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说家对比

来源:易榕旅网


对比分析张爱玲与夏洛蒂·勃朗特

姓名:***

学号:*********

对比分析张爱玲与夏洛蒂·勃朗特

一、 简介

虽然夏洛蒂·勃朗特与中国女作家分属于不同的世纪,但在创作上,她们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女性立场的坚守是一致的。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占有一席独特的位置,别有一番景致,她被人们称作“才女”。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世界的丰富和她对人性的深刻、准确、“残忍”的描写,确实使读者叹为观止。虽然她的作品没有刻画出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新型女性形象,但是,她是在以看似老套的笔临摹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新旧交替时代的女人和人性,她的创作预示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她与冰心、丁玲等现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做的是两极的工作,她的作品反映了生活在孤岛时期的中国各个阶层女性的生活和爱情追求,从中可以看到更加普遍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百态。通过将夏洛蒂·勃朗特与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作一比较,来看她们的异同。由此,考察遗址文化背景下的中英女作家在人生思考方面的感悟。

二、 张爱玲与夏洛特的差异

夏洛蒂与张爱玲同为女性作家,但由于自身的生活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两位作家在作品中表露的女性人物的精神追求有很大差距,在艺术手法和叙述风格上也表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夏洛蒂与张爱玲笔下女性人物精神上的距离和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反映了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对爱情的热烈向往,但从精神层面上看,张爱玲的女主人公是中国20世纪初期的人物,比夏洛蒂的女主人公晚100年的时间,她们大都是封建遗老遗少家的太太、小姐,虽然受到一些新思潮的影响,但仍然浸润在旧思想观

念中,贵族生活的烙印在她们身上留下的很急不可抹去。他们渴望新生活,但又不能自拔、自救。他们追求爱情婚姻,大多是以夫婿的家世、经济财富来衡量。她们没有自立的条件和对于自强的向往,由于过多关注金钱、地位,真诚的感情往往被扭曲或变异,真情女子难免成为庸俗的化身,结果只有通过婚姻来逃避自己的窘境。《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是这样的状况。张爱玲也清醒地意识到,那些受经济因素制约的婚恋关系显然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但是,当时生活在封建家庭的旧式女子,只有以婚姻做赌注。这正昭示了中国旧式女性的悲哀命运。

夏洛蒂的《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尽管贫穷,一无所有,但她们自食其力,彰显的是西方女性个性解放、自尊抗争的思想。她们明确要求平等的社会地位,而不仅仅寻求一纸婚姻的保证。因此,夏洛蒂的女主人公,一般都感情纯洁、真挚,没有世俗的庸俗气。夏洛蒂的女主人公,特别是简·爱等是中国人比较推崇的一类女性。

与夏洛蒂差异最大的是张爱玲无意也无力为中国女性寻求正面的、幸福的归宿。张爱玲的女性人物,由于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地下,对自身价值和命运无法掌控,具有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只有依赖与男性。夏洛蒂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坚强、自立、自尊,也得益于作者自己倡导和追求的男女之间的平衡。

张爱玲往往以消极的爱情消解爱情的圣洁和伟大,她笔下的爱情一般都不是特别完美、理想、高洁,即使《倾城之恋》那么具有诱惑力的爱情也是被解释为因为战争的缘故而造成的婚姻。夏洛蒂则是以正面的纯洁、神圣来阐释爱情,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两位作家的着力点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女性面貌及其人生态度也就不同。但无论如何,她们是从不同侧面来诠释人生和女性命运的。

从艺术手法上说,张爱玲与夏洛蒂的作品也有明显的不同。从小说情节看,张爱玲的

小说大都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爱情,结构无太多的变化,重在讲故事,有娓娓到来的感觉,故事情节没有大的起伏和矛盾冲突。夏洛蒂的小说则擅长运用悬念和貌似哥特式小说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浪漫激情和主人公热烈而曲折的爱情。作品情节起伏变化较多,情感冲突强烈。

