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实习Ⅰ实习报告
班级:12级土木4班 学号:1206010241 姓名:李海淼
两天的认识实习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建筑的知识,作为大二的我,发现这次认识实习改变了我对建筑的很多认识。在宣讲会上我知道了我们所学的土木工程和建筑设计其实截然不同的两个专业,发现原来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当初自己所向往的职业之间的差距,当时还是有点小失落的,但在两天的认识了解之后我发现,建筑的美不单单有它的设计者所付出的汗水还有建筑施工者的辛劳。
我们认识实习的第一战事朝天宫,作为文庙,作为祭祀型建筑,朝天宫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的体现还有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的文化在里面。轴对称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所有建筑都包含的一个特征。正如老师所说我们学校江宁校区其实在设计中也包含了这个特性,前殿后寝,其实我们的校区规划不也是如此吗?等级制度在朝天宫中的建筑设计也是有所体现的,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也终于搞清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间与进的概念,一个院子为一进,两个柱子构成一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国古代大家就是通过每户人家的进数与间数来判断这户人家的地位的。在院子的顶端是泮池,抛开它的代表意义不谈,我觉得单单就是建造泮池而言,那就得花费多少精力啊,在没有现代化的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的先入是如何画出这个半圆的,所有的石头砖块是如何打磨的,园作为最难建造的形状,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有那么多的体现,确实是令我们佩服的。
换个角度来想这些个建筑群,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礼字,这个礼字可以说的上是我们汉子的精髓所在了,我忽然觉得我们的古代文明就没有离开这个礼字,而且我们几乎所有的中华儿女都遵从这个礼字。一切似乎都是有规矩的,我想我们现在一个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都已经分摊到各个部门在运作了,那么在古代呢?“样式雷”家族,一个家族就可以造就一个又一个古代皇家园林,抛开政府的财力不提,单是设计就得耗费多少心血了。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一步一步往里面走每一处都有规矩,每一处都有制度。一切似乎都在一个法则之中,我们所要做的的遵循这份法则,要做的就是遵循礼。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一种秩序,保证文明文化的流传。
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建筑告诉我们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世世代代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才得以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一个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搞建筑,做工程都应该遵循,尊重大自然的规律。
我们认识实习的第二站是三岔河,作为秦淮河与长江之间的最后一道闸门,它的作用于贡献是不言而喻的,防涝泄洪,我们都知道这也是个景观式的建筑,在岸边看去它真的很漂亮,虎踞龙盘的南京秦淮河不停的往长江吐水,让我们感觉我们所学的知识的功能是那样的有用,确实是可以造福一方人民的,就像都江堰一样一个工程虽然耗费了父子两代人的心血但是造就了天府之国。这或许就是我们做建筑的最高境界吧,不由得想起了那句话水利兴,天下定,似乎很有道理。随着缆绳的升降南京的水位的到了充分的保障。
不远处的工业厂房遗址,确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老师说是当年国民党与日本人一起建
造的钢结构厂房,不由得说一句牛逼啊,记得上次听曹老师的讲座,钢结构的种种好处不由得浮现出来。那座饱经岁月沧桑的厂房,我感觉只要稍加修饰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建筑中用的材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搞建筑离不开他,搞成什么样的全看他,正如老师所讲的那样我们所有的大跨度的建筑都是钢结构,钢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似乎就印证了那句话事务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国家的建筑从最原始的木结构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等许多结构,这其实是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不断学习的,正像周老师说她每年都要去考试似得,建筑确实是不断的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想想我们当初墙上刷的是啥?从石灰水到油漆到现在的纳米级材料,我们确实不是单单就是大学四年就够的,学无止境。
