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2期 济宁学院学报 2011年4月 Vol_32 No.2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Apr.2011 文章编号:1O04—1877f2011)02一O04O一06 试析《寒夜》中的心理描写 孙艳秋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家着力 从“发掘人心”的角度,将艺术的笔触探入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用多种多样的心理描写手段,对人物心理纵深 剖析,体现了人物心理的真实性、复杂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寒夜》中精深的心理刻画代表了巴金“发掘人心” 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心理描写;真实性;复杂性;运动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作家的创作在于不断探索和表现人自身,在 金在平时十分注意观察、探索人心,一旦进入审美 于塑造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实践证明,只有从 创造领域,更把心灵世界的掘发和刻画置于重要 文学人物的审美本质出发,揭示和阐明文学人物 位置。他从早期的创作开始就深刻全面地研究人 独特的心理,才能为作家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强 的内在力量,认为在创作中描写人的复杂的内心 有力的艺术支撑。因此,在把握人物形象方面,不 世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巴 断深化入微,由表及里,由外部行动到内在心理, 金更多地从贴近人物心灵的真实状态上把握人 发掘人物性格深层结构中的矛盾内容,写出灵魂 物,不在服饰行貌上着力,刻意求真。 的深成为中外文学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 小说《寒夜》是巴金心灵探索的集大成的作 上,著名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 品。从其问世以来,就以细腻、深刻以及手法多样 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 的心理描写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弦,并 灵魂的历史。”[1j(n 我国现当代的文学泰斗巴金 引起了海内外研究者的瞩目。台湾学者夏志清称 以其丰富深厚的艺术实践,佐证了这一重要观点。 赏《寒夜》:“凭着这一小说,巴金成为一个极出色 巴金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创作中都注重 的心理写实派小说家。”【5]( 。 《寒夜》中,情节、故 “挖掘人心”[2](瑚“ ,巴金是从探索人生走上文学 事的因素已退居极为次要位置,作家着力于“发掘 道路的,对人生的探索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 人心”的工作,着重刻画三个复杂的甚至变异、扭 的心灵的体察与思索,可以说,对人心的考察是巴 曲的灵魂。《寒夜》中的心理描写主要呈现出真实 金人生探索的着眼点。他曾说:“我养成了观察人 性、复杂性和运动性的特点。 的习惯”l-3]{ ,且同人接近对人进行研究时,他 总是“想个法子把这个人的心挖出来看一 看’,[ ](啪孙。巴金习惯于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 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巴金十分注重真实性。 理开始,推己及人地认识别人的心灵,通过对自己 《寒夜》中,巴金是按照人物心灵的本来样子进行 心理长期、深刻、细致的观察,来寻求人们共同的 描摹的。 心理发展轨迹,从而把握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在 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巴金严格地遵循 与别人交往时,巴金注重捕捉他们的心理,他说: 着真实性的原则。在他的笔下,无论是人物心理 “我不大注意人们的举动和服装,我注意的是他们 活动,还是反映心理活动的外部情感流露(动作、 想什么,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世界。”[3](丹 巴 神态、表情等),无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和生活 收稿日期:2011--02 ̄18 作者简介:孙艳秋(1981一),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社科院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的真实。 