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
限时:15分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意 .B.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寻常 ..C.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栏杆 ..D.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表转折 .答案 A
解析 B.随随便便,轻易;C.纵横错乱的样子;D.退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
B.转徙于江湖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
D.歌以赠之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答案 B
解析 B.介词,在。A.动词,弹奏/介词,替;C.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D.连词,用来/连词,因为。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转徙于江湖间
C.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 D
解析 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4.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歌行体”是古体诗形式之一,由鲍照所创,“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八九品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六七品官服绿,四五品官服朱,三品以上服紫。
答案 B
解析 《六幺》并非“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段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C.第二段没有写对话。其实人们之间肯定有交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千呼万唤”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D.“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E.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答案 AC
解析 B项,琵琶女不愿见官员,是因为她如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D项,琵琶女人生的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E项,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名句名篇默写
限时:3分钟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饮酒的两句是“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已毕,但人们依然在月下沉醉于乐声中的名句是“ , ”。
(3)诗中用比喻手法,描摹琵琶乐音的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 , ”。
答案 (1)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3)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类文提优阅读
限时:20分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11分)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
①
②
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7.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所有相关诗句。(5分)
① ②
答案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一句1分,写出五句得满分)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浔阳月色”入手,分别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和“月色”这个意象,结合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识记和理解,寻找与之相关的诗句。
8.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6分) 答: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3分)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3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
①
②
③
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一方面“愁”字见于言外,另一方面也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B.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C.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D.第四句中“泪痕深”描写形象新鲜,“泪痕深”的主要原因是听到哀切的水调子产生了凄凉之感。
答案 D
解析 D项,“泪痕深”的主要原因是晚年贬官远赴外地,离别亲人朋友,水调子牵动愁情而落泪。
10.这首诗中“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③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中细节的艺术效果。“断弦”除了从表面上体现乐曲本身的特点,还要挖掘弹筝人的感情波澜,最后归结到本诗的主题情感上。
白话诗歌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