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中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来源:易榕旅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期 中 测 试 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元勋(xūn) .愧怍(zhà) .B.嗥叫(háo) .调羹(gēng) .C.校对(jiào) .哺育(bǔ) .

D.咀嚼(jué) .

草率(shuài) .

锲而不舍(qiè) .

楷书(kǎi) .妇孺皆知(rǔ) .亘古(gèng) .深恶痛绝(wù) .污秽(huì) .鲜为人知(xiǎn) .

默契(qì) .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 ) A.梳头 选骋 汹涌澎湃 锲而不舍 B.高梁 迭起 慷慨淋漓 锋芒必露 C.深宵 铰肉 浩浩荡荡 目不窥园 D.荒僻 烦躁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关心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为维护其和平与稳定,我国发扬了灯塔的作用。

B.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C.青春剧既应该重视对青春梦想、追求、奋斗历程的深度呈现,又要重视青少年情感的生动刻画。

D.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②④①③⑤ C.②④⑤③①

B.①③④⑤② D.①④⑤③②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降职贬官,因为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包括《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C.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其作品《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

D.《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到了高亮桥,他向四围打了一眼,并没有一个兵,他又放了点心。两块钱到底是两块钱,他盘算着,没点胆子哪能找到这么俏的事。

——老舍《骆驼祥子》

祥子原以为“俏的事”,后来却是什么结果?请简要概括。 7.诗文名句默写。(9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参《逢入京使》)

(2)蒙曰:“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3)王维的《竹里馆》中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朋友,显示诗人新颖的想象力的诗句是: , 。 (4)《木兰诗》中用比喻作结,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的句子是: , ; , ?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16分)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的词。(3分)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⑶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称谓,不属于对他人爱称、敬称的一项是(2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D.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 .

4.孙权劝吕蒙学习,感情真挚,心情急切,请从孙权“劝”的语气特点,谈谈你的理解。(3分)

5.《资治通鉴》叙事生动,人物鲜活。《孙权劝学》中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他们三个人,你最欣赏谁?请说说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3-16题。(15分)

老王 杨绛

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⑵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⑶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

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⑷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⑸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⑹“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⑺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⑼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⑽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⑾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⑿他只说:“我不吃。”

⒀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⒁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⒂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⒃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⒄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⒅“早埋了。”

⒆“呀,他什么时候……”

⒇“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21)我没再多问。

(22)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文章语言平白朴实,毫不矫饰,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这一语言特色。(3分)

2.第⑷段划线句子,简笔勾勒,景象鲜活,作用突出,请加以品析。(4分) 3.第⑻段划线句子对“老王”的刻画可谓妙绝,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人物刻画的手法之妙。(4分)

4.文章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认为作者“愧怍”的是什么?(4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20题。(14分)

衔着春光飞来

⑴开春了,布谷鸟叫着,农人开始插秧播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鸟儿仿佛季节的时钟。

⑵小时候,我们把燕子当作家鸟,它们生长在每家每户的堂屋里,与我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一点不认生,知道农家的茅草房子就是它们的家。

⑶燕子们挑选中意的人家筑巢——和善积德、代代忠厚。燕子们认准了这一家,年年晚秋去了南方,到了柳芽萌动之时,它们依然会回到这里。

⑷建燕子窝是很费工夫的事,它们从河边或者池塘边,一口口衔来稠稀适中的黄泥。一个春天,一口口的泥层层叠叠得粘在一起,燕子窝就垒成了。燕子窝

也是一件艺术品,它们形态各异,是美的建筑。不知不觉,几只燕子就从窝里伸出了头来,叽叽喳喳的,等着爸爸妈妈啄来吃食,它们一个个永远吃不饱的样子,也像我们小时候腋窝底下永远夹着一个煎饼一样,边玩游戏边咬一口。

⑸奶奶是非常和善的人,对家中的燕子窝自然十分呵护。受奶奶影响,不用她说,我们也从来不会去捣燕子窝。年年春天,我们都盼着燕子们回来,燕子们叽叽喳喳叫时,我们四五个孩子也是叽叽喳喳地围着桌子吃饭,一碗粥、一张煎饼、一盘素炒土豆丝或者素炒萝卜丝、一碟小咸菜,我们吃得香喷喷的。燕子也似乎成了我们家里的一员。等有一天,那些燕子不再叽叽喳喳了,那就是一窝燕子长大了,它们一只只飞出去,去另一个屋檐下做窝。

⑹奶奶会说,等你们长大了,也会像燕子一样,都飞到远方去。那时候我们还不能理解奶奶说的远方在哪里,也不会放在心上。然而,当我们一个个长大,真的都离开了家——大哥到百余里外的地方上班,二哥、我和弟弟都走上从戎的道路,到了千里在外,这才忆起奶奶的话。

⑺雏燕们在窝里有时候也争来争去,不小心就会挤下来一个,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用根木棍把燕子送回窝里。它们离开窝,也像我们跑远了找不到家,等着奶奶或者母亲唤我们的小名,这才恍然从忘了时间的游戏里抬起头,赶紧往家里跑。

⑻燕子们起得早,勤劳人家也有早起的习惯。奶奶早起先去菜园里采来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父亲早早起来提着水桶去井边打水,母亲是三更半夜就起来了,她要先摊完一盆玉米或者地瓜糊子的煎饼,然后还不能耽误天亮去生产队里上工……人勤春早,只有在这样的人家,你才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日子贫苦却津津有味,一点也感觉不到物质匮乏的焦虑。奶奶的和善、父亲的宽厚、母亲的勤劳都是遗传到我们身上的最好的品质。

