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Economic Management CoHege 第7卷第2期2009年3月 Vo1.7 No.2 Mar.2009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 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高 山 (招商银行,广东518040) 摘要:我国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中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制定,借鉴国外金融监 管经验,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88(2009)02—0048—05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联系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发展,而金融风险从另一个角度也迫使金融向前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 之间又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近代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特别是 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现的金融创新,为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金融创新毕竟是一种 工具,它可以用于好的方面兴利除弊,也可以用于不好的方面。即使不被利用和操纵,金融创新本身在规避 了某些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换为另一种 金融风险。另外,有些金融创新在初期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当其成熟以后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金融风 险。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的内在关系如下: (1)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用金融创新来规避。有些金融风险可以依靠金融创新来规避,有些金 融风险则只能依靠管理和其他手段来规避。 (2)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是用来规避金融风险的。金融创新有 同的动因,有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有 的是为了规避管制,也有的规避了金融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金融创新的确是用来规 避金融风险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肩负着规避或消除金融风险的职责。 (3)金融创新增强了各主体规避金融风险的各种能力。在规避直接金融风险方面,承担金融风险的主 体可以适当地使用金融创新来减少损失。在规避间接金融风险方面,由于直接金融风险的规避所引起的间 接金融风险必然会减少,所以金融创新也能帮助规避间接金融风险。 (4)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从金融创新的起源来讲,最初的金融创新就是为了规避金融风 收稿日期:2000—12—09 作者简介:高山(1977一),男,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学博士。 ---——48---—— 财会金融 高山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第7卷第2期 险。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证明,金融创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就是金融风险表现最为激烈的时期。金融创 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金融风险的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 (5)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加剧一直是国际金融市场最为鲜明的发展特征。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 风暴都与金融创新有关。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推波助澜的作用令人谈虎色变。金融创新可以规避金融风 险,金融创新也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总之,现代虚拟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倒金字塔结构是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内在根源。金融 工具或金融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不断演化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构建了这个巨大的倒金字塔。金 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创新越发展,这个倒金字塔也就越庞大,金融体系也就越不稳定。在庞大的衍 生市场面前,金融机构的脆弱性表露无遗,一旦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整个倒金字塔就会轰然倒塌。不可否 认,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经济发展起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给金融体系结构、功能以及制度安排带来 巨大改变,这种深刻变化极大推动了经济金融化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然而,金融创新也是“双刃剑”,如 果使用监管不当,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性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的当代金融创 新成果,为投机者提供了大批操纵市场的先进手段和便利工具,使之拥有了撼动一国或地区金融市场的 巨大能量;在金融自由化成为当代金融发展的主旋律时,以确保金融系统稳健运行为目的的金融监管在 如雨后春笋般的金融创新面前,显得十分无力。这些都成为增大金融系统风险、造成金融系统不稳定性的 重要因素。但是,尽管如此,金融创新必须进行,否则会阻碍金融发展。我们在金融创新中规避金融风险, 发展金融;在监管由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中推动金融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二、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探索 1.“十一五”期间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的构想 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 的指导思想,同时从我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中国金融业迟早要走上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道路。 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提前设计和规划金融监管模式。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两种选择,即统一 监管模式和功能监管模式。由于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产品复杂、金融风险多样,因此,理想的监管模式 应该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在统一监管框架下实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也 可在功能监管模式的基础上设立一个协调和风险综合控制机构,实现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的结合。联 系中国实际,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可以采用在统一框架下实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构建中国 的金融监管模式。具体来说,可由人民银行牵头,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国务院法制办 及中编办等部门共同参与设立。成立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局)作为一个集中统一的监管框架,内部构建 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组成的专业化分工的“三合一”的功能型监管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加强金融机 构的内控机制,在金融监管委员会(局)金融中介机构服务管理部的协调下,充分发挥金融自律性组织、会 计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构造起一个广泛的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我国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是要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资源进行整合,目的是要以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为原则,通过优化监管组织结构,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金融监管队伍,实行金融监管 政策的统一制定和执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防止出现决策与执行“两张皮”或分业监管模式下“各 自为政”的弊端,又能从根本上消除多层次监管、重复监管、机构性监管所产生的问题,有利于增强我国金 一49— 财会金融 高山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第7卷第2期 融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防止发生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将模式改革成本降低到最低 限度,要努力缩短组建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的时间。由于金融监管体模式化较大,人员调整较 多,如果改革时间拖得过长,部分工作人员会因工作和职责调整的不确定性而出现等待心理和短期行为, 容易导致一定时期内的金融监管缺位。有关国家金融监管模式改革的经验表明,改革方案确定之后,在一 年内完成组建有关监管机构比较可行。与此同时,要尽可能克服不同监管部门存在的监管文化差异,并在 法律上为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提供支持。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建立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目前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三大弊端:一是金融监管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监管真空、重复现象仍然存在,金融监管协调效率低、法律约束力不强。 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例,其交叉性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使得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领域互相渗透,但 目前未有任何法律对此做出规定,存在监管空白点。二是当央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其他政府部门在 货币政策取向、金融系统性风险程度判断、处置突发性金融事件等问题上产生分歧或争执不下时,由于没 有一个权威决策部门,最终只能将问题提交到国务院解决,决策的低效率在所难免。三是特别是在基层, 当涉及维护地方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问题时,地方政府、央行、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如何 进行协调不明确,一旦发生风险,容易延误最佳处置时机。 因此,加快金融监管协调立法势在必行。建议国务院制定俭融监管协调条例》,主要内容包括协调目 标、基本原则、协调组织机构、央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在协调机制中权利和义 务等。(淦融监管协调条例》应明确央行在协调机制中的具体牵头组织职能,将央行、金融监管部门在履行 职责上的分歧、冲突和盲点作为协调重点。 