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一、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因素、导师因素、课程因素、管理因素等,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现就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1.学生因素
(1)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热情不高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就研究生培养中的相关问题对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自己的专业上”这一问题,36%的研究生回答不足4小时,回答8小时以上的只占9.4%。可见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求学位的人多而求学问的人少。
(2)研究生自主研究和创新意识缺乏
很多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不能实现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到主动的“助教”、“助研”角色的转变。一些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研究生待遇,而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意识淡薄,有的研究生还把参与科研项目误认为是给导师打工,不愿意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有的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不能珍惜机会,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2.导师因素
(1)导师数量不足,学科分布不均,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剧增,硕士点的增加速度相对较快,使得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部分高校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导师很难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由于导师数量不足,致使一些导师跨学科指导研究生,有的甚者一个导师跨两三个学科,严重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队伍建设明显不能适应研究生扩招的要求。
(2)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许多导师长期从事本科和专科的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有的导师科研项目少,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无法给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有的导师只关心自己的发展,对研究生放任自流;有的导师没有经历导师的适应期和成长期就带研究生,缺乏指导经验,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的导师只忙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学术对话与互动;一些学校为了解决导师紧缺问题,降低导师遴选标准,致使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下降,研
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不高。
3.课程因素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有以下表现:部分学科带头人(或负责人)只考虑短期效益,无暇顾及学科发展,导致一些学科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来考虑,而是从现有师资的实际,因人设课;跨学科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研究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课程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忽视研究生宽基础和多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过少;课程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适应,使得一些学生为了顺应就业市场需求,擅自修改课程名称。
(2)课程质量不高
由于没有做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的衔接,使得硕士生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重复。有些课程概述性的内容多,研究性内容少,有些课程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不能及时地对所开设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完善,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与热点问题不能及时进入课堂,致使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对策
1.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严把新生质量关
在考分达到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增加专业复试和面试在录取分数中的比重,给院系和导师更大的自主权,并着重考查学生求学的价值取向、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创新意识与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然后,综合考生的考分进行录取,从而做到严把入口关,确保新生的质量,将真正追求学问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来。在招生中要始终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遏制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扩招。
2.建立动态评估制度,严把毕业生质量关
动态评估制度,包括学生成绩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制度以及对学生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等等。对大多数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的成绩实行平时成绩、学科考试、研究报告三方面成绩结合,淡化学生对于课堂考试成绩的过分追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展现和发展是多方面的。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培养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总之,要严把毕业生质量关,做到严进严出。
3.健全导师考核聘用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与聘用制度,把招生资格、招生名额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结合起来,消除按研究生数量平均分配的做法。取消单纯按招生人数核算导师指导工作量的做法,把指导研究生的任务纳人到导师应该完成的工作量中进行考核,避免导师为追求工作量而招生。其次,从师德、科研、教学等方面对导师进行定期考核,并将学生评教的结果纳入对导师的综合考评。第三,建立研究生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的理念,导师要有科研课题并带领研究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同时,还要提倡导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能。
4.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动态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专业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首先要正确认识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研究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然后再确定让研究生掌握哪些基础理论、开设哪些课程,即先整体规划、设计,后局部优化。硕士生的课程体系应该按一级学科要求制订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为拓宽培养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打实基础。博士生课程应结合其研究领域和所需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来确定。同时,应鼓励教师开设内容新颖、具有足够的宽度和前瞻性的课程。还要重视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兄弟院校的专家来校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科技讲座,并注重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师、教材和先进的教育方法,改变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花玲,吴宏春,苏文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初步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
[2]韦洪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J].教育探索2007(2).
[3]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了避免五种缺陷.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07-08-21.
[4]張健康.读研不值:精英教育留下的错觉.http://www.jyb.com.cn/xwzx/gdjy/plfx/t20071017-119212.htm.[5]程耿东.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必须保证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
[6]龙溪虎.高校管理工作应凸显人文精神[J].教育探索,2007(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