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各科目教学大纲

旅游各科目教学大纲

来源:易榕旅网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目录

导游业务······················································································································ 2 饭店管理······················································································································ 6 会展旅游···················································································································· 10 景观生态学(Ⅱ)······································································································ 13 景观生态学(Ⅱ)······································································································ 16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20 旅游地理学 ················································································································ 23 旅游度假村规划 ········································································································· 26 旅游法规···················································································································· 28 旅游管理学 ················································································································ 32 旅游规划···················································································································· 36 旅游交通学 ················································································································ 39 旅游景点经营············································································································· 41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5 旅游摄影···················································································································· 50 旅游摄影实验部分······································································································ 52 旅游市场营销············································································································· 53 旅游心理学 ················································································································ 56 旅游行政管理············································································································· 60 旅游学概论 ················································································································ 66 旅游英语口语············································································································· 69 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 ·································································································· 71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 73 森林生态学 ················································································································ 77 森林生态学实验部分 ·································································································· 81 野外生存与救护 ········································································································· 83 游钓与狩猎 ················································································································ 87 植物与种植设计原理 ·································································································· 89 专业英语(森保游憩)······························································································· 91

1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导游业务

Guide's Service

课程代码:10502410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张智,谷晓萍,马发旺,宋薇

执笔人:魏大勇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理解导游服务的原则,领会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与修养,掌握导游服务程序及服务质量要求,掌握导游业务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提高导游服务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章 导游的由来与发展(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导游历史和渊源,掌握21世纪导游业务的新特征。 1. 导游的概念;

2. 导游的历史和发展、我国导游的发展状况; 3. 21世纪导游的新特征。 第二章 导游员(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导游人员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导游人员的职责,理解导游人员的素质与修养,掌握导游人员的考核与管理。

1. 导游员的概念和分类; 2. 导游员的职责; 3. 导游员的素质; 4. 导游员的资格获取; 5. 导游员的培训。

第三章 导游工作(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导游工作的性质、价值和特点,掌握导游职业准则。 1. 导游工作的性质; 2. 导游工作的价值; 3. 导游工作的特点; 4. 导游职业准则。 第二部分 导游实务程序 第四章 导游工作程序(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地陪、全陪、海外领队之间的工作程序差别及其工作要领。 1. 地方导游工作程序; 2. 全程导游工作程序; 3. 海外领队工作程序;

第五章 导游者个别要求及问题的处理(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处理原则,了解旅游者越轨行为的处理方法。 1. 处理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基本原则; 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处理; 3. 旅游者越轨行为的处理。

第六章 事故的预防和处理(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区分各种事故的方法,掌握旅游者人身安全事故和财产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并可以初步掌握在遇到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治安事故的应急措施。

1. 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原则; 2. 技术性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3. 旅游者人身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4. 旅游者财产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5. 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治安事故的应急措施与处理; 第三部分 导游实务技能

第七章 导游的组织技能(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安排日程与组织活动的方法,掌握团队组织技巧和散客组织技巧。1. 导游员的吸引力和形象塑造; 2. 安排日程与组织活动的方法; 3. 团队组织技巧; 4. 散客组织技巧; 5. 景点组织技巧;

第八章 导游的语言技能(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导游语言的运用技巧,并能初步应用导游讲解技巧。 1. 导游语言的魅力; 2. 导游语言的运用技巧; 3. 导游讲解技巧。

第九章 导游的个性化服务(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者的心理需要,掌握导游的个性化服务策略。 1. 导游的个性化服务及其原则; 2. 旅游者的心理分析; 3. 导游个性化服务策略。

第十章 导游的审美艺术(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掌握旅游审美行为的引导和调节方法。 1. 旅游者的审美心理; 2. 旅游审美对象的美感分析; 3. 旅游审美行为的引导与调节。 第四部分 导游实务常识

第十一章 旅游服务必备知识(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出入境知识、交通、邮电知识、货币、保险知识、卫生救护常识。 1. 出入境知识; 2. 交通、邮电知识; 3. 卫生救护常识及其他。

第十二章 社交礼仪基本知识(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交礼仪常识及不同国家、民族风俗习惯。

3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1. 社交礼仪常识;

2. 不同国家风俗习惯概况; 3. 我国少数民族礼仪。

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及景点基础知识(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人文、自然资源基础知识与人文、自然景点基础知识。 1. 自然资源与景点基础知识; 2. 人文资源与景点基础知识。

第十四章 导游工作若干法律法规规章(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有关导游人员管理、保险等法律法规、掌握安全事故规章、处理办法。 1.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2. 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 3. 安全事故管理办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模拟实践课。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适当插播实务导游教学录像片。

2. 对基本常识要求了解掌握,对目的地情况不要求深入掌握。 3. 了解导游员的操作规范,并对关键问题可以模拟应用。 4. 在教学过程方面增加若干现实问题讨论。 (二)教学辅助资料

《中国旅游报》;《旅游学刊》;《旅游纵览》;《旅游服务教程(光盘版)》。 (三)实践环节

1. 通过实践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导游工作的基本工作程序、技巧。

2. 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联系,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带团,接团,并能解决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并能联系各门相关专业课,宏观把握旅游行业特征。

(四)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在实务程序和实务技能两部分。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 四、参考教材

[1]《导游业务》,杜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导游概论》,毛福禄、樊志勇,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4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3]《导游实务》,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需要学生掌握旅游产业的基本分工。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产业实际,去掉较繁锁的理论论述,删除与实际结合很少的空洞理论,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导游业务课总学时为36学时。

从内容上,对“实务程序”和“实务技能”两部分精讲,并重点讲解实际应用。另外,“导游服务质量”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增加《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安全事故管理办法》等新的内容。

5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饭店管理

Hotel Management

课程代码:10502411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张智,谷晓萍,魏大勇,宋薇,马发旺

执笔人:马发旺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旅游饭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旅游度假型饭店发展的概况,经营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将来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导论(4学时)

第一章 度假饭店的概念(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饭店类型的特点、重点明确不同类型饭店的游客市场、设施、位置、娱乐、季节性、员工的态度、管理者、饭店雇主的责任、员工住房、员工的劳动技能、收入来源、娱乐活动的管理等特点。

1. 商务饭店或暂住饭店、度假饭店、会议饭店、汽车旅馆、公寓式饭店、赌场饭店、套房饭店; 2. 度假饭店管理的特点:游客市场、设施、位置、娱乐、季节性、员工的态度、管理者、饭店雇主的责任、员工住房、员工的劳动技能、收入来源、娱乐活动的管理、度假饭店与传统饭店;

3. 复习小测验。

第二章 度假饭店的历史(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了解饭店发展的历史,掌握饭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1. 度假饭店与欧洲早期历史的渊源:欧洲大陆温泉度假地的发展、瑞士的度假饭店、欧洲度假饭店的周期性兴衰;

2. 美国对度假饭店发展的贡献:与温泉相联系的度假饭店的发展、特里蒙特饭店、豪华饭店标准的导入、别墅度假地的发展;

3. 案例:一个规划不足而开发过度的例子;

4. 20世纪度假饭店的发展:1900—1929—1945—1959—1975—现在; 5. 度假饭店发展史所提供的经验教训; 6. 复习小测验。

第二部分 度假饭店的规划与开发(16学时) 第三章 规划开发中需要考虑的若干问题(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饭店的社区关系、社会影响战略、社会影响的类型、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影响;开发带来的有形影响、开发的速度、污染、自然资源的保护、环境的保育;

4. 总结:度假饭店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成本和收益

1. 投资方面的考虑:市场可行性、度假饭店的资金筹措;

2. 社会影响:社区关系、社会影响战略、社会影响的类型、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影响; 3. 环境影响:开发带来的有形影响、开发的速度、污染、自然资源的保护、环境的保育; 4. 总结:度假饭店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成本和收益; 5. 复习小测验。 6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第四章 规划和开发的过程(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饭店规划的过程,及饭店规划人员在过程中的任务与作用。 1. 专业规划人员的作用:协作班子、协调的努力、班子成员的参与;

2. 度假饭店规划开发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 3. 总体规划对未来规划的重要性:动态规划手段、总体规划的局限、增建、扩建和创新、更新改造、备用土地的使用;

4. 总结:关于度假饭店开发和总体规划制定的综合探讨; 5. 复习小测验。

第五章 设施规划(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饭店的建筑结构,掌握饭店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布局。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饭店的人文关怀与个性化服务。

1. 休闲市场:有影响的趋势和因素;

2. 设施规划的种种思想:对行为惯例予以考虑;

3. 度假饭店综合体的基本构成:住宿设施、景观美化、餐饮设施、交通设施、所需娱乐活动及设施、以家庭为导向的服务、商店及服务设施;

4. 残疾人设施:无障碍设施;

5. 案例:一个残疾人度假饭店的典范—特万堡; 6. 对区域资源的利用;

7. 总结:度假饭店设施与休闲理念的协调; 8. 复习小测验。

第六章 主要的娱乐活动和设施(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饭店常见的几种娱乐活动,重点掌握这些娱乐活动的选址、设施、人员配备。以及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高尔夫球:设施和场地要求、场地选择、投资与开发成本、收入来源和经营成本、管理与人员方面的要求;

2. 网球:网球运动及其流行的原因、选择网球场的设施、投资费用、选址、设计及建筑方面的因素、网球场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

3. 滑雪:滑雪设施及市场、选址要求、滑雪登山缆车的经营、经营滑雪登山缆车的投资和成本分析、人工制雪和滑雪工程、越野滑雪;

4. 船艇运动:选址要求、市场因素、投资要求、淡水水域船艇运动设施; 5. 游泳:选址要求、投资分析、游泳池的设计与养护、水上安全; 6. 娱乐活动场所的基础设施及自然环境; 7. 总结:规划与管理的相互关系; 8. 复习与小测验。

第三部分 度假饭店的管理(16学时) 第七章 人员组织和人际关系(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饭店的组织行为管理,如何提高员工生产率、如何调节饭店内部人员的关系。

1. 管理的过程、规划组织结构、案例-度假饭店组织沟通系统; 2. 作为领导者的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员工会议、内外部关系;

3. 员工生产率:生产率指数及其局限性、生产率低下的原因、提高员工生产率的方法、绩效评估;

7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4. 总结:人际关系—度假饭店管理的基础; 5. 复习小测验。

第八章 前台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饭店前台管理的基本内容,饭店前台的预订业务、前台如何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等。

1. 预定部:客房预售、预定的种类、计算机预定系统、构成预定过程的关键因素、客房分配、团体预定;

2. 接待中心:接待中心的运营、行李服务、建立客人信用制度、离店结帐的程序、夜班审计; 3. 计算机前厅系统;

4. 客户关系的重要性:客户关系与员工、客户关系与管理、金钥匙、客户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5. 顾客活动和服务:娱乐及社交活动经理、对客服务; 6. 总结:前台管理与顾客; 7. 复习小测验。

第九章 后台管理:餐饮、客房、洗衣部的运营(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厨师部、菜单的重要性、循环更换式菜单、各种住宿用餐收费制、市场细分、餐饮产品推销、送餐服务、洗衣和干洗业务等。

1. 餐饮经营:厨师部、菜单的重要性、循环更换式菜单、各种住宿用餐收费制、市场细分、餐饮产品推销、送餐服务;