千帆竞渡,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高速我们的就是建筑的象征意义,49根象征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49.423象征真1949年4月23号南京解放,国民党大陆政权的瓦解,从江面上远远看去就是一颗颗红星,这貌似就像巴黎凯旋门的作用似得,这应该也是我们建筑的功能之一。但是就像老师所说的南京有关渡江与解放的纪念场所有三个,规划的不是太合理,其实我们大家都曾经羡慕过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大家都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或许这就是规划的重要性的体现吧。规划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应该是十分重要的,不由得想起了现在很多地方的造城运动,这似乎与老城区的规划不合理也有不可推卸的关系吧,当年北京的拆除城墙运动,现在想想也让大家感到可惜啊,看到南京的明城墙,我们可以想像当年的老北京的盛况吧。建筑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与他周围的事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因此我们建筑人更应该站在一高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手上的每一件作品。
我们的第三站是江心洲夹江大桥,不自主的想说那天真冷,想想周老师上课说的那句
风雨无阻,真心的觉得自己以后得工作环境确实有点差啊。站在桥上听着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一座桥原来是这么的繁琐啊,每次坐火车回家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都对这座桥冲满了敬意,上面汽车,下面火车。可以想象当年对那个时代的人意味着什么。虽然我们都知道这座江心洲大桥以现在的技术来说,就是一道小菜,但是我们站在桥底下看到那一个一个的排气孔是我们知道在这钢筋混凝土所构成的模板之中有着多少次的失败所带来的经验,每一个桥墩与桥墩之间的距离是如何计算的,材料的热伸缩系数所带的影响有多少,这每一个钢缆所担着的力的计算,我们队江两岸地质的分析,因地制宜所定出方案,我们桩要打多深,都是有理可循的,老师说的每一个小小的问题都有可能给大桥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一个的发现问题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做工程就是一次长征,任何一个从图纸上变成实物的过程都是痛苦,只有这一切都解决好了,我们才可以考虑我们如何对大桥加以美化,否则一切都免谈,每一个工程都要做成百年工程是不容易的。记得看《超级工程》时,一个片段,工程师们为了让路面的沥青材料达到要求不停的改变其中的材料比例,几乎就是从1%变到100%不停的实验,就像爱迪生做一千次实验一样,不停的改变,不停的进步。这或许就是我们做建筑的人都应该学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记得一个古代玉雕家如果要完成一件作品可能需要他付出毕生的心血,对完美的一种坚持是我们工作所必须的,对规则的遵守也是必须的。
我们认识实习的最后一站是南京地铁四号线TA15段标地工地,虽然“季挖挖”把南京城搞得就像一个大工地,但是修建的那么多条地铁线确实可以方便很多人。在听完老师的简单介绍之后,我感觉完全傻了,我才知道修建一条地铁线是有那么复杂的,原来地铁的造价高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联想到高铁的造价,应该不单单是刘志军的问题吧。到了工地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终点站的建造是那么的复杂,当工地上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层一层的钢筋所搭成的方块,要用一层一层的混凝土浇灌之后,才可以开挖,在这之后,这些仅仅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架将都会变成建筑废物回收再利用。因为昨天刚刚下过雨,所以工地上正在抽水,师傅告诉速我们这水是雨水只可以排到雨水的管子里面去,不然环保局回来罚款的,师傅还说一般路面下的排水管道都有三条,路中的是污水管道,两边的是雨水管道,可能这就是饱受诟病的南京雨污分流工程的理想版吧,可能市区就是想达到这样的标准才会那样大兴土木的吧。地铁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显然地上的造价要比地下的省的多,师傅说一台盾机在下面挖的不是土是钱,这个工程是按照百年工程设计建造的,也就是说一百年都不要大修,一百年之后检修下还要继续使用。看着那些5尺见方的钢筋和师傅严肃
的表情,我相信他说的绝对可以实现。
随后我们还去了隧道口,因为我们没有带安全帽,老师不同意我们进入隧道里面,只能站在远处看看,但旁边的工作人员小声的说其实很安全,就这隧道,你用小炸弹它不会有任何反应的,是绝对安全的。可惜我们不能进去。看着来来往往的师傅,工作人员说工地上真正厉害的就是这些师傅,只是可惜他们没多少文化,不然都是工程师。他当初刚来工地的时候,什么不知道的,直接问这些师傅他们全都知道该如何解决,因为他们有的人都在工地上做了几十年了,实践经验非常丰富,这个往往是最重要的,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有一个人说如何挖一条隧道的所有知识,如何建一栋大楼的所有知识都知道,如果有那这种人也都是神。重要的是我们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在工地上的实践积累,还有如何与他人合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