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表2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前期课程名称 后续课程名称 能力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守食品产品开发与基础化学 恒定律,四大平衡,有设计 机化学基础知识 数据处理,滴定、沉淀、食品分析与检绿色食品生产技氧化还原、重量分析的验基础 术 知识和操作技能 食品生物分子的分类、顶岗实习 生物化学 结构、性质 毕业论文 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功能 食品加工开发过程中应用食品检测知识进行品质分析控制 食品检测是食品质量控制手段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岗位知识能力素养 序号 1 2 3 五、课程教育目标
1
(一)总体目标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重要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企业对具有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需求量大。本课程基于市场调研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以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标准,融合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内容重构,使得学生在获得食品分析检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学生以食品安全为己任、讲仁爱守诚信的公民意识,养成精益求精、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可从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说明。
表3 《食品分析与检验》具体目标明细表
具体目标 目标内容 (1)熟悉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工作岗位程序和内容; (2)掌握食品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方法; (3)掌握食品原料、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理化指标分析原理及方法; (4)熟悉食品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报告的撰写。 (1)能查阅、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制定合理的检验方案。 (2)能进行农产品食品分析检测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3)能按照标准对原料、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检验。 (4)能对测定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完成食品分析报告撰写。 (5)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分析方法,制定合理的检验方案。 学生达到该目标时的表现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1)关注行业动态,了解行业流程及岗位信息,对未来的就业状况有更明确的认识,明确的就业目标和理想; (2)能够根据检测目标制定合理采样方法; (3)能够正确表述食品检测的常用术语; (4)参照行业标准,掌握农产品食品检验基本知识。 (1)会查找专业资料, 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2)能进行农产品食品分析检测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岗位工作; (3)能按照标准对原料、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检验; (4)能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5)能完善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及结果判断; (6)能对实验操作进行方法评价; (6)能编辑检验报告。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1)会将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爱岗敬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爱岗敬业、吃业、吃苦耐劳牢记于心间; 苦耐劳。 (2)注意环保、节能、安全减排; (2)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3)理解与人协作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意识、安全意识。 和谐; (3)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4)对自己有要求,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精神。 (5)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效率。 (4)具备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素(6)会去关注新的各级食品检验要求和养和文字表达、社会交往素质。 新方法。 (7)具有农产品食品安全意识。 2
六、课程教学内容编排及建议学时
表4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内容及学时明细表
序号 1 2 3 4 5 一级学习模块 食品检测技术导论 二级学习项目 学时 2 4 46 16 12 理论学时 学时合计:8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78.6%) 实践学时 62 备注 18 课程介绍及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素 养要求 方法的选择、样品的采集、制备、 食品检测基本知识 保存,检测数据的处理及方法评价 密度、折光率、旋光率、水分、灰分、食品一般指标测定 酸度、糖、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测定 食品添加剂测定 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测定 发色剂、防腐剂、漂白剂的测定 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测定 七、课程教学设计
表5 学习情境一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1 食品检测技术导论 参考学时 理论教学 2 实践教学 0 知识 目标 教学 目标 技能 目标 素质 目标 1.了解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教学任务和主要内容; 2.了解食品理化检验的相关质量标准; 3.知道食品理化检验主要方法和发展趋势。 4.熟悉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基本要求。 1.能掌握食品检验的基本要求和常用规范用语; 2.能按要求正确准备检验仪器和试剂。 1.通过对课程的介绍,使学生具有农产品食品安全意识。 2.通过对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基本素养的了解,使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3.通过国内食品进出口一些典型案例,使学生形成以食品安全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1.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概况:课程任务、性质、作用,内容及评价方法 2.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3.农产品食品检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翻转课堂 1.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条件等):多媒体教室 2.教材:规划教材或部编教材、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国家标准 3.教案:食品检测技术导论 4.网络资源:x网络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 5.案例或项目: 6.教学载体: 7.其他: 3
