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消费心理浅析

来源:易榕旅网
大学生消费心理浅析

近年来,大学生作为一个专门的消费群体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专门,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专门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大学生的消费有专门大阻碍。专门群体自然有自己专门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本次,我组组织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情形问卷调查(附一),并针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了浅析。

第一我组对本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消费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大学生消费现状做了分析:

1.家庭平均月收入。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约25%,1000元~5000元占50%,5000元~10000元占20%,10000元以上5%。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都市的占2%,来自农村的占98%。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自都市的占96%来自农村的占4%。

2.月平均消费金额。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10%,500元~1000元占80%,1000元~2000元占7%,2000元以上占3%。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3%。

3.每月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要紧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受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10%,感受刚好够花的占50%,感受不够花的占40%。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打算性,缺乏理财能力。感受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70%,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受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20%,5%,45%,30%,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步增多。

4.消费方式。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3%,有打算消费的占7%,想花就花的占40%,选择其他的占40%。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打算性,因此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的学生占8%,200元~400元占40%,400元~600元占40%,600元以上占12%。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

占40%,10元~50元占50%,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4%。可见大学生平常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样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5%,50元~100元占5%,100元~200元占15%,200元以上占25%,另外40%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

8.平均每月 费。平均每月 费支出在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30元~50元占8%,50元~80元占42%,80元~100元占32%,100元~150元占10%,15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 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

同时,我们利用 “月光”消费心理这一问题问题调查了周围许多同学,让他们阐述一下自己对“月光”消费心理的看法和观点。

其中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赞成者认为:1、我认为这种消费专门好,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刺激消费。2、我认为超前消费是专门正常的,时代所趋嘛!3、假如负债的结果促进学生自已创业、挣钱,那也是个好现象。……反对者认为: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继承并发扬。2、我不能同意超前消费,消费应在能力承担范畴内,如何说毕业后我们的工作存在不确定性。3、“花改日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本是当今有职业、有稳固经济收入来源人群的一句流行语,不属于俺们大学生。……

通过以上的数据和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存在的消费问题,专门是月消费的数据,在超出正常消费,甚至一千元以上的大学生,可能存在严峻的消费误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形式现状也日益出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日常生活消费高档化。所谓“吃要营养,穿要名牌,用要高档”。学校周围的大小饭馆,东校区旁边的美食街,天天座无虚席。还有学校内的档次不低的茶社、奶茶店等,也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例外一些大学生穿衣要名牌, 有的同学不惜花血本,全身上下差不多上名牌,俨然一副老总派头;日常用品亦追求高档,许多的同学购买专门高档的化妆品,甚至有的女同学花更多的钱去美容院美容。

二、电信,网络,数码等消费的普及化。随着IT行业的不断进展,手机、电脑、MP3等数码产品在当今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甚至数码相机,数码摄象机也不算稀奇品。依照调查发觉50%的人拥有手机,数码相机,电脑三大件。70%的人拥有两件以上,其中手机拥有率为98%。而且追求越来越高档,手机要带摄像头的,电脑要买笔记本的。现在还没有入学的准大学生,就要把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都要配齐,另外,大学生也是网络消费和通讯消费的一支主力。大学生在网络、通讯方面的消费占到日常消费的次席。

三、休闲娱乐消费的多样化。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表达出更为旺盛的消费需求,大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休闲娱乐消费。而是追求更加新颖,刺激,有品味、动感强的娱乐活动。如进歌厅、进迪厅、进酒吧、去溜冰场、滑雪场等处所,尽情享受动感激情。还有如旅行等,大学生利用假期、黄金周,出去旅行,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这关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四、大学生的交际消费上升化。在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交际消费也呈上升趋势。交际消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确实是人情消费,不论获奖、评优,依旧入党、提干,亦或生日,甚至是通过某项考试(如英语四级)都要请客。因此,交际消费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一项重要支出,甚至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确实是爱情消费,大学生谈恋爱屡见不鲜,然而,现在的恋爱不再那么单纯,经常要请对方吃饭,送给对方礼物,而且档次确信不能太差。依照调查显示,凡是在校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几乎都要超支。