动作、表情神态等总是受心理支配,而且也较容易 与早期小说相比,《寒夜》中的心理描写更加立 泄露人物心底的秘密,它是心灵世界的外化,作家 足于现实,正视现实,忠实于现实。巴金早期作品 通过其来揭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典型心理。 中,作者常常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笼罩在人物身 《寒夜》中的心理描写体现了细节的真实,对 上,往往以自己的情感代替对人物心理现实的观 于人物的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心理感受,多数人 照,人物的心理也不免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无 容易忽略,而巴金却善于迅速捕捉,并加以细腻精 论是直抒胸臆、用大段的内心独白发表热情洋溢的 确地表现,将这些生活中难以捉摸、难以言状的东 演说,还是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在脑海里掀起一 西艺术地熔铸在自己的作品中。日本侵略者将至 场风暴、激起一阵狂澜,都成为作者抒发情怀、发出 的消息传来,由于汪文宣卧病在床,他的安危成为 控诉、呼唤反抗斗争的手段。《家》中觉慧的内心独 家人关注的焦点,为缓和紧张的气氛,汪文宣称公 白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巴金本人的理想和追求。 司会想办法来安置自己,然而,“那只是他的妄想, 在《寒夜》中,作者则悄然引退,不再将主观的愿望 话一说出,他马上看到周主任的冷冰冰的脸孔和 行诸笔端,绝不以个人的好恶左右人物 让读者作 严厉的眼光,他的心就冷了半截”[6l(P。 。汪文宣 判断,还人物内心世界以本来面目。人物的心理随 独特感受仅仅发生在一刹那间,作者还是敏锐地 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发展演变,即 发觉、探幽发微地描绘出来。首先,汪文宣热爱自 使是人物心理的突转和意识的跳跃都显得自然、真 己的家庭,他不肯让别人为自己担忧,企图证明他 实,因为它们是由生活的逻辑、人物自身的性格和 有能力照顾好自己,而社交不广泛的他只能寄希 气质决定的,而不是依据作家的个人意志,这就是 望于公司,并且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妄想”和盘托 心理描写的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 出;但是,理智击碎了他残存的侥幸心理,当他重 在展示人物真实的心理状态方面,巴金巧妙 新回归到冷酷的现实时,原有的热望消失殆尽,取 地利用书信这一独特的通讯方式来直接传达人物 而代之的是失望和感伤。作家将汪文宣灵魂中最 的心声,主人公的情怀在笔墨间流淌,人们仿佛可 幽暗、隐蔽的角落打开给读者看,使汪文宣突转的 以听到人物灵魂深处的声音,可以直接强烈地感 心态显得真实、自然,细细品味,读者不得不惊叹 受到人物迭荡起伏的思潮。其中,较引人注目的 作家对人物纤细感情的体察入微、精细描摹。 是曾树生在调往兰州后写给家里的一封长信,信 然而,巴金追求的人物心理刻画的真实性绝 中,曾树生向汪文宣娓娓道出自己的心事:首先, 不是生活的原生态,他对人物心理的开掘没有留 她承认自己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而后 于平庸肤浅的生活表皮,而是敏锐地洞察到社会 指责汪文宣性格软弱是造成家庭生活不幸的根 现实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影响,因此,《寒夜》中的人 源,继而将自己与汪母对比,她留恋尚未逝去的青 物的心态既不是纯心理现象的堆积,也不是生活 春,强调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并明确表达要“痛快 表象的罗列,而是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意境深沉 地活一次”[6l(P。 的决心,同时正式提出分手的请 的艺术画面。如上述曾树生在长信中所表露的心 求,但仍希望继续帮汪文宣治病和供给儿子上学, 态绝不是肤浅的现象,而是直达社会 时代的本 最后,她表示自己不是一个坏女人。婆媳关系的 质。首先,曾树生同汪文宣一样也受到五四运动 失和,多年所受的委曲,对所谓“幸福和自由”的执 的洗礼,受西方启蒙主义思潮的熏陶,她身上“人” 着追求,以及对汪文宣的深深眷恋都统统抖落在 的意识已然觉醒,因此,她敢于走出家庭,并希求 字里行间。曾树生敞开了心扉,她的失落、她的痛 找到自己的幸福,这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达到 苦、她的矛盾、她的无奈、她的疯狂,都淋漓尽致、 了高度的历史真实。