教学内容与 训练项目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资源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 1.课程概况 2.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素质要求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 1.农产品食品检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线学习情况 在线课后练习 课堂讨论 表6 学习情境二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检测 学习情境2 食品检测基本知识 参考学时 理论教学 4 实践教学 0 知识 目标 1.了解正确采样的重要性; 2.掌握不同形式样品的采集技术和预处理方法; 3.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4.了解分析评价的方法。 1.能对样品进行正确的采集、制备、保存和预处理; 2.能按照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 3.能设计检验原始记录表和实验报告格式,并能正确使用; 4.能根据检验结果对产品质量进行判断及检验方法进行评价。 1.通过课程教学,强化学生严谨求实、刻苦向上、追求真理的职业素养; 2.通过讲授,培养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意识; 3.通过授课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素质。 1.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2.样品的预处理; 3.分析方法的选择; 4.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及评价。 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演示法 1.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条件等):理实一体化教室 2.教材:规划教材或部编教材、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国家标准 3.教案:电子教案 4.网络资源:x网络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 5.案例或项目:案例 6.教学载体:企业实际项目案例 7.其他: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 1.样品正确的采集、制备、保存和预处理; 2.检验方法的选择; 3.检验原始记录表和,数据的处理,实验报告填写; 4.检验结果对产品质量进行判断及检验方法进行评价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 1.样品正确的采集、制备、保存和预处理; 1.在线学习情况 2.在线课后练习 3.课堂讨论 表7 学习情境三教学设计
4
教学 目标 技能 目标 素质 目标 教学内容与 训练项目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资源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教学效果检测
学习情境3 知识 目标 教学 目标 技能 目标 素质 目标 教学内容与 训练项目 教学方法手段 8 38 1.了解常见物理检测项目如密度、折光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掌握食品中水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掌握灰分的测定方法; 4.掌握几种酸度测定方法和原理,掌握总酸度测定方法和pH计的使用; 5.掌握脂类总量测定的方法和所用仪器的原理; 6.掌握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掌握用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淀粉的测定方法; 7.掌握蛋白质的常用测定方法和原理,掌握凯氏定氮法; 8.掌握维生素的常用测定方法和原理,掌握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9.掌握矿物质测定方法和原理。 1.能正确正确使用密度计、密度瓶、折光仪、旋光仪等测定液态食品的密度、折射率、旋光率; 2.能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水分测定方法;熟练掌握食品中水分测定的操作技能,能准确测定食品中的水分含量 3.能正确测定食品中的灰分含量并依据相关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 4.能正确进行样品处理并准确测定食品中的总酸度;正确使用酸度计测定食品的有效酸度; 5.能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脂类测定方法;正确使用索氏抽提器准确测定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并能根据测定结果正确判断食品品质; 6.能使用酸水解法准确测定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并能根据测定结果正确判断食品品质; 7.能熟练测定食品中的还原糖、蔗糖和总糖、淀粉的含量并能正确处理测定结; 8.能熟练使用凯氏定氮法准确测定食品中粗蛋白的含量并能正确处理测定结; 9.能熟练使用电位滴定法测定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并能正确判断产品质量; 10.能熟练使用靛酚滴定法准确测定食品中微生物C的含量并能正确处理测定结果。 11.能熟练应用滴定和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矿物质含量并能正确处理测定结果。 1.通过课程教学,强化学生严谨求实、刻苦向上、追求真理的职业素养;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意识; 3.通过授课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素质。 4.通过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文字表达、总结归纳素养。 1.密度、折射率、旋光率的测定; 2.水分的测定; 3.灰分的测定; 4.酸度的测定; 5.脂类的测定; 6.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7.蛋白质的测定; 8.维生素的测定。 9.矿物质的测定 教学方法有:翻转课堂、项目化、做中学 食品常见指标测定 参考学时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5
教学资源 1.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条件等):理实一体化教室 2.教材:规划教材或部编教材、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国家标准 3.教案:电子教案 4.网络资源:x网络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 5.案例或项目:案例 6.教学载体:企业实际项目案例 7.其他: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 1.密度、折射率、水分、灰分、酸度、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的测定;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 1.旋光率、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的测定。 1.在线学习情况 2.在线课后练习 3.课堂讨论 4.实验报告 表8 学习情境四教学设计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教学效果检测 学习情境4 知识 目标 技能 目标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掌握发色剂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掌握防腐剂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掌握漂白剂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参考学时 理论教学 2 实践教学 14 教学 目标 1.能熟练应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发色剂的含量并能正确处理测定结; 2.能熟练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防腐剂的含量并能正确处理测定结; 3.能熟练应用蒸馏法测定漂白剂的含量并能正确处理测定结 1.