2. 客房管理:度假饭店的特殊要求、客房管理和其他部门的关系、人员和工作调度方面的考虑、客房管理水准的维持、提供舒适宜人的用品和服务;

3. 洗衣和干洗业务:备选方式、可行性、纺织品的流通及储备品的管理控制、对客洗衣业务的管理控制、选择和经营方面的考虑;

4. 复习小测验。

第十章 后台管理:场地、能源、财会及采购(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饭店的庭院养护、饭店的能源节约、饭店采购的组织、采购系统管理、储备品的内部控制等。

1. 度假饭店工程及维修:有形设施的维修、预防性养护;

2. 庭院养护:庭院养护工作的职能、庭院养护效率、道路地面保护自然区域; 3. 能源节约:公用事业供应情况审计、用能情况审计、热能回收系统;

4. 财会事务:会计系统、会计记录、计算机化后的会计系统、财务部门的组织; 5. 采购:采购部的组织、采购系统、储备品管理、价值分析、内部控制; 6. 总结:将饭店前台与后台管理合为一个整体; 7. 复习与小测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8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1. 组织学生参观典型的度假饭店。

2. 要求学生全面扎实的掌握度假饭店的规划、管理理论。 3. 培养学生对饭店行业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

4. 对于度假饭店管理方面的内容:前台管理、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可加强内容,并且与商务型饭店加以比较。

(二)教学辅助资料 《饭店前厅管理》光碟。 (四)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在每章之后。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简答、选择、案例分析、论述。 四、参考教材

[1]《度假饭店的开发与管理》,Chuck Y .Gee,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现代饭店管理技巧》,Gary K.Vallen,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去掉较繁锁的理论推导,去掉与实际结合很少的陈旧理论。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为了更切合本专业实际,把原来的饭店管理改为度假饭店经营管理。

9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会展旅游

MICE Tourism

课程代码:10502323 学时数:36 执笔人:张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展与会展旅游的基本概念,了解会展旅游的历史和现状;掌握成功开展会议旅游、展览旅游和奖励旅游所需的基本条件及各自的运作机制与操作流程;把握国内外会展旅游的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涉足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会展与会展旅游(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在了解会展、会展旅游的概念性质、作用及两者联系的基础上掌握发展会展旅游所需的条件。

1. 会展旅游的概念与类别; 2. 会展旅游的概念、性质和作用; 3. 会展旅游的发展条件。

第二章 会展旅游的历史和现状(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内外会展旅游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1. 国际会展旅游的历史和现状; 2. 国内会展旅游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 会议旅游(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懂得会议旅游的概念、特点和类型,掌握会议旅游的机制和操作流程,熟悉节会旅游的相关知识。

1. 会议旅游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2. 会议旅游机制; 3. 会议旅游操作流程; 4. 节会旅游。

第四章 展览旅游(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展览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条件,熟悉展览旅游的主体和客体,了解展览旅游的运作模式。

1. 展览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条件; 2. 展览旅游的客体; 3. 展览旅游的主体; 4. 展览旅游的运作模式。 第五章 奖励旅游(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奖励旅游的概念、类型、特点及作用,了解奖励旅游的发展现状,熟悉奖励旅游的运作模式。

1. 奖励旅游的概念、类型、特点及作用; 10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马发旺,宋薇,谷晓萍,魏大勇

审核人:周永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奖励旅游发展现状; 3. 奖励旅游运作模式;

第六章 会展旅游市场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会展旅游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产业管理模式。 1. 会展旅游的市场运作机制; 2. 会展旅游的产业管理模式。

第七章 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会展旅游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1. 国际化; 2. 信息化; 3. 规范化

第八章 会展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7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熟悉与会展业和会展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熟悉国家对会展业的相关规定。

1. 贸促会、外经贸部关于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 2.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赴港澳台地区举办经贸活动的审批管理办法; 3. 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关于在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管理暂行办法; 4. 在祖国大陆举办对台湾经济技术展览会暂行管理办法; 5.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 6. 国际科学技术会议与展览管理暂行办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口展览品监管办法。 第九章 世界博览会知识(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世界博览会、国际展会组织的相关知识。 1. 世界博览会; 2. 国际展会组织; 3. 世界博览会与中国。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作业。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开展电子教案、CAI课件的制作和应用,适当插播案例录像片。 (二)教学辅助资料 无。 (三)习题

习题以课后作业为主。主要目的是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及电子图书馆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内容可按相关章节布置。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60%+课程论文(或产品设计)40%。 平时成绩包括:小测验、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的表现等。

课程论文:结合课程内容写一篇三千字以上的论文,也可以以会展旅游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旅游产

11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品(或做一个相关的策划)。

四、参考教材

[1]《会展旅游概论》,胡平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8

[2]《会展管理与服务》,[美]Milton T.Astroff,James R.Abbey著;宿荣江主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饭店等。需要学生掌握旅游学相关基础概念,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及旅游饭店的基础知识。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课程为新开设专业选修课。

1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Ⅱ)

Landscap Ecology

课程代码:10502101 学时数:45 审核人:崔建国 一、教学目的

掌握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区别: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及等级结构在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掌握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异质性的维持与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引言:景观和景观生态学(5学时)

掌握景观定义的广义和狭义表述、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核心: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掌握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关系以及一些突出特点。

1. 景观:景观的定义与特征、景观要素;

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展望:景观生态学发展历史、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学派和研究展望;

3.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原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4. 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特点。

第二章 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6学时)

掌握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与多样性,包括斑快、廊道和本底的模式、起源及生态学意义。 1. 斑块:不同起源斑块的特点与生态学过程、大小的生态学意义、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斑块的数量和构图;

2. 廊道:廊道的作用、起源、结构和几种特殊的廊道(林带、河流和河岸带); 3. 基质:基质的判断标准及研究意义、基质的孔性和网络及应用。 第三章 景观的总体结构(6学时)

掌握景观组成单元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景观多样性的描述指标;森林景观异质性的结构特征。

1. 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定义、研究意义与描述指标; 2. 景观异质性:景观异质性的成因、特点和研究意义;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3. 景观的结构类型: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关键特征和在实际景观管理中的应用; 4. 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空间关联。 第四章 景观发育的自然因素(4学时)

掌握形成景观的长期而稳定的作用因素:气候与地貌作用过程;掌握形成景观的五种自然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 地貌学:地形形成的四个基本原因;

2.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特征:赤道地貌、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地貌、荒漠地貌、地中海式气候下的地貌、温带地貌、寒带地貌;

3. 动植物的产生及对景观的影响:植物的产生和迁移对景观的影响、动物的产生和迁移对景观的影响;

13

学分数:2.5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宋薇,谷晓萍

执笔人:周永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4. 地带性土壤分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5. 自然干扰:自然干扰的意义、关于自然干扰的假说、干扰发生及其后果的影响因素、灾变理论。 第五章 人类对景观的影响(4学时)

掌握人类改变景观的作用方式;掌握以自然植被为标准判断人类活动对景观造成影响的判断标准。 1. 人类改变景观的方式与主要工具和方法:自然节律:日节律、季节节律、几年节律和世纪节律、农业生产、矿产资源开发、战争;

2. 人类改变景观的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森林和其他天然植被减少、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及生物多样性降低;

3. 景观分类和生态属性:以天然植被的变化为标准的景观分类、生态属性; 4. 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对斑块结构的影响,对廊道、网络和基质的影响。 第六章 景观的功能(4学时)

掌握景观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重点掌握等级理论,重点掌握等级理论,补充岛屿生物地理学和复合种群理论。

1. 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基本观点、媒介物、力; 2. 气流:风、声音和大气污染物质;

3. 水流和土壤侵蚀:水流的路径、水流的物质成分和土壤侵蚀; 4. 动植物的运动:运动的格局、动物的运动和植物的运动;

5. 山地森林和河岸森林与河流的相互作用:河流对河岸森林的作用、山地森林和河岸森林对河流的作用、河岸森林的经营管理;

6. 林带与毗邻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林带对农田的影响,农田、林地和居民区对林带的影响。 第七章 景观的变化(4学时)

掌握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重点掌握时间和空间尺度在解决宏观问题中的作用,重点掌握格局与过程理论,补充介绍生态过度带理论及渗透理论与阈限现象。

1. 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景观变化曲线,稳定性的含义,关于稳定性的其他重要概念、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

2.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作用力的种类、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和景观稳定性的特征; 3. 景观变化的转移矩阵和研究实例:转移矩阵、研究实例。 第八章 土地分类(4学时)

了解土地分类的各种方法,重点掌握土地景观分类方法。

1. 土地属性分类:植被途径、自然地理途径、综合途径、我国林业上土地属性分类的发展; 2. 土地景观分类:土地景观分类的特点和意义、历史发展和各国概况、我国的土地研究工作; 3. 土地的能力分类:地位级和立地指数、类别方法、参数方法和我国的土地潜力分类工作。 第九章 土地评价(4学时)

掌握土地评价的目的与原则、土地适宜性分类标准及土地评价所必须的程序。 1. 土地评价的目的与原则: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评价的原则;

2. 土地利用系统:土地单元和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要求、土地利用系统; 3. 土地适宜性分类:土地的分类结构、土地适宜性图;

4. 土地评价程序:制定土地评价计划阶段、调查研究阶段、评比分析阶段、提出评价成果阶段。 第十章 景观规划(4学时)

掌握景观规划的原则、斑块和廊道规划的方法,了解各国景观规划系统特点与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 1. 德国的景观规划; 14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LANDEP系统; 3. 荷兰的GEM模型;

4. 美国的METLAND景观规划模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课程考核。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理论有很好的理解。

(一)课堂讲授 1. 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2. 原则性教学建议

(1)适当插播教学录像片。

(2)课程内容应结合生产实际,实时进行调整。 (二)课外作业

作业为查阅资料,完成综述。 (四)考试环节

该课程为考试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实习、作业。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闭卷,题型主要分为: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1]《景观生态学》,徐化成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和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领域的新学科,理论性较强,必须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尺度是中尺度范围,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必须的研究手段。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突出景观生态学这门新学科的在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先进性、合理性。北京林业大学徐化成先生主编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片面性,不能使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精髓与核心内容;在方法和应用方面的例证均为原有工作的总结,没有反映出新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和强大的发展势头,因此,尝试查阅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教学。

15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Ⅱ)

Landscape Ecology(Ⅱ)

课程编号:10502324 学时数:45 审核人:刘常富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达到掌握有关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景观结构以及景观生态过程,了解景观的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理解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等之间的紧密关系,掌握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方法,以及具体实践,达到能在园林实践设计中利用有关的景观生态学内容进行设计、指导等。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展望,理解景观生态学在当今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3. 景观生态学的展望。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掌握有关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论基础,了解各种相关理论的内涵,理解各种理论对景观生态学的影响以及景观生态学与各理论的紧密关系。

1. 系统论与景观生态学; 2. 自然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3.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异质种群; 4. 渗透理论; 5. 地域分异规律;

6.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与核心概念。 第三章 景观结构(5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基本含义,以及景观的异质性,了解景观的发育,网络以及生态交错带,理解景观的空间格局与景观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1. 景观的发育; 2. 斑块; 3. 廊道; 4. 基质; 5. 景观异质性; 6. 景观空间格局; 7. 网络; 8. 生态交错带。