⑼燕子们也是在晨光里出门,或是筑巢,或是去为雏燕们逮蚂蚱等昆虫,它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劳作,才能维系一个家庭的繁衍生息。

⑽燕子们出门,我们几个孩子也会背着书包开始去上学。在熹微的晨光里,我们高声朗读,每一篇文章都背得滚瓜烂熟,偶尔扭头看看窗外,电线上的燕子也排成了一队,叽叽喳喳上早课一般。

⑾有意思的是,有的人家懒惰,晚起床,早睡觉,燕子从南方回来时,就不在那一家做窝了。还有的人家,嫌弃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一竿子把燕子窝给捣了。它们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的人家再也没有燕子来住。大概是因为没有燕子早晨催促着起床,一家子人也越来越懒,日子过得越发不如人意。

⑿一户人家的家风和性情,燕子是能感受到的。

⒀如今我生活在城里三十多年了,见到的燕子越来越少。去年春天,桃花盛

开的季节,我去北京门头沟采访一位做古建修复工程的企业家,他的公司也是古建的设计,二楼的走廊是开放的,雕梁画栋的梁椽间,他给钉上了一些木板,为了方便燕子做窝。那三五十个燕子窝里,有的是一对在里面,更多的是三五只六七只雏燕在伸着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老家。他说,燕子都是有记忆的,它们也在寻找祖先居住的老屋,或是那些貌似古老的建筑,而后安下它们的家。

⒁此时,又是一个春天来了,燕子们又要回到北方了,伴着桃花杏花的盛开。我记起多年前诗人苗得雨的诗句:“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小燕儿,衔着春光飞来。”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03月22日 15

版)

1.有人说,文章的标题富有诗情画意,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2.咏物抒情(或托物寄意,或以物喻人)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文章这一特点的理解。(4分)

3.选文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第⑻段划线句子议论、抒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品析。(4分)

4.品析选文第⑹段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划线句子,赏析“奶奶们”的语言魅力。(3分)

【链接】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

——贾平凹《一颗小桃树》

三、作文(50分) 根据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1)题目:我的烦恼

(2)要求: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都有一段故事。请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

篇不少于550字的,具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3)提示:

①每个人都会有烦恼,每个烦恼都有前因后果,都有一两段故事。比如:妈妈总是拿你和别人比,说你这不行那不行;你很喜欢跳舞,家人却不支持;个子不高,样子不俊俏;被老师或同学误解等等。想一想你有什么烦恼,烦恼后面的故事怎么样?把它写出来。②要把故事的原因、经过慢慢地、有详有略地写清楚,写人时,“语”“动”“神”等写细致,还要写出烦恼时的感受,最好写写环境作衬

托。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2.D 3.C 4.B 5.C

6. 祥子连车带人被兵抓走。 7.(1)凭君传语报平安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45分)阅读与赏析

(一)(1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1.(3分)⑴推脱 ⑵只,只是 ⑶不再是

2.(4分)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⑵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3.(2分)B

4.(3分)“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两句为祈使、感叹语气,“劝”的感情真挚、强烈。“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陈述语气,舒缓平和,语重心长。“孰若孤?”反问语气,言出由衷,以身示范,心情急切。(能答对两种语气,略作品析,意思到即可。)

5.(4分)示例:欣赏孙权。理由:孙权身为一方霸主,能够立足长远,以身作则,引导下属吕蒙读书学习,让其成为文武全才;而且孙权“劝学”有方,恩威并用,感情真挚,效果良好。(意思到即可。) (二)(15分)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3-16题。

1.(3分)例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一句,平白如话,娓娓道来,简洁明了,毫不修饰。再如“田螺眼”“大鸡蛋”“早埋了”等词语,平俗朴实,口语浓郁,极富生活意味,显示出杨绛文学大家的语言功力。(能够结合词句,略作赏析,意思到即可。)

2.(4分)简短三两句,勾勒出一处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和塌败的小屋,交待了老王的住处,映衬了老王穷困潦倒的生活境遇,反衬了老王憨厚、朴实而平实的品格,流露出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3.(4分)⑴直接描写。“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刻画了老王病重、身体僵直、无法曲身的形象;⑵比较手法。“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通过和“往常”比较,凸显了老王身体的“僵”“瘦”;⑶修辞手法。“他简直像,打上一棍就能散成一堆白骨”,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王已病入膏肓、不久人世的状况。(能答对2个方面,赏析意思到即可。)

4.(4分)⑴对老王关心、照顾不够。⑵误解了老王的好意,拿钱“侮辱”老王。等等。(结合具体词句品析略。)

(三)(14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20题。

1.(3分)⑴标题“衔着春光飞来”,省略了主语“燕子”,给人遐想,让人想象,富有神秘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⑵“衔着”“飞来”,用词生动,形象传神,如睹其物。⑶“春光”,富有朝气,流溢出勃勃生机,增强文章鲜活亮丽的基调。(意思到即可)

2.(4分)①以燕子喻人:文章借助燕子,生发联想,抒发感悟,歌颂了人们不辞辛苦、勤劳拼搏和追求美好的精神品格。②通过记述“我”家和燕子的和谐相处,歌咏了人与鸟类的共生共存共享的美好情景。(意思到即可)

3.(4分)①对奶奶、父亲和母亲的“早”“勤”抒发感慨,由衷赞叹,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热爱之情;②这样的议论、抒情,是对前面简短记述的自然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点明意旨的作用。(意思到即可)

4.(3分)①富有神秘色彩,令人憧憬和向往;②含有编织美好“未来之梦”的意蕴,激发孩子们树立梦想,勇于追求。③奶奶们的语言朴实温馨,亲切感人。(意思到即可) 三、作文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