其次,曾树生生活在政治腐 毫无遮掩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读者仿佛看到了 败、经济凋敝的黑暗社会,她已磨灭了自己曾经的 一个无法安定的灵魂和一颗饱受煎熬的心。正是 理想,她只是向往舒适的生活和优越的环境,并不 由于作者对人物心理十分真实的刻画,真实到令 惜充当“花瓶”来换取。由此,《寒夜》中的心理描 人勿庸置疑的地步,使人物活生生地立在读者眼 写已突破现实的表层而直达深沉的社会本质。 前,人物也就因此产生了既使人同情又令人惋惜 另一方面,巴金还注意开掘人物潜在的心理, 的艺术感染力。 表现出了“深层的真实”。由于精神分析和心理学 另外,巴金还注重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的发展,人们发现,人的心理不仅是自觉的、有意 等外部特征的刻画,折射人物的真实心态。人的 识的心理活动,有时也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而 41 且,比较起来,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心理更是真情的 流露,更能表现人物最本质的性格特征。巴金是 中国作家中“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7 乳 ,他 在涉猎西方文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通过 探寻的人物潜意识来展现其心理隐秘的方法。 巴金一向认为,在梦幻世界里更能窥视人的 未曾掩饰的真相,更能剖示人的内心隐秘,因此, 他惯用梦来展示人奥秘的精神空间,《寒夜》中的 梦幻描写,包括“白日梦”,共7次之多。 首先,梦境的描摹。梦,是种潜意识,是人物生 活积累、情绪积淀在睡眠中扭曲的表现。小说第二 章就是一个完整的梦境。它开始于汪文宣与曾树 生的夫妻生活,他们为了汪母的事大吵,树生脾气 特别大,将饭桌推翻在地,而汪文宣则“气得说不出 话,,[ ](P"∞,只能“用力打自己的头” ” 。后来, 敌人打来了,全家外出逃难。文宣坚持要把走失的 母亲找回来与他们同行,妻子不同意,文宣便撇下 妻儿去寻母,~家人从此分离,最后,梦结束在汪文 宣“仿佛有无数只手在推他”【 _fn 的幻觉中。这 一梦幻描写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它揭示了汪 文宣精神苦痛的症结。“母亲与妻子同时落水,先 救哪一个”的问题之所以能出现在他的梦里,是由 于其存在于他的生活中、萦绕在其心中。汪文宣时 刻被它撕扯,做出决定就意味着放弃其一,也就导 致了其生命的残缺。因此,这是他内心挥之不去的 阴影,使其灵魂倍受煎熬。另一方面,梦幻也传达 了人物朦胧的预感。汪文宣生性敏感而耽于思考, 他很清楚由于自己的软弱无法留住个性很强的妻 子。因此,妻子弃他而去似乎是一种必然,他的梦 正是这一担忧的不自觉地流露。 其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理性所不能审慎 衡量与制约的心理活动不仅存在于梦境中,也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甚至在清醒时也会产生,这种 清醒时的梦幻状态就是“白日梦”。《寒夜》中,巴金 用“自日梦”的心理活动形式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心 态。曾树生调往兰州后,汪文宣只身来到他俩曾一 起坐过的咖啡馆,向茶房要了两杯咖啡,便开始做 起白日梦:“‘你喝吧。’他端起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 说。在想象中树生就坐在对面,她是喜欢喝牛奶咖 啡的。他仿佛看见她对他微笑。”l_6 曾树生与 汪文宣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十几年,她的一朝别离, 使汪文宣感到极度的失落,但在憎恨儿媳的母亲面 前不敢表露,只能借幻想来寄托对妻子的一片痴 情,使读者感受到妻子的离开对汪文宣情感上的打 击和伤害的程度之深。 一一42一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寒夜》中巴金笔下的 无论是梦境还是“白日梦”,虽然有时显现出少许 梦所特有的虚幻和朦胧(如最后汪文宣被人推挤 的恍惚感和奋力挣扎的梦魇意识,都充分表现出 梦的气氛、格调和情绪状态)。但在很大程度上, 都与现实生活的图景极其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 种现实人生的再现,而绝非孤立地、封闭地叙述人 物的混杂的幻念;另一方面,尽管作家对梦幻的描 写作了理性的关照和处理,但并不因此而等同于 一般的意识过程和理性思维,没有削弱可见,《寒 夜》中的梦幻描写既合乎生活的逻辑和规律又揭 示人物心底隐秘的潜波暗流和朦胧态势,既写出 了人物心理的逻辑必然,更表现了人性的深度。 