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所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摘要: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依附于这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信仰、情感等而产生的文化。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形成与这个地方的自然状况、经济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陕西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由于受到自然状况以及人们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元素具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让外来人充满好奇,所以有人就整理出“关中八大怪”一说,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关中八大怪”的每一“怪”中都蕴含着独特的关中民俗文化。本文将从“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探析陕西关中的特色民俗风情。
关键词:关中八大怪、陕西、民俗文化 前言:
陕西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宝鸡,黄土高原以南以及秦岭以北等地区。由于经济、气候、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分别是: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秦腔不唱吼起来等,接下来分别从这八个方面一一探析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一、面条像裤带
俗话说:东南西北中,面食在关中。陕西的面食是全国闻名的,很多人都会慕名而去,吃上一碗正宗的陕西扯面(也称biang biang面)。正宗的关中人做的“扯面”正是八“怪”之一“面条像裤带”的真实写照。一根面条可长达一米左右,亦有厚薄之分,厚得时候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差不多,薄时却通透如蝉翼。对饭量小的女孩来说,一条正宗的关中“扯面”足以够一顿午饭,而对于劳动强度大的关中壮汉来说,一顿吃上两三条扯面那是正常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吃“精致”面。这“精致”二字则是指面的制作工序和手艺。一碗面的
形成则包含和面、醒面、揉面,再醒面,当面达到可以做面条的程度时,再把面揉软,擀厚,切宽、下锅,煮熟以后再泼上辣子,或是浇上臊子,一碗面才最终完成。这一碗精致又色香味俱全的面,吃起来光滑、柔软、热火、筋道,即可口又耐饥。特别是农忙时节,家中女人做上一碗酸汤臊子面,辛苦了一上午的关中壮汉们狼吞虎咽的吃下一大碗这样的酸汤面,站起身来,打上一个饱嗝,浑身都通常了,减轻了一上午的疲惫,现在又浑身上下充满了力气。
陕西关中地区从先秦时代起就是中国的小麦主产区,关中地区的冬小麦生产时间长,阳光充足,面粉品质好。关中人吃面的历史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经过社会的发展进步,陕西的面食也有了更大的发展,面的工艺更加细致,面试的种类也更多样。正是由于关中地区粮食种植的特色,形成了关中地区独特的面食文化。虽说都是面,但陕西面食把每一种面做得与众不同,都赋予了身后的文化底蕴,像陕西的历史一样厚重。在陕西当地有句俗语:一天不吃面,心里不爽;三天不吃面,浑身没劲,正是陕西面食文化的独特写照。
二、锅盔像锅盖
锅盔又叫锅魁、烙馍、锅盔馍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面食制品,是用麦面制成面坯,在铁锅上烙烤而成的饼子,因在锅里烙制而成,且形状又是圆形,故名“锅盔”。陕西关中人做锅盔,将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动,必须借助木棍,使出全身力气来压揉,压好后再擀成面坯,放在铁锅上用文火慢慢烙烤,并用微火煨熟,这样做成的锅盔麦香味十足,内酥外脆,干硬耐嚼,香醇味美。因为在陕西关中农村的铁锅都很大,直径一般都在两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锅盔又大又厚,很像一个锅盖,这就是“锅盔像锅盖”一说的由来。提到锅盔关中比较著名的锅盔有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还有乾州锅盔。提到乾州锅盔,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典故。在陕西乾州(今乾县)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在唐代女皇武则天登基以后,为自己死后与高宗李治合葬而选址陕西奉天县筑陵。陵墓位于城北梁山,方为正应八卦图中的“乾”,故而圣旨一道颁下,“奉天”改成“乾州”,皇陵钦定为“乾陵”。为修筑乾陵,大西北全动起来了,土木石料源