第四章 景观生态过程(5学时) 16

学分数:2.5 讨论参加人:刘常富

执笔人:刘常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概念,了解景观的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景观中的物种运动,景观中的水分与养分运动过程,以及景观中人文与文化过程,理解整个景观生态过程以及受外界影响的变化过程。

1. 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 2. 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 3. 景观中的物种运动; 4. 景观中的水分和养分运动; 5. 景观中的人文与文化过程。 第五章 景观动态变化(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景观动态变化的过程,了解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理解景观动态变化的本质,景观的稳定性,以及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1. 景观稳定性;

2. 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3. 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4. 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

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5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景观生态分类,了解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理解景观生态分类的重要意义,景观的综合评价与景观生态分类之间的紧密关系。

1. 景观生态分类;

2.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评价; 3.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掌握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内涵,步骤及类型,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静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意义,以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和趋势。

1.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2. 景观生态规划;

3. 静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 第八章 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评价景观格局的指数类型,了解景观格局评价指数的差异,静观格局的分析模型,以及景观模拟模型,理解景观格局指数在景观评价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1.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2. 景观格局分析模型; 3. 景观模拟模型。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5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景观多样性与景观破碎化,了解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关系,静观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关系,理解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1. 生物多样性; 2. 景观多样性;

17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3. 景观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4. 景观破碎化与异质种群动态;

5. 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多样性的关系; 6. 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设计。 第十章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掌握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具体表现,理解景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1. 全球环境变化;

2. 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景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4. 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内容与范围,了解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过程,理解在园林应用中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1. 遥感技术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3. 地理信息系统在园林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达到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理论基础。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适当插播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录像片,开展电子教案、CAI课件的研制、引进和应用,研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2. 加强所学专业各相关课程的紧密联系,促进知识的融合,并在该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二)课外作业

对景观生态学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自学和探讨,并就有关园林的重要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进行查询资料,并撰写报告。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7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课外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方式。 四、参考教材

[1]《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科学出版社,2001 [2]《景观生态学》,R 福尔曼,科学出版社,1990 [3]《景观生态学》,肖笃宁,科学出版社,2003 18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园林生态学等。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和土壤的基本特征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景观生态学是新开设的园林专业的选修课程,是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特别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表现更为明显。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内容较多,在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上,选择与园林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述,并与园林直接应用相关内容进行添加。

19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课程代码:10502412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张智,谷晓萍,马发旺,宋薇

执笔人:魏大勇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了解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掌握旅行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国内国际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并能够掌握与旅行社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现阶段旅行社经营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旅行社的性质、职能、掌握旅行社的基本业务,了解旅行社在现代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旅行社的产生和发展; 2. 旅行社的性质和职能; 3. 旅行社的基本业务;

4. 旅行社在现代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旅行社的设立(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旅行社的职业要求,掌握旅行社设立的基本程序、旅行社的组织设计,旅行社业的管理体制。

1. 旅行社的职业要求; 2. 影响旅行社设立的因素; 3. 设立旅行社的基本程序; 4. 旅行社的组织设计; 5. 旅行社的行业组织。 第二部分 旅行社经营管理

第三章 旅行社的产品开发(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旅行社产品的基本形态、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熟悉旅行社产品开发的过程。

1. 旅行社产品开发的决定因素; 2. 旅行社产品的形态; 3. 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4. 旅行社产品开发的过程。

第四章 旅行社的销售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能够正确地选择旅行社的目标市场,熟悉旅行社产品销售渠道的管理,掌握旅行社产品销售价格的管理。

1. 旅行社目标市场的选择; 20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旅行社销售渠道的管理; 3. 旅行社产品销售价格的管理。 第五章 旅行社的促销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旅行社产品促销的策略、了解产品促销要素的组合方法,并能够测定旅行社促销的效果。

1. 旅行社产品促销策略的制定; 2. 旅行社促销目标的确定与促销预算; 3. 旅行社促销要素组合策略; 4. 旅行社促销效果的测定。

第六章 旅行社的采购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与交通、住宿、餐饮、参观游览、购物、娱乐、保险、相关旅行社部门的采购方法原则。

1. 与交通部门的合作; 2. 与住宿部门的合作; 3. 与餐饮部门的合作; 4. 与游览部门的合作; 5. 与娱乐部门的合作; 6. 与购物部门的合作; 7. 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第七章 旅行社的接待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熟悉旅行社的接待过程,了解旅行社的售后服务,可以适当地处理旅游投诉。 1. 旅行社接待人员的管理; 2. 旅行社接待过程的管理; 3. 旅行社的售后服务; 4. 旅游投诉的产生和处理;

第八章 旅行社的财务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旅行社财务的基本特征,掌握成本核算、利润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 1. 旅行社资本金的构成;

2. 旅行社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 3. 旅行社的成本费用管理; 4. 旅行社的营业收入与利润管理; 5. 旅行社的税金核算与结算管理。 第九章 发展中的中国旅行社业(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行社业的起源、发展,并掌握现代旅行社业的发展趋势。 1. 早期的中国旅行社业的发展; 2. 近期的中国旅行社业的发展; 3. 中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 其他相关知识

第十章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行社业的政策,掌握相关的法律规定。 1. 旅行社管理条例;

21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规定; 3. 中外旅行社组团合同范本。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习课。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适当插播教学录像片。

2. 对基本常识要求了解掌握,具体经营问题不要求深入掌握。 3. 了解旅行社的操作规程,并对关键问题可以模拟应用。 4. 在教学过程方面增加若干现实问题讨论。 (二)教学辅助资料

《旅游纵览》;《旅游管理教程(光盘版)》;《中国旅游报》;《旅游学刊》。 (三)实践环节

1. 通过实践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旅行社工作的基本工作程序、技巧。

2. 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熟悉参加旅行社行业,并能解决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并能联系各门相关专业课,宏观把握旅游行业特征。

(四)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部分。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 四、参考教材

[1]《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杜江,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旅行社经营管理》,薛毅,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3]《旅行社经营管理》,杜江,向萍,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产业实际,去掉较繁锁的理论论述,删除与实际结合很少的空洞理论,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总学时为36学时。

从内容上,对“旅行社经营管理部分精讲,并重点讲解实际应用。另外,增加《旅行社管理条例》、《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规定》等新的内容。 2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

课程编号:10502102 学时数:36 执笔人:宋薇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旅游系统的地域特征,掌握、了解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由人类的旅游活动引起的“旅游客源研究”、“旅游资源研究”、“旅游规划开发”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建立旅游的区域性、空间性思维,培养学生将旅游理论学习与具体地域旅游开发管理相结合的能力,为参加区域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普查、风景旅游规划等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并为学好其它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6学时)

使学生在绪论中了解本课程所要讲授的主要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具体学习各章之前对本课程有一个宏观了解。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绪论,掌握旅游地理学中三个基础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掌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了解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1. 学习旅游地理学必须弄清的几个概念; 2.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3.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4. 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旅游者行为规律(4学时)

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对旅游者的定义,理解旅游行为模式,了解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定义、分类,掌握旅游活动的行为层次,掌握旅游动机激发的动力,掌握旅游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规律,理解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1. 旅游者;

2. 旅游行为模式分析; 3.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4. 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5.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6.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章 旅游需求预测(4学时)

使学生掌握旅游需求的定义,掌握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掌握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了解旅游需求预测模型。

1. 旅游需求的定义; 2.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3. 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 4.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 第四章 旅游交通(3学时)

使学生掌握旅游交通的定义、特征及旅游交通网络的结构,了解旅游交通与公共交通系统及旅游业

23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张智,谷晓萍,马发旺,魏大勇,宋薇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的关系,掌握主要旅游交通方式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 旅游交通的定义; 2. 旅游交通的特征; 3. 旅游交通网络的结构;

4. 旅游交通与公共交通系统的关系; 5. 旅游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 6. 主要旅游交通方式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旅游资源评价(4学时)

使学生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分类,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1. 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 2. 旅游资源的分类; 3. 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4. 旅游资源评价。

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4学时)

使学生掌握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了解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用途,掌握旅游地PLC曲线的几种变形,理解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调节方法。

1.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用途; 3. 旅游地PLC曲线的变形; 4.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调节。 第七章 旅游容量(4学时)

使学生掌握旅游容量的概念集合,了解旅游容量的量测方法,了解旅游容量在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1. 旅游容量的概念集合; 2. 旅游容量的量测;

3. 旅游容量在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第八章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学时)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理解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1. 旅游影响研究简述;

2. 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 3.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旅游规划(2学时)

使学生简略了解旅游规划的概念、类型及组成要素,了解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地规划的基本框架,理解旅游线路设计及旅游宾馆选址的基本原理。

1. 旅游规划概述; 2. 旅游发展规划; 3. 旅游地规划; 4. 旅游线路设计; 5. 旅游宾馆选址。 24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第十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4学时)

使学生了解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组成,了解城市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分析,了解城市旅游业主题定位与形象策划,了解主题公园的基本概念及其布局的基础理论。

1.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

2. 城市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3. 城市旅游业主题定位与形象策划; 4. 主题公园概述; 5. 主题公园的布局研究。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开展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作业:将教学内容与旅游热点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论文。

考核方式的基本要求:为闭卷考试课,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9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讨论、提问。期末成绩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四、参考教材

[1]《新编中国旅游地理》,刘振礼、王兵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旅游地理学》,保继刚、楚义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旅游地理学》,陶犁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为自然地理学、旅游学概论等,后续课程为旅游交通学、旅游产品设计、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等。

由于课时所限,本课程包含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原理在先修课程中已经详细讲述的,在本课程讲授时只做简略回顾。而有些所要讲授的知识由于将在后续课程中详细讲述,本课程讲授时只讲授重点知识、概括要点。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旅游地理学是旅游专业和地理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当前已经出版的旅游地理学教材都需要60学时左右的讲授时间。而我校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包括森保与森林旅游两个柔性方向,因此旅游地理学的分配学时只有36学时,相较于专门的旅游专业和地理专业少了很多。鉴于上述原因,对原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在讲授内容、学时分配、侧重点安排上做了部分调整与增删,在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中已经或将要详细讲解的知识点在本课程中会相应地减少学时。

25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度假村规划

Planning Of the Tourism Resort

课程代码:10502413 学时数:36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规划的流程,并且针对一些案例进行重点分析,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及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基本原理(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度假区规划的概念体系以及规划的基本原理,并重点介绍有关规划的流程。 1. 旅游度假区规划的核心概念:规划、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 2. 旅游规划的方法及原理; 3. 旅游规划流程。

第二章 需求、竞争与资源约束(8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规划的基本依据,熟悉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目的,并掌握承载力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1. 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分析;

2.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方法、步骤;

3. 社会、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第三章 总体规划(8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总体规划的过程,掌握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原则,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

1. 总体规划的过程; 2. 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原则; 3.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4. 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

第四章 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估与控制(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所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掌握影响其评估的方法。

1. 影响评估的一般模式; 2. 社会文化影响评估; 3. 社会经济影响的控制策略; 4. 环境影响以及质量控制。

第五章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度假区的区位选择,度假区设计的原则,掌握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误区以及防范措施。

