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期 第22卷 (总99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No.1 2oo9 General N0 99 Vo1.・22 (Social Sciences)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发生论 胡梅仙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已是目前学界公认的20世纪两大文学思潮之一。论文对“中国现代自由 主义文学”概念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并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同时从同质同构关系和继承的 超越两方面对文化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关系作了总结梳理。 关键词: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同质同构;继承的超越;早期形态 中图分类号:I 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09)一O1—0010—12 一“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概念辨析 民主主义文学、大众通俗文学、右翼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 史现象存在的不可忽视。 因为中国现代文学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才使我们 不能不正视自由主义文学这种文学创作现象的独立存 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传播产生了中国20世纪两大 文学思潮之一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的正式产生是和“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传播同步 在。1931年5月3日上海《民报》载文认为:“中国目前 的。西方自由主义以人为目的,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是 三个思想鼎足而立:(1)共产党;(2)《新月》派;(3)三民 2 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新 其核心价值。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只是表 主义。”_明人是一切立法的基础,是目的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 “由基督教与古典哲学提供基本原则的个人主义,在文艺 复兴时代第一次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后逐渐发展为我们 所了解的西方文明。这种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把 文学史》中,把闻一多、沈从文称为自由派,与人生派、浪 漫派并列。唐瞍先生在其20世纪80年代初主编的《中 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中,把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家、 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并称。研究自由主义文学 个人‘当作’人来尊重。”…个人主义在文学中主要表现 应该联系自由主义文学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与 文化的紧密联系。中国现代文学总 为个性主义。就像蒋梦麟所说,个性主义多表现在文化 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个人主义则表现在社会国家方面,都是以个人 价值为本位。 体可分为自由的人的文学和救亡、革命的文学也即自由 主义文学和革命文学。在延安整风之前,它们的不同更 多是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创作方法的不同。政治的参 与还没构成对文学的权威压力,只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 思想,但毕竟左翼革命文学的一整套的创作观念和方法 晚清民初苏曼殊的浪漫主义言情小说、南社诗歌、革 命派的文学作品中已透露出零星的自由主义意识,但对 于个性解放、自由民主的要求还没构成文学创作中的潮 流。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健全的个人主义”和“人的文 学”的提倡,1930年代“自由人”、“自由文艺”的出现, 已构成此后中国革命文学的内核,它们在文学与政治、阶 级的紧密结合上是一致的。余虹认为革命文学理论大致 1940年代朱光潜明确提出“我在文艺的领域内维护自由 现,表明了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与左翼——无产阶级文学、 经过了两大时期,“即毛泽东‘延安讲话’之前的‘主义文 我比较赞成支克坚先生把中国现代文学主要分成自由 主义”以及一大批遵循着自由创作宗旨的优秀作家的涌 艺理论’时期和讲话之后的‘政党文艺理论’时期。” 收稿日期:2008—12一l8 作者简介:胡梅仙(1969一),女,湖北成宁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 学。 10 主义文学和革命文学两大文学思潮的分法①,因为它们 《独立评论》也在发刊词中写道:“我们都希望永远保持 分别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在转型变革时期对于审美现代 一点独立的精神。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 性和政治现代性的不同的美学追求。瞿秋白就曾指出: 债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就是独立 “五四时期的反对封建礼教斗争只限于智识分子,这是一 的精神。”f8 这几个刊物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 个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启蒙主义的文艺运动。我们要有 由主义的态度。思想、言论自由构成他们办刊的精神宗 一个‘无产阶级的五四’。”_4 2O世纪30年代京派和海派 旨,文学对于他们是用来表现他们健康和庄严的精神和 之争在某种意义上是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与在租界兴起的 风度的。他们是多种主义的聚合体,而这正体现着自由 无产阶级文学之争。袁国兴先生也倾向于把与左翼文学 主义②的宽容并包的品质。同时自由主义文学不一定是 倾向的不完全相同的种种文学现象统称为自由主义倾向 对自由主义理念的赞美,它更多的表现着追求文学的自 的文学,着重于把左翼文学当作文学中的一种“倾向”。 由本质。如沈从文小说中表现出的对人被物质文明异化 “由于左翼文学倾向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使得 的反思,对自在的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与西方19世纪末20 其他倾向的文学在挣得自己生存领地时,都或多或少地 世纪初兴起的对自由主义的反思是一致的。这表明自由 与其发生了对话和潜对话关系,于此才构成了文学意识 主义文学内涵的复杂性,不仅其本身承继着文艺复兴、启 的结构性互补,维持了文学的‘生态系统’平衡。” 一方 蒙运动以来的人文主义的启蒙功能,同时也承继着西方 面革命文学的产生必然会出现与之对立互补的另一种文 19世纪末2O世纪初对西方自由主义的人文精神、启蒙精 学,在中国因政治、救亡对文学的大范围侵入的原因,因 神的反思。文艺复兴把人从封建专制和神权下解放出 之产生了“自由主义文学”这一称谓。自由主义文学只有 来,对现代性的人本主义的质疑同时在20世纪初兴起, 在与中国的现代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时,才可以说有一 个返回历史现场的围绕着自己的场生成、成长的立足点。 现代性的人文精神和启蒙理性已不能解决人的最终归 宿,人的存在的荒诞和悲剧性感觉。也就是汪晖所说的, 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 是特指留学欧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徐志摩 鲁迅选择…人的解放’却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启蒙主 等 他们的自由主义主张是对欧美自由主义的中国化重 义’命题” J。人的解放有多种含义,既有文艺复兴启蒙 构,从文化上来说,也即是一种民族主义的自由主义;一 运动所谓之的人的解放,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因刚从封 种是没留学过欧美却推崇自由思想的,如沈从文、苏汶 建制度中脱胎而出,必然地选择了同样从封建制度中脱 等。而对自由主义文学概念我们却可以从建立在人文主 胎而出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关于人的解放、乐观、科学、 义基础上的个性主义和文化、思想多元论观点两方面来 理性的信念;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的处境的异化,人 定义。自由主义与其说是一种主义,不如说是关于自由 必然会思索“我”的开始和结束的意义,而这些是从物质 的法则。自由主义文学除了秉承自由的原则外,并没有 文明和西方的民主、自由中找不到的。这样自由主义和 确定的主义支撑。如《现代评论》启事是这样说的:“本 自由主义文学的含义至少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自 刊的精神是独立的,不主附和;本刊的态度是研究的,不 由主义对物质和精神文明、人的个性解放的礼赞;第二, 尚攻讦;本刊的言论趋重实际问题,不尚空谈。