五、学习考证费用激增化。面对日益严肃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因此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去完善自己,一方面为猎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报名参加各类考级考证,报名费加辅导书加在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另一方面,面对就业单位高学历的要求,大学生读完专科升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不惜花更多的钱去参加辅导班和购买各种各样的参考书。还有一些同学在念完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的专业,为自己就业积存智力资本,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逐年增加。

同时,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中,较为普遍的确实是大学生的消费感性问题。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体会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固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差不多上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周围同学阻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电子产品来说,目前,有电脑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承诺;另一部分虽有需要,然而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形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爱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专门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等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校园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由上面讲到的大学生普遍的消费形式和其特点及同学们日益增长的消费可知,目前,大学生消费差不多陷入了一定的误区。

要紧有——

误区之一: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打算,随意性专门强。曾有调查说:(1) 3.7%的学生,竟不明白每月、每学期要花或花了多少钱,从未摸索过钱是如何样花的,反正没了回家去拿,家里人给的时候也无定数,这类学生以城镇女孩居多;(2)有了钱就大手大脚地乱花一气,把本是几个月的生活费一块儿花,接下来只得过拮据生活,要么向家里求援,要么东挪西借;(3)在该买什么与不该买什么上没有主见,看到别人买啥自己也“随波逐流”,结果是钱花了于己用处却不大,造成了不小的白费。

针对这种盲目性消费的内在分析:由个性觉醒而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对学生来讲,大学时期是一个独立性与依靠性并存的时期。相伴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当代大学生大差不多上改革开放后才成长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不管在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依旧在人际交往上,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方法和情感。尽管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靠于家庭,但他们对消费又具有强烈的自要紧求:(l)

开始行使对家庭消费的发言权。(2)开始要求自我消费选择权。时下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敏,同意新事物的速度快,他们喜爱紧跟新潮走,喜爱追求个性,并依照自己的生活适应、审美乐趣和价值判定做出自主的选择。 (3)开始要求独立的消费支配权。当前,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十分强烈,人际关系圈也比较宽,频繁的聚会或外出,必须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足够数量的“私房钱”,供自己自由支配,才能得以实现。而大学生仍是思想没完全成熟,假如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显现消费的盲目性。

误区之二: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绝大多数同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精神生活投资甚少。以购书为例,统计有23.6%的同学未曾光顾过书店。我们还做过一个试验,在某校中文系的所有男生寝室中借《现代汉语词典》,结果仅借到6本,也确实是说平均每15个人才拥有一部如此的工具书。至于购书的同学中,投资也专门有限,每学期只是是五十到一百元,更多的便寥寥无儿。与之绝然相反的镜头是学生们对吃喝穿上的“大方”,穿名牌时装不乏其人,名贵的化妆品倍受青睐,在一校门外四、五家餐馆终日高棚满座……

误区的产生试分析: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各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差不多上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确实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许多大学生确实是如此以拥有各类名牌作为炫耀的资本。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大学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并使之高大,或以此来提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这种现象也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阻碍,因此,重物质的消费蔚然成风。

误区之三:消费的仿照趋向。许多学生在努力适应社会过程中最明显的表征确实是消费选择的仿照化趋势。男生为装出男子汉的气质与风度,随波逐流地学抽烟,将就地训练喝酒,刻意用白酒增强“内功”,女生则对时装、化妆品、各类首饰是情有独钟。再者是仿照港台影视歌坛上的俊男靓女的包装装扮生活方式,追逐此消彼长的xx衫、xx服、xx鞋,看通宵电影,上高档次的舞厅去感受罗曼蒂克氛围。校园中掀起的“生日热”“旅行热”、

“追星热”……无不与这种消费中的仿照心态有关。

消费的仿照趋向,在一定程度上也由消费的攀比产生,也确实是下面将谈到的。专门是所说的从众心理,“人有我亦应有”的从众心理。消费流行与消费心理相互的阻碍关系也促成列仿照趋势的显现。消费心理直截了当决定了消费流行的形成;在消费流行的冲击下,消费心理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说,攀比成风也将大学生的消费趋于相互仿照。