1. 旅游度假区位置的选择以及方法; 2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魏大勇,宋薇,马发旺,张智

执笔人:谷晓萍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度假区设计的原则; 3. 度假区的经营管理;

4. 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误区及防范措施。 第六章 案例分析(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针对一些个案的分析,强化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 1. 怀基基旅游度假区的分析; 2. 巴厘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分析。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后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旅游规划的实践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案例分析法。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尽可能在课堂上多组织讨论。 2. 多参加实践环节。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后作业。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考察形式,要求写课程论文等。 四、参考教材

[1]《旅游业教程》,查尔斯·R·戈尔耐德,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2]《市场学》,李景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3]《旅游开发与规划》,邹统钎,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无。

27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法规

Tourism Legislation

课程代码:10502214 学时数:36 执笔人:张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法学和旅游法基础知识,熟悉具体的旅游法规,掌握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从法律角度分析旅游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业经营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法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论(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旅游业现状,进一步理解旅游法在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旅游业经营、管理以及对于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中的重要意义;了解旅游法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2. 旅游法的概念、特点、作用、旅游法的调整对象和旅游法的渊源; 3.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 旅游法律关系(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旅游法律关系的各构成要素、旅游法律关系各主体的主要权利、义务,掌握旅游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为以后各章分析各类具体的旅游法律问题奠定基础。

1. 旅游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 旅游法律关系的要素; 3. 旅游法律关系的确定。 第三章 旅游立法(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旅游立法的基本概念、范围和作用,了解国外旅游立法的概况,特别是不同类型国家旅游立法的不同做法、不同特点,了解我国旅游立法工作的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旅游基本法的相关知识,掌握旅游立法工作的规律。

1. 旅游立法概述; 2. 外国旅游立法; 3. 中国旅游立法; 4. 旅游基本法概述。

第四章 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对于旅游者本身、旅游企业、国家和国际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性,了解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范围,了解各国和国际社会在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及相关活动,理解旅游者合法权益国内保护和国际保护的关系及处理两种保护所应遵循的原则。

1. 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的重要性; 2. 国内法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28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马发旺,宋薇,谷晓萍,魏大勇

审核人:周永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3. 国际法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4. 国内保护与国际保护的关系。

第五章 旅游合同关系中的法律问题(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在旅游业务中的各种合同,理解合同怎样成立、生效,有效的旅游合同应如何履行,在何种情况下会导致旅游合同的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对方可采取那些救济手段。

1. 旅游合同与合同法; 2. 旅游合同的成立;

3. 旅游合同的有效、无效与撤销; 4. 旅游合同的履行与担保; 5. 旅游合同的违约与救济。

第六章 旅游交通运输关系中的法律问题(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在旅游交通运输中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了解旅游运输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了解各国在旅游交通方面的法律规定,并了解在旅游交通方面的几个主要的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及其内容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能够妥善处理日后工作中遇到的此类法律问题。

1. 旅游交通运输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问题; 2. 旅游交通运输合同;

3. 旅游交通运输中的法律责任; 4. 旅游交通法。

第七章 旅行社业务中的法律问题(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了解在旅行社业务中存在的各种法律关系和法律问题,了解旅行社在其业务中与各有关方面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并运用本章中原理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旅行社业务中各种法律问题,维护旅行社业务的正常秩序。

1. 旅行社业务与旅行社法; 2. 旅行社业务中的法律问题; 3. 旅行社的权利与义务; 4. 旅行社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 导游业务中的法律问题(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导游业务中的法律问题、导游法的基本内容、导游人员与有关单位或部门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与此相关的法律责任。

1. 导游业务与导游法; 2. 导游法的基本内容;

3. 导游人员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第九章 旅馆业务中的法律问题(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馆业的历史沿革,在旅馆业务中出现的各种法律关系、法律问题以及通过相应法律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了解旅馆和旅客以及旅客之外其他有关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使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发现、分析和有效地解决旅馆业务中的各类法律问题。

1. 旅馆业务与旅馆法;

2. 旅馆和旅客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3. 旅馆与旅客之外的有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29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4. 旅馆业务方面的国际法规。

第十章 旅游保险业务中的法律问题(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中的各种风险及旅游保险法的内容和作用,了解并有效运用旅游保险的各种险别,了解旅游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关系人,旅游保险合同的内容及旅游保险索赔程序,有效利用旅游保险解除旅游中的后顾之忧。

1. 旅游保险与旅游保险法的规定; 2. 旅游保险合同;

3. 旅游保险中的风险与理赔。

第十一章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法律问题(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理解并正确掌握旅游资源国内法保护和国际法保护的关系。

1.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2. 调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关系的法律; 3. 旅游资源法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 4. 旅游资源的国际保护。

第十二章 旅游争议的解决(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争议及从不同角度所做出的分类,了解通用的解决旅游纠纷的五种方式及其操作机制,以便有效地通过适当的手段妥善解决发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

1. 旅游争议概述; 2. 协商与调解; 3. 旅游投诉; 4. 司法诉讼; 5. 仲裁

第十三章 案例分析(4学时)

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法律原理,依据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分析讨论2-3个综合性案例。所选案例力求既体现旅游法律关系的特点,又兼顾行业前沿热点。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堂案例分析。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课堂讨论和微型案例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开展电子教案、CAI课件的制作和应用,适当插播案例录像片。

2. 结合所讲章节,选用针对性较强的微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学用结合。

3. 模拟法庭角色,让学生扮演实际案例中的法律主体角色,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争辩,加深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二)教学辅助资料 30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案例解析》。 (三)习题

习题主要包括课堂小练习和课后作业。主要目的是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翻阅、查找相关的法律条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内容可按相关章节布置。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小测验、作业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表现。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选择、填空、简答、辨析、案例分析等。 四、参考教材

[1]《旅游法教程》,王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旅游法规教程》,孙子文,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学概论》、《法律基础》及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的其他专业基础课。需要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及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特点。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次教学大纲的修订,在保证课程的体系性和完整性基础上,考虑了新教学计划中先修课程的调整、课时变更、实用意义,以及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等因素,对教学的内容作了如下调整:

删除原有“法律基础知识”、“公司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三部分内容,增加“旅游法律关系”“旅游立法”和“案例分析”三章。

31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管理学

Tourism Management

课程代码:10502215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张智,谷晓萍,魏大勇,宋薇,马发旺

执笔人:马发旺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旅游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旅游旅游区管理发展的概况,经营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将来学生从事旅游区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区的基本概念,掌握旅游区的发展简史,熟悉我国旅游区的分等定级制度,明确旅游区管理的理论体系。

1. 旅游区概述:旅游区的界定、旅游区的类型和质量等级;

2. 旅游区的发展简史:旅游区的孕育、萌发时期、旅游区的兴起阶段、旅游区的综合发展阶段; 3. 旅游区管理概述:旅游区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旅游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4. 复习小测验。

第二章 旅游区经营战略与组织管理(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区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区常用的战略类型,重点明确旅游区如何进行战略选择;掌握旅游区组织管理,明确旅游区几种常用的组织结构类型及意义。

1. 旅游区经营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意义、概念、企业战略管理类型、波特的一般性战略、旅游区经营战略的制定、旅游区经营战略的选择;

2. 理顺体制、转变机制: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发展目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经营模式; 3. 旅游区组织管理:组织和组织结构的概念、几种基本的组织结构; 4. 复习小测验。

第三章 旅游区旅游规划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区规划的发展、旅游区规划的类型,重点掌握规划委托单位在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作用。

1. 旅游规划概述:旅游规划的发展过程、旅游规划的类型和内容、旅游规划的基本特性、旅游规划中常见的问题;

2.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内容和体系案例;

3. 规划委托单位在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作用; 4. 复习小测验。

第四章 旅游区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区资源保护的意义,旅游区资源保护的原则,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的基本知识。

1. 旅游区旅游资源概述:旅游区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含义、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分类;

2. 旅游区旅游资源管理原理:旅游区旅游资源管理概述、旅游区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旅3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游资源管理程序;

3. 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旅游区资源开发的方式与一般程序;

4. 旅游资源保护管理:旅游资源保护管理的必要性、破坏旅游区资源的主要因素、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保护;

5. 复习小测验。

第五章 旅游区市场营销管理(2学时)

本章内容由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重点明确旅游区市场营销的影响因素,旅游区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旅游区市场细分与产品组合战略。

1. 旅游区市场营销管理概述:旅游区市场营销概念、营销旅游区市场营销管理的因素、旅游区市场营销观念;

2. 旅游区市场营销调研与市场营销预测:旅游区市场调研、旅游区市场营销预测程序、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法;

3. 旅游区市场细分与旅游区目标市场:旅游区市场细分、影响旅游区市场细分的因素、旅游区市场细分的程序、旅游区旅游产品细分、旅游区目标市场策略;

4. 旅游区市场营销组合与策略:旅游区市场分销策略、旅游区市场促销策略、旅游区促销方式; 5. 复习小测验。

第六章 旅游区公共关系活动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区公共关系的功能、公共关系的模式及特点,熟悉并能运用旅游区公共关系的过程。明确旅游区遇到突发危机事件时如何处理。

1. 旅游区公共关系概述:旅游区公共关系的含义、旅游区公共关系的功能;

2. 旅游区公共关系的模式:旅游区开拓型公共关系模式、旅游区发展型公共关系模式、旅游区巩固型公共关系模式、旅游区矫正型公共关系模式;

3. 旅游区公共关系的过程:旅游区公共关系调查分析、旅游区公共关系策划、旅游区公共关系实施、旅游区公共关系评估;

4. 旅游区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旅游区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 5. 复习与小测验。

第七章 旅游区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引导与管理(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旅游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与作用,掌握旅游区员工、游客、地方当局、股东、旅行社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引导。

1. 旅游区利益相关者概述: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定义、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区管理中的作用、构筑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区管理的机制;

2. 旅游区员工与游客行为引导与管理:旅游区员工行为引导与管理、旅游区游客行为的引导与管理;

3. 地方当局与社区的行为引导与管理:对地方当局行为引导与管理、社区行为的引导与管理; 4. 旅游区股东与旅行社行为的引导与管理:股东行为的引导与管理、对旅行社行为的引导与管理; 5. 复习小测验。

第八章 旅游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区服务质量管理的概念、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及其评价,重点明确PDCA模式在旅游区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1. 旅游区服务质量管理概述:旅游服务质量的概念、内容和特点、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旅

33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游区服务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2. 旅游区服务质量管理的原则和PDCA模式: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PDCA模式;

3.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4.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前的准备工作、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5.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6. 复习小测验。

第九章 旅游区旅游商品经营管理(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区商品开发的过程、设计需注意的问题、熟悉旅游区商品销售的过程管理。

1. 旅游商品概述:旅游商品的概念、旅游商品的特性、旅游商品的重要属性、类型、旅游购物业的发展现状;

2. 旅游商品开发管理:旅游区旅游商品开发与经营的意义、旅游区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问题、旅游商品开发的原则、旅游商品注重文化性设计、旅游商品的开发策略、旅游商品的包装;

3. 旅游区商品销售管理:旅游商品的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的全过程管理; 4. 复习小测验。

第十章 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和组织(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旅游节庆活动的概念、分类、功能。掌握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的原则、方法、及其容易出现的问题。重点明确旅游节庆活动的分类与组织。