……本刊 对资本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反思,即反自由主义,重归 同人,不认本刊纯为本刊同人之论坛,而认为同人及同入 自然个体的愿望。罗素认为近代西方思潮有两大派,一 的朋友与读者的公共论坛。” 6|‘‘新月派”同人声称:“我 是自由主义思潮,另一个是浪漫主义思潮。前者是理性 们办月刊的几个人的思想是并不完全一致的,有的是信 的,后者却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情绪。新文化运动的创造 这个主义,有的是信那个主义,但是我们的根本精神和态 者陈独秀和胡适各有自己信仰的自由主义文化的源头。 度却有几点相同的地方。我们都信仰‘思想自由’,我们 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5年“五卅”运动的十年 都主张‘言论出版自由’,我们都保持‘容忍’的态度(除 间,“西欧两世纪所经过了的文学上的种种动向,都在中 了‘不容忍’的态度是我们所不能容忍以外),我们都喜 国很匆促地而又很杂乱地出现过来。”[1 D] 这些众多的外 欢稳健的合乎理性的学说。”[7 1930年代胡适主编的 来文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不 彗碧鎏 皇宴 圭壳 奠冀 I中 是 兰月毪( 誊尊.兰 有 主 .§ 喹哗 ‘自亨堂姜 的墨从照 : 恳主主. 期并存:义和 会主艾 仅影箱 丈=一种是民主主义;一种是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标榜人的精神活 。 举 月 ,壁零 量苎 期)以及支克坚的其他有关论文中-= 苎苎蝥妻 妄妄圣 誓金圭篓的文艺思塑,疃萼 日月了对毒学规律的认识和主张。见于支克坚《两种文艺怠 ‘不如称之为自由主义 幸 曼 蕙 :. ,两 文挚 )董芙 高 直寿芰孚蘧苒 藉蒙 ‘比衰”-中晶 遗 《’菌葛:拔 寿孚 毛 笙 菜 奔 巍 辜 蕙 …… 薪 ; … 军 一 。 同的文化。一种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一种 究其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及其在特殊的中国现实背景下所 赋予的审美特质又是有着学术意义的。20世纪2O年代 末开始的鲁迅和梁实秋关于文学的阶级性和人性的论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叛传统资本主义的思潮,包括 马克思主义、各种反现代文化的思潮。这两类作家群体 最初都间接或直接地接受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 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代表了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两 潮的影响。陈独秀谓:“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 种社会思潮和文艺观点的交锋。胡适曾说过,好像~谈 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日人权说,一 日生物进化论,一日社会主义是也……此近世三大文明, 自由主义,就是专属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难道就不 要自由了吗?这也正是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本身处境,当 自由主义进入中国本土后,还没在人们心中生根,随即就 年代。“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文艺运动,其实就是惟一的文 艺运动。” 副嚣 鲁迅这句较偏颇愤激之言概括了上世纪 皆法兰西人之赐。” ¨胡适更崇尚欧美稳健的自由主 是占着主流地位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 想解放。……为的是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 放思想、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同时也是西方自由主 义的精义。 在中国2O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对文艺认识的混 义。概而言之,就如余英时所说,自由主义在“五四”前期 被汹涌而来的社会主义思潮淹没,特别是在2O世纪30 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_l 打倒权威、解 30年代文坛革命文学占主流的创作趋势,但并不能排除 和否定其它文学的潜在成长。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革 命文学在革命风潮消失之后几乎也失去了它的现时作 用,正如鲁迅所说:“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 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 乱,往往把无产阶级文学与资产阶级文学截然对立,甚至 究文艺的审美特性的。在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眼里, 把文艺的本质推给资产阶级,认为资产阶级文学才是讲 艺。” “文艺自有它存在的特殊理由。 “自由主义文学”这个概念虽是后来研究者所加,但 自由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审美的艺术也是属于资产 并不能因此无视自由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存 阶级的,自由主义与审美也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鲁迅 在,更不能无视自由主义文学这个概念存在的合理性和 曾说过:“中国确曾有许多诗歌小说,填进口号和标语去, 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机缘。相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来 对远离政治甚至是最迫切的现实,过多地关注文学本体 的审美和自由,对探索人性和挖掘社会的文化风俗层有 着浓郁的兴趣。自由主义文学概念的成立可从以下两方 面来理解。第一,自由主义文学主要是因为和革命文学 确实存在着这么一种创作现象或者创作群体,他们相 自以为就是无产文学。但那是因为内容和形式,都没有 说,无产气,不用口号和标语,便无从表示其‘新兴’的缘故, 实际上也并非无产文学。”【l 到底什么才是无产文学, 鲁迅当时也是不甚明了的,但鲁迅认为革命文学“当先求 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E13184。把阶级的划分用在文 学上就成了一种简单化的文学上的阶级论。早期还承认 身的使命”的成仿吾这时已在文学和阶级之间划等号了: “谁也不许站在中间。你到这边来,或者到那边去。”” 至于文学的审美功能在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看来远不 如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要表现的无产阶级意识重要,甚 至可以忽略不要。梁实秋则认为文学没有阶级的区别, “资产阶级文学”、“无产阶级文学”都是实际革命家造出 来的口号标语,文学并没有这种的区别。梁实秋对无产 的分歧而突出其自身的,当革命文学风起云涌之时,一些 脱离政治的要求就会相应产生。这是从外部界定自由主 文学除了应有对于时代和国语的使命,还应承担“文学本 受过欧美自由主义影响的学者作家对于文学表现人性、义文学,是一个文学社会学的概念,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 个文学文化学的概念。从这可看出自由主义文学概念的 复杂性,它的定义不仅仅是从作家的创作态度和方式还 必须从其创作内容的特质去界定。第二,在中国特定的 历史现实环境下,自由主义文学本身应有它的内在本质, 这种内在本质就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文学本体性和内涵的 阶级革命文学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否定表明了无产阶 独特性。这一点既是相对于革命文学的“救亡压倒启 “启蒙压倒审美”的文学工具性利用而言,也是自由 级革命文学是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在20世纪新出现的, 蒙”,这样从另一方面正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文学史上 的特殊性。和西方文学相比,西方文学的资产阶级本质 主义文学在中国特有的社会现实条件下的独特表现内 容。从创作思想上来说,也即是文学创作上内心秉承的 也即最主要的自由主义个性主义审美本质在2O世纪中 国却以另一种非主流的文学面目突显。这样就造成了中 国文学在西方和日本、苏俄文学影响下的两条主要路向。 资产阶级文学、自由主义文学都是因为特殊的中国政治、 自由状态,这也是把“五四”文学归结于自由主义文学主 潮的原因。因此,自由主义文学又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 面去理解。狭义的自由主义文学主要指与兴起于2O世 纪加年代末的革命文学构成互补并呈现自由主义创作 其自身构成其本质特色和概念的;广义的自由主义文学 现实背景给文学附加的一种文学社会学概念。“自由主 理想和倾向的文学潮流,是在与革命文学的对立中突显 义文学”这个称呼可能会在将来的文学史中不再出现,也 可能会再次出现。但是对于20世纪已存在的自由主义 表现为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现实条件下自由主义文人的一 文学这一现象却是未来的文学史不可忽略和逃避的,研 种远离政治、自由书写的文学。“五四”新文学和传统文 l2 从l9世纪70年 学相比既不载道也不为圣贤立言,更不是把文学当作游 明末清初的翻译西书主要是自然科学,就开始有了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诗歌和小说。甲午 戏消遣的生活装饰品;和西方没有明显的非自由主义文 代起,学反自由主义文学相比,“五四”新文学却是在西方文学 的影响下产生的,同时也像胡风所说的是属于世界文学 战争后,翻译文学更日渐繁荣。…林译小说’从精神文 明的角度来讲,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较之我国传 潮流的一支。