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 0202109 总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 第4学期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卓越实验班” 大纲执笔人: 韩袁红 大纲审核人: 金生奎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卓越实验班”开设的基础性课程,起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文本的能力,提高对外国文学中经典作品的鉴赏水平,并经一部加深对欧美文学史以及西方文化的理解。本课程重点放在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上。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古代文学
第一章 《荷马史诗》(4学时)
了解史诗产生的文化背景,《荷马史诗》形成的历史过程、史诗内容、风格特点。 《荷马史诗》是欧洲古代文学的经典。它在神话时代向历史时代过度的时期,由口头文学产生而最终定型为书面文本,其中神话与历史交织兼容,反映了古希腊文明原初丰富而强大的世界观、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荷马史诗》从特洛伊战争后众多的史诗中脱颖留传,成为欧洲文学发展的源头,《伊利亚特》的戏剧性结构与《奥德赛》的叙事性特征交相辉映,优雅、精彩的荷马式比喻展开奇异的语言空间,给欧洲文学的发展留下了身后的根基和丰富的空间。
重点:以译林出版社陈中梅译本为文本,结合译者的序言,重点分析两部史诗的结构、叙事以及语言上的特点。
难点:在把握作品文学特征的之后,理解这两部史诗作品中的神话内容和历史内容以及二者的融合,思考其中体现的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本精神。
文本选择:陈中梅译本,花城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罗念生译本,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第二章 《神曲》(3学时)
意大利诗人但丁·阿里盖利被恩格斯誉为“欧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其代表作《神曲》也体现了这样一种两重性。
文本选择:黄国彬注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朱维基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6学时)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的伟大转折,要了解:1、虽名为“文艺”的复兴实际是整个社会思想的巨大进步;2、“复兴”的意义是什么?以复兴之名,行宏扬资本主义文明之实。 重点作家作品: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3学时)
17世纪的欧洲在政治制度上是君主专制的国家体制。强调忠君爱国,在意识形态上兴起的是理发主义思潮,它与自然科学的进步互相推动。但这仅是法、英两个先进的国家的情况,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平衡,落后的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以及东北欧和俄罗斯等国家,还在封建主义统治之下,天主教势力十分强大。
主要内容:1、巴洛克文学及其特征。2、古典主义思潮及其特征。3、古典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作品。重点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文学。 重点作家作品:莫里哀和《伪君子》。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3学时)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全欧洲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部分,启蒙文学兴起。启蒙文学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学的战斗性与批判性,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欧美文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1、英国的启蒙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丹尼尔 笛福与《鲁滨逊飘流记》,约拿旦 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亨利用职权菲尔丁《汤姆 琼斯》。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文学。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以及他们的理性主义小说。卢梭的民主思想及其为浪漫主义开先河的文学作品。博马舍的喜剧德国启蒙文学的先驱:莱辛的戏剧理论与创作。狂飚突进运动。。歌德的文学创作。
重点作家作品:歌德和《浮士德》。 (二)中编 19世纪文学
这是欧美文学取得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的阶段。主要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辈出,名著车载,在世界文学中是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除两大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之外,尚有象征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出取得不俗的成就,并对下一世纪的世界文学有一定影响。 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3学时)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它的兴起与资产阶级有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勃兴有内在的联系。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领域。
主要内容: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德国的“耶拿派”作家以及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拜伦与雪莱。英国“湖畔派”诗人。
重点作家作品: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2学时)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勃兴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的原因。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主要内容:1、法国文学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此消彼长而又互相包容。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梅里美等文学大师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2、英国、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后来居上,一跃而登世界文学的高峰。3、东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催生,代表作家亚当 密茨凯维奇。4、美国文学这一时期以马克 吐温和欧· 亨利为代表。
重点作家作品:司汤达和《红与黑》、巴尔扎克和《高老头》、勃朗特姐妹和《简爱》、《呼啸山庄》、普希金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狄更斯和《双城记》、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三)下编 20世纪文学
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作家的创作。文艺思潮流派名目繁多,大体上划分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派别。 第八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上)(3学时)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延续到20世纪仍不断发展。法国以罗曼 罗兰为代表。英国以肖伯纳、毛姆、劳仑斯为代表,德国以亨利希 曼为代表,美国文学在本世纪获长足发展,主要作家有德莱塞、杰克 伦敦、海明威、斯坦贝克等。
主要内容:1、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多夫》这部10卷本长篇小说饮誉世界文坛。2、德莱塞作为美国杰出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欲望三部曲》。海明威的文学界创作有
明显的反战倾向,代表作是《永别了,武器》,其晚年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海明威的文风有现代气息。3、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弗洛依德心理学影响,擅专性心理描绘,与先铎派文学界不谋而合。
重点作家作品: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多夫》、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3学时)
本章讲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巨大成就,以1917年月10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为起点,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终结。前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界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自己的文学理论和艺术经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命名之前,俄苏文学界的发展。主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三大流派并存。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出现反映20年代国内战争的文学界,3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文学,反映40年代卫国战争的文学以及50年代的战后文学。反映政治与社会生活中黑暗面的非主潮文学。3、解冻文学界,全景式小说和70年代以后的道德主题小说。
