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来源:易榕旅网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 1年12期 DOI:10.3969/j.issn.1674-8905.201 1.12.007 研究探索 5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刘 刚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200003) 摘要:近年来,从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多个领域增速比较分析看,我国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实现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而且这种经济增长格局将成为一 段时期内的常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但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可持续性问题,东部沿海 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建议中西部地区利用“成本洼地”优势和抓住产业梯度转移 机遇实现经济科学崛起,东部地区则依靠体制机制、人才、创新等优势实现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区域经济;西高东低;比较分析 一、基本态势: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实现由 势。2004年,东部地区有7个省市GDP增速超过14%,而中 西部地区仅2个省市GDP增速超过1 4%; ̄J201 0年,中西部地 “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 (一)东中茜部地区GDP增速高低格局呈现转换态势 区有10个省(区、市)GDP增速超过14%,而东部地区仅3个 省市GDP增速超过1 4%。 (二)工业呈现“自东向两”梯度转移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1978—2006年)中,我国区域 经济增速一直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东部地区生产总值 (GDP)增速始终领先中西部地区。直 ̄J2007年,这种区域 经济增长格局出现转换,中西部地区GDP增速实现对东部地区 的反超,并且超越幅度呈现扩大趋势,发展为“西高东低”的 格局(图1)。2004年,东部地区GDP/]n权平均增速为 14.3%,分别高出中、西部地区1.5个和1.3个百分点;而 2010年,中、西部地区GDP)JD权平均增速为13.8%和 14.2%,分别高出东部地区1.3个和1.7个百分点。 从工业发展速度看,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05年出现由 “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图2 1。随着东部地区用 工成本、商务成本刚性上升,部分不具备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 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2003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 值加权平均增速为1 7%,分别高于中、西部地区2.9个和1.8个 百分点;而201 0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加权平均增速 为21%和20.2%,分别高于东部地区4.2个和3.4个百分点。 注:图中东、中、西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数据为加权平均数.2olo年数据为 注:图中东、中、西地区GDp增速数据为加权平均数。 规模以上_t,/k口径,其余年份数据为全部工业口径。 图1 东中西部地区GDP增速变动趋势 分省(区、市)看,各省市GDP增速格局的变化也印证 图2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趋势 从主要指标占比看,2005年以来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 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明显提高,而东部地区占比则逐 1 9 了我国区域GDP增速从“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的趋 研究探索 渐下降。2010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主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 1年12期 从资金流向看,资本要素从东部地区流入西部地区,是西 们 ∞ 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7.8%、12.9%和 1 5.9%,分别1:L2004年提高2.5个、2.4个和3.9个百分点;中 部地区其比重分别为20.4%、20 6%和22.3%,分别提高 0.8个、4.4个和3_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其比重分别为 61.8%、66.5%和61.8%,分别下降3.4个、6.8个和7.1个百分 点。 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在3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010年与 2004年相比,东部地区有27种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出现不 同程度地下降,中西部地区比重则相应提高。其中,东部地区 硫酸、化学农药原药、塑料、水泥、大中型拖拉机、家用电冰 箱、发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较多,中西部地 区比重则上升较快(表1)。这反映出近年来化工、水泥、交 通运输设备、家用电器等制造行业呈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 区梯度转移的趋势。 表1 东中西部地区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变动情 况(2010年与2004年相比) 单位:百分点 地区 硫酸 纯碱 水泥 大中型 轿车 家用 家用 拖拉机 电冰箱 洗衣机 东部 .10.5 .12 9 .12.6 .2Ol3 .6.9 .18 7 .1Ol3 中部 5.2 4 0 4.1 8.4 .0 2 17.3 5.4 西部 5-3 9.0 8.5 11.9 7 1 1_3 4.9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省(区、市)数据整理计算而 得。 (三)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更加旺盛 从投资增速看,除2003年外,其余年份中西部地区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快于东部地区,特别是2005年以来这 种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图3)。2005—2010年,中、西部地 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 ̄lJ31.5% ̄n28.3%,分 别高于东部地区9.8个和6.6个百分点。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年 图3东中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动趋势 从投资率看,中西部地区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相当于支 出法GDP的比例)持续攀升,东部地区投资率则相对平稳。 2006年以来,中西部地区投资一直高于东部地区,且高出幅 度持续扩大。201O年,东、中、西部地区投资率分别为 5O.2%、60%和67.1%。 20 部地区高投资率的重要支撑因素。2001年以来,从GDP使用 看,东部地区始终表现为商品和服务的“净流出”,而西部地 区始终为“净流入”,中部地区在2007年也由“净流出”转 为“净流入”。2010年,东部地区合计“净流出”14109亿 元,相当于东部地区支出法GDP的比例为1 1.2%;而中西部地 区“净流入”分别为6831亿元和14021亿元,相当于中西部地 区支出法GDP的比例分别为10.8%和25.7%。 (四)东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支更加协调 从财政收入看,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增强,财政收入增幅 逐步超过东部地区。2006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 增速总体高于东部地区;2010年西部地区增速为30%,中部 地区增速为25.3%,分别高于东部地区7.3个和2.6个百分点。 从财政支出看,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 移支付力度持续加大。201O年,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下拨的 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没有扣除上年财政收入结转因素)占全 部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的比重为25.2%,1;1::2004年下降8.3个 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4 2% ̄n40.7%,分别 提高3个和5.3个百分点。 (五)中西部地区主要总量指标占比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并持续高于东部地 区,中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地方合计的比重呈现上升趋 势,东部地区比重则有所下降。