在胡适看来,自由主义是独立于社会发展 统的思想文化是进步的,它既有民主科学的思想,也有反 之外的,并不是某个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由主义的 封建的因素。以《巴黎茶花女遗事》来说,小说中的爱情 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的性爱意 某些理念比如对思想自由的追崇是具有普适价值的,胡 描写就带有西方个性解放、1’ 林译小说中所传达的资产阶级个性 适主要是就自由民主的观念来看自由主义的普适价值 识和新的特色。”_的。在这里,对于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也是从其文学表 解放人格独立的思想观念正是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启蒙 现出的不受政治功利约束这方面来定义的。比如张诵圣 运动以来所崇尚的自由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先生界定“现代派是‘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或非政治性 的…_ l,这里就把自由主义倾向与非政治性等同。自由 主义文学表现为从文以载道到表现自我、充分体现个性 主义的审美本质的转变;与左翼文学的直接政治化工具 化仍承担着传统的载道功能相比,自由主义文学对文学 审美和文化的关注应该说更切合文学的本体性质。 二文化自由主义与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文化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一是自由主义文学的发生与自由主义文化 的同质同构关系;第二,自由主义文学对自由主义文化的 偏离变异和超越。 ̄L3'b在时间上,一是表现为承继西方 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乐观、进取的自由主义观念,即相 承的一面;二是在空间上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复杂关 系,表现为中国一部分自由主义作家对19世纪末以来西 方的反自由主义思潮(各种反现代文化的思潮)的进一步 思考,也即是继承的超越。 (一)同构与偏离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伴随着文化自由主义 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同质同构的关 系。但是自由主义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并不是同步 产生和发展的。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发端于甲午战争 之后,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却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 严复、梁启超等中国知识分子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已在开 始反思中国的文化价值体系层面,将如何改造国民性放 在第一位。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读日本书之后, 使他“如幽室见日,枯腹得酒”,“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 论,与前者若出两人。”严复、夏曾佑1897年合作的《国闻 报馆附印说部缘起》,首次把进化和人性的理论引入文学 的研究。梁启超曾称赞福泽谕吉为日本“学校报馆之巨 擎焉,著书数十种,专以输入泰西文明思想为主义”[ 。 梁启超自己创作的“新文体”就受到日本福泽谕吉、德富 苏峰、德富芦花等人的影响。而日本的福泽谕吉和德富 苏峰等人的“文思”,也是从西方输入的,梁启超称之为 “欧西文思”。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翻译也是近代才有的。 章士钊于1914年5月在日本主编出版了《甲寅》杂 志,成为《新青年》杂志问世以前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传 播的一个主要阵地。高力克认为“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 志》和章士钊于东京创办的《甲寅杂志》,成为继《新民丛 报》之后民初最具影响的自由主义刊物”。_l8J 新文化运 动前期思潮汹涌,但其主潮是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其政 治背景是自由主义)“在‘五四’运动前后十年支配整个 中国思想界,尤其是当时的青年思想,直接间接都受此思 想的影响,而所谓新文化运动,更是这个思想的高 潮”。_】 没有可观的创作业绩并在社会上产生相当的影 响还不能说形成一种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兴 起是在文学革命之后。“民国六七年的时候,好像还没有 纯然文艺性质的社团。那时的《新青年》杂志自然是鼓吹 ‘新文学’的大本营,然而从全体上看来,《新青年》到底 是一个文化批判的刊物,而‘新青年社’的主要人物也大 多数是文化批判者,或以文化批判者的立场发表他们对 于文学的议论。他们的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新旧思想 的冲突’,他们是站在反封建的自觉上去攻击封建制度的 形象的作物——旧文艺。”。加监在文学革命之前,“我们还 没有法子谈到新文学应该有怎样的内容。世界的新文艺 还没有踏进中国的大门里,社会上所有的西洋文学作品 不过是林纾翻译的一些l9世纪前期的作品,其中最高的 思想不过是狄更司的几部社会小说;至于代表19世纪后 期的革新思想的作品都是国内人士所不曾梦见。”_21]勰从 这些当事人的阐叙中既可看出新文化对于新文学的促生 作用,同时也可看出当时翻译文学的欠缺和文学内容的 革新还没开始。是《新青年》的一班朋友在当年提倡这种 淡薄平实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颇能引起一班青年 男女向上的热情,“造成一个可以称为‘个人解放’的时 代。” ∞周作人提倡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与西方文 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提倡的属于自由主义文化运动题 中之义的人文主义、个性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鲁迅、郁达 夫都承认是仰仗外国小说而开始创作的,可以看出西方’ 思想对于中国作家新思想的触发,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 是用新的思想和技巧来作对旧文化、旧道德的反思。鲁 迅在30年代曾总结道:“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方面 是由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 l3 响。” 到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Et记》等一系列小说 之后,才可以说,新文化运动真正地酝酿并形成了一股新 文学创作思潮,其背景是西方传人的自由主义的个性解 放、自由独立的思想,而这种自由思想正是“五四”作家反 封建反礼教所需要的文化资源。 民国六七年的时候,还没有纯然文艺性质的社团,可 是“从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到十四年(一九二五),先 致,不需要把自由主义文学与其政治信仰硬扯在一起,反 而会简化自由主义文学在中国的特殊表达方式,它只不 过是对思想自由的一种执着追求,从而忽视了文化重建 与社会结构整体变革的结合,这也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倾向于文化自由主义的特点。 再看按照文学社会学来分,保守主义几乎在“五四” 时期没有什么有力的作品出现。标榜中西融合的学衡派 后成立的文学团体及刊物,不下一百余”。[20 文学社团干0 在理论上似乎确实可以给中国的新文学提供另一条更完 物如雨后春笋似地出现也是文化领域文学思想自由开放 备更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但因缺乏创作实绩,无力抗衡 的一种表现。此时期的文学社团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和创 新文学彻底地反传统的姿态,而使中国文学无疑在20世 造社,“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虽文学主张不 纪少了一条另外探索文学之路的可能。李何林先生早就 同,但是在反封建反传统争取人的锯放和独立上是一致 看出学衡派的古典主义性质,他把它当作“旧势力的最后 的。如果按照文学社会学来分,“五四”时期的文学有民 挣扎”:“总观‘学衡派’无论对于中国文学或西洋文学的 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等;按照文学 主张,大有‘古典主义’者的口吻,其站在守旧的立场,反 文化学来说,有保守主义文学、激进主义文学(民主主义 对此次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也很有点‘古典主义’ 的气息;可惜因为只是代表旧势力的最后挣扎,未能像西 洋似的形成一种‘古典主义’的文艺思潮,而且没有什么 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按照文学的创作 手法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民主主义文 学在“五四”时期主要表现为为现实人生而艺术,社会主 义文学还只是初露端倪,“五四”文学虽如鲁迅所说有 “遵命文学”的意味,不过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 作品。否则‘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的内容,将是 ‘古典主义’的‘学衡派’,‘浪漫主义’的创造社,‘自然主 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 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 “人的文学”可以笼 括五四时期大部分创作团体的特征。