形成这种梦幻描写特色的原因是作家的理性在艺 术思维的过滤下,经过相应的情感体验,有意识服 务于开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艺术追求,服务 于曲折地反映抗战时期国统区生活的真实面貌的 目的以及控诉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主题思想。 巴金心理描写的另一特色是善于在复杂、矛 盾中揭示人的心灵,即复杂性。马克思认为,人的 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生活在一定 社会环境里的人必然跟客观现实世界发生错综复 杂的关系,有着纵横交错的矛盾。这一切的矛盾 斗争,势必反映到人的心灵世界中来,而只有敢于 正视并揭示这些矛盾斗争的作家才能创作出优秀 的作品。因此,“不论是传统叙述小说中写出来的 深邃的灵魂,还是现代优秀小说作家笔下所显示 的人物的灵魂,其所以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恰恰不 在于他所展示的是一种单一的、刻板化的人的灵 魂,绝对化的善的化身或绝对化的恶的化身,而是 展现人的各种内在的性格元素、心理元素所组合 的复杂的图景。,,E83(P51)巴金是一位熟悉心灵辩证 法的作家,对生活的长期观察和深刻体验,使他深 深懂得:“人是十分复杂的,)Eg](P583)。基于这种认 识,他坚决反对写善人至善,写恶人至恶,总是着 力发掘和表现“人心”的复杂性,而表现出人物内 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人物获得性格内涵 的深邃性和高度认识价值的基础,这样他笔下人 物的内心世界就呈现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形态。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 心”是各种特征的综合体。现代心理科学认为,人 的心理包括态度特征(如对现实的态度和对自己 的态度),意志特征(如对行为目标明确的程度、对 行为自觉控制水平),情绪特征(如情绪的强度、稳 定性、持久性、主导心境等方面)及理智特征(如感 觉、知觉、记忆、想象)。巴金虽然重视探索人的心 理,但不是机械照搬心理学的理论,而是按照自己 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来描写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巴金认为,人的心理是由许许多多的矛盾构成的, 这些矛盾因素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使人的心理呈 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因此,他一贯反对用庸俗 社会学的观点铸造形象模型,用一般的认识符号 规范复杂生命的笨拙方法。他说:“有人把人分作 三类:一类是正面人物,二是反面人物,三是动摇 人物。正面人物永远正确,好象从出世起就没有 犯过错误;反面人物仿佛一生下来就面带凶像,或 者獐头鼠目;动摇人物时时都动摇。这样分类之 后,写起文章来的确容易得多了。可是人并不因 此而简单化,生活也并因此而简单化,读者也并不 因此而简单化。”『。l( 帅 他着力强调和重视发掘 “人心”的“复杂”的内蕴,这在《寒夜》中得到了鲜 明的体现。 在谈及《寒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时,巴金说, 三个人物“既不是正面人物,也不是反面人物,每 个人有是也有非。 ̄E9](P2580)作家从把握人物复杂矛 盾的心态人手,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这样一个生 动的艺术形象,在发掘他丰富多样的心灵世界时, 作家经常用内心独白的心理刻画手段,将人物心 灵中的各种矛盾暴露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来判断、 评价人物的是与非。汪文宣工作中,身体不适,很 想好好休息,但吴科长严厉的眼光令其不寒而栗, 只能勉强支撑下去,他也发出过无声的抗议,对自 己对上司对时局表示强烈不满,“我什么都忍受, 什么人都欺负我!” _( ㈤“难道我的生命就该被 这些纠缠不清的文字消磨光吗?” 心 ¨‘我一生 的幸福都给战争、给生活、给冠冕堂皇的门面话, 还有街上到处贴的告示拿走了。 ̄E 6](P2O6)他甚至想 辞去目前的工作,然而,思想的触角一伸向他痛苦 的回忆——连这份工作也来之不易的时候,他退 缩了,丧失了所有的勇气,最后,在“为了生活,我 只有忍受”__6 ’的结论中,平息了自己曾经一度 汹涌澎湃的思想狂潮。通过这段人物的内心独 自,至少可以看到在汪文宣身上存在的两对矛盾: 首先,高远的理想与龌龊的现实之问的矛 盾。