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也日益深刻。文章着重分析了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探讨了网络文化条件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缘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由网络经济生活方式所引起,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网络文化属于信息文化范畴,主要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所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由网络文化产生的文化生活环境,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必须依赖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依赖性强的群体。文章拟就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初步的探讨和思索。
一、网络文化之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一) 视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更广阔的舞台。网络文化依托的是互联网,而互联网具有高度信息化和开放的优势,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在大学生是上网主体的状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使他们得到增长知识的重要渠道,思想获得全面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及时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实践主张。视野拓宽了,渠道畅通了, 大大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信息获取途径和传播方法等。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舞台。
(二) 模式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优势。网络文化具有可复制性和资源共享性,这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以来,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是课堂教学为主,讨论、座谈、社会实践等活动作为补充。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课堂的外延空前扩展,数量巨大、内容各异的网站成为新的课堂,而且优势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投入后可以复制和共享,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渠道更加开阔,教育模式更多地由内向型转向了外向型,优势更加明显,教育效果自然更好。
(三) 信任感增强,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任感问题是影响和制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关键。学生不愿意向老师讲真话是当前高校的普遍现象,并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阻碍。网络文化在最大程度上使这一局面得以缓和甚至消解。在网上,没有身份地位之别,所有网民的人格、权利、地位等一律平等。平等带来了自由、宽松的”网际”关系,学生便会在网络这个特殊情境中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便可以借助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网络道德是大学生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网络文化必定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生存方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强化他们在网上的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从而提高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也得以实现。
(四) 渗透性强,便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21 世纪合格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中包括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把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渗透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注网络,利用网络,建设网络,便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通过网络和网络文化的熏陶,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五) 富于活力,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的虚拟功能使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由凭空想像和幻想变为”真实”的虚拟。在网络虚拟功能的支撑下,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为逼真,形式更为活跃,吸引力更强,感染力更大。总之,网络的虚拟功能,有力地促进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变,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新的领域开拓。
二、网络文化之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
网络文化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重要的消极影响。正如罗马俱乐部所指出的那样:”微电子技术所带来的,改善人类处境和消灭贫穷的许诺,是相当有力的;而愚蠢地开发这项技术,所造成社会堕落的可能性也是同样巨大。”[1]
(一) 思想文化观念的冲突极易把大学生引入歧途。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交流的全球化,必然会发生不同地域和国家间的思想文化冲突。在网上, 随时存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观点,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十分广泛,他们的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容易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牺牲品,误入歧途又不自知,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将越来越明显,这种状况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久而久之会使公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强势文化),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危险的。”[2]
(二)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导致大学生人生方向的迷失。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虚拟世界,全球各种文化形态在这里聚集。西方文化的渗透一直都没有停歇,而且与网络密切结合在一起。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扩张,对祖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被”西化”,导致数典忘祖、否定传统的恶果。因此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考验。
(三) 网络的虚拟性和脆弱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的道德危机。网络的虚拟
性必然导致上网者远离现实生活,人际关系逐渐淡漠,责任感淡化,出现情感危机、信任危机,由此引发的道德失范和道德滑坡问题愈来愈严重,诸如虚假的、不负责任的、无聊的信息传播、网上人身攻击,各种诽谤、谩骂、丑化别人、诋毁人格等等。大学生识别能力有限,特别容易受这些问题的影响和困扰,出现道德危机,这就势必减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四) 黄色信息和不良网络游戏泛滥,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心理年龄偏小,阅历浅,经历少,对具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识别能力较差,对黄色信息的抵御能力更弱,由网民进而变成网虫,继而变成网迷,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损害身心健康,后果相当严重。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上阵地
由于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有双重影响,因此,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关键是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限制其负面影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 加强网络硬件建设,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目前,许多大学正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大力推进校园网络化、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化,大学教育的网络硬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用于教学的学生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的网络设备仍然比较落后,还有许多学生寝室、学生生活园区没有网络接口和网络服务,许多学生到一些不健康的网吧上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配备不够,队伍不稳,计算机数量不足,设备老化,严重影响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