鉴于我国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着相当的风险,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之后,为了加强金融 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需要处理好金融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在防范风险方面的合作,建立跨部门 的金融稳定机构,专门负责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可以设立货币安全与稳定局,因为金融 监管和货币政策二者虽有显著差别,但在政策操作中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适当的金融监管不 仅能够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为货币政策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健康、有活力 的金融体系,增强对货币政策变化反应的灵敏性,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正确的货币政策则可以有效地 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而这又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安全的根本保证。人民银行在 政策操作中如能使二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效果就会产生倍数效应。但是如不能 保持协调一致,则会给对方造成不利的影响。实践证明,不当的货币政策会加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压 力,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过于严厉或宽松的金融监管则会干扰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 施效果。因此,将金融安全与稳定局作为一个常设的协调机构,既可以在该机构的协调下营造稳定的金融 体系,又可以提高监管效率。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尤其要加强与在华外资银行的母 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联系,密切关注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防止国外金融风险向我国蔓延。 在金融监管协调具体工作制度层面,央行应与各金融监管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联合制定协调机 制的配套制度。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明确共享信息范围、信息采集具体分工、交换方式、保密规定等内 容。二是建立联合检查制度。对一些关联业务和交叉业务尽量采取联合行动,避免重复检查,提高监管效 率。三是建立紧急磋商制度。分别针对日常状态、紧急状态和危机状态的不同情况,尤其是金融风险突发 事件,规定双边或多边磋商机制启动的条件和程序,明确有关各方的职责、处置手段、法律责任。同时要加 强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制定,借 一50— 财会金融 高山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第7卷第2期 鉴国外金融监管经验,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为了发挥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的作用,可以在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下设立金融监管咨询专 家小组,充分利用学术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等社会资源,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在金融监 管和金融发展方面的意见,为金融监管政策的调整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从法律环境上看,为 了紧跟金融改革与开放步伐,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需要,应对监管的法律制度进行清理,要对不适应 我国金融发展的法律条款予以废除或修订,尽快修订现有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法规的不适宜条款,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安全与监督管理法》和《金融安全与监管协调条例》等法规,增强金融法规的适应 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金融执法的专业化和效率,为我国金融业的综合化发展和有效金融监管创造 必要的法律环境。 总之,要从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循序制定建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的具体方 案,实行金融监管职能的重新整合,防止部门利益、机构膨胀驱动,实行机构精简,促进监管资源的优化和 配置,充分发挥统一金融监管模式带来的好处,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保持金融业平稳运行,促进国民经济 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2.未来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设计 从长远来看,中国金融业未来要走上混业经营、混业监管道路。因此,我们既要面对现实,又要着眼未 来,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鉴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有可能成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 的形式,金融监管模式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并充分发挥会计 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金融自律性组织等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构筑一个广泛的金融监管体系。 (1)监管主体及其职能。监管主体主要包括:现有的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 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和即将成立的中国金融监督 管理委员会(局)和信托监管局。主要职能: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稳定局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包括 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银监会和信托监管局,分别负责对银行业和信托投资业务 的监管,将现由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的银行业和信托的监管职能移交银监会和信托监管局;证监会和保监 会分别负责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证监会和保监会继续执行现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职能。 (2)未来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框架设计图(见图1)。 国务院 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 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I I保监会J l证监会l l信托管理局 金融稳定局 银行业l f保险业I f证险业f l信托投资业 金融控股公司 银行业自律组织 非银行金融机构自律组织 图1 未来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框架设计图 一51— 财会金融 高山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第7卷第2期 (3)监管机构间的协调。由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负责进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信托监 管局的协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监管机构要向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报送监管信息,监管机 构提出的问题由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负责协调解决,各监管机构之间要尽可能做到信息互通 共享。 (4)建立健全金融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金融自律性组织是金融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 自我约束的一种民间管理形式,它可以通过行业内部的管理,有效地避免不正当竞争,规范其行为,促进 彼此间的协作,与监管当局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金融自律性组织是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金融监管中不可缺少的。目前我国的这类组织很不健全,就是已经建立的,其作用也没有 得到充分的发挥。今后,应由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局)牵头建立和健全金融自律组织,采取会员制管 理方式,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入会,入会者要交纳会费,遵守该组织章程。金融自律组织参与监管,主要负责 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会员的管理、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及时与监管当局沟通情况、及时向社会发布有 关监管信息等。 (5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当局的交流与合作。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对一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愈来愈 明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人中国,同时中国金融机构也将走出国门。另一方 面,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由于其业务广泛,经营范围会跨地区、跨国界,而各国的监管政策存在差 异,因此,仅靠本国监管当局的监管是不够的,必须加强与国际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与交流,密切合作,共 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蔓延。 参考文献: [1曹慧.1】欧盟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发展[JJ.中国金融,2007,(5). [2]周泉恭,王志军.欧盟国家金融监管结构发展分析【J].当代财经,2006,(4). [3】卢伟.试论我国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立法现状及完善[J].改革与战略,2007,(10). Research on Financial Innovation,Financial Risk and Financiinan al1 Supervi ervision System of Chision ̄ystem oI"hinana GA0 Shah (China Merchants Bank,Guangdong 5 1 8040) Abstract: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harmony system of bankssecurities,insurance supervision and ,macro~control department.China financial regulatory commission cooperates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organization,participate in constitute international financi ̄supervision rules actively;enhance specialization level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constantly. Key words:financial innovation;financial risk;financial supervision 一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