汪文宣毕业于上海某高校教育学专业,像当 时许多青年一样,沐浴着新文化、新思潮的春风, 胸怀着改造中国社会的崇高追求和美好愿望,从 他对当时腐朽的教育体制和无能的教育管理者的 不满,可以知道,他很想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尽一 份力,但是黑暗的现实否定了他施展抱负的可能 性,为了生存,他只能搁浅梦想之舟,在半官半商 的书局作低级的职员,凭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其次,高尚的人格与严酷的生活之间的矛 盾。汪文宣对自己敷衍、苟且的做人态度很反感、 厌恶,他也想保持自己正直、诚实的品性和独立的 人格,不愿昧着良心为统治者粉饰太平,但考虑到 因此付出的巨大代价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存时,他 退缩了,仍旧拖着疲乏的脚步行进在布满辛酸的 现实生活之路上。 这是一个痛苦的灵魂,他的内心俨然分成两 个对立的“自我”。一方面,不满腐败黑暗的社会, 另一方面又感到无可奈何;一方面想要争取自己 的幸福,另一方面又不敢起来反抗;一方面自尊自 爱,另一方面又自残自戕。“爱与憎的冲突,思想 和行为的冲突,理智和情感的冲突”l3 ∞,种种矛 盾交织成一个巨大的“网”,充塞于汪文宣的心灵 空间,然而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将它们展示得清 清楚楚,表现得错落有致,纷而不乱。 文中还多次出现汪文宣对生死的思虑。尤其 是当他清醒地意识到死神将至时。生存与死亡在他 意念中的激烈冲突与碰撞,体现了人类共同面对的 二难选择。灵魂中的生与死的较量,是我们每一个 人都要经历的,巴金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在《复 仇・自序》中他说:“他们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 西——青春,生命,幸福,爱情……失掉了这一切, 所发出的悲哀,乃是人类共同的悲哀。” 2_(n 如果 巴金是一位哲学家,他也许会将其以哲学命题的形 式提出,但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就要以形象的方式 来表现。从人类本能来说,存在一股不可遏止的求 生欲,即马斯洛所谓的“生存需要”,因此,汪文宣对 死亡的恐惧和最后进行的抗争是符合人性的,但不 容回避的是,他生存的质量不高,甚至可以说是苟 延残喘,如果从人类的尊严和价值的层面上看,这 样勉强支撑和“拖”“捱”是毫无意义的,活着不仅自 己受苦还要累及他人,所以,汪文宣急切地盼望死 亡早些到来也是合乎情理的。 另外,在处理婆媳关系的问题上,汪文宣的心 理也是复杂、矛盾的。吃饭的时候,母亲谈起树 生,又发了一通牢骚,他觉得“母亲的话有道 理”_6j(心“ ,同时又觉得“树生并没有错”。|6l 从 小说中很容易看出,母亲和妻子是针锋相对、水火 不容的,而汪文宣无法进行辨别和抉择、两边倾斜 的“骑墙”态度,恰反映了汪文宣心理深层矛盾。 43— 一方面,出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顺”的教条,他 不敢不重视母亲的观点和意见更不敢加以指责, 而且由于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他的影 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汪文宣甘愿在精神上依 从与母亲。另一方面,与妻子深厚的感情基础和 多年相濡以沫的共处,使汪文宣对妻子有起码的 信赖,同时,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汪文宣也能够 理解并尊重妻子社交和娱乐的需求,而不像汪母 只是一味地苛责,所以,汪文宣从来没有怪罪、埋 怨妻子。由此可见,勇敢与懦弱,善良与自私,抗 争现实与妥协黑暗,乃至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互 相交织,互相渗透,从而构成了汪文宣极其丰富、 深邃的性格系统。 还应该指出,巴金对人物心灵世界的矛盾内 涵和复杂层次的探求和表现与某些现代主义作品 追求与虚拟“心灵分裂”的艺术描写是截然不同 的,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巴金,他严格遵循一 切从作为审美对象的生活和人物出发的艺术规 则,固守生活和人物的发展逻辑,而决不人为地制 造心灵的矛盾与分裂,只是将矛盾因素作为不同 的侧面来充溢和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巴金《寒夜》心理描写的特点还在于心理的运 动性。巴金深信人是会改变的,他不仅注重揭示 人物业已形成的复杂性格形态,而且还着力描写 性格正在流变的过程。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不是 既定的,他们的心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寒夜》中自由联想的手法是表现人物心理运 动性的一种有效途径。作家频繁地变幻人物内心 的映象和交错时空情境来表现人物心绪的延绵和 伸展。