源不断运往乾州,数万民夫日夜出工,因为民夫众多,加上劳动量大,急需耐饥食物,往往因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因而受到责罚。于是有一天,一个士兵在焦急之中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在火中烤成饼,以此为食,免受责罚,而且足够一天充饥之用。民工出工,个个携带锅饼顶在头上。开始为携带方便,状似兵士头盔,炎热盛夏则能遮挡阳光暴晒,阴天又可用以挡雨。一时间人们对此锅饼大加称赞,便以“锅盔”命名。乾陵竣工后,当地推为传统美食。如此算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历史了。但是锅盔这样的好面食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的。有句俗语叫:有锅盔没牙,有牙没锅盔,所以说这锅盔虽好,但这好处只属于有牙之人。锅盔这样独特的面食,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如今也是关中人生活的必需品。一般每个锅盔重一斤左右,易储放,好携带,是极好的方便食品。乾州锅盔耐煮也是一大特点,放进羊肉汤锅煮过入碗,就是极有名气的西北风味饮食“羊肉泡馍”了。锅盔的产生,再一次向我们展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活经历。锅盔的特色也与陕西关中
厚重的历史文化相辅相承,展现出关中独特的饮食民俗。 三、辣子是道菜
油泼辣子是关中地区又一地道“名吃”。在著名的回民街里到处都有卖的。关中的油泼辣子辣味纯正,香味十足,只有亲自品尝一次才知道并非浪得虚名。做油泼辣子也是极其讲究的,必须选用正宗的关中地区生长的线椒。采摘后的辣椒,用线穿起来自然晒干。晒干以后,研磨成颗粒细小的粉末状,再用烧得滚烫的热油烫制。随着油“滋滋滋”得声音,属于油泼辣子的鲜香已经四溢开来。提到辣椒,人们一般会想到川菜、湘菜等以此为代表的四川人、湖南人,只是把辣椒当成一种调料,而在山西人的认知里,“油泼辣子”是一道正儿八经的菜肴。山西关中地区地处秦岭地带,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旱。每年到冬天,地理就寸草不生,更何况蔬菜了,因此辣椒就成了关中人民冬天的主要“菜品”。同时也由于,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夏秋季节的雨水以及阳光充足,满足辣椒生产得自然条件,所以用正宗关中辣椒做出来的油泼辣子味道格外的鲜美,令人百吃不厌。山西
人对辣子的喜爱,从陕西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就可以得知。“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用来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棒棒面,吃着燎(好)乍哩。其原因除了过去那个时代冬季蔬菜极度缺乏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辣椒发汗,冬季吃了能暖身子御寒,而这独特的饮食文化,也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冬季蔬菜不再缺乏,人们把辣子当菜吃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现在人们对油泼辣子的喜爱主要是调剂口味的需要和解馋。
“油泼辣子是道菜”的现象不仅仅是对过去关中人民的贫苦生活的写照,也是陕西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独属于陕西的饮食文化也会一直被传承下去。
四、凳子不坐蹲起来
关中地区有民歌唱到:站着累,坐着窝,圪蹴(关中人把蹲叫圪蹴)休息最受活(舒服的意思)。这首民歌道出了“板凳不坐蹲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蹲字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关中地区的传统农业以粮、棉、瓜、菜为主要品种。棉花从花苗到生产期间的田间管理,绝大部分都是要蹲着甚至来完成的。瓜类从下种、移栽到生长期的管理,以至于果实的保护都要蹲着完成......也就是说,关中农业的很多劳动都是在蹲的状态下完成的,长期的蹲姿劳动的实践使人们既养成了蹲的习惯,又深刻体会到蹲姿的巨大优越性,因而在生活中喜欢蹲着,二是相对于“坐”来讲蹲姿的挪动相对要灵活得多,不论是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太阳、下棋、聊天,不时地换个姿势,舒展筋骨,人就会感到
轻松。
