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龚自珍的文学思想

来源:易榕旅网


龚自珍的文学思想 :

尊心说:强调在文学创作中尊重作家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力、判断力。 (龚自珍崇尚心力,提倡心察;尊心说真实反映出嘉道之际士人阶层自作主宰、激情四溢的精神风貌。)

尊情说: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短言自序]:情无住无寄、无境而有境、有指而无指、无哀乐而有哀乐的存在 方式,使之为尊。)

尊自然说:追求心力、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发挥、自由表达。(“诗与人一”“文毕所欲言而去”在[病梅馆记]更完整,更可触摸)

“三尊说”的核心是自作主宰。(三尊说在鸦片战争前夕的思想界,闪耀着启蒙思想的光辉。)

剑气箫心”:嘉道之际一代士人的人格理想;“剑气箫心”:一代士人的经世抱负和不遇情怀;“剑气箫心”:一代士人的审美追求(意象是一种人格期待,一种行为选择;一种诗美追求。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嘉道士人自作主宰、担荷天下风气的形成。)“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剑气与箫心是诗人思想感情飞扬的双翼

“剑气箫心”龚诗魂:独立不移的人格理想;不屈不挠的救世意志;亦狂亦怨的审美追求;嘉道之际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自我设计、自我期待、自我完善过程中的种种追求

龚自珍的诗歌创作

夜坐(之一):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秋心三首(之一):v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v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v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v斗大明星烂无数,長天一月坠林梢。

咏 史:v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剑气箫心v剑气箫心是龚自珍编年诗的第三个思想情感的原点。

v我生受之天,哀乐恒过人 。v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 v“剑”与“箫”

v“风雷”与“落花”v“童心”与“母爱” 剑气如虹,表现了诗人弘毅自信、狂放任侠的一面;箫心低回,表现了诗人悱恻缠绵、幽想奇悟的一面

v1839年v《己亥杂诗》 v315首v七言绝句

v浩荡离愁白日斜,v吟鞭东指即天涯。v落红不是无情物,v化作春泥更护花。v(第五首)

v河汾房杜有人疑,v名位千秋处士卑。一事平生无齮龁,v但开风气不为师。(第一零四首)

v九州生气恃风雷,v万马齐喑究可哀。v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第一二五首)、

曾国藩(中兴名主)对桐城派的两大改造意向v一、补救桐城派文内容空疏之病,将其引导到关心经世要务,摭谈当代掌故,虚实相济,体用兼顾的路径上来。二、针对桐城派文规模狭小、气势孱弱的缺点,提出广开门径,转益经史百家,作雄奇瑰玮、气象光明之文(强化古文参与社会现实的功能)【客观上体现了鸦片战争后的文学功能调适与风格转换的一种趋势,也体现了他个人对古文辞审美价值的理解和选择】

扩姚氏而大之,并功德言于一途:v规模狭小而又禁忌繁多,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v扩大取范路径,熟读杨雄、韩愈之文,参以汉赋和魏晋文章,打破骈散界限,转益经史百家,作雄奇瑰玮之文。 v别辟“湘乡派”

曾国藩的“四合一”主张v义理v辞章v经济v经济:讲求经国济世的政事之学 v考据 v德行v言语v政事v文学

v姚莹在《惜抱先生与管异之书跋》中言管同(异之)与梅曾亮(伯言)、方东树(植之)、刘开(孟涂)“称姚门四杰”。

v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中则将四杰中的刘开改换为姚莹。

v管同(异之)v梅曾亮(伯言)v方东树(植之)v刘开(孟涂);姚莹(石甫

曾门四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

v湘乡派文代替桐城派文,实际上是以政治家之文取代了文人之文,重在用世而非艺术。

吴汝纶v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之表现:

1、尚醇厚而黜闳肆。2、义理考据,皆于古文文体有妨。v3、重建辞约旨博、清正雅洁之义法。

吴门弟子v范当世、贺涛、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

郑珍的诗论与诗歌创作诗有《巢经巢诗钞》,后人辑有《巢经巢全集》经训第一,文笔第二,歌诗第三,而惟诗为易见才,将恐他日流传转压两端耳。

u读书以养气u作诗贵“有我”u要求独抒己意u不能以诗人为终n生涩奥衍n平易近人

Ø奇者境独辟,杜韩不能羁。亦有平易者,非徒白傅师。(吕廷辉语) 侠义小说《荡寇志》:尊王灭寇;《三侠五义》:致君泽民;《儿女英雄传》

侠义小说类型特征v一.主题模式:归顺皈依(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v二.侠义类型:驯化型英雄(从江湖义气到恋主情结)v三.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