人的文学重在个性 解放独立,这是“五四”文学的一个大潮流,表现在反抗传 义写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的排列下去。” j 学界一般都倾向于把“现代评论派”视为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的正式发端。①如果按照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 分化来看自由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应是在分化之后 被人意识到的,但没被人意识到,并不表示它的不存在。 统上,而这种反抗也构成了自由本身的意义。任何秩序 一旦成为定规,都会禁梏人,只有自由的思想会让人处于 不被同化的反抗的地位,在这一层意义来说,“五四”的自 由主义文学就是反抗传统追求新生的文学。论者一般把 民主主义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革命文学并列,早期民主 特别是对处于转型期几乎是被笼罩在功利和政治之下的 20世纪中国文学来说,处于自由主义形态的文学可以说 与自由主义文化思潮虽然是一种滞后却是同质同构,此 涨彼涨,此消彼消的关系。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 民国初期,自由主义因晚清民初强国救亡的重任更多地 是作为一种文化思想理念来直接传播的;而自由主义因 为转换融入文学的过程要慢一些,所以自由主义文学思 潮的兴起应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地反传统道德文 主义文学应该可以纳入自由主义文学系列。在早期的老 舍、曹禺作品中很少看到图解革命和政治的意味,与解放 后的秉承政治意志的创作不可同日可语。李长之称老舍 和曹禺为“带有进步性的自由主义者”。对于自由主义文 提倡人的个性独立解放之后。 学的判断应从作家的文学观和作品表现出的风貌来判 化、《新青年》后期的分化同时还可看作西方两种自由主 定,特别是不能根据作家以后的创作方向改变而把作家 的前后期创作混为一谈。每个作家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 同的文学观,自由主义文学在其发展的阶段过程中表现 的形态也可能不同,不能笼统概定。此外自由主义作家 义传统的不同发展。唐德刚认为“五四”以后已经不是应 否西化的问题,而是如何西化和选择何种西化的问题。 并将新文,ftN动前后的现代化运动,归结为从“启蒙”到 从“西化”到“分裂的西化”的过程。中国政治 与其政治信仰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自由主义作家在政 “后启蒙”、治上并不一定反共产党。像胡适,“第三种人”、“自由 文化传统与德国及欧陆政治文化传统的亲和性,以及与 人”胡秋原、苏汶,西南联大诗人群等并没有明确的反共 英美政治文化传统的紧张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主潮最 产党的言论。从这里可看出政治信仰与文学观的不一 终战胜了最初传播的自由主义主潮而成为中国文化重建 的新思想资源。西方自由主义源于希腊罗马“法律下的 个性主义的人性论。自由主义文学因为自由主义知识分 自由”和犹太一基督教“二元社会观”的政治传统,传统 子的独立人格更多地是对于人类、个人、历史文化和现实 中国则是道德化的政治和政治化的道德不分,与西方政 生活的批判和反思,而赋予文学文化和美学的价值。真 治传统截然不同。这样,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演变 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应是出现在“五四”时期,让自由 也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而自由主义文学是因为20世 主义文学显示其坚持品质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自 纪革命文学的兴起和成为主流而作为一种互补的文学思 由主义文学,同时也表征着自由主义文学在20世纪30 潮对应存在并赋予自由主义文学这个称谓的。早期新文 年代从中心到边缘的移动趋向。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本身 化运动的个人主义思潮以英美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为主 包含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文学观而显示其复杂性。如果 流。像陈独秀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来源就比较复杂,其从 按创作的自由来说,“五四”的芜杂和多声部的合唱表示 《新青年》自由主义群体的分化与其信奉卢梭的自由主义 着新文学是以西方传人的自由理念作为新文学反传统追 民主政治理论是紧密相关的。罗素早就看到了卢梭的 求个性解放的基础,而兴起的一股以个性主义为主导的 “民意”、“公意”的民主政治理论在实际上的最初收获是 文学思潮。这股思潮以西方的自由主义为主导意识形 罗伯斯庇尔的执政,“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 态,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梁实秋 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 从以上可看出,作为自由 却是将传统的人文精神作为新文学合法性的基础。在20 主义传统之一的法国和欧陆传统与社会主义政治革命之 世纪初期,几乎找不到完全的反西方文明者,即使是被称 间的关系。胡适的欧美自由主义观和陈独秀、李大钊从 为保守主义的学衡派也只是反新文化运动的完全拒斥古 早期的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的转变同时也可看 文和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取向。他们主张回到西方和中国 作西方两种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的必然发展分化。一种 文明的源头去寻找当代文明要义,以此构建被现代西方 是走向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包括多种名目的社会主 沦落的健康的文明来反对西方的现代化带来的人的异化 义;一种是英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一种的自由主义 和自我的失落。梁实秋和学衡派诸君都是新人文主义的 的社会主义主张又有着互渗互通的关系。 信仰者,可见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文 (二)继承与超越 化文学的观念是相通的,只是倾向的程度不同而已。 自由主义文学在对自由主义文化的继承中又同时不 自由主义与中国本土结合产生的“五四”时期的中国 局限于自由主义和对自由主义起着否定作用,表现为民 自由主义文学又可称为自由启蒙文学。张光芒总结了近 族主义的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两种思想倾 代启蒙文学的基本形态:强烈的主体意识,“文明批评”的 向。虽“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追求自由的总的方向上 思想意向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范式。 这三点与自由主义 是一致的,却脱不了对国家民族的救世关怀。如早期郁 意识形态导向下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是同质同构的。西方 达夫的《沉沦》、《茫茫夜》等作品的颓丧困顿中仍有着弱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以人为主要目的,在这些运动 国子民的哀嚎,晚期郁达夫的作品《薄奠》、《迟桂花》、 之后,自由主义渐渐成为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在文化上就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已有着与普通劳动者沟通、寻求理 表现为追求人的独立自主和个性解放。“实际上,中国启 解的社会主义倾向。上文已讲过,影响现代中国的西方 蒙的深层动力正是‘救亡’,与欧洲人文主义式启蒙相比, 文化思潮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形成 中国启蒙毋宁说是一种落后民族寻求富强之道的‘救亡 的西方自由人文主义思潮;一种是l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 型启蒙’。”_lB]聊启蒙救亡和自由在“五四”时期是同一的 的西方反现代性的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西 关系,追求个人的解放和自由与国家的自由并没形成一 方反资本主义思潮),也即是反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 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是在“五卅”运动民族主义热 来理性、技术对自然人性的权威剥夺。这同样表现在“五 潮兴起之后,才被构成・种个人与群体、国家的矛盾。同 四”文学的创作主题中,为人生的文学与为艺术的文学表 时,“五四”自由主义文学既可看作是自由启蒙文学,在文 现的都是与传统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决裂,寻找新的有个 学功能的分化中又表现出独立于启蒙的一面,文学的审 性自由的生命,是为“人”的文学。而鲁迅提出的立人的 美功能始终成为自由主义作家在救亡、启蒙压倒审美的 主张,列政治的否定,表明了尼采、施蒂纳的唯一独立自 时代的最高要求。 在的个体对鲁迅的影响,也是鲁迅对他另一面信仰的理 “五四”时期,西欧两世纪所经过了的文学上的种种 性、进化、进步以及人道主义的普遍同情、平等的疑虑和 动向虽在中国都很匆促地过了一遍,但是“五四”文学界 思考。相对于左翼文学的宣传工具作用,后来的延安整 对各种文学思潮却是有选择性的引进和介绍。