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传播笔记

来源:易榕旅网
Network是含义最为宽泛的词,泛指网络。

internet专指互联网,即由若干电子计算机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

WEB本义是蜘蛛网,通译为“万维网”,它不是在Internet之外独立存在的一种网络,而是Internet中的一种扩增功能。

internet(互联网)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Internet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互联网络,它是一个网上网。 人类传播发展阶段:口头传播 手写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网络传播

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

阿帕网(ARPANet)是互联网的前身。

1969年年底,阿帕网正是投入运行,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网络时代。 互联网之父——文顿· 瑟夫&罗伯特·卡恩

1970年,UCLA的S.克罗克制定出最早的主机对主机的通信协议,即网络控制协议(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并应用于阿帕网。

NCP的缺陷:1)并未给网络中的每台电脑设定唯一的地址;2)缺乏纠错功能

1973年年底,瑟夫(Vinton Cerf)和卡恩(Robert Kahn)合作完成了著名论文《关于分组交换网络的协议》 首先提出并逐渐完善了网络协议,标志着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的民用化过程: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高速信息网络NSFNet,联入阿帕网,并逐渐取代阿帕网。

90年代初,互联网开始商业化,1990年7月阿帕网退役,NSFNet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向全社会开放。

1995年4月30日,NSFNet停止运作,代替它的是美国政府指定的三家私营企业——太平洋贝尔公司、美国科技公司和斯普林特。互联网彻底商业化。

E-mail功能在互联网民用化后大放异彩:

1972年,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发明了电子邮件的发送和阅读程序,名之为SNDMSG(即Send Message)

1972年3月,历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在他的两台联网电脑间进行了传递。 随后,在第二封电子邮件中,他发明了@符号,沿用至今。

E-mail的优势:传送迅捷、费用低廉、使用方便、轻松随意

万维网之父——提姆·伯纳斯李 1989年,提出有关web的构想

马克·安德森——互联网浏览器之父

1992年,21岁的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设计了第一个万维网浏览器“马赛克”(Mosaic)。

域名(Domain Name):网络上主机的名字或地址。互联网上,每一个主机都有唯一的名字与之相对应。

域名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称为子域名,每个子域名间由“.”分隔,一般最右边为顶级域名,表示组织性质或地理位置。 [提供服务类型.]组织名称.组织性质域名[.地理域名] 组织性域名:

com:商业机构 edu:教育机构 ac:研究机构 gov:政府机构 int:国际性组织 mil:军事机构

net:网络技术组织 org:不便于归于以上各类的组织 地理性域名(美国的网站无地理域名):

cn:中国 uk:英国 hk:香港 tw:台湾 fr:法国 de:德国 jp:日本

三、从web1.0到web2.0:功能提升阶段(21世纪初—) web1.0特点: 以企业为中心

信息以单向传递为主,由门户网站提供给网民,网民做的只是浏览 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使用对于网站的新生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盈利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web2.0

2001年网路泡沫的破灭标志着互联网的一个转折点。

2004年,奥莱理媒体公司与MediaLive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上,奥莱理媒体公司副总裁戴尔·多尔蒂和MediaLive公司的克瑞格·克莱共同提出web2.0概念。

2005年9月30日,奥莱理媒体公司主席提姆·奥莱理发表文章《什么是WEB2.0——下一代软件设计模式和商业模式》,这是web2.0理念提出的重要里程碑。 Web2.0通常的定义:以 Flickr、Tribes、Ryze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的精髓是以人为本,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

Web 2.0的划时代意义: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个人真正成为了中心,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社会的真正主体,被动的受众真正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内容提供者与传播者。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9月20日22时55分,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

1990年,钱天白代表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

1990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启动,目的是建立中科院、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高速互联网络。

1993年,中科院租用AT&T公司的国家卫星信道介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64K专线,这是我国部分联入互联网的第一根专线。

1994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了中国第一套网页。

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 一、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国家安全 商业安全 个人安全 自身安全

沉默杀手:黑客(Hacker)

数字恶魔: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

黑客是对网络系统非法入侵者的统称。 特殊的黑客:不是出于个人目的,而是在一些国际国内事件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政治行为