汪文宣上班之际同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战局,他虽未参与,却也听得真切,议论停止后,他 思想的触角还没从中撤回,而且进一步地延伸开 去:逃难……遣散……,他个人及他家庭的毁灭 ……湘桂撤退的惨剧,他从别人口中听到的一切 ……他是这么不中用……要是真的到了那一天 ……。如同电影艺术中经常使用的蒙太奇手法, 这段联想将汪文宣的闪念组接在一起。这一组不 连贯的镜头将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展示得淋漓 尽致,将汪文宣焦虑、恐慌的心态暴露无遗,且人 物浮想联想翩时表现的跳跃性的节奏又与战乱期 间风云变幻的时局相暗合,使读者在走进人物的 心灵深处的同时也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同样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汪文宣病逝后,曾树 44一 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兰州回到原来的住所,当 她再次面对熟悉的环境时,“忽然起了一种似在梦 中的感觉”[6]( 。她由用过的家具,想到其主人 已换成了一个生客,继而联想到现状:一切都改变 了,文宣死了,母亲和小宣走了,而她连死去人的 葬身之地以及活着人的去处都不知道。那么她还 有什么办法知道?年轻的母亲哄孩子的景象激发 了她作为母亲的回忆,而“她的小宣又在哪儿 呢”r6_】(柏 ?她意识到一个严酷的事实:她与亲骨 肉之间似乎没有多少感情方面的联系,现在却要 永远地失去他了。从“物是”到“人非”再到“茫然 无知”的境地,人物思潮的波澜随着联想的深入而 层层荡开、不断向外扩展。年轻母亲的行为将曾 树生的翻滚的思绪拉进温馨的回忆,但刚被唤起 的母爱,又被她意识中闪现的无情的现实所冷却。 可以看到人物的联想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图景是紧 密相连的,如果将这种“自由联想”比作一只飞舞 的风筝,那么生活的逻辑就是一根控制线,风筝在 控制线的导引下自由地飘飞,而小说中的联想在 情境的规定下也放得开,合得拢,起止自如。 可见,巴金清晰地、深刻地描绘着人物心灵长 河中的每一个阶段的脉势、流向,以及这一阶段如 何向下一阶段演变、发展。他既精确地描写了人 物心灵发展的连贯性,也十分可信地描写了人物 心灵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蜕变和跳跃。同 时,还描写了心灵运动的各个阶段跌宕的波澜、汹 涌的激流和逆卷的回旋,构成了一幅幅完整的、不 断变化着的心灵运动史的画卷。 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心灵历程都不是单纯 线性的,也不是单向性的,而是非线性的,描绘的 过程中,作者仍然将外界的环境作为重要的因素, 受其影响,人物的心理在顺逆、上下、回环交叉的 运动中显出曲折多变且富有立体感的态势。 汪文宣在已经同曾树生分手的情况下,为了不 影响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仍然向她隐瞒自己病重 的实情,母亲表示不可理解时,他写下五个字“我愿 她幸福”。母亲想:“她已经是别人的人了,为什么 不让她难过一下,让她受点良心的责备 呢?”[6] ,“可是她再看一眼纸上歪歪斜斜的字 迹,她的心软下来了,她又想,他活在世界上究竟有 过什么幸福?他辛苦了一生,为什么连这样一个小 小的愿望她都不肯帮忙实现?他到底是她的亲骨 肉啊。她默默地望着他那张没有光泽的瘦脸。她 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绞着似的发痛。她想笑,她想 叫。她愿意地板上开一个洞让她跌进地狱里去,她 愿意天上丢一个炸弹把她这个小小的世界整个毁 让步,这样就将汪母性格的全部内容展示无疑。所 灭。”[6_(蹦 汪母心理运动的轨迹可谓是“九曲十八 以,同《孑L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之母相比,她的内 弯”,但通过仔细观察,仍可归纳出三个发展阶段。 涵更加丰富、深刻。 首先,她出于对儿子的怜悯和对媳妇的成见责备儿 《寒夜》中,作家对人物心理矛盾的准确把握, 子太傻,没有让媳妇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儿子艰 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透视,对于不同情境下 难写下的字迹,触发了她深沉的母爱,她的思想发 人物心灵的律动多彩而又灵动的刻画,都使读者 生了逆转,开始站在儿子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问题, 惊异于他深入生活的执著,观察生活的精细和开 并默许他完成自己的心愿。最后,儿子濒临死亡的 掘生活的艺术功力,使人的心灵,这个复杂多端、 状况,使她的愤恨的情绪迅速膨胀,渴望来一次猛 浩淼深沉、神秘难测的世界得到了真实、细致、令 烈的喷发。