陈独秀、 风对于小资产阶级自由意识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 茅盾等对自然主义文学(现实主义)的着力介绍表明了中 知识分子个人自由意识的批判。1942年,毛泽东在《在 国现代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关注。“五四”时期的文学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认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创作更多地是与中国纷纭的现实紧密相连的,而很少有 所鼓吹的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即 充满幻想的、心理体验式的作品,这种现象直到3O年代 15 出现施蛰存等的新感觉派小说才有所改变。在“五四”初 由主义美学被压抑的战争和救亡时代 “五四”文学虽是 期,不管是鲁迅的自剖反省还是创造社的自我表现,都没 重在启蒙,但鲁迅对自我的个体性审视和自剖,反向追求 有离开“国民”或者是国家之下的独立个体的民族主义情 “我”在历史文化现实中的处境,这种思考已接近克尔凯 结。这种中国文学的完全现实化品格同样体现着中国文 郭尔对于人在独立状态之下的个体的反思。这种对现代 化与政治、思想联为一体的思路。一般人们倾向于以道 性的反思除了表现在鲁迅的作品中,还出现在早期的刨 德、思想去解决文学中的问题,导致文学在思想、道德传 达中的简约化,文学审美功能的退向边缘,实际上,也就 是传统载道功能的延续。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载道与审 美并不是对立的关系,“道”与“美”是文学关于历史和审 美的辨证关系。当各种外来思潮涌向中国时,“五四”的 造社描写心理潜意识的郭沫若、郁达夫等的作品中。此 外一些受外国文化影响较深的社团,也一直在坚持着对 于现代意识的追求。如浅草——沉钟社的“沉钟”意象所 具有的现代性的纯粹美学的意味,它们的刊物“向外,在 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现心灵 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 们”。 而它们摄取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 文坛还是混乱的。各种主义竞相登台,在这些主义的背 后,有一种总体的主义,就是对于 体解放自由独立的追 求和对自由思想自由发言的渴望。不管是保守主义(在 汁”, 是王尔德、尼采、波特粟尔、安特莱夫们所安排 中国主要表现为文化保守主义),述是激进主义,都坚持 的。而这些名字都是崇尚唯美的名字。早期“创造社”也 着对于思想自由、多元开放的信念。f‘五四”的自由主义 文学思潮是没经过修正的原汁原味的对西方外来的自由 民主观念的一种直觉的反应和向往追求,“五四”文坛也 一声称:“我们的主义,我们的思想,并不相同,也并不强求 相同。……我们所同的,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 于文艺的活动罢了o"[10]4稍后的“莽原社”和“狂飚社”是 以深受尼采的超人思想影响以对人的更深一层息索开始 ‘ 前文已谈到中国自由主义的传播和表现形态主要以 文化自由主义为主,也以文化自由主义成效最大。文化 自由主义和自由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自 因之显现出各种思想倾向下的多元繁复、杂乱而成为中 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有两个同步态达到最饱和的时期, “一国现代文学多种文学思潮的源头。陈思和先生认为20 对文学的旅程的。 个是‘五四’新文学初期,另一个是社会主义的新时 期。” 只有开放、多元的思想才能产生多重的文化和文 学,“五四”的自由文化和文学仍然可以给今天我们怎么 由主义对文学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内容上的反封建求解放 独立以外,还在另一方面表现为自由主义文学对自由主 建设转型期的文学一些启示。“从思想史的方面看,可以 说,五四精神的沦亡也就是个人主义的沦亡。” 与革命文学的政治性功能不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文学虽然也承认政治是文学表现的一个方面;可能是因 义的否定、超越。现实主义在“五四”时期可以说是一种 自由主义中国化的文学表现形式,后期创造社的左倾也 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文以载道”、关注现实对自由主义文 学理念的一种相对否定。鲁迅在谈到《新潮》上的文学创 作时说,“这时的作者们,没有一个以为小说是脱俗的文 ‘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虽然也没有 为对革命文学反拔过头的原因,他们却相对地远离政治, 好像对纷纭的社会现实不屑于去关心,更多地是把自己 有更广阔的社会场景和对现时历史脉搏的把握。不管是 革命文学的被政治功利所拘,还是自由主义文学的疏离 政治,都没有实现文学对政治、文化、现实的“穿越”①。 关在自我内心的象牙之塔里。这影响了自由主义文学拥 学,除了为艺术之外,一无所为的。他们每作一篇,都是 设定终极的目标。”_2B_ 自由主义既成为中国作家内心追 求自由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又成为他们急于在文学中向 以,自由主义对于“五四”中国作家来说成为了他们或控 自由主义美学尊重的也是个性和独创性,而不是如无产 社会发言表达自己社会思想的一种文学审美障碍。所、阶级意识指导下的革命文学概念化图解的千人一面,在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工具论里已包含着个性意识的 隐没。在个性解放的“五四”创作中,鲁迅的小说《伤 诉、或揭露、或反抗的武器,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文学是属 于自由主义文学之列。因为他们并不要听某一政治的安 也无人安排要求他们去写什么。2O世纪“社会”这个 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已在反思入的自由独立是 排,否能靠单独的个性解放就能解决。显然,“五四”的个性 名词既让很多个体把自我融入集体,同时也使中国的自 解放,也就是电国自由主义的靠思想文化解决根本问题 联,也正是前期思考困惑的结果。个性解放对于当时积 由主义更多地表现在文学文化领域而显现着中国文学特 越。 的方式面临着中国现实的最大挑战。鲁迅后期的加入左 别是自由主义文学特有的对于西方自由的继承和否定超 贫积弱的中国人民还是一个更深层更遥远的问题。在自 ①盟代学者昊炫.曾 ̄挺T-出-“否定主义美学”概念,谈到了文学对政治文化的穿越,也即是不受政治文化所限。:穿越’:这个雄令是 炫的 创,爸重在r经---历-并超越,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越,也不是迷失在政治烟云、文化奇俗的历史叙述之中,“穿越”最好地表姿了章 视个体、旌创的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而吴炫的美学也是对整个20世纪文学创作普遍缺乏个体性和独创性的反思,应该说是当代 最具有反思性、指导性的美学理论之一。 16 了自己的精神形象。中国文学从来没有像‘五四’时期这 三 自由主义思潮与“五四”新文学 样真实过,简直真实到了天真的程度。中国文学从来没 (一)自由主义思潮与“五四”“人的文学”的产生 有像‘五四’时期这样坦白过,有些作者简直坦白到了 “五四”时期,很少有知识分子不受到西方自由主义 ‘精赤裸裸’的程度。” 列真实和坦白是需要时代的自由 文化影响的。“五四运动前后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气势、 氛围的,只有精神的自由舒张才能保证个体的感觉和体 规模和深度方面远远超过了维新时期,影响也更为深远。 验的真实发挥。 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使自由主义成为 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是在西潮东卷之时,是在林纾 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心价值观。它深刻地影响了文学 的翻译之后,此时敝言虽然还是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艺术,使‘五四’及20世纪2O年代的文坛形成了人道主 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已出现西方文学的’自由气息。《新青 义和个性主义的主潮。”_29_““五四”研究专家周策纵先生 年》和《新潮》在由起初的思想革命进入文学革命的历史 认为“‘五四’时期对于个人和独立判断的价值确实比以 转折中起过很大的作用,从《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1917 往任何时候都重视”, J‘‘五四另一个意义,是在那四五 年2月)刊载胡适的八首白话诗,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 年左右思想界的自由发展。在不同的思想之中,当然会 的《狂人日记》以及此后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 有某种冲突,但在那个时期内,那些提倡新思想的人,没 的出现,特别是鲁迅小说, 无论是从“表现的深切”还是 有实际的政治和军事的权利,他们不能干涉别 ,所以虽 “格式的特别”与近代文学相比都有着不一样的面貌。因 然大家都讲自己的东西,但没有人拼命地攻击别人,这也 “五四”激烈的反传统策略,是在整体上以现代意识取代 了封建意识,使文学的思想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再加上 是五四的基本精神。不同的思想可以自由发展,这点在 中国历史上只有战国时代可以比较。”_3IJ“五四”作家虽 语言、文体和现代思维、意境的改变;就像张定璜所说: 接受的文学理论资源各不相同,但是在创作实践中都普 “《双枰记》等载在《甲寅》上是一九一四绎的事情,《新青 遍感受着自由人文主义的气息。而代表着自由主义要义 年》发表《狂人日记》在一九-/\年,中间不过四年的光 的人文主义和个性主义分别在“五四”两大文学社团文学 阴,然而他们彼此去多么远 两种的语言,两样的感情, 研究会和创造社以及其它的诸多社团中有着鲜明的体 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双枰记》《绛纱记》和《焚剑记》里 面我们保存着我们最后的旧体的作风,最后的文言小说, 现。