1. 旅游节庆活动概述:旅游节庆活动的概念、分类、功能、旅游节庆活动的要素分析、旅游节庆活动的作用、我国旅游节庆活动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旅游节庆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旅游节庆活动的设计原则、策划与组织旅游节庆活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 复习与小测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组织学生参观典型的旅游区。

2. 要求学生全面扎实的掌握旅游区的规划、管理理论。

3. 旅游区市场营销管理部分可以略去,以后还要开设旅游市场营销学。 (二)教学辅助资料

旅游管理资料室的音像资料。 (四)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在每章之后。 34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简答、选择、案例分析、论述。 四、参考教材

[1]《旅游区管理》,黄翔,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管理》,黎洁,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3]《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岳怀仁,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管理学原理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去掉较繁锁的理论推导,去掉与实际结合很少的陈旧理论。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

35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规划

Tourism Plan

课程编号:10502103 学时数:36 执笔人:宋薇 审核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理解、掌握旅游规划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明确旅游规划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区、实现旅游业的科学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旅游规划概述(3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旅游规划的目的和意义;旅游规划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旅游规划的要求和方法;了解旅游规划全貌,为学习后续章节做好铺垫。

1. 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旅游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3. 学习旅游规划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旅游规划内容体系(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规划内容有关规定;旅游总体规划的内容框架;旅游规划各大内容模块的要求。了解旅游规划结构模块全貌,为学习后续章节做好铺垫。

1. 旅游规划内容有关规定; 2. 旅游总体规划内容框架; 3. 旅游总体规划各部分内容概要。 第三章 旅游规划学的理论体系(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地域系统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旅游规划基本原则;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1. 理论基础;

2. 旅游规划学的理论体系。 第四章 旅游空间布局(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主要模式。

1. 理论基础; 2. 空间布局的原则; 3. 空间布局的方法; 4. 空间布局的模式。

第五章 旅游项目设计(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规划项目设计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影响旅游项目设计的主因子;旅游项目创意的一个目标、两个方法、三种类型、四大内容。

1. 影响旅游项目设计的主因子分析; 3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项目创意。

第六章 旅游线路与旅游网络(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线路的含义及其类型结构;旅游线路设计方法;旅游网络及其功能。

1. 旅游线路; 2. 旅游网络。

第七章 旅游环境保护规划(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步骤和内容、目标及措施。 1. 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概述; 2. 绿色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3. 旅游服务设施的绿色规划。 第八章 旅游保障体系规划(1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规划的组织管理保障;旅游规划的人力资源保障;旅游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旅游规划实施的法律保障。

1. 规划实施的组织与管理保障; 2. 人力资源保障; 3. 资金保障; 4. 法规保障。

第九章 旅游规划的技术路线(1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规划工作流程;各种选定规划编制者的优缺点;旅游规划班子学科构成;编制旅游规划任务书。

1. 旅游规划的立项; 2. 选定规划编制者; 3. 组建规划机构与班子; 4. 编制规划工作计划; 5. 编制纲要成果。

第十章 旅游规划方法体系(1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旅游规划的旅游市场分析方法,了解“3S”技术及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了解与旅游规划相关的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1. 旅游市场分析方法; 2. RS技术; 3. GIS技术; 4. GPS技术; 5. 虚拟现实技术; 6. 信息网络技术。

第十一章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了解并会使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能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评价旅游资源。

1. 旅游资源分类; 2. 旅游资源评价。

第十二章 旅游环境阈值分析(1学时)

37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环境阈值的含义、量测、调控。 1. 旅游环境阈值的含义; 2. 旅游环境阈值的量测; 3. 旅游环境阈值的调控。

第十三章 旅游后效及其追踪监控(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后效的含义;旅游开发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重点掌握旅游规划实施追踪监控的系统运行模式。了解旅游规划实施追踪监控的宏观运行机制。

1. 旅游的社会后效;

2. 旅游开发的区域经济后效; 3. 旅游环境后效;

4. 追踪监控的宏观运行机制; 5. 追踪监控的系统运行模式。

第十四章 旅游规划图的设计和编制(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地图的基本知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旅游要素的表示方法;旅游地图的设计和编制。

1. 旅游地图的基本知识; 2. 旅游规划图的设计和编制。

第十五章 旅游规划野外考察(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规划野外考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野外考察和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1. 野外考察的基本知识;

2. 学科野外考察和调查的基本技能。 第十六章 旅游规划实例(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当前省级、地市级、县级以及乡镇的旅游总体规划实例,了解巩固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根据提供的实例,模拟编制旅游规划文本。

1. 省级旅游规划实例; 2. 地(市)级旅游规划实例; 3. 乡(镇)级旅游规划实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开展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作业:将教学内容与旅游热点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论文。 考核方式的基本要求:为闭卷考试课,成绩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为准。 四、参考教材

[1]《旅游规划学》,全华、王丽华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现代旅游开发学》,孙文昌主编,青岛出版社,1999 [3]《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吴必虎,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为旅游专业课,先修课程为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评价等,对旅游地理学及旅游学概论等学科中概略讲解的内容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述。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课程为本次教学大纲修订中新增加的科目,为新开课,是教学大纲的第一稿,而非修订稿。 38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交通学

Tourism Transportation

课程编号:10502416 学时数:36 执笔人:宋薇 审核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理解、掌握旅游交通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明确旅游交通系统在旅游业整体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熟悉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性能,能够在旅游过程中合理选择恰当的旅游交通方式,为学生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区、实现旅游业的科学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8学时)

本章使学生对旅游交通有一个概要的了解,加深对旅游交通重要性的认识,为以后系统学习旅游交通各专题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交通的概念、旅游交通系统的构成、旅游交通的层次、特征,理解旅游交通在现代旅游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旅游交通的概念; 2. 旅游交通系统的构成; 3. 旅游交通的层次; 4. 旅游交通的特征;

5. 旅游交通在现代旅游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旅游交通运输类型(6学时)

使学生了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掌握选择最佳旅游交通方式的判断因素,了解各种旅游交通方式的发展史,掌握各种旅游交通方式的特征,了解当前我国各种旅游交通方式的综合运输问题及供需关系,掌握世界现代旅游交通的发展趋势。

1.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2. 选择最佳旅游交通方式的判断因素; 3. 各种旅游交通方式;

4. 当前各种旅游交通方式的综合运输及供需关系分析; 5. 世界现代旅游交通发展趋势。

第三章 旅游交通需求与供给分析(6学时)

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交通需求与供给的概念,掌握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含义,掌握需求与供给弹性的相关知识,掌握边际收益的定义和公式,理解旅游交通供需均衡理论和市场调节理论。

1. 旅游交通需求分析; 2. 旅游交通供给分析; 3. 旅游交通供需关系。

第四章 旅游交通价格(4学时)

使学生掌握旅游交通价格的基本特征和定价原则,掌握旅游交通差价和保护价的含义及适用范围,了解在旅游交通市场营销中常用的旅游交通价格策略。

39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1. 旅游交通价格的基本特征; 2. 旅游交通价格的定价原则; 3. 旅游交通差价和保护价; 4. 旅游交通价格策略。

第五章 旅游交通预测(8学时)

本章将系统介绍旅游交通定性与定量预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并通过预测实例和题解加以说明。要求学生掌握几种简便、易操作并且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预测方法,对于某些操作过程较为复杂的预测方法,只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原理。

1. 旅游交通定性预测法; 2. 旅游交通定量预测法; 3. 习题课。

第六章 旅游交通布局(4学时)

使学生了解交通布局的定义、布局的基本原则及选择交通线路的方法,掌握旅游交通布局的定义,理解旅游交通布局的原则,重点掌握旅游区内部的旅游交通布局知识。

1. 交通布局概述; 2. 旅游交通布局的原则; 3. 旅游区内部的旅游交通布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开展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作业:将教学内容与旅游热点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论文。 考核方式的基本要求:为闭卷考试课,成绩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为准。 四、参考教材

[1]《旅游交通学》,杨惠里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2]《旅游交通概论》,杜学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3]《新编中国旅游地理》,刘振礼、王兵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为旅游专业课,先修课程为旅游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旅游交通学以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交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旅游地理学及旅游学概论等学科中概略讲解的内容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述,并为旅游开发规划等课程奠定基础。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对原大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删除了一些学生可以自行阅读的法律法规,补充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

40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景点经营

Scenery

课程代码:10502325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张智,谷晓萍,魏大勇,宋薇,马发旺

执笔人:马发旺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1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旅游景点经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不同景点的经营状况和经营得失,为学生再今后管理和市场营销中提供可实践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旅游景点分析(4学时)

举例说明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方式;解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如何使景点中的产品具有独特性;解释不可储存性(perishability)和可储存性(imperishability)的概念及其对旅游景点的影响;定义季节性(seasonality)、雷同性(parity)、独特性(uniqueness)、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四个概念,并说明这些独特性如何影响旅游景点的经营。

1. 旅游景点分析; 1.1 旅游景点定位;

1.2 旅游景点中所包含的旅游产品的特点; 1.2.1 无形性;

1.2.2 生产消费的同时性; 1.2.3 不可储存性和可储存性; 1.2.4 季节性; 1.2.5 雷同性; 1.2.6 独特性; 1.2.7 互补性; 2. 旅游景点的服务;

2.1 旅游景点中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关系; 2.2 服务质量和旅游景点的发展。

第二章 旅游景点经营中的目标市场的选择(4学时)

解释为什么要进行景点目标市场的细分;解释决定细分市场可行性的四个特征;列出可用于人口细分的变量;解释景点管理人员如何用地理、心理及行为细分;解释在景点的经营中为什么做市场调研;解释在景点的经营中如何执行市场调研。

1. 为什么需要进行旅游市场的细分; 1.1 市场的细分和细分市场的概念; 2. 旅游市场的细分方法;

2.1 人口统计细分:年龄、收入、职业、家庭大小与生命周期、教育程度; 2.2 地理细分:气候、地区、城市或乡村;

2.3 心理细分:价值、态度、生活型、兴趣、活动、人格; 2.4 行为细分:习惯与偏好、目的、利益追求;

41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3. 旅游景点为什么要做市场调研; 3.1 扩展到新的地理区域; 3.2 认清成长的市场;

3.3 认清生活方式的变迁趋势; 3.4 吸引更多旅客; 3.5 市场调研作为工具; 3.6 数据库目标营销; 4. 如何做好市场调研; 4.1 确定市场调研问题; 4.2 制定和实施调研计划; 4.3 得出调研结果; 4.4 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第三章 旅游景点中的旅游产品的定位(4学时)

解释景点为什么必须对产品进行定位;说明建立新的旅游产品与维持现有产品定位有何不同;概述定位陈述内容;指出认清景点中旅游产品当前的地位和重要性;理解景点的产品定位如何影响顾客的期望;指出旅游者对产品的感知为什么重要。

1. 景点中的旅游产平的定位原理; 2. 对景点中旅游产品进行定位; 2.1 分析产品的特征、顾客利益;

2.2 认清现有定位和形象:基于吸引的优势和劣势;基于特征的优势和劣势; 3. 对旅游产品撰写定位陈述;