由此可见,一方面,汪母意识活动的整 人信服的艺术再现,使三个熠熠生辉的典型形象 体过程是曲折复杂,充满矛盾斗争的。就三个阶段 永垂于文学史。对巴金个人的艺术生涯而言,《寒 的过渡方式而言,既包括心理在相反方向上的逆 夜》是一座里程碑,它代表了他“发掘人心”所达到 转,又包括意识的剧烈跳跃和突变,但无疑都穿插 的最高成就,就整个现代文学史而言,《寒夜》也因 着环境的点染和刺激汪母的外在条件,这些环境和 其中国的“心灵辩证法”而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后 条件是沟通转变过程的纽带,既承接前一个心理过 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后人不断地学习、研究并 程,又引导人物深入到下一个心理层次,使情感的 从中汲取养分。 嬗变既出乎意料又合理合情,转换突然又源远流 长,它们与三个心理运动阶段天衣无缝地合在一 起,共同构筑人物迭荡起伏的心理流程。另一方面 参考文献: 仅就在第三个阶段的心理线索而看,笑——叫—— Eli花建.巴金小说艺术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跌进地狱——完全毁灭,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推 1987. E2]巴金.序跋集[q.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进、层层深入的过程,其间汪母背负的精神重压渐 E3]巴金.巴金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渐加大,她的痛苦逐步增加,情感流泻的程度也越 E4]巴金.巴金选集(第七卷)[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来越强烈。将两方面特征综合起来,巴金在描摹汪 E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 母的心理运动过程时既注意宏观上与外部的环境 [6]巴金.寒夜[A,I].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条件相配合,使人物的情感在纵横逆转问见出理性 [7]贾植芳、唐金海、周春东、李玉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 的光辉,又细腻地表现微观上层层递进式的渗透和 巴金专集[Nj.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E8]刘再复.性格组合论[Ⅳ【_.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深入,充分显示作家敏锐的艺术直觉和非凡的艺术 (责任编辑颜健) 功力。汪母在对待儿媳问题上不总是蛮不讲理,一 味地刺激、打击儿子,她也会适时的同情他并做出 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s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Cold Night SUN Yanqiu (Literature Department,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 1 1 1 6,China) Abstract:Cold Night,Pakin’S last novel composed before liberation,is his excellent work after Family and symbolizes that the author has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 in art.In this novel,Pakin explores the complex and delicate inner worlds artically,with kinds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Pakin analyzes characters’psychology deeply,showing the reality,complexity and movement of them.Exact and deep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represent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in Pakin’S“exploring the inner world”. Keywords: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reality;complexity;movement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