通过课程教学,强化学生严谨求实、刻苦向上、追求真理的职业素养;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意识; 3.通过授课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素质。 4.通过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文字表达、总结归纳素养。 1.发色剂的测定; 2.防腐剂的测定; 3.漂白剂的测定。 教学方法有:项目化、翻转课堂、做中学 1.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条件等):理实一体化教室 2.教材:规划教材或部编教材、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国家标准 3.教案:电子教案 4.网络资源:x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 5.案例或项目:案例 6.教学载体:企业实际项目案例 7.其他: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 1.发色剂的测定 2.漂白剂的测定;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 1.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防腐剂的测定。 6
素质 目标 教学内容与 训练项目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资源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教学效果检测 1.在线学习情况 2.在线课后练习 3.课堂讨论 4.实验报告 表9 学习情境五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5 知识 目标 技能 目标 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 参考学时 理论教学 2 实践教学 10 1.了解食品中重金属铅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2.了解农药残留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1.能进行茶叶中重金属铅测定的前处理; 2.能进行苹果农药缠流测定样品前处理; 3.在指导下能使用原子吸收进行铅的测定; 4.在指导下能使用气相色谱进行农药残留测定。 1.通过课程教学,强化学生严谨求实、刻苦向上、追求真理的职业素养;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意识; 3.通过授课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素质。 4.通过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文字表达、总结归纳素养。 1.铅的测定; 2.农药残留的测定; 教学方法有:项目化、翻转课堂、做中学 1.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条件等):理实一体化教室 2.教材:规划教材或部编教材、农产品食品检验员国家标准 3.教案:电子教案 4.网络资源:x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 5.案例或项目:案例 6.教学载体:企业实际项目案例 7.其他: 校内教师授课内容: 1.铅的测定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 1.农药残留的测定。 1.在线学习情况 2.在线课后练习 3.课堂讨论 4.实验报告 教学 目标 素质 目标 教学内容与 训练项目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资源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 教学效果检测 八、课程实施建议 (一)授课实施建议
本课程在授课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以“四个结合”作保障,即教学内容校企结合,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教学环境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
1.授课资料编写建议
7
授课资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以及“农产品食品检验工”岗位国家职业标准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编写授课计划、并将基础与前沿有机结合起来,与专业行业背景一致,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巩固相关技能,开拓视野,进而满足他们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教案和教学案例,坚持理论够用,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强调知识传授的趣味性。
2.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采用项目化、线上线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师按照计划,课前按照项目开展需要提前布置线上学习任务,同学们完成线上教学视频学习并完成课前习题,参与讨论;课中教师现场解决线上尚未完成的或尚不明白的操作演示,强调重难点和注意事项,实验风险;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教师拓展该项目相关知识,学生参与讨论,学生完善实验报告,如尚有疑问可通过线上平台及时反馈。
按照项目需求课堂上应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进行分析、讨论,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知识量。
试验环节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试验安排与设计要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并保持同步进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课时实验指导教师讲授实验要点、难点并示范操作方法,然后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需要培养后观察结果的,要要求学生按时在指定的时间观察结果并记录,写出实验报告,交指导教师。
应当特别重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国标在食品检测技术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接触到最新的检测知识和技术。具体教学方法有: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角色互换的案例教学方法
以真实的食品检验的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将课程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到生活和社会中,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目的,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指导者”、“辅导者”和“助手”。
(2)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8
通过参与式、体验式、交叉式和模拟教学等教学环节,构筑课程教学体系。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有一半的课程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一体化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社会调研、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系列化运用
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学校灌输式的课本知识,按照任务引领的形式将学生置于社会发环境中,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与人交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对人处事。
(4)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①多媒体教学软件 ②线上平台