4. 对旅游产品地位陈述和定位战略举例; 4.1 依据目标市场定位; 4.2 依据利益市场定位; 4.3 价格和质量定位; 4.4 产品类别定位; 4.5 竞争者定位;

5. 购买决策中的形象作用。

第四章 旅游景点营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4学时)

描述营销计划;景点营销战略的实施;反馈计划对景点的价值。 1. 计划制定的依据; 1.1 现状分析; 1.2 营销战略的运用; 2. 制定预算;

2.1 一个好的的营销预算特征; 2.2 方法;

3. 控制计划实施的过程;

3.1 收集信息和保持记录:登记卡、问卷等等; 3.2 监测预算支出; 3.3 进展报告; 4. 评估计划实施; 4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4.1 业绩标准; 4.2 评价方法; 4.3 案例研究。

第五章 旅游景点管理的方针与战略(4学时)

解释旅游景点的经济效应评估;了解构建景点的宣传方式;财务管理。 1. 景点经济效应评估; 1.1 评估方法;

1.2 观察的方法及应用; 1.3 经济影响的评估; 2. 旅游景点的宣传; 2.1 广告、媒体;

2.2 运用分类手段制定公共宣传策略; 2.3 宣传中的指导方法; 3. 财务管理的行为因素; 3.1 财务报告; 3.2 财务比例分析; 3.3 成本核算。

第六章 旅游景点经营中的风险和决策(4学时) 了解风险评估;了解决策水平的因素。 1. 决策——策略性和运作性的决定 2. 风险的解释和评估; 3. 专业知识和决策;

4. 决策的制定——广泛的因素; 4.1 个人因素; 4.2 社会因素; 4.3 外在因素。

第七章 旅游景点中游客管理需求(6学时)

结实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如何解决旅游者和旅游景点之间的矛盾。 1. 景点的容量; 1.1 设计游客流量模式;

1.2 协调不同的游客的实际需求; 1.3 确定最适当的容量临界值; 2. 容量与需求的本质与管理; 2.1 相对固定的容量; 2.2 产品以预定的方式出售; 3. 瓶颈和排队现象;

3.1 根据游客流量计算出每一具体点的容量限制;

3.2 平衡需求和容量,以减少或消除潜在的瓶颈和排队的现象; 3.3 为景点的游客流量和过程传递设计作出决定。 第八章 景点经营成功与失败的个案分析(6学时)

本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旅游景点经营案例的分析,检验学生本课的学习效果,并且从中总结经验

43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教训,启发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1. 深圳锦绣中华的经营经验

2. 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运作及营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组织学生参观典型的旅游区。

2. 要求学生全面扎实的掌握旅游区的规划、管理理论。

3. 旅游区市场营销管理部分可以略去,前面已经开设旅游市场营销学。 (二)教学辅助资料 旅游管理资料室的音像料。 (三)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在每章之后。 (四)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简答、选择、案例分析、论述。 四、参考教材

[1]《旅游产品的营销与推销》(第2版),詹姆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旅游市场营销》,莱斯·拉姆斯顿,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3]《旅游开发规划及景点景区管理实务全书》,北京燕山出版社

[4]《最新观光农业示范园、民俗旅游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成功案例及投资可行性评价实用性手册》,李易农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市场营销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去掉较繁锁的理论推导,去掉与实际结合很少的陈旧理论。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

44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课程代码:10502326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张智,谷晓萍,魏大勇,宋薇,马发旺

执笔人:马发旺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概况,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将来学生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制度的区别、直线管理与职能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1. 工作中的人事管理;

2. 直线管理与职能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3. 变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4. 培养雇员的献身精神; 5. 应用练习。

第二章 工作分析(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搜集工作分析信息的方法、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工作规范的编写等。 1. 工作分析的性质;

2. 搜集工作分析信息的方法; 3. 职位说明书的编写; 4. 旅游企业应用; 5. 工作规范的编写; 6. 应用练习。

第三章 人员计划与招募(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员计划与预测的方法、员工招聘的过程、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1. 人员计划与预测; 2. 人员需求预测; 3. 培养雇员的献身精神; 4. 外部候选人的供给预测; 5. 工作候选人的招募; 6. 旅游企业应用;

7. 工作申请表的设计与使用; 8. 应用练习。

第四章 雇员测试与甄选(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人员甄选的过程、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45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1. 甄选过程; 2. 测试的基本概念;

3. 测试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 4. 测试的类型;

5. 工作样本与工作模拟; 6. 其他甄选技术; 7. 旅游企业应用; 8. 应用练习。

第五章 面试与全面甄选计划的建立(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面试的方法、常见错误、有效面试的基本过程。 1. 面试概述; 2. 常见的面试错误; 3. 有效的面试; 4. 旅游企业应用; 5. 受试者须知; 6. 应用练习。

第六章 上岗引导与培训(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员工培训的过程、方法;员工培训常用的几种基本技术;旅游企业培训的service原则。

1. 新雇员上岗引导与社会化; 2. 培训概述; 3. 培训需求评估; 4. 培训与培训技术; 5. 旅游企业应用; 6. 培训效果评价; 7. 应用练习。

第七章 管理人员开发(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明确管理人员开发的性质、目的、开发的技术;管理人员开发的影响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管理人员开发的性质与目的; 2. 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 3. 脱岗开发的基本方法; 4. 特殊的管理人员开发技术;

5. 高级管理人员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6. 旅游企业应用; 7. 应用练习。

第八章 质量管理与生产效率管理(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PDCA循环、 1. 弹性工作时间安排计划; 2. 质量圈计划的运用; 3. 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46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4. 创建自我指导工作小组; 5. 应用练习。

第九章 工作绩效评价(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旅游企业工作绩效的考核方法、考核的意义、工作绩效考核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工作绩效评价的意义; 2. 如何对工作进行界定; 3. 工作绩效评价方法;

4. 工作绩效评价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5. 现实中的工作绩效评价—旅游企业应用; 6. 应用练习。

第十章 职业管理(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旅游企业中员工晋升与调动的过程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1.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2. 职业管理与第一次职业选择; 3. 晋升与调动的管理; 4. 怎样找到合适的工作; 5. 应用练习。

第十一章 工资方案的制定(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企业报酬的基本制度、如何确定员工的工资水平、企业在报酬管理上存在的争议。

1. 关于报酬的几个基本问题; 2. 确定报酬率需考虑的基本因素; 3. 如何确定工资率;

4. 确定管理和专业职位的工资水平; 5. 当前在报酬管理上存在的争议; 6. 旅游企业应用; 7. 量化职位评价法; 8. 应用练习。

第十二章 绩效工资与奖金(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激励的基本方法、激励与报酬的关系、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计划。 1. 金钱与激励; 2. 生产工人激励计划; 3. 中高层管理人员激励计划; 4. 组织的整体激励计划; 5. 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计划; 6. 旅游企业应用; 7. 应用练习。

第十三章 福利与服务(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企业常用的一些福利制度,如补充性工资福利、保险福利、退休福利、

47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弹性福利等。

1. 补充性工资福利; 2. 保险福利; 3. 退休福利; 4. 弹性福利计划; 5. 旅游企业应用; 6. 应用练习。

第十四章 劳资关系基础(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会的基本概念、作用、相关法律等。 1. 劳工运动简介; 2. 工会与法律; 3. 工会推进与选举; 4. 应用练习。

第十五章 集体谈判(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中经常发生的纠纷问题,以及作为管理者如何解决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

1. 什么是集体谈判; 2. 实际谈判过程; 3. 合同执行; 4. 抱怨的处理; 5. 应用练习。

第十六章 雇员保障与工作安全(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安全保障体系,员工的解雇管理、员工的遣散管理等。 1. 有保证的公平对待与雇员惩处; 2. 解雇管理; 3. 遣散管理; 4. 应用练习。

第十七章 雇员安全与健康(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保障法》的基本内容、企业引发事故的原因、以及企业应该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1. 雇员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 2. 我国《劳动保障法》的基本内容; 3. 管理人员在安全中的角色; 4. 引发事故的原因; 5. 如何预防事故; 6. 旅游企业应用; 7. 应用练习。

第十八章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问题(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1. 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演变; 2. 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 48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3. 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的形成; 4.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5. 应用练习。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要求学生掌握:招聘的方法及程序,员工培训的方法及注意问题,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绩效考评技术。

2.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切忌过于教条。

3. 对于现实案例的分析教师不应该过多提示,总结也不可拘泥于理论。 (二)教学辅助资料 无。 (四)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在每章之后。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小论文的形式。 四、参考教材

[1]《人力资源管理》,Gary Dessle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去掉较繁锁的理论推导,去掉与实际结合很少的陈旧理论。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而且应该对学生马上要面临的就业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9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摄影

Tourism Photography

课程编号:10502327

学时数:36(理论:20学时 实验:16学时) 执笔人:呼汉卫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本门课程主要讲授摄影的基本原理及旅游摄影的特点,讨论各种环境下旅游摄影的技巧。让学生掌握旅游摄影的基本规律,了解各种环境下旅游摄影的特点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旅游摄影的特点(1学时) 了解旅游摄影的特点及规律。 1. 旅游摄影的特点; 2. 旅游摄影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 常用摄影器材及功能(4学时)

了解常用照像器材的种类、结构、附件及作用和使用维护常识。 1. 照像机的种类; 2. 照像机的主要结构; 3. 照像机的附件及作用; 4. 照像机的使用和维护。 第三章 感光材料(1学时)

了解常用的感光材料的种类、基本结构、特性及如何正确选择。 1. 感光材料的种类; 2. 感光材料的基结构; 3. 胶片的特性和选择; 4. 照像纸的特性和选择。 第四章 正确曝光(4学时)

通过了解影响曝光的因素掌握如何正确曝光。 1. 光的基本知识; 2. 影响曝光的因素; 3. 自然光; 4. 人造光源;

5. 室内自然光的运用; 6. 曝光量的测定。

第五章 取景与构图(4学时) 掌握取景与构图规律。 1. 如何取景; 2. 构图。

第六章 旅游摄影技巧(6学时) 50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李竹林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了解旅游摄影的基本技巧。 1. 旅游中的摄影装备; 2. 分门别类拍雪景; 3. 日出日落的拍摄技巧; 4. 拍摄秋天的经典; 5. 拍好旅游纪念照的决窍。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多的使用图片和录像资料,使学生通过感观形像刺激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四、参考教材

[1]《现代媒体设计与制作》,呼汉卫等编著,校内教材 [2]《初级摄影教程》,蔡林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旅游摄影指南》,包文灿编著,金盾出版社,2002 [4]《花卉摄影》,刘修仁著,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51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摄影实验部分

Tourism Photography

课程编号:10502327 学时数:16 执笔人:呼汉卫 审核人:周永斌

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旅游摄影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主要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技巧,是旅游摄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照像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如何正确曝光、掌握正确的构图及光线处理方法技巧,熟练使用照像机获取所需要的图像信息,并为游客和旅游事业服务。

三、实验主要内容 实验一 照像机使用

掌握照像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二 正确曝光 掌握正确曝光方法。 实验三 正确取景与构图 掌握正确的取景、构图技巧。 实验四 光线处理

掌握正确的光线处理方法技巧。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结果的质量进行成绩综合评定,最终成绩分级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1]《现代媒体设计与制作》,校内教材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1 2 3 4