特别是创作中的个性主义在“五四”文学中表现突 最后的才子佳人的幻影,最后的浪漫的情波,最后的中国 出,曾形成个性主义文学思潮。换句话说,个性主义文学 人祖先传来的人生观。读了他们再读《狂人日记》时,我 思潮也即是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因为自由主义在文化层 们就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目的炎 面是普适性的,它并不具有政治、经济自由主义的特殊含 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_3 现代白话文的出 义。 现和西方文学的译介传播使中国文学从近代走上了现代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重大方面是‘新文学 的出 之路,这两种现代文学成立的基础都是得自于西方语言、 现。” 新文学最大的成果是人的发现和文的自觉。 文学的灵感。就像鲁迅所说,他的写小说,“大约所仰仗 人的文学包括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两个方面。个性主义 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 倾向于以个体为本位,在文学中追求个体的创造性和性 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1“没有冲破一切传统 灵的抒发。个性主义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人道主义包括 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_3 ]2 。 个人中心主义与人人平等主义,更倾向于同情、博爱、平 在当时,西方文学、俄苏、日本及东欧弱小国家的文学几 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同时也以个性的解放为标志。可 乎还没有自由主义文学这个称呼,也就是还没比较中产 以说,“五四”文学是“人的文学”,但并不表示“五四”文 生的自由主义文学,而夕 国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又是在 学只有人的文学,人的文学既可看作“五四”文学的主潮, 资本丰义的主导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文化下产生的文学。 又可看作“五四”现代文学的一个总的背景。从这个意义 受其影响 “五四”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的译介传播和传 上来说,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冲击触发产生的“五四”文学, 统文学影响的交织,使 五四”文学既表现出与传统文学 它的最本质的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方面就是个性的解放。 的分别 同时也在西方和传统的影响下呈现着多元复杂 “新文化运动首倡之初,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们最注重的可 的风貌。 |、 、 、 。‘ I 、 ‘ 以说便是个性主义思想。” 3 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 。 刘川鄂认为入道主必是“五四”文学的主要潮流,人 对个性主义的提倡到新文化运动同人的文学创作无不是 道主义的平民主义和个人主义将“五四”文学通向两条途 以个性解放为主题。郭沫若在回忆创造社时用一句话归 径:一条是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一条是自由主义。_29] 。换 总,“便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表现。” 刘纳先生认为: 一个角度想,“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不管其中蕴含多种 “比起辛亥革命时期的那一代作者来,‘五四’作者袒露 现实和历史豹思想成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五四” 出的是更深层次的、更丰富的‘自己’,他们更真实地塑造 文学是真正体现个体解放、思想自由的文学,是自由主义 ’ 17 文学创作的早期。其不同于以往只是认为“五四”文学有 (二)“人的文学”: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早期形 自由主义文学成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五 态 四”的主导意识形态是与传统不同的西方自由主义,且成 本文根据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兴起、发生、发展的 为“五四”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中心价值观;其二,从文 过程以及每个阶段自由主义文学表现出的主要话语特 学本体论意义上来说,“五四”文学不是因为与革命文学 征,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暂分四期①:一、晚清至民 出现时的对立互补而突显的,是对于作家在“五四”时期 初的自由主义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萌芽期(1898— 创作的精神自由状态和对文学的审美追求而言的;其三, 1915);二、“五四”时期的自由主义文学(1915--1925), 相对于整个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革命文学来说,“五四” 是自由主义文学创作的初始期,也是高潮期;三、自由主 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划分同样也可从与整个20世纪革 义文学创作的发展时期(1925—1937),是在与革命文学 命文学的对立互补方面去理解。“五四”出现的现实主 的对立中分化而出;四、自由主义文学创作的成熟期 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要么是着重于人生现实,要么是 (1937—1949)。 着重于自我表现,包括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从这三种文 “五四”“人的文学”大致经历了从反传统的伦理道 学潮流中看三种思潮的内在本质,都是关乎人的解放和 德到人的觉醒再到人的彷徨失落这三个过程,“从思想上 独立自由以及对人的内在本质的探讨的。 看,‘五四’的建设就是‘人的发现’和‘个性的解 旷新年在《1928:革命文学》中称“‘新月派’是新文 放…, 9_“在自我和社会的这个人文主义系统中,(2O世 化运动的正统派”。 革命文学实质上是对“五四”文学 纪)20年代初期的绝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都格外偏爱前 的一次反叛,并且在文学观和创作方法上是与“五四”不 者,也就是自我。”[3 将“人的文学”定义为中国现代自 同类的无产阶级主导意识形态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 由主义文学的早期形态并不是想简化“五四”文学的多重 法。“五四”文学在整体上与稍后兴起的革命文学无论在 意蕴和各种思潮流派存在蕴藏的复杂性,只是想对个性 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而相对突出分 解放思潮引导下的“五四”文学作一个总体的性质概括。 化的自由主义文学倒更像是“五四”文学的余脉。“五 这是勿庸置疑的,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让中国废除了封 四”之后的左翼革命文学又有反“五四”和继承“五四”两 建制度,也让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在西方的 大文化观与文学观的对抗。继承“五四”文学传统的胡风 主导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中国自由主义的现 希图融合革命文学的思想和“五四”文学的自由审美本 质,注定在现实中是走不通的;反思“五四”文学的瞿秋白 代文学。多种文学史都将“五四”文学归之于“人的文 对“五四”文学的自由主义、平民主义特色没有起到大众 学”,既可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当作“五四”“人的文学” 化的教育作用又不甚满意。虽都同出于革命阵营,对“五 之一脉,也可说“五四”“人的文学”即是以人为本、崇尚 四”文学的见解却不同,可见“五四”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个性的自由主义文学。 和复杂性。 对新文学作出理论探讨和一定的前瞻性眺望的是周 胡适等自由主义者并不认为自由主义是某一个阶级 作人的“人的文学”概念的提出: 的专利品,而是人的本质的追求。所以,对自由主义的追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 求在中国近现代更多地表现为中国知识分子用文化思想 句,是“人的文学”。……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 来改造社会现实的一厢情愿。但这又不是痴人说梦似的 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 呓语,毕竟文化思想和政治谁先行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 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 见智的问题。中国的历史事实已表明自由主义在近现代 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 中国的无根状态,不管怎样,对自由主义的追求毕竟已成 的。…・・・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 为国人对于自由的一种追求和梦想并见之于薪火相传的 肉二重的生活。……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 代代努力中。