狭邪小说v陈森《品花宝鉴》v魏秀仁《花月痕》v俞达《青楼梦》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鲁迅:作者对于妓家的写法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临末又溢恶。 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梁启超:汗漫录,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路径:“欧西文思”与“俗语文体”

v目标:v文界革命的目标,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情志的文人之文和以经术为本源的述学之文之外,创造出会通中外,融汇古今,兼有“欧西文思”与“俗语文体”,热情奔

放,悲壮淋漓,自由抒写,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

范围:是以报章文体为主的著译之业(v著译之业当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促进国家民族的精神维新为最高责任;

v著译之业当选择从众向俗、化雅为俗、启发蒙昧、导愚觉世的路向,其法度规制与古雅渊懿的述学之文、清正雅洁的作者之文有别;

v著译之业谋篇行文当讲求条理细备、洗练锐达、雄放隽快、慷慨淋漓的文风。) 成果:“新文体”(魔力:一作者对社会变革和公共事物发表言论的思想力量;二来自于作者先知有责、觉后是任的精神力量;三是来自条理清晰、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力量。)v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v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诗界诗界革命的理论倡导:纲领:三长具备:(一要新意境,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v宋、明人善以印度之意境、语句入诗,有三长具备者,如东坡之“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之类,真觉可爱。然此境至今日又已成旧世界。今欲易之,不可不求之于欧洲。欧洲之意境语句,甚繁富而玮异,得之可以陵轹千古,涵盖一切,今尚未有其人也。

诗界革命的理论倡导v“诗界革命”在题材内容上,要求诗歌反映近代社会现实,为维新派的政治斗争服务。 v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方面,提倡通俗化与诗乐合一。

诗界革命:思潮、运动

v进行诗界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v2、以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瞩望于20世纪中国新诗人。 v3、提出“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三长兼备的总纲领,为诗界革命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石。 v4、指出“新派诗”和“新学诗”的优缺点,如进行诗界革命,应注意汲取这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5、表达“将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之诗料”的意愿,为诗界革命的开展提供外来思想营养

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1902年,新小说创刊,梁启超发刊词:《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v一、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口号,并把小说界革命与新民救国、改良群治紧密联系起来。v二、推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v三、将小说种目区分为写实派与理想派两类。四、以薰、浸、刺、提四字概括小说支配人道之力

近世诗界三杰: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

康有为诗歌革新目标:o新世瑰奇异境生,o更搜欧亚造新声。 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蒋智由《卢骚》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取“天道循环,自强不息”之意。每日冠首登载论说一篇,大旨在提倡洋务、鼓吹变法自强思想,开近世评论报章之先河。;《弢园文录外编》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康有为的政论文o《上清帝第二书》即“公车上书”,洋洋万言,痛陈割台之无穷后患,恳请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虽未上达,但经“索稿传钞”,轰传海内外。

清末白话文运动的三个层面²首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²其次,是一场以“普及教育”、“言文一致”为目标的语文改革运动。²第三,带起了一场气势不凡的白话文学潮流。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²“崇白话而废文言”²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

²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报章白话书写的语体特征²第一,清末报章白话的通俗化和口语化特征。²第二,清末民初报章白话的雅化与书面化趋向。²第三,清末民初报章白话的欧化与近代化趋势。

清末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林 清末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²继《官场现形记》之后影响最大的社会谴责小说 ²标志着谴责小说从揭露官场迅速扩大至批判整个社会黑暗现状。 ²九死一生 ·怪现状