实验项目名称 照像机使用 正确曝光 正确取景与构图 光线处理 学时 4 4 4 4 16 实验类别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实验要求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每组学生数 15 15 15 15

讨论参加人:李竹林

合计 5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市场营销

Tourism Marketing

课程代码:10502104 学时数:46 执笔人:张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概况,能够区分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和不同营销观念;学会对旅游市场营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掌握旅游市场调研、旅游目标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方法;掌握旅游市场营销4P组合(产品、定价、促销和渠道)的相关理论及其在旅游营销工作中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营销理论分析和解释旅游经营管理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树立营销观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市场营销概述(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概念;掌握市场营销的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熟悉并能够区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特点。

1. 市场营销的概念; 2. 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 3. 市场营销观念。

第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的影响因素(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影响市场营销的内外部环境,掌握机会-风险分析的方法,掌握需要市场营销作出反应的旅游行业特点。

1. 营销环境分析; 2. 旅游购买行为分析; 3. 机会-风险分析; 4. 旅游行业特点分析。

第三章 旅游营销信息系统与市场调研(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营销信息在旅游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旅游营销信息系统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情况,了解旅游营销信息系统,旅游营销调研的程序、方法,以及对旅游需求的测量与预测方法。

1. 旅游营销信息系统; 2. 旅游营销调研; 3. 市场需求测量与预测。

第四章 旅游目标市场营销(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目标市场营销的步骤,明确目标市场细分在整个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和地位,掌握旅游市场细分的基本依据和应用方法,使学生基本把握如何进行旅游市场细分,明确现有旅游企业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的;同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了解如何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与旅游企业市场定位以及他们之间的概念区别。

1. 目标市场营销概述;

2. 旅游市场细分的作用与原则;

53

学分数:2.5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马发旺,宋薇,谷晓萍,魏大勇

审核人:周永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3. 旅游市场细分的依据与方法; 4. 旅游目标市场选择; 5. 旅游市场营销定位。

第五章 战略规划与市场营销组合(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类型及组合,掌握4P营销组合理论及其相关要素的特点。

1.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概述; 2. 旅游产品-市场战略; 3. 旅游市场竞争战略; 4. 4P营销组合。

第六章 旅游产品策略(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产品的构成、特点及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组合的内涵,了解这些因素对旅游营销策略所产生的影响,熟悉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与程序。

1. 旅游产品概述;

2.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与营销策略; 3. 旅游产品组合; 4. 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七章 旅游定价策略(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确旅游价格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了解旅游价格决策的特点,及影响旅游定价的因素;掌握旅游定价目标、策略及方法。

1. 旅游价格及其决定因素; 2. 旅游价格的制定与定价目标; 3. 旅游定价策略; 4. 旅游定价方法;

5. 旅游价格的修订与变更。

第八章 旅游销售渠道策略(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确旅游销售渠道的基本概念与类型,以及不同种类旅游中间商的性质与职能,进一步了解旅游供给企业如何选择销售渠道、旅游中间商以及如何对中间商进行管理的问题。

1. 旅游销售渠道的概念; 2. 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的类型; 3. 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的选择。 第九章 旅游促销策略(8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旅游业的基本促销手段及其特点以及在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促销中的运用。

1. 促销与促销策略; 2. 广告和公共关系; 3. 销售推广与产品推销; 4. 宣传册与其它旅游印刷品。 第十章 案例分析(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前面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旅游营销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4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1. 结合实际选择2-3个旅游营销案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堂案例分析。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增加课堂讨论和微型案例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开展电子教案、CAI课件的制作和应用,适当插播案例录像片。

2. 结合所讲章节,选用针对性较强的微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学用结合。 3. 旅游营销案例分析中,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辅助资料

《中外旅游业经营管理案例》。 (三)习题

习题主要包括课堂小练习和课后作业。主要目的是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案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内容可按相关章节布置。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小测验、作业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表现。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选择、填空、简答、辨析、案例分析等。 四、参考教材

[1]《旅游市场营销学》,赵西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旅游市场学》,林南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4

[3]《旅游市场营销》,[美]科特勒(Kotler,P.)等著,谢彦君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3 [4]《旅游业服务营销》,章海荣,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7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学概论》及《管理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需要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了解旅游管理的基础知识。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本次新修订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旅游营销学》教学大纲,在保持原有的框架体系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对部分章节的内容作了小范围的调整并增加了案例分析部分。主要目的是摒弃旧大纲存在的不足,使本课程更具实用性特点,同时体现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宗旨。

55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心理学

Psychology of Tourism

课程代码:10502218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马发旺,宋薇,张智,谷晓萍

执笔人:魏大勇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解释旅游活动中的消费者、服务人员和旅游管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能够提高对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对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预测水平。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旅游心理学概述(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了解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 1. 旅游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2. 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来源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模式,使学生对旅游心理学有一个总体认识。

1.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 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第二部分 旅游者消费心理 第三章 旅游消费动因(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需要是旅游消费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推动旅游消费行为的直接动因。目标是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诱因。

1. 旅游消费积极性的源泉; 2. 旅游消费行为的直接动力; 3. 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诱因。 第四章 旅游消费知觉(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知觉的基本原理和旅游消费活动的社会知觉,以及知觉是怎样影响旅游消费决策的。

1. 旅游消费知觉的基本原理; 2. 旅游消费知觉的心理定势; 3. 旅游消费活动中的社会知觉; 4. 旅游消费知觉与消费行为决策。 第五章 旅游消费学习(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学习的含义,了解旅游消费者要解决的实际的旅游消费问题和满足实际的旅游消费的需要。

1. 旅游消费要学习什么; 56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怎样学习旅游消费。

第六章 旅游消费态度(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态度及其特征,了解态度与旅游决策的关系,并学会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

1. 旅游消费态度及其特征; 2. 旅游消费态度与旅游消费决策; 3. 旅游消费态度的改变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七章 旅游消费者人格(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旅游消费者人格的含义和特征,人格与旅游消费表现,以及人格影响人们旅游消费行为的基本方式。

1. 人格与旅游消费行为; 2. 人格结构与旅游消费决策。

第八章 社会群体与旅游消费行为(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什么是群体,掌握群体是怎样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 1. 群体与旅游消费行为; 2. 家庭与旅游消费行为; 3. 社会阶层与旅游消费行为; 4. 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九章 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及其发展趋势(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消费心理、角色心理及其心理发展趋势。 1. 旅游消费过程中的消费者心理; 2. 旅游消费过程中的消费者角色心理; 3. 旅游消费心理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旅游消费服务心理

第十章 旅游消费服务的基本概念与前提(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消费服务的基本含义和性质,以及服务的基础----客我交往。 1. 旅游消费服务的含义与性质; 2. 旅游消费服务的先决条件。

第十一章 优质服务与服务心理(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基石,并了解服务质量是通过服务态度、服务语言、服务技术等细节体现出来的。

1. 良好的第一印象,良好的服务态度; 2. 亲切的服务语言,高超的服务技术; 3. 科学的服务时间,准确的服务时机; 4. 针对性的对客服务,针对性的人际交流。

第十二章 旅游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意识(1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意识是旅游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质核心。

1. 旅游职业对服务人员心理素质的要求; 2. 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意识。 第四部分 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57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第十三章 旅游企业活动中的人力资源发挥(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员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并掌握激励理论,能够用其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 1. 旅游企业员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2. 旅游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的激发; 3. 旅游企业员工的情绪的控制; 4. 旅游企业员工的问题行为的矫正。

第十四章 旅游企业活动中的群体行为与群体动力(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群体动力的内在含义、特性和群体行为的内在规律。 1. 旅游企业活动中的群体行为; 2. 旅游企业活动中的群体动力。

第十五章 旅游企业活动中领导者的心理风貌与风范(1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旅游企业家的品质素养,了解企业家的领导风格和艺术。 1. 旅游企业家的素质;

2. 旅游企业家的领导风格和领导艺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模拟实践课。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主要学习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对学术争议不做研究。

2. 对基本常识要求了解掌握,对心理学专业问题不要求深入掌握。 3. 在教学过程方面增加若干现实问题讨论。 (二)教学辅助资料

《中国旅游报》;《旅游学刊》;《旅游纵览》。 (三)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在旅游者消费心理和旅游消费服务心理两部分。 (四)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 四、参考教材

[1]《旅游心理学》,甘朝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西方企业服务革命》,[法]菲利普.布洛克,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3]《旅游心理学》,吴正平,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美学、旅游管理学。 58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产业实际,去掉较繁锁的理论论述,删除与实际结合很少的空洞理论,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旅游心理学课总学时为36学时。

从内容上,对旅游者消费心理部分精讲,并重点讲解实际应用。对旅游消费服务心理部分略讲,旅游企业管理心理部分知识内容在旅游管理学中有所涉及,所以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做重复。

59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行政管理

Tourism Administration

课程代码:10502105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张智,谷晓萍,魏大勇,宋薇,马发旺

执笔人:马发旺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旅游行政管理发展的概况,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将来学生从事旅游行政部门管理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行政的涵义、行政管理及其规律、公共行政权力、行政管理主体、行政管理的客体、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等

1. 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行政的涵义、行政管理及其规律、公共行政权力、行政管理主体、行政管理的客体、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

2.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特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 行政管理学的演进:早期行政研究时期、传统行政管理时期、行为科学时期、现代管理理论时期;

4. 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历史与现状:我国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行政管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5.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行政管理原理(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封闭原理、弹性原理、权变原理、可比性原理、动力原理、优化原理、和效益原理。

1. 行政管理原理概述:行政管理原理的涵义、行政管理原理的作用;

2. 体制上的封闭原理:从行政管理结果评估出发进行评估、从各种后果中寻踪追迹,选择可以反馈控制的主导线加以封闭;

3. 能位原理:概念、作用;

4. 弹性原理和权变原理:概念、作用; 5. 可比性原理:概念、作用; 6. 动力原理:概念、作用;

7. 优化原理和效益原理:概念、作用; 8.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行政环境(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环境的概念,熟悉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 1. 行政环境概述:行政环境的涵义及特征、行政环境分类、行政生态学的兴起;

2.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相互作用的理论依据、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的辨证关系;

3. 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我国现阶段社会环境对行政60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管理的要求;

4.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行政职能(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职能的概念、行政职能的特点、行政职能的作用、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府的层级职能、政府的运行职能等。

1. 行政职能概述:行政职能的概念、行政职能的特点、行政职能的作用; 2. 行政职能体系: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府的层级职能、政府的运行职能;

3. 行政职能转变: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行政职能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20世纪后各国行政职能的特点、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

4.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行政组织(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组织的概念、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行政组织的特征、行政组织的成立、行政组织的结构类型、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等。

1. 行政组织概述:行政组织的概念、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行政组织的特征、行政组织的成立、行政组织的结构类型、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2. 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概念、行政机关的类别、行政机关的相互关系、我国国家行政机关; 3. 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设计原则分析、行政组织的结构分析、行政组织气候分析、行政组织动态分析、行政组织诊断分析、行政组织摩擦冲突分析;

4.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行政领导(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领导的涵义、行政领导的特点、行政领导的分类、行政领导的作用、行政领导的职位、行政领导的职权、行政领导者的职责等。