(二)教学团队要求 1. 教学团队规模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要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5-8人组成。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实训的结合,将学院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
2. 课程负责人
熟悉食品检测技术的行业背景,具有食品检测技术企业、第三方检测公司、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实践经验,并至少每年深入相应企事业单位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3. 教师能力要求
具有优化课程结构,突出教学重点的能力具有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具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具有加强校企合作,将实践和教学相结合的能力。
4. 教师配置建议
校内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良好职业修养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校外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事业食品专业专家,共
9
同参与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教学资源要求 1. 教材
(1)学生用教材
目前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十三五规划教材、同时也是校本项目化教材:
《食品检测技术》,x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参考教材
《食品检测技术》, x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食品分析》,x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2版 2. 信息化资源
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检测指标采用仪器分析手段可利用仿真软件操作练习。
根据教学过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本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具有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现已通过课程重建优化,于超星学习平台上建有课程资源,学生可以在老师的任务引导下进行线上学习、讨论和答题,学生现在开展实践操作的学习模式。其次网络在线资源,可选用中国MOOC、xx已有的国家精品或省级精品课程资源。
3. 实践教学条件
表11 教学硬件环境条件
序号 基本配置要求 气相色谱仪及配套装备4套 液相色谱仪4套 抽滤装置 超声装置 电子天平40台 场地m2 50 功能说明 具备一体化教室功能,为《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和《发酵食品检测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教学、综合实训和技能鉴定提供条件。 具备一体化教室功能,为《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和《发酵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分析与检验基础》等课程教学、综合实训和技能鉴定提供条件。 具备一体化教室功能,为《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和《发酵食品检测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教学、综合实训和技能鉴定提供条件。 1 2 50 3 常量、微量滴定管50套;实验操作台50个工位;通风橱、水浴锅20个、加热套20个、消化炉1个、电炉50个、离心机5台、组织捣60 碎机1台、破壁机1台、小型绞肉机1台、pH计5台、阿贝折光仪10台、各式密度计各5套、凯氏定10
4 氮装置25套、索氏提取器25套、全波蒸馏器25套,常用玻璃器皿足量 干燥箱2台、马弗炉2台 30 6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10台、pH计10台、电位滴定仪5台、旋光仪5台 50 具备加热功能,为《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和《发酵食品检测技术》《仪器分析》《食品分析与检验基础》等课程教学、综合实训提供条件。 具备一体化教室功能,为《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和《发酵食品检测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教学、综合实训和技能鉴定提供条件。 (四)其他 1.对学生学习要求
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化的教育模式,学生要能积极主动的课前进行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和参与讨论,课中认真开展实践训练、提出问题,课后及时完成报告和在线练习。因此要求学生养成课前自学的习惯,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语言表达、严谨认真、团队协作等方面综合素质培养。
2.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改革课程的考核制度。开发由行业岗位要求、职业技能标准为核心的食品检验技能考核系统,重点考核操作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考核课程主讲教师与行业的技术专业共同组成专门工作小组,研究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组织、评分标准等问题,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九、课程评价
(一)《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评价
按照水平考核原则,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在过程中注重企业参与评价。考核的要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成效,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考勤,课堂提问、作业、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企业教师技能评定等方面构成,注重“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
表12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考核标准
序号 1 2 学 习 态 度 考核项目 考 勤 课堂提问 考核内容 态度积极,自觉遵守课程纪律,无迟到早退 1.积极参与课堂、线上讨论 2.积极回答问题 11
成绩比例(%) 5 10
3 考 核 实训环节 1.参与完成所有实训项目; 2.实训报告书写工整,数据可信、准确、分析合理。 1.认真按时完成作业, 2.书写工整、数据可信、准确、分析合理。 1.期末试卷考试 2.技能考核 35 4 5 6 作 业 学习成效考核 5 50 100 每旷课一次扣形成性成绩10分 合 计
(二)《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考核说明
1.考试: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重点检查学生对课程主要理论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
2.考勤及课堂提问:主要考核学生的组织纪律,良好的实验态度和习惯。以及尚可回答问题,参与课程讨论等的积极性和正确性。
3. 实训环节:主要考核学生实践参与的积极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实训报告的完成主要考核学生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认真、正确、熟练完成实训操作,工整、科学书写实训报告,得A,其次根据其操作及书写情况依次降低等级为B、C、D、E,其中E为不及格。
4.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5.企业教师技能评价: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技能考评员,考核学生对食品理化分析各种岗位要求的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6.试题库建设:建设10套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实现教考分离。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