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白诗歌接受述论

来源:易榕旅网


李白诗歌接受述论 ——唐至清代 首先,界定在诗论家对李白诗歌的评价(如果综合考察历代评论及创作对李白诗歌的接受情况的话,那将浩瀚如海,学生也没有那种能力驾驭)。 其次,以朝代为线索(唐、宋、元、明、清),综述诗论家对李白诗歌的接受、评价,或尊崇或贬抑。而学生看过的这阶段诗论家对李白诗歌的评价,多关联到杜甫,也就是唐至清的诗论家,多李杜并论。因此,学生准备在李杜的对比中考察诗论家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大概情况如下:

唐:李白在世时,声名远播。中唐后,李杜起名,及至开始贬抑李诗(元白诗派)。但同时,韩愈、“小李杜”却持“李杜并崇”观点。

宋:文学史上的抑李扬杜的盛时,主要在宋朝。王安石和苏辙为代表。而也有不少宋诗论家是推崇李白,如杨万里、陈亮等。 元:元人学唐,“近太白”,元诗学李。

明:明人宗唐,李杜并举,多推崇李白。同时,对于李杜,有更深层次的接受: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缜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明 胡应麟) 清:对李白的接受,尊崇和贬抑并存

第三,在考察历代对李诗的接受情况后,探究历代中贬抑李诗的原因。1、诗歌批判的主流标准儒家诗学观强调“传道”,而李诗却是感情的喷发,天真自然,不甚符合儒家诗学观。2、李白本人思想兼包并容,不符合儒家道统理学。3、与诗歌诗体发展有关。李诗成就主要在乐府诗上面,但诗歌的发展确实古体诗让位于近体诗。4、李诗难以被承传。“李豪放而才由天授,杜混茫而性由学成”。这就和后世的诗派尊崇有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