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

来源:易榕旅网


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文言字形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 ②反—返 ③孰—熟 ④奉—捧 ⑤见—现 ⑥受—授 ⑦暴—曝 ⑧知—智 ⑨内—纳 ⑩直—值。

(二)异体字

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列举:①泪—涙 ②崖—崕

(三)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

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列举:①“亡”通“无” ②“谬”通“穆” ③“责”

1

通“债”。

(2)叠韵通假

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列举:①“不”通“否” ②“干”通“岸” ③“还”通“旋” 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

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③“蚤”通“早” 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

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列举:①“堕”通“隳” ②“被”通“披” 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

(一)实词

1.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2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

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又如,“谤”古义为“议论、批评他人过失”,是中性词,今义有“恶意中伤”之意,是贬义词。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本来是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乙类词或丙类词的语法功能,并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

(1) 名→动

以“名+名”、“名+代”、“能愿动词或副词+名”、“名+补语”等形式出现,且句中无别的谓语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其中第一种形式是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3

(2) 名→状

如果名词后面是一个动词,且它们之间不构成主谓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作状语。

(3) 动→名

动词如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这个动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4) 形→名

形容词如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这个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5) 形→动

形容词后面如带宾语,而本身又不是使动或意动用法,即活用为动词。

(6) 使动用法

即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含有“使(让)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名→动→使动

动→使动

形→动→使动

4

(7) 意动用法

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他(它)怎么样”或“以……为……”、“把他(它)当作什么”的意思叫意动用法。

动→意动

名→动→意动

形→动→意动

(二) 虚词

1.虚词的兼类现象

兼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的单音词,它的读音往往是所兼的两个词的拼合。 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此)、盍(何不)、耳(而已)。

2.虚词连用

为了加强语气,古汉语中语气词常常连用,有的是两个连用,有的是三个连用,语气词连用后,仍然分别表达各自的语气,但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如“舍生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表确定语气,重点在“也’。

三、 文言中的特殊句式

5

1.判断句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来充当谓语加以判断,文言中的判断句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对主语作出判断。

(1)用语气词“者”和“也”帮助判断;

(2)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

(3)用副词“乃”、“即”、“则”、“皆”、“必”等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

(4)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2.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多由介词“被”来表示被动的意义,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则基本不用“被”字。

(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活用“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4)没有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

6

3.省略句式

(1) 省主语

(2) 省谓语

(3) 省宾语

(4) 省介宾

(5) 省介词

4.倒装句式

(1) 介词结构后置。(2) 宾语前置。

A、 疑问句宾语前置。(3) 定语后置。

(4) 主谓倒装。

四、句读

、否定句宾语前置。7

C、以“之”“是”为提宾标志。

B

1.概念解说

“句读”是“句”和“读”的合称。古代的文章或书,字与字之间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时,根据句意和语气,在必须停顿的地方,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一下,以便识别。如果一句话完了,古人就在这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右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如果一句话未完,但朗读时需要在某字后面停顿一下,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叫做“句读”。

2.断句方法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句首语气助词有“夫、盖、若夫、今夫”等;句末语气助词有“者、也、矣、哉、乎、耳、焉、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矣、耳”多表陈述,“也、者”多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标点。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

(3)根据对偶、排比句式断句标点。对偶、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4)根据语法关系断句标点。文言文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用“奈……何”式。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问号)。

五、翻译

8

1.三个基本标准

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通顺畅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法没有错误;“雅”,就是优美自然,即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遣词造句丰满典雅。

2.两个关键

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关键是:第一,重视寻源;第二,注意通变。

3.直译与意译

(1) 直译

直译,就是奖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注意字字落实,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直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有:

①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名词,如一些历史地名、谥号、庙号、年号、官职名、民族名和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录不翻译。

②删省法。有的文言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可剔除不译。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助词、倒装句式的表指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等。

③替换法: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翻译时要在单音节词

9

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换成现代汉语。

④增补法:凡是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相通的省略情况,都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出。

⑤调整法: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加以调整。

(2)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运用“互文”修辞的句子,要把上下文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的部分翻译出来;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本体;借代、委婉、用典等都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