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与理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列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墙坏 雨:下雨 B.其邻人之父亦云 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D.其家甚智其子 甚:很,十分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 / 20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 / 20
——选自《孟子·告子》
[1]对第一句中“通”与“善”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整个 善良 B.通过 善于 C.整个 善于 D.整个 熟悉
[2]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这两个人的表现是(A.两个人都很专心
B.两个人都不专心
C.一个人很专心,另一个人不专心
[3]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写法是( )
A.比喻 B.对比 C.联想 D.照应
[4]“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____的语气。“非然也”应读出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5]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是( )
A.做任何事都可以一心二用。
3 / 20
)
____的语气。
B.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做事时要想着天上的鸿鹄。
3.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平乐( ) 翁媪( )
亡赖( ) 剥莲蓬( )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
(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________口之家的农村生活。他们的家境比较________,从________就可以看出。
(4)词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家人各具情态的________,借此表现________之美和________之趣。
4. 小古文阅读。
4 / 20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选自《列子·汤问》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伯牙善鼓琴(_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善哉 (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志在高山(_____)①意向,心里想着。②记号。③记载的文字。
伯牙所念 (_____)①惦记。②说,读,诵读。 ③心里想到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 )。
A.伯牙弹的曲子,钟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
B.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听不懂
5 / 20
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
D.钟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
[4]“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 。
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
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
D.文笔流畅优美
5. 阅读乐园。
怀素练字
怀素是唐朝有名的和尚。他从小入庙出家,可他始终坚持了对书法的爱好,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谓草书史上的典范之作。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
能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僧人的本职是事佛、坐禅念经,要练字,就要把分分秒秒的休息时间全占满。这一点,怀素完全做到了。他的毅力是令人赞叹的。
练字还需文房四宝俱全。寺庙中的生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买笔买墨就得不少钱,还哪
6 / 20
有钱去购买砚台、纸张呢?可这并未难住怀素。聪明的怀素想出了一个省钱的办法——以芭蕉叶代替纸张。
长沙的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非常适合芭蕉的生长。芭蕉叶子又肥又大,代替练字的纸倒也凑合。于是,怀素在房前屋后的隙地上栽了上万株芭蕉,以供摘取叶子挥洒笔墨。他给自己掩映在芭蕉丛中的庵堂取名为“绿天庵”。
由于怀素练字过勤,芭蕉叶子不够使用。他又找了块木板,刨平后刷上油漆。每年在
芭蕉叶子没长成之前,他就用木板练字。写满一板后,擦掉之后再写。如此反复不已,时间长了,一场木板竟磨穿了。
练字离不开笔,怀素对笔十分爱护,每写完字都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他没有合适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个小石头池子里洗笔,拿它当了“笔洗”。日久天长,池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黑水。人们就叫它“墨池”了。
怀素每天在芭蕉叶、木板上耐心地写着字,笔用秃了一支又一支,几年后,用秃的笔有一大堆。怀素对这些笔感情很深,把它们葬在山下。他还为这些笔树立了墓碑,名之为“退笔冢”。
怀素就是这样努力创造条件,勤习苦练,终于练就一手用笔盘旋、狂放,变化繁多而又挥洒自如的狂草,由一个爱写字的小和尚成为一名值得效法、赞颂的书法大师。
(1)文中有些词语我们不常见到,请你试着说一下它们的意思。
7 / 20
事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坐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狂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二自然段中“结果”加了引号,这里引号的作用是 。
(3)短文的文章结构是 ,请你用曲线画出文章前后呼应的句子。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古文阅读。
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⑥者,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手拿着。③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④圣人:才智超人的人。⑤但:只是。⑥愚:愚蠢。
[1]理解词句的意思。
8 / 20
(1)“初竖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_______。
(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
[3]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____)
(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_____)
(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______)
[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9 / 20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待 B.期望 C.一起 D.约定
[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理睬 B.顾虑 C.回头看 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0 / 20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 的道理。( )
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 C.说话要有理 D.知错要改正
8. 小古文阅读训练。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1]1.文中所写之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对他的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2]2.写出你对加点字的理解。
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________
欲言恐君性急:_________
[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11 / 20
我道君性急,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理解。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读好句子,有助于理解意思,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古今字义有不同。“尝”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急”在本文中指__________。
[3]朱熹通过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4]读书“三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特别强调_____的重要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
[5]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出了读书的感想,成语“源头活水”就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凝缩而来的。
12 / 20
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失汲道(____) ①失去 ②找不到
(2)三军皆渴(____) ①都 ②一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13 / 20
1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14 /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观书之法三则(节选)
(宋)朱熹
读书,始①读,未知有疑;其次②,则渐渐有疑;中③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④是学⑤。
(注释):①始:开始。②其次:读着读着。③中:读到一半的时候。④方始:才能称得上。⑤学:学习。
[1]短文中的“疑”字可真多,我知道它的意思是_________,我还能写一个带有“疑”字 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大意。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短文内容体现的是“朱子读书法”中的(______)(填序号)
15 / 20
A.循序渐进 B.熟读精思 C.虚心涵泳 D.切己体察
E.着紧用力 F.居敬持志
[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 其父,父不在, 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
16 / 20
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7 / 20
——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有删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8 / 20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
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
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完成 B.于是,就
[3]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河曲智叟亡以应( )
A.死亡 B.没有
[4]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
19 / 20
A.愚公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
20 /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