依照当代卫生保健常说的说法,蹲着吃饭是站、坐、蹲三种姿势中的最下策。压迫胃脏,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消化等等。可是,在陕西关中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惯里,感觉并无异常,反而得出一些歪理:“蹲着吃饭,压迫胃脏不得舒展,这是的胃脏不过七八成饱,正符合进食的要求,还避免了担心过食的精神负担。同时蹲着吃饭也就十几分钟的事,并无大碍。”看到这样的理由,想到一句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蹲的习惯已经成了关中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无关
健康,而关中人民热情,勤劳,性格豁达,生活有规律,凡事顺其自然自会身体健康,何必再去纠结这种方式健不健康呢?“板凳不坐蹲起来”就是这种独特的“不健康”的民俗的体现,但更是符合关中人民生活习惯的民俗体现。五、帕帕头上戴
在陕西秦腔表演中或者是反应陕西人民生活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身穿对襟汗衫,头戴白色帕帕的关中壮汉,也会看到头戴白色或者黑色帕帕在家门前做针线活儿的中老年妇女。这些表演或者电视中出现的场景有一个共同特点—帕帕头上戴,而真实的关中农村也确实如此。关中地区夏秋两季天气炎热,人们在田间干活或者行远路时时常都是汗流浃背,因此,人们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热天外出,总要带上一块手帕,以备随时拿出来擦汗。在实际劳作时,因为不时的要擦汗,手帕装在口袋里掏拿不方便,别在腰间又随时会被长得较高的庄稼挂掉,于是人们将其顶在头顶,这样一顶人们便发现了它的好处:一是手帕顶在头上遮挡了阳光,在阳光下劳作,头上舒服多了。二是没太阳时,随时摘下手帕装在衣兜里,比草帽和竹帽携带起来方便多了,这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一个重要发现。陕西关中属于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遇风则尘土飞扬,每当大风刮起时,妇女们便拿出手帕绑在头上,一来可以防止大风把头发吹乱,二来可以防止尘土弄脏头发,此外头上的大手帕还可以随时拿下来兜东西。总之“帕帕头上戴”既是关中地区人们的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勤劳朴实的见证。头上那一顶顶手帕犹如一面面旗帜,在弘扬着关中人的美德,见证着关中人的智慧。
六、房子半边盖
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是陕西人所称的“安间房”。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形的一撇,陕西人叫做“厦房”。“厦房”是一种院墙、房墙和山墙共用的四合院,由直角三角形梁支撑的单面房檐斜坡民宅。“厦房”就是陕西关中“房子半边盖”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思想说,而关中地区的“房子半边盖”则是把这种古代哲学思想体现于现实生活的最好印证。“厦房”四合院的院墙自然要比其他类型的四合院高出许
多,形成了四周高,内里低的特殊几何形状的“盆式”格局,有人戏言:这种民宅的最大优点是防贼。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关中盆地的白水县等县区,把“房子半边盖”注入了深刻的生命意义,白水县等县区属于干塬,在这里家家户户的院内都掘有一眼蓄存雨水的水窖。若是风调雨顺的年景,一窖水可以用到来年雨季,否则在开春时节,则要到几里外的山沟里人挑车拉。简而言之,人们之所以把房子半边盖,为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接受一些雨水。
陕西关中地区是人们开始群居生活最早的地方,临潼的姜寨遗址和西安的半坡遗址都见证了关中人群居生活的漫长历史。从战国时期开始,,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关中民居的建设一直保持着一个传统—户户相连。这是“房子半边盖”形成的社会基础。“房子半边盖”常常是两家共用一面支撑墙(关中人称为背字墙),这体现了关中人厚道、友善的高尚品格,这是其一。其二,在户户相连的情况下,采用“半边盖”的建筑结构不仅能够节约空间,而且易于营造出自家四合院的格局。其三,“房子半边盖”雨水流向自己的院子,尽可能多的接受雨水,同时也不会侵害邻居或者伤害他人利益。其四,“半边盖”的房子可以和邻居的房子相互支撑,能够提高保温性和抗风性,与此同时,“房子半边盖”也体现了人们的公德意识,在关中农村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即使在自家外边没有邻居的情况下,房子依然采用“半边盖”的结构,以免雨水流到街上或者路上伤害他人利益。总之,“房子半边盖”既是关中人重视和睦邻里关系,互敬互让,互帮互助品格和精神的见证,也是其智慧的体现。
七、姑娘不对外