两者的叙述风格有含蓄与直白的差异。张爱玲小说的主旨和作家的主观意向,在其作品中一般不直接说出,而是让故事本身来说明。在她看似冷漠的描写中,往往透露出对女性人物的忧心和不平。夏洛蒂的表述与张爱玲比较起来是直白的、袒露的,鲜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淋漓尽致的特点。西方人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心理不同。她们一般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作品往往通过人物对话、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夏洛蒂的小说能够使读者听到她的呼声“我要爱情”,对人物的心理也有较为详细的描写。张爱玲虽然也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感兴趣,但在小说中并不清楚的表露人物的想法,而是比较隐晦。两个作家相隔100年的时间,她们的作品中东西方的差异性是泾渭分明地存在着的。一个是西方人的情感的直露、毫不隐晦,另一个则典型的表现出中国人的含蓄、蕴藉的特色。

三、 夏洛蒂与张爱玲的共同之处

首先,张爱玲与夏洛蒂最为相同的的特点是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探索。张爱玲《倾城之恋》、夏洛蒂的《简·爱》都倾注了这两个女作家对女性命运遭际的关注和探求。她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女子走向婚姻和家庭。有人认为,张爱玲描写的爱情都是庸俗的爱情。无论庸俗与否,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婚姻都是她结合了自己的生活感受、细致观察和妙悟而写作出来的。可以肯定,张爱玲所认同的婚恋的基点是:幸福的婚姻只能是以两性互爱为基础的。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里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生活在令人窒息的旧式的封建破落家庭中,母亲的冷漠和兄弟姑嫂的冷眼恶语的鄙弃,使她产生了要寻找自

己的生活和爱人的念头。白流苏的眼泪令人心痛,境遇使人焦急。但她也算是在当时比较大胆的、敢于冒险追求的女性了。作为一个寡妇,她敢于在舞场与范柳原跳舞,只身去香港与范柳原“邂逅”,这与简·爱的追求似乎不可同日而语。出生于封建破落贵族家庭的白流苏,不可能像简爱一样无所牵挂,但她毕竟勇敢地迈出了自己追求幸福爱情的一步,而她的妹妹七妹却不敢迈出这一步。

其次,张爱玲与夏洛蒂在创作中共同显现出女性自立、自强的意识。夏洛蒂的《简·爱》,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是简·爱的自尊、自立的人生态度,因此,夏洛蒂被西方女性主义者奉为女权主义的先驱。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虽然出现的人物主要是一些封建家庭的闺中小姐、达官太太甚至交际花等,但是,就是这些生活在封闭、富有的家庭中的太太小姐,也意识到自立的重要。夏洛蒂始终在探索女性的地位和出路,她的两性观念基本上是寻求两性和谐。因此,她笔下的女性最终也是选择了幸福婚姻作为她们的归宿。相比之下,张爱玲的憧憬是带有贵族气息的宁静、奢华,但也反映了女性对一隅私人空间的向往。

再次,纪实性和自传性是张爱玲和夏洛蒂小说的共同特征。张爱玲和夏洛蒂的写作具有一个很大的相似之处——写自己熟悉的事情、自己身边的事情,不去写自己根本不知道、无法掌控的事情。她们的作品中没有宏大的叙事体系,有的只是生活的片段和想象。

夏洛蒂的作品强烈的自传性和写实性是学界公认的。在夏洛蒂的作品中,描写得最多的是与她自己关系最大的女家庭教师的经历。在她的作品《简·爱》,这一经历中都有详细而引人入声的描写。

可见,张爱玲与夏洛蒂的创作基础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事情,这就决定了其作品的自传性和纪实性。

四、 结论

夏洛蒂与张爱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源自异质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从女性作家的角度关照夏洛蒂与张爱玲,可以看出她们都比较关注女性的命运,其作品都表现出自立、自强的意识,同时她们的小说都注重纪实性和自传性。当然,她们之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夏洛蒂的女性人物在精神层面上高于张爱玲的女性人物;夏洛蒂的作品在艺术上善于运用悬念和貌似哥特式小说的手法,情节起伏较大;张爱玲的小说,情节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注重娓娓道来的讲述故事。两者的叙述风格也有着夏洛蒂的直白与张爱玲的含蓄之不同。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姜涛. 《北大文学讲堂》.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 王泽龙、刘克宽.《中国现代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高继海. 《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高万隆. 《婚恋·女权·小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