误区之四:消费的攀比行为。同学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仿照式消费行为中自然会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如此,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我们往往能够看到某寝室某女生穿了件时髦服装,不久,同寝室的其他女生也会悄悄地穿上与之比美的时装。某女生家本清贫,可为了跟上步伐,穿上一件流行时装,省饭节菜地节俭了一个多月才如愿以偿,某男生买了一名牌产品临时领了校园新潮流,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聚“财”力争。如此你追我赶,相互攀比,导致了高消费不断升温。

由好胜心而引起的消费攀比心理。大学生争强好胜心理反映到消费上,确实是追风赶潮、相互攀比,力争主宰校园文化消费的潮流。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1)“人有我亦应有”的从众心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有如此一些心理倾向,即被大多数人所同意的事物,个人也差不多上乐意同意.大学生也不例外。就一样而言,对时兴的东西极端注意和极端不注意的大学生均属少数,而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差不多上随着时尚的进展而转移的。(2)独辟蹊径的求异心理。喜爱变孩花样,寻求更时兴、更完善的东西,以达到身心各方面的满足,是大学生自发的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定会产生新的需要,期望消费再有所变化和创新。领导校园文化消费的新潮流,是具有强烈好胜心和表现欲的大学生的梦寐以求的。

针对大学生消费陷入的误区,究其缘故,我们认为,大学生自身心理和外在环境因素是最要紧的两个方面。

一、从主观因素上讲,大学生自身的缘故是阻碍消费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生理虽已日趋成熟,然而其心理成熟要落后于生理的成熟。而且对自我缺乏专门好的操纵,不能完全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经历社会的磨练,

不知金钱的来之不易,俗语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又没有独自理财的体会。在大学里要进行独立的生活,不能有打算的开支。从而使消费的盲目性不可幸免。

二、从客观因素上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缘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展,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比过去好了专门多,,另一方面,由于打算生育,当代大学生大多差不多上独生子女,因而家庭对子女的消费差不多上尽量满足,专门在子女上了大学以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让小孩在外吃苦受累。家庭的这种做法,使得大学生把对花父母艰辛劳动,省吃俭用的钱,当作理所因此的情况,从来不考虑父母的含辛茹苦。 (二)社会缘故:现在社会上畸形消费,超前消费,高消费现象层出不穷,给大学生带来了专门深的阻碍。而大学生消费心理还不成熟,仿照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心理现象日趋普遍,而关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又急切的想走在社会的前列,时代的前沿,从而使得他们对社会消费现象进行仿照和超越,可见社会那个大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的阻碍也是专门的深刻。

(三)大众传媒,广告的缘故:大学生那个时段的心理及其敏锐,对社会的变化也及其关注,现在的消费心理也专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阻碍和暗示。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就要专门明显的阻碍,如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等。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由各类明星所代言的各类品牌成为大学生的首选。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此类报道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 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的我们应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念。

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一辈子观。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一辈子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关于大学生活至关重要。假如长期沉湎于吃喝玩乐,势必会显现追求享乐、崇尚物质生活的思想。加强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的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一辈子观与价值观,学会追求有价值的人一辈子,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二、学会理财。大学时期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消费适应,关于大学生来说,可能会受益终生。理财要紧有三方面的内容:一

是理财价值观,包括对金钱、人一辈子意义的正确明白得和价值认同;二是理财差不多知识,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技能方式;三是理财差不多技能,包括理财情形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理性地分析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开支,哪些开支是不必要的开支,将钱花在刀刃上,建立合理的消费打算,树立困难奋斗、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意识。

第三、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导致大学生显现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误区,除了有外在消费环境所造成的阻碍以外,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缘故。当代大学生承担着诸多的来自于自身及环境的压力,心理上不完全成熟,受挫能力与意志力相对较弱。有些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进行消费,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代替。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心理空间,关心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使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另外,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倡导,家庭、学校要和谐行动,以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个性进展为动身点,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合理消费的大环境。引导他们合理消费,科学理财,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注意精神生活的提高,使大学生的消费真正理性化。

本次课题,我们组要紧围绕大学生消费问题进行了浅析,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消费方式、阻碍其消费的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观的矫正和指导等方面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消费误区。

参考文献: (1)

李素花《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十一卷

(2) (3)

汪行舟、彭磊、赖荣《试论大学生消费现状与其计策》 孙书光、马娜《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其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三期地32卷

(4)

沙福玉《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长江大学学报 第一期第三卷

(5) 周淑位《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