“姑娘不对外”是指陕西关中地区的姑娘不愿也极少嫁到外乡去。据陕西人讲“女子不对外”与生存环境与人际关系有关。关中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地肥沃,旱涝保收,极少闹饥荒,关中人对这片富饶的土地极为珍惜,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补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愿远嫁他乡,加上关中的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存在着对外来人的歧视和冷漠。女子们很希望自己出嫁后能得到娘家人的照顾,不受婆
家欺侮,父母也希望女儿将来照顾自己方便,因而希望女儿嫁的越近越好。
关中地区是中国土地开发最早的地区,自战国时代至唐朝,这里都是全国比较富庶的地区地方。从唐代到现在,这里又是自然灾害发生最少的地方,相对来讲。这里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处。世世代代生活的平安稳定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热爱家乡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看,陕西关中是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产生、发展和成熟之地,重亲情是关中人的
一个优良传统,孩子走得更远了,一是思念难耐,二是怕孩子受委屈,三是怕孩子身在他乡没有依靠,四是怕孩子嫁到条件不好的地方受苦,正是以上原因,做父母的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嫁到别处去,因此,“姑娘不对外”实际上是父母慈爱之心与关爱精神的真实写照。
八、秦腔吼起来
“秦腔吼起来”在陕西随处可见,非常普遍。过去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农民,还是省城里工作的文员,人人都能“吼”上几段子秦腔。即便是今天,秦腔也没有退出人们生活的空间。在农村,年纪大些的老人都能脱口而出一些秦腔唱段,因为听秦腔、唱秦腔是农耕时代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和精神享受。人们常说:“生活中可以没有油盐酱醋,但是不能没有秦腔”。尤其是红白喜事,丧葬典礼,都离不开秦腔表演来烘托气氛,往往因为秦腔而喜上添喜,悲上添悲。演戏的和听戏的一样投入,一样的悲哀,一样兴奋。秦腔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高亢激越,粗犷豪放,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秦腔的吼其实是放开了嗓子尽情地唱起来。一“吼”能使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干活累了,吼上两句秦腔,人就有劲儿了,也不乏了;行走中寂寞了,吼上两句秦腔,人就有精神了。“吼”是一种痛快的呐喊,也是一种淋漓尽致的宣泄。秦腔犹如一剂催化剂,活跃着人们的思维与情趣,让人们血液沸腾,精神鼓舞。时代在进步,秦腔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据秦腔专家陕
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团长赵杨武先生介绍如今的秦腔艺术不再讲究声嘶力竭、粗暴生猛的“吼”字了,更多的讲究音色的美感,发音的科学性了。秦腔艺术逐渐融合进去多种艺术元素,日臻完善文明,更具审美价值。“吼”起来的秦腔逐渐远去,但“吼起来”的精神留下了记忆。
结语
“关中八大怪”以其独特为陕西关中贴上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标签。“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这三“怪”则展示出独特的陕西面食为主,喜辣的饮食文化,“凳子不坐蹲起来”是独属于陕西的生活文化习惯,“帕帕头上戴”映射出服饰的特色文化,“房子半边盖”更是关系密切的住宿文化民俗,“女子不对外”是陕西人子女婚嫁观念的真实写照,“秦腔吼起来”梗死陕西对整个中华文化艺术的大贡献。正是由于关中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饮食居住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因为有了继承和发展将会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郑娜;樊军.参花(下).2013年 [2] 西贝.陕西八大怪.当代矿工.2000年
[3] 李少波.陕西饮食八大怪.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 爱菊.陕西八大怪.农业知识期刊.2005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