重点作家作品:高尔基和《母亲》、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9学时)
现代主义的20世纪非现实主、反现实主义的诸多文学界流派的总称。它们共同的旗帜是反传统,在艺术上锐意求新,大胆探索,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主要文学流派。
重点作家作品:卡夫卡和《变形记》、乔伊斯和《尤利西斯》、萨特和《恶心》、贝克特和《等待戈多》、海勒和《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在讲解作品、因此也要求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名著的阅读上。阅读时应选择较好的译本。译本应该是全译本,不主张读节选本或缩写本。
为了正确、深入领会作品内容应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相关的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
课堂讨论是本课程采用的主要的辅助教学方式。一来可以检查学生对作品阅读的的情况,二来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三来可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参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陈中梅:《神圣的荷马:荷马史诗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陈中梅:《荷马的启示:从命运观到认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陈中梅:《宙斯的天空——<荷马史诗>里的宙斯、雅典娜和阿波罗研究》, 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1年。
4. 《目击者的讲述——论史诗故事的真实来源》、《人物的讲述•像诗人•歌手——论荷马史
诗里的不吁请叙事》
5. 神曲套装(地狱.炼狱.天堂)
3、张玲霞:《探骊寻珠—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刘建军:《西方文学人文景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柳鸣九、郑克鲁等:《法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7、柳鸣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8、郑克鲁:《现代法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刘建军:《20世纪西方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0、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
11、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3、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4、富华:《活在名著中的女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5、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毛信德:《20世纪世界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7、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18、田微:《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瓦特[英]:《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4月版。 20、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1、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易丹:《断裂的世纪:论西方现代文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19、梯利[美]:《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0、赵林:《西方宗教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1、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2、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3、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4、郑敬畴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
《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03113 总学时: 54 学分: 3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适用专业 新闻学 大纲执笔人:孙宏新 大纲审核人: 金生奎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起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全面把握欧美先进文化的历史面貌以及其曲折发展的过程,由此进一步深化对文化规律的理解,初步培养起能兼容中外的文化创造能力。本课程不同于外国文学史,其重点放在引导、辅助学生对外国文学中优秀作品的阅读上。
通过讲授该课程,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外国文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主要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和认识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上编 古代至18世纪文学
这部分是欧美文学的开端和发展阶段,有两个重点:一是文艺复兴后的再度辉煌;;历史在这里走了一个“之”字形,否定之后再度否定,充分辩证精神。二是在不同的阶段都有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由此显示出文学的兴衰并非被动地依附于社会的兴衰,它固然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第一章 古代文学
了解古代希腊民族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形成自己独具的生产方式;城邦国家的组织形式以崇尚武力和体育锻炼的民族精神,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精神。、
主要内容: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中神的谱系以及人、神共处、互动的生命意识,建立在民间审美意识基础上的悲剧与喜剧。
重点作家作品:《荷马史诗》、索福克勒斯和《俄狄浦斯王》。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对“中世纪”这个概念要有正确地理解。首先是历史时段的划分。中世纪又分为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共约1200年。其次是要了解欧洲封建制度是如何在漫长的中世纪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再次是要掌握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起及其传播。
主要内容:概述欧洲中世纪的、希腊、罗马文化的湮灭。意大利诗人但丁 阿里盖利及其代表作品《神曲》,是封建中世纪的终结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重点作家作品:但丁和《神曲》。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的伟大转折,要了解:1、虽名为“文艺”的复兴实际是整个社会思想的巨大进步;2、“复兴”的意义是什么?以复兴之名,行宏扬资本主义文明之实。
重点作家作品: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17世纪的欧洲在政治制度上是君主专制的国家体制。强调忠君爱国,在意识形态上兴起的是理发主义思潮,它与自然科学的进步互相推动。但这仅是法、英两个先进的国家的情况,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平衡,落后的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以及东北欧和俄罗斯等国家,还在封建主义统治之下,天主教势力十分强大。
主要内容:1、巴洛克文学及其特征。2、古典主义思潮及其特征。3、古典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作品。重点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文学。 重点作家作品:莫里哀和《伪君子》。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全欧洲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部分,启蒙文学兴起。启蒙文学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学的战斗性与批判性,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欧美文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1、英国的启蒙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丹尼尔 笛福与《鲁滨逊飘流记》,约拿旦 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亨利用职权菲尔丁《汤姆 琼斯》。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文学。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以及他们的理性主义小说。卢梭的民主思想及其为浪漫主义开先河的文学作品。博马舍的喜剧德国启蒙文学的先驱:莱辛的戏剧理论与创作。狂飚突进运动。。歌德的文学创作。