2010年,中西部地区GDP占 全国地方GDP合计的比重分别为24.1%和18.6%,分别比 2004年提高O.5个和1.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 3个和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提高6.8个和 3个百分点(表2)。 表2东中西部地区主要总量指标比重及变动情况 2010年占全国地方合计 与2004年相比比重变动 指标 比重(%) (百分点)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GDP 5"/.3 24.1 l8 6 2.1 0 5 1.6 工业增加值 5'7.5 24_8 l7-8 .6.9 3.0 4.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8 6 28.6 22.8 .9.7 6.8 3.0 地方财政收入 61.6 l9.O 19.4 —2.2 .0.2 2.4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省(区、市)数据整理计算而 得。 (六)东中西部地区主要人均指标差距逐步缩小 从人均GDP看,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与东部地区差距逐 步缩小。2004年,中西部地区人均GDPSB当于东部地区的比 例分别为48.8%和39%:到2010年,该比例分别提高到 54.3% ̄n48.8%。分省(区、市)看,各省市人均GDP差距也 明显缩小。2004年,人均GDP最高省市(上海)是最低省市 (贵州)的13.1倍,2010年缩/J\ ̄j5.8倍。 从职工平均工资看,中西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与东部地区 差距也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2004年,中西部地区职工平均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 1年12期 工资相当于东部地区的比例分别为66.6%和71.8%;到 201 0年,该比例分别提高N72.7%和77.6%(表3)。 表3东中西部地区主要人均指标变动情况 人均GDP(元) 职工平均工资(元) 地区 2004生 2010焦 2004生 2010生 东部 19775 46034 19396 4l729 中部 9656 24979 12529 3035l 西部 7720 22476 13926 32361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省(IA、市)数据整理计算而 得。 综合上述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为: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实现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 的转换,经济增长极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明 显。这种转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符合我国 东部沿海经济率先发展,然后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经济发 展战略,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其合理性。 二、问题分析: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和转型发展压力 (~)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容忽视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总体上还 没有摆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性问题不容忽视。 1.经济增长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中西部地区单位GDP能耗 水平明显高于东部地区。2010年,西部地区半数省(区、 市)万元GDP能耗高于1.8吨标准煤,中部地区多数省市万元 GDP能耗高于1.1 1吨标准煤,而东部地区多数省市万元GDP能 耗低于0.83吨标准煤。 2.经济增长对投资过分依赖。201 0年中西部地区投资率 高达60%以上,投资增速近年来保持30%左右高位运行。 3.劳动力供给面临“刘易斯拐点”压力。据预测,我国劳 动力资源总量将在2013年后转为下降,劳动力供求关系将发 生改变,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必然趋势,这对依靠低成本优势 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造成更大的压力。 4.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一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一旦被污染破坏,治理成本和难度非常高,将陷入得不偿失的 窘境。 5.科技研发投入水平较低。2030年,中西部地区R&D经 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14%和1.07%,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1.99%的水平。 (二)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 经过多年高增长后,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 不可持续,只有转型后才能在新的更高水平实现经济平稳增 长。从需求看,过去支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已 经弱化,在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外需难以恢复持续高 增长的态势。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当于 研究探索 GDP的比例)较高,经济增长受国际经济金融波动的影响更 大。2010年,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高达72.6%,其中北京、 上海和广东外贸依存度超过100%,远高于中西部地区10%左 右的水平。从产业看,东部地区产业总体仍处在国际价值分工 链的中低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仍不够强,产品附加值较低, 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同时,商务成本刚性上升,产业外延式 扩张的发展空间逐步缩小,低成本的经济增长优势趋向消失。 三、发展要求: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促进科学崛起和加速转型 (一)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科学崛起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中 西部地区商务成本洼地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在本轮国内产业 自东向西的转移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应抓住和用好机遇,以实 现经济的科学崛起。建议一是避免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东部地区 经济发展中曾经走过的弯路和教训,实现跨越式发展。如,经 济增长不能以过度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避免先污染、后治 理的问题:防止收入差距扩大和居民消费率偏低;有序推进城 镇化,减少“三无”失地农民和“城中村”等。二是深化区域 合作,积极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产业梯 度转移。中西部地区应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加强对产业转移内 外资的招商引资和服务,有取有舍地承接产业转移。 (二)积极引导东部地区经济加速转型 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当前更应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经济 转型发展,继续对全国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引领 和示范带动作用。建议一是转变思路,不能因商务成本刚性上 升而去制造“成本洼地”,而要适应成本上升的趋势,及时主 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和转移不具备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 “三高”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 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深化改革和体制机SU ̄lJ新。体制机制改 革创新是一项打基础、、建机制、利长远的工作,对加快转型发 展具有引领作用,当前更要通过改革创新激发转型发展的活力 和动力。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 可持续性。四是更加注重合理分配问题,加强收入分配和劳资 关系调节,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经济发展成果 为居民共创共享。l蟊:参 注:按照惯例,本文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 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 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 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 (区、市)。 (责任编辑:周群艳)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