2000年12月31日,Lion建立“中国红客联盟”(HUC) ,成为全国最早最大、世界排名第五的黑客组织。曾率众先后六次较大规模地对抗外国黑客。

“红客”的真实意义:红客是从事网络安全行业的爱国黑客。红客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红客的原则是,遇事而出,凡是与中国过不去的,我们就下山;凡是要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我们将出动„„ 辩证看待黑客现象

联系教材“黑客亚文化”的内容(P379—P381)

作为一种亚文化的黑客文化被认为包含了自由不羁的精神;包含了反传统、反权威、反集权的精神;包含了自命不凡的英雄主义。

一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黑客文化对计算机技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在黑客成分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一些人打着黑客的旗号,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进行网上破坏活动,破坏了网络传播的正常秩序。

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特点: 跨国性

公然与隐秘的交织性 无现场性

危险及结果的可修改性 成本的低投入性

二、侵犯知识产权(侵权容易维权难)

网络传播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特点:零成本、隐蔽性、迅速性 、全球性 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形式:

对于版权即著作权的侵犯(网络传输权、转载摘编权、下载权)

商标侵权 域名纠纷

三、信息泛滥

四、网络犯罪日益猖獗

1、网络色情赌博犯罪猖獗且呈低龄化 2、网络窃密 3、网络诈骗 4、网络盗窃 5、非法贩卖

6、网络教唆或传播犯罪 7、网络诽谤

8、网络恐怖主义 9、人肉搜索的两面:

网络暴力与公民参与

“人肉搜索”概念源自猫扑网站。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中国特色”,一种通过大规模的网民参与而实现的网路社区的互动模式

“人肉搜索”事件分为两种类型:

窥探隐私型。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当事人的生活安宁,侵犯了隐私利益,必须加以严格抑制,这是其负功能;

公共事件型。人肉搜索还在公民道德与公共事件领域发挥作用,并通过社会舆论本身的效力机制,或者直接达到惩戒当事人的目的,或者引起网络之外的公民社会实体或政府实体的注意,从而将网络关注导向现实机制。

人肉搜索”作为中国转型期公民社会和政府结构“双重不规范”条件下公民生活的替代性机制具有正当性,其公益化发展趋势及前景有利于克服自身的一些缺陷,并刺激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法治文明的提升。

重要是给“人肉搜索”一个适度合理的法治框架,使得“人肉搜索”不至于越出基本边界而过分侵犯公民自由和个人隐私。 五、网瘾症

六、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包括个体间的数字鸿沟和国家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个体间的数字鸿沟 影响:个人机遇减少, 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国家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影响:

信息主权(P357)受到威胁 各国网络舆论力量失衡

西方文化对小国文化的消蚀和征服

七、网络传播的管理对策

互联网的监管:

政府是互联网的主要管理者 互联网的监管策略

(隐性与明显,软性与硬性): 法制管理

网络道德规范 技术管理 实名制?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匿名性:

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个体在网上进行交流的时候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警惕语言暴力。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自在,更平等纯粹,可以作为紧张的现实生活的一个泄压阀。 交流对象的广泛性 交流的偶然性

个体角色的多重性

网络群体的形成:

一种网络群体是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比如校友录,人人网

一种是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这些群体一般具有临时的,松散的,非正式的特点,比如网络论坛、QQ群等 个体对网络群体的认同与承诺: 网络群体属于一种自发性的组织,目前网民对网络群体的认同感大多属于中等偏低水平。

网民的群体承诺分为三类: 情感取向:强调意愿 工具取向:强调需要 规范取向:强调应该

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重新赋权

群体压力程度与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度有关 网络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条件:文字表现力以及文字对其它成员的影响力。

一般来说,高频率地发表意见,能够提出鲜明的观点,文字生动、幽默的成员,更容易成为领袖。

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内联网是在一个组织特别是企业内部使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通信和信息访问的方式。

内联网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有: Web:可集成多种功能服务。 电子邮件:成员的个体间通信。

公告板、聊天:实现组织成员间的多对多信息交流, 聊天功能可以替代电话功能。 FTP:文件的相互传送。 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使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演变成网络式结构

网络宣传的方式:建立组织网站;网络广告 网络宣传的特点:

第一,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第二,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第三,组织网络的影响力并不一定继承该组织在物理世界的原有影响力。

传统媒体上网的三个阶段: 翻版阶段 变化阶段

综合发展阶段 博客

博客实质上就是个人主页或网站,个人化是其最大特点,具有网络群体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的双重性

网络新闻的采访

1、网络是新闻采访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2、网络是新闻报道一个庞大的资料库 3、网络是新闻线索的一种来源

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 网络新闻的易读性

网络新闻写作中,下列原则是应该注意的: 文章宜短 段落宜短 句子宜短

文字应该朴实

网络新闻写作的新形式: 1、超文本结构的写作

首先,用超链接,可以对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背景或概念进行扩展; 其次,利用超链接,可以改变传统的写作模式 2、动态写作

网络新闻由于时效性的需要,往往把写作过程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 3、多媒体化表现

在同一报道中,将文字、图片与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特殊性

准确性是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首要原则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殊性: 基本上采用单一型标题 很少采用复合型标题 字数较少

使用悬念式手法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关系 1、在服务的对象方面,“近”与“远”的互补 “近”与“远”:地域上 心理上 2、在服务手段上,“推”与“拉”的互补 3、在传播形式上,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互补 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SWOT分析:

力量(优势) Strengths 弱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ies 威胁 Threats

网络注意力

施拉姆曾经提出了一个注意力公式:

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网站在吸引注意力方面比传统媒体困难。

“首次注意”的形成是“长期注意”形成的必要条件。“长期注意”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知道、明白、喜欢、行动、习惯。

“首次注意” 指网民首次知道某个网站并进行访问

“长期注意”是网民形成较为稳定的访问该网站的习惯。

网络营销的策略

网络营销应实现4P’S向4C’S转变。 4P’S是1960年美国教授麦卡锡提出的营销的四个组合因素,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

4C’S是1990年美国教授劳特鹏提出的营销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支付费用(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

电子商务(E-commerce或E-business) 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包括“四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前三流可借助网络实现,但互联网实现物流的能力有限。 信息流是指有关交易的各种信息的交流

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之间进行交易和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 资金流是指交易过程中资金的转移过程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

优点:信息时代的经济革命

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 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降低了交易成本

缺点: 难以控制 安全问题

信用体系不健全

电子商务的分类:

企业—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 B to B) 企业—消费者(Business to Cosumer, B to C)

消费者—政府(Consumer to Administrations, C to A) 企业—政府(Business to Administrations, B to A)

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一、个体性

网络使得受众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不再是大众传播中“不定量的多数”。 从“点对面”传播到“点对点”传播 二、虚拟性

网络是一面哈哈镜:

在“匿名”的状况下,受众的需求,与在物理世界的需求会发生一些偏离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会在不同心情下或不同环境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三、自主性

网络解放了受众

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站、信息或服务。 四、参与性

网络受众不再只是接收者与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传播者 可以提出对信息的需求 可以对传播的内容提出看法

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

网民的规模与结构特征

一、网民规模:数量不断增长 二、网民结构:由精英走向大众

网民的主要网络应用行为: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

网络中是否也存在把关人

从数量上看,受众可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但这并没有改变传播者的先导地位 从总体看,技术发达、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网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网络信息大多由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所垄断 从现实来看,如果受众不想被网络信息海洋所淹没,就会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网络技术的“推送”技术由此应运而生。 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从理论上看,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它会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1)在网络里,某些信息的传播可以飞快地繁殖,网络传播可以轻易地做到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

(2)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3)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注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 在目前的网络普及水平上,网络的覆盖面还远远不能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所能起到的议程设置作用还是有限的。

在网络越来越多地提倡“个性化”新闻服务的情境下,网络议程设置作用也会受到一定削弱。

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力受到一定削弱,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气候会变得错综复杂一些。

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其作用程度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对于网络时代如何形成较为一致的舆论环境,传统媒体网站在这其中应能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传统媒体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积累的品牌效应与公信度,使它更受信赖

其次,传统媒体过去形成舆论的一系列经验应当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作用。

因此,传统媒体网站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可以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仍然扮演着社会“意见气候”主要营造者的角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