胡适的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他的自由思想的 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 直接阐释,在这方面来说,胡适无疑又承继了近代文学教 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诲的功能,对文学的审美的一面并无足够的重视。从这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 也可看出,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和出现,是相对于政治势 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力和文化思想的不同来划分的,越是面临着政治自由主 周作入“人的文学”主要是从“从动物”进化的和从 义和文化自由主义的危机,文学界的自由主义反而会突 动物“进化”的两方面来定义,这两方面看似很平常,却是 显而出,自由主义文艺的概念反而更加清晰。 道出了“人的文学”的真义。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 ①王毅先生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学运动初期(“五四”前后)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文 学思湖;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束30年代初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以京派为代表的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的阶段性尾声。参见王毅:《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 18 的概念着重于人的本质属性,灵与肉的合一来看人的文 学。一是“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该完全 满足”。正视人的七情六欲,不回避对人的精神感情空间 的深层挖掘。鲁迅、周作人对郁达夫的小说个体欲望表 抗。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个性表现在魏晋时以玄学为基 础,在明末时是以心学为主干,“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 是以西方传人的人本主义个性主义为核心,这是西方上 升时期自由主义的主导哲学。此一时期西方几百年的哲 学文学思潮一齐涌人中国,特别是l8、19世纪西方资本 主义上升时期的作品更是为救国图存处于蝉蜕时期 心 现和对《蕙的风》的自然恋情的肯定让新文学走上一条健 康的人性道路。同时,周作人又提出除了个体一己之外 的“人道主义:’,但这种人道主义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主 重视个体(每一棵树木)对于整个森林好坏的先在性。从 图强向上的近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界所衷爱;同时也有西 作品为主。所以在此一时期文学中,对人的发现挖掘还 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虽是记录研究“人生诸问题”,却更 方20世纪文化和文学的传人,但是以l8、19世纪的文学 这里可以看出周作人是怎么处理个人本位与社会集体的 关系的。从广义上说,道德等同于人道主义。虽然从思 想上考察道德有多个源头,但是其最根本的核心要素是 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关注。这使周作人的人道主义既包含 着博爱、平等、同情弱者的集体主义意味,又使人道主义 的概念并没舍弃个人本位以及对个性主义的要求。此 外,周作人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平民文学实际上 也就是“人的文学”的补充,平民文学是与贵族文学相对 的,更加突出了平民文学“对‘人’的平等生存权利和道 德精神的理想性确认”_4 。周作人“人的文学”即是个性 主义与人道主义结合的文学。人道主义着重于人的社会 意义,个性更着重于人自身的意义。20世纪之交梁启超 式的启蒙运动已表现出对自由主义文化的向往,但在文 学传达思想文化上还是承继着传统的载道文学观。王国 维的超功利美学因中国特定的现实背景终被梁启超的新 民文学所压倒。“五四”新文化运动因为与传统文化的尖 锐对立要求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无论是文字还是文体思想 的解放,这种对解放的要求首先来自对于人自身的独立 自主的要求。正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文化和文学使新文学 突破了传统的手法和思想,产生了以鲁迅为首的一代新 文学巨将。鲁迅曾说:“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 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 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4 从鲁 迅把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对立,可以看出鲁迅理解的 人道主义还是带着中国传统人道主义的色彩。可以说, 后来革命文学中的舍个人为大家的民族集体主义情结与 “五四”文学中被误读的周作人的人道主义又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中国自由主义文化运动在文学中表现为人的两层意 义上的解放。一是道德伦理的解放,属于较低一层的解 放,也就是林毓生所指的中国自由主义运动“仍然停留在 要求解放的层次”H ,倾向于周作人所论的灵肉一致的 肉的一面也即是生活的世俗的一面;再就是个性的解放, 也即是人的心智自由和天赋才能的发挥,倾向于更高一 层的心灵自由、个性飞扬的一面。个性解放在“五四”文 学研究会和鲁迅为人生的文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封建文化 和礼教的揭露和鞭挞,在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中主要表 现为自我个性的张扬以及对封建礼教束缚人性的挣脱反 重在解放的层次和对个性的伸张,对于西方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对自由主义理性的反思还没成为一种提升到文 学创作上来的主动要求。随着《新青年》、《新潮》上新文 学创作的出现,中国出现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艺 术”和创造社的“为艺术的艺术”,但都不是纯粹的审美 的艺术,都包含着现实人生的况味。鲁迅于1908年在 《文化偏至论》里考察了世界文明,“欧美之强,莫不以是 炫天下者,则根柢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 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 性而张精神。”[3’ ’鲁迅在本文中提出了人和个性,一 个是对人的重视,也就是人本主义思想,另一个就是对个 性的重视。后来在《新青年》随感录里,鲁迅提出反对 “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而提倡更具有天才、狂气的“个 人的自大”,因为“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 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37 3u。鲁迅对张扬的 个性的呼唤正是对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资产阶级自由主 义崇尚个性的风尚的发扬。李大钊曾说:“我们现在所要 求的,是个性解放自由的我,和一个人人相爱的世界。介 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国家、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阻碍,生 活的烦累,应该逐步废除。” 从这可看出“五四”时个性 解放思潮的汹涌之势。人的解放个性的独立成为国人摆 脱封建奴役的必然的武器,在一个全体国民还不知自由 为何物的时候,不可能存在对于自由的反思,大家只要求 完全的自由,一股脑地接受西方而中国所没有的自由观 念。等到“五卅”运动之后,个人的自由更多地表现为民 族的自由,文学中的个性主义逐渐被群体观念所取代。 “五四”时期,自由主义对于人文主义和个性主义的 张扬与中国摆脱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束缚的要求是一致 的,自由主义对于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要求正好成为 “五四”知识分子反封建反礼教的有力武器。对一种规律 的反抗必得用另一种理论来反抗,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 在近代和“五四”时期主要选择的是在西方占主导意识形 态的自由主义,这也是顺理成章之事。此时西方对自由 主义的反思还没真正开始成为一种潮流;再加上中国正 处在对现代化工业的渴求时期,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 自由主义理论的引进无疑是他们强国新民自我解放的要 求选择的结果。蔡元培认为在辛亥革命时期,“当时思想 言论的自由,几达极点。” 近代严复、梁启超以及留学 19 欧美的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使自由主义成为 近代及“五四”时期大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导价值观,自由 自戊戌变法以后一直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力图改变几千年 封建纲常礼教的武器。此时,自由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 主义的思潮在近代和“五四”时期作为一种主导意识形态 摄作用。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杜亚泉、早期是自由 中已有很深的基础。