文明境界:吴趼人的中国梦²未来“新中国”²乌托邦小说 ²政治色彩与乌托邦色彩都比较鲜明²科技乌托邦政教乌托邦

²首先,“文明境界”是一个科学昌明的现代化科技大国。²其次,“文明境界”是一个武器装备高度现代化的超级军事强国。²再次,“文明境界”是德育普及的君子之国。²第四,“文明境界”实行的是“文明专制”政体。²第五,实现全球人类和平、各民族国家一律平等乃至世界大同的社会政治理想。

同光体:不墨守盛唐,恪守盛唐,以宗宋为主而溯源于韩、杜󰀀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陈衍

同光体的诗学宗趣及派系u1、不墨守盛唐,力破余地。2、诗为写忧之具,体当变风变雅󰀀3、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

󰀀陈衍“三元说”󰀀诗莫盛于三元󰀀三元者,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同光体的理论核心󰀀开元:盛唐󰀀元和:中唐󰀀元祐:北宋;都是值得借鉴的三个诗歌创作的高峰,宋诗和唐诗处于同一个诗歌链条上,将唐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所谓“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

󰀀沈曾植 “三关说”󰀀元祐󰀀元和󰀀元嘉,将学诗途径由宋唐推至六朝。

陈衍诗论家《石遗室诗话》 同光体魁杰陈三立 诗家范当世

²南社(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是一个以民主革命宣传家、文学家为中坚,以反清革命为共同政治目标、以振起国魂、弘扬国粹为主导文化思想的全国性、近代性文学和文化社团。

²南社创始人(三巨头):高旭 陈去病 柳亚子

²鲜明的民族主义革命导向和浓重的遗民情结,是前期南社诗文创作最为突出的主题特征。

鲜明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倾向,是南社诗文的又一重要主题特征。

马君武《寄南社同人]诗学主张: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旧锦新样”:²须从旧锦翻新样,²勿以今魂托古胎。(反对模拟古人,强调创新。诗风被誉为“海内文章新雅颂”)

林纾、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文学史意义:观念转变;语言和语体;叙事模式;影响和哺育了大量现代作家。

v《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刊行与风靡,是翻译界和小说界的大事,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向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文学之窗,极大地提高了域外小说在中国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扩大了泰西文学的影响力。v从语言和文体来看,近代翻译文学大体以文言为主,兼用白话,显示出文白并用,文言渐趋浅易化,白话渐趋欧化的发展趋势。v域外文学的大量输入,向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文学之窗,渐趋动摇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民族文学优越感,促成了文学观念的极大转变,丰富和健全了中国近代文体类型,在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1.以显赫的翻译实绩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初步扭转了中国士人对外国文学的偏见,开了翻译域外小说的风气,丰富和健全了中国近代小说的文体与类型2.以古朴畅达的拟古文体译著小说,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学地位v3.使用较为自由活泼的文言翻译小说,不自觉地促进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 v4.以《巴黎茶花女

遗事》为代表的林译小说所开启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叙事模式对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5.影响和哺育了大批现代作家

翻译标准:信、达、雅 马君武、苏曼殊并称

周氏兄弟的早期文学翻译活动:1909年,周氏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问世,在周氏兄弟个人成长道路上和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均具里程碑意义。《域外小说集》v翻译方式:首译式;文本选择:所选择的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俄国和北欧作家的作品,旨在体现欧洲“近世文潮”,即西方浪漫主义之后的现代文学思潮,显示出将“异域文术新宗”输入中国的显著用意。其所选择的西方现代形态的短篇小说,多属侧重主观表现的抒情化小说,这种缺乏完整情节、绝少故事性可言的现代短篇小说新体式,不仅对晚清中国读者来说是超前的,即便在彼时的西方亦属于先锋形态。;翻译语体:古雅朴讷的文言;读者缺席:在销路上大为失败;但是,是指向未来的,它的问世标志着新一代的翻译家和新一代小说家的出现。

王国维

v《宋元戏曲史》 人间词话 v《红楼梦评论》

超功利的文学独立观、悲剧观:文学以自身为目的,其价值在于“无用之用”,这是文学“自觉”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文学获得“独立之价值”而发达的原因之一。“故欲与生活与痛苦,三者一而已矣”。生活即是欲望即使痛苦,生活的本相即是痛苦是悲剧。

“境界”说:王国维,人间词话,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v所谓“境界”,概指情与景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景真情真,意与境浑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体演变观v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剧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