重点作家作品:歌德和《浮士德》。 (二)中编 19世纪文学
这是欧美文学取得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的阶段。主要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辈出,名著车载,在世界文学中是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除两大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之外,尚有象征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出取得不俗的成就,并对下一世纪的世界文学有一定影响。 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它的兴起与资产阶级有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勃兴有内在的联系。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领域。
主要内容: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德国的“耶拿派”作家以及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拜伦与雪莱。英国“湖畔派”诗人。
重点作家作品: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勃兴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的原因。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主要内容:1、法国文学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此消彼长而又互相包容。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梅里美等文学大师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2、英国、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后来居上,一跃而登世界文学的高峰。3、东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催生,代表作家亚当 密茨凯维奇。4、美国文学这一时期以马克 吐温和欧· 亨利为代表。
重点作家作品:司汤达和《红与黑》、巴尔扎克和《高老头》、勃朗特姐妹和《简爱》、《呼啸山庄》、普希金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狄更斯和《双城记》、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三)下编 20世纪文学
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作家的创作。文艺思潮流派名目繁多,大体上划分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派别。 第八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上)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延续到20世纪仍不断发展。法国以罗曼 罗兰为代表。英国以肖伯纳、毛姆、劳仑斯为代表,德国以亨利希 曼为代表,美国文学在本世纪获长足发展,主要作家有德莱塞、杰克 伦敦、海明威、斯坦贝克等。
主要内容:1、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多夫》这部10卷本长篇小说饮誉世界文坛。2、德莱塞作为美国杰出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欲望三部曲》。海明威的文学界创作有明显的反战倾向,代表作是《永别了,武器》,其晚年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海明威的文风有现代气息。3、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弗洛依德心理学影响,擅专性心理描绘,与先铎派文学界不谋而合。
重点作家作品: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多夫》、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
本章讲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巨大成就,以1917年月10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为起点,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终结。前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界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自己的文学理论和艺术经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命名之前,俄苏文学界的发展。主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三大流派并存。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出现反映20年代国内战争的文学界,3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文学,反映40年代卫国战争的文学以及50年代的战后文学。反映政治与社会生活中黑暗面的非主潮文学。3、解冻文学界,全景式小说和70年代以后的道德主题小说。
重点作家作品:高尔基和《母亲》、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的20世纪非现实主、反现实主义的诸多文学界流派的总称。它们共同的旗帜
是反传统,在艺术上锐意求新,大胆探索,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主要文学流派。
重点作家作品:卡夫卡和《变形记》、乔伊斯和《尤利西斯》、萨特和《恶心》、贝克特和《等待戈多》、海勒和《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在讲解作品、以作家、作品为建构教学的中心。因此也要求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名家名著的阅读上。在阅读过程中,要求一定的数量,在所读的名著中,按不同历史阶段合理分布,不主张专门读一、二位名家的著作。
阅读时应选择较好的译本。译本应该是全译本,不主张读节选本或缩写本。
为了正确、深入领会作品内容应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相关的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 课堂讨论是本课程采用的主要的辅助教学方式。一来可以检查学生对作品阅读的的情况,二来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三来可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参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徐保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曹莉主编:《永远的乌托邦—西方文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张玲霞:《探骊寻珠—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刘建军:《西方文学人文景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柳鸣九、郑克鲁等:《法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7、柳鸣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8、郑克鲁:《现代法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刘建军:《20世纪西方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0、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
11、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3、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4、富华:《活在名著中的女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5、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毛信德:《20世纪世界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7、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18、田微:《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瓦特[英]:《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4月版。 20、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1、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易丹:《断裂的世纪:论西方现代文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19、梯利[美]:《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0、赵林:《西方宗教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1、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2、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3、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4、郑敬畴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