同时,“五四”时期各种主义的频繁 四”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最开放自由的时期,这 无论是对保守主义、刚刚萌芽的社会主义都具有一种统 登台转换也是自由主义多元包容思想的一种表现。“五 主义者后来走向保守主义的梁启超从另一意义上(在对 让“五四”本身具有一种个体性的独创意味,从而带来其 公民自由、社会自由的追求上)都曾经被人称之为自由主 丰富复杂的多重意蕴和无穷阐释的创造力。这样看起来 义者;自一开始就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自己独特 似乎有简化之嫌,却有益于重新审视在自由主义思潮主 理解的学衡派未尝不是崇尚西方民主自由的。后来信奉 导下的“五四”文化、文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李大钊 现实使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奉,让个 我们也应看到新文学对人的本质的探索深度是不够的, 学虽是“人的文学”,却离人的精神空间的繁复和深邃还 在早期都是崇尚西方自由主义的,只是后来中国的社会 对“人的文学”理论深入挖掘的也是少之又少,造成新文 人的自由让位于民族国家的自由。所以说,在各种主义 很遥远,对人所向往的自然安宁和在异化状态下失去对 “你方唱罢我登台”的“五四”时期,自由主义对于中国的 现实的否定都缺少深入的探讨和表现。这是新文学的局 现代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主导思想。近代对自由主义的 限,也是人的文学的局限。 传播在中国已有过政治自由主义的尝试,文化自由主义 参考文献: [1][英]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罗隆基致胡适信(1931年5月5日)[M]∥胡适来往书信选 (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64. [3]余虹.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现代性冲突与阶段性特征[C]//杨春时,俞兆平.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005:258. [4]史铁儿(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J].文学,1932,I(1). [5]袁国兴.1898——1948中国文学场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33. [6]《现代评论》启事[J].现代评论,1924,1(1). [7]敬告读者[J].新月月刊,1929,2(6—7). [8]《独立评论》发刊词[J].独立评r论,1932(1). [9]汪晖.汪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2 [10]郑伯奇.小说三集・导言[C]//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11]陈独秀.渚兰西人与近世文明[J],青年杂志,1915,1(1). [12]胡适.新文化运动和国民党[M]//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 [13]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4]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c]∥饶宏兢,吴宏聪,等.创造社资料(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169.创造月刊,1928,1(9). [15]张诵圣.文学场域的变迁[M].台北: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16. [16]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M]∥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59. [17]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61. [18]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19]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3. [20]茅盾.小说一集・导言[c]//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21]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c]//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22]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 [23]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62. [2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25・ [25]张光芒.20世纪初中国启蒙文学思潮发生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26]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24. 20 [27]林贤治.也谈五四、鲁迅与胡适——给李慎之先生的信[c]∥谢泳.胡适还是鲁迅.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38. [28]鲁迅.小说二集・导言[c]∥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29]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30]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492. [31]萧延中,朱艺.启蒙的价值和局限——台湾学者论五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 [32]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1部)[M].章建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3]朱寿桐.创造社[c]∥贾植芳.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ll2. [34]郭沫若.创造社的自我批判[c]∥黄人影.创造社论.上海:光华书局,1932:75. [35]刘纳.论“五四”新文学[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249. [36]张定璜.鲁迅先生[J].现代评论,1925,1(7—8). [37]鲁迅.论睁了眼看[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8]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79. [39]茅盾.“五四”的精神[M]∥茅盾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43. [40]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5(6). [41]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342. [42]鲁迅.两地书-二四[M]∥鲁迅全集:第l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9. [43l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80. [44]李大钊.我与世界[J].每周评论,1919—07—07. [45]蔡元培.建设理论集・总序[c]∥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8. (责任编辑:毕光明) The View on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Literature HU Mei—xian (School ofLiberal Arts,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modem Chinese liberalism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two great literary theorie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in the 20th century.In addition to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odern liberalism literature”,this paper attempts to categorize modeITl Chinese liberalism titera— ture into two types一0ne of a narrow sense and the other of a broad sense.Meanwhile,a summary iS mad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liberalism and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modem Chinese liberalism literature in terms of homogeneous relations and of transcendence beyond inheritance.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liberlaism literature;h0mogeneousness;transcendence beyond inherit- ance;the primeval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