1. 行政领导概述:行政领导的涵义、行政领导的特点、行政领导的分类、行政领导的作用; 2. 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和职责:行政领导的职位、行政领导的职权、行政领导者的职责; 3.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行政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 4. 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和艺术:行政领导方法、方式、艺术的涵义与分类; 5. 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行政领导体制的涵义、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基本内容; 6.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人事行政(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事与人事行政的涵义、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人事行政地位和作用、国家公务员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涵义、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环节。

1. 人事行政概述:人事与人事行政的涵义、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人事行政地位和作用; 2. 人事行政的历史发展:古代人事制度的历史沿革、西方人事制度的发展、新中国人事制度的演变、当代人事行政发展的趋势;

3. 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涵义、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环节;

4.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行政机关管理(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关日常工作程序与办公制度管理、会议管理、文书和档案管理、查办、信访接待、保密、印章等管理、机关行政经费管理、后勤总务管理、机关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机关公共关系。

61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1. 行政机关管理概述:涵义、特点、基本原则、作用;

2. 行政机关管理的主要内容:机关日常工作程序与办公制度管理、会议管理、文书和档案管理、查办、信访接待、保密、印章等管理、机关行政经费管理、后勤总务管理;

3. 机关管理的科学化:机关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机关公共关系; 4.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行政决策(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决策体制及构成、行政决策体制的类型、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行政政策的涵义、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功能。

1. 行政决策概述:涵义、特点、分类、原则、地位、作用; 2. 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体制及构成、行政决策体制的类型;

3. 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与模式: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 4. 行政政策:行政政策的涵义、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功能; 5.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行政执行(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沟通与行政信息、行政沟通机制、行政沟通的类型与模式、行政协调的涵义、类型;行政控制的涵义、作用类型。

1. 行政执行:涵义、特点、基本原则、环节、手段;

2. 行政沟通:行政沟通与行政信息、行政沟通机制、行政沟通的类型与模式; 3. 行政协调:行政协调的涵义、类型; 4. 行政控制:涵义、作用类型; 5.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财务行政(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预算的概念、性质、作用、原则、种类、国家预算书的格式、预算编制的时间、过程、国家预算的执行、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的关系、国家决算的内容、决算报告的编制机关、编制程序、国家决算的作用等。

1. 财务行政概述:概念、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务行政的职能、作用;

2. 国家预算:国家预算的概念、性质、作用、原则、种类、国家预算书的格式、预算编制的时间、过程、国家预算的执行;

3. 国家决算:概念、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的关系、国家决算的内容、决算报告的编制机关、编制程序、国家决算的作用;

4. 政府审计:概念、作用、原则、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审计职责、审计处理;

5. 税收制度:概念、特征、作用、分类、税收管理权限、税收征收管理、我国的税制改革; 6.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行政监督(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监督的涵义、内容、原则、意义、行政监督系统等。 1. 行政监督概述:行政监督的涵义、内容、原则、意义、行政监督系统;

2. 我国的行政监督:概念、种类、程序、我国的行政监督系统、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行政监督改革的设想;

3. 我国的行政监督简史: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我国近代的行政监督、建国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沿革;

4. 复习思考题。 6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第十三章 行政管理法制(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法制、行政法的涵义和特点、行政法的内容及其分类、行政法的渊源,掌握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诉讼的涵义、作用、程序等。

1. 行政管理法制概述:行政管理法制、行政法的涵义和特点、行政法的内容及其分类、行政法的渊源;

2. 行政立法:涵义、性质、形式、体制、程序; 3. 行政执法:概念、特点、基本原则、行政执法行为; 4. 行政诉讼:涵义、作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基本原则; 5. 复习思考题。

第十四章 行政方法(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行为激励手段、数学规划、随机理论、决策分析理论、预测研究理论、系统分析、网络规划、戴明循环。

1. 行政方法概述:涵义、作用;

2. 定性行政方法: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行为激励手段;

3. 定量行政方法:数学规划、随机理论、决策分析理论、预测研究理论、系统分析、网络规划、戴明循环;

4. 目标管理:涵义、目标的制定、实施、成果评价;

5. 人力资源测评技术:对象分析、素质测评方法、绩效测评方法、评判技术; 6.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五章 行政文化(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文化的涵义、特点、作用等。 1. 行政文化概述:涵义、特点、作用; 2. 行政责任:涵义、特征、原则;

3. 行政伦理:涵义、特点、行政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区别、行政伦理的构成、各国公务员制度中的行政伦理道德规范、行政伦理建设;

4. 行政品德:涵义、特征、作用、养成机制; 5. 复习思考题。

第十六章 行政效率(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效率测定的困难、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标准、方法、类型、主体、影响我国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因素、我国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提高我国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措施。

1. 行政效率概述:效率分析、涵义、研究行政效率的重要性;

2. 行政效率的测定与评价:行政效率测定的困难、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标准、方法、类型、主体;

3. 提高我国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措施:影响我国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因素、我国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提高我国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措施;

4.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七章 行政改革(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行政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关系、当代行政改革的必然性、行政改革的原则、行政改革的内容、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行政改革的方式。

1. 行政改革概述:涵义、类型、行政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关系、当代行政改革的必然性、行政改革的原则、行政改革的内容、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行政改革的方式;

63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类型、主要内容、主要特点;

3. 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客观必然性、主要内容、进程、成就、存在的问题、今后我国行政改革的任务与方向;

4. 复习思考题。

第十八章 行政发展(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未来行政发展的环境、未来社会行政发展的目标构建、走向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等。

1. 行政发展概述:涵义、原则、模式、动力;

2. 行政发展的前景与趋势:未来行政发展的环境、未来社会行政发展的目标构建、走向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3. 加快电子化政府建设:国外电子化政府的发展状况、国外政府电子化的应用、中国“政府上网工程”、我国建设电子化政府的意义、我国建设电子化政府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4. 复习思考题。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政府公务员制度。

2. 要求学生全面扎实的掌握行政管理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二)教学辅助资料 无。 (四)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在每章之后。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简答、选择、论述。 四、参考教材

[1]《旅游行政管理》,张俐俐,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行政管理学》,娄成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3]《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 64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去掉较繁锁的理论推导,去掉与实际结合很少的陈旧理论。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

65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课程代码:10502106,10502328 学时数:36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旅游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了解旅游的产生和历史发展的概况,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为学习旅游体系中其它具体学科及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国内外旅游学研究概况;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旅游学概论》的结构体系;学习和研究旅游学的方法。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并掌握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晨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1. 旅游的历史时期及特点; 2.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和旅游; 3.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4.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衡量指标(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1. 理解旅游的本质,掌握旅游的概念; 2. 旅游活动的类型及性质; 3. 旅游活动的特点;

4. 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 第三章 旅游者(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游客范围的划定与解释,掌握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及其意义,了解旅游者类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并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1. 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2. 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 3. 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 4. 旅游者的类型及需求特点。 第四章 旅游资源(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熟悉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认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熟悉其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应当遵循的原66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魏大勇,宋薇,马发旺,张智

执笔人:谷晓萍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则,掌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基本措施。

1. 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2. 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发的含义;开发内容;开发的基本原则;

3. 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基本措施。 第五章 旅游业(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发展中的作用,熟悉旅游业的构成及一般特点,熟悉旅游业主要经营部门并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

1. 旅游业的概念;

2. 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发展中的作用; 3. 旅游业的性质及特点; 4. 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 5. 旅游景点及旅游业的产品。 第六章 旅游组织(自学)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主要手段,重点掌握国家旅游组织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熟悉我国旅游组织的基本状况并了解同我国有关系的主要国际旅游组织。

1. 国家旅游组织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 2. 我国的旅游组织; 3. 国际旅游组织。

第七章 旅游市场(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及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意义和常用的划分标准,熟悉全球国际旅游客源和客流的地区分布格局,能够分析和认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 旅游市场的概念;

2. 旅游市场划分的概念、意义和常用的划分标准; 3. 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状况。 第八章 旅游影响(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产生一系列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并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决定其程度大小的条件,从而能认识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途径。

1.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影响; 2.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3.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影响; 4. 可持续旅游发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小组讨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67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1. 适当插播教学录像片。

2. 对旅游影响部分,要求学生多查阅资料并以辩论赛的课堂形式,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辅助资料

《旅游学刊》;《中国旅游报》;《旅游科学》。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讨论、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判断、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1]《旅游学概论》,李天元,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旅游经济研究》,孙尚清,人民出版社,1990

[3]《旅游学概论》,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后续课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交通学、旅行社经营管理等。由于这些学科与旅游学概论之间的部分章节的交叉重叠以及有限的课时数,在旅游学概论中部分内容适当少讲,如旅游市场、旅游交通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根据拓宽专业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尽量结合社会实践,多讲社会中出现的与本学科有联系的热点问题,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因此,“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章从总学时6学时减少到4学时。对“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三章精讲。另外,“旅游组织”一章留给学生自学。

68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 For Travel And Tourism

课程代码:10502419 学时数:36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从事旅游业必须掌握的英语专业词汇,而且主要以听说为主体,全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流能力和特定环境下的交际技巧,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UNIT 1 Dining(6学时)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会如何订餐、点菜及付账,并重点掌握一些词汇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术语和表达。 1. Booking a table & Ordering; 2. Enjoying Meal & Paying the Bill。 UNIT 2 Accommodation(6学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在饭店住宿登记以及结账付款的程序,并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以及相关的术语和表达。

1. Reservation & Checking in;

2. Checking in at the hotel & Paying the bill。 UNIT 3 Traveling(8学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在机场、飞机上以及乘火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日常用语。 1. At the Airport; 2. On Board;

3. Taking the Train & Subway;

4. Taking Other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UNIT 4 Sightseeing(8学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城市旅游、自然景观游以及名胜古迹等一些日常实用句式。 1. City Tour;

2. Natural Scenery Tour and Historical Sites; 3. Places of Interest Tour; UNIT 5 Shopping(4学时)

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旅游购物时的习惯用语。 知识点:Some sentences on how to go shopping UNIT 6 Recreation(4学时)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一些休闲娱乐时的一些相关词汇、术语和表达。 1. Cultural Recreation;

2. Sports & Outdoors Recreation。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练习、小组表演。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

69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魏大勇,宋薇,马发旺,张智

执笔人:谷晓萍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方面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先听后说的复述式教学方法,以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多播放教学录像片并且就录像多开展讨论; 2. 加强口语能力的培养; 3. 鼓励学生尽可能课内外多讲。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性、小组表演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考察形式,题型主要分为:看图编故事、观点性论述、补全故事情节、复述故事等。

四、参考教材

[1]《旅游英语口语教程》,叶国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2]《实用旅游英语口语》,魏国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英语、导游业务等。这些学科对于强化口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了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建议在学习基础英语时,应适当增强这方面的训练,并且该门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学时数应加大。

70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

English Practical Writing For Tourism

课程代码:10502220 学时数:36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不同体裁应用文的写作,如英语书信、广告、旅游日程安排、通知、旅游业的各种合同与协议书、旅游致辞等,而且使学生能获得写作方面的技巧,同时能提高涉外旅游业务中的工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通过本单元学习,熟悉旅游英语应用文的概念,并了解旅游英语应用文所包含的内容。 第一章 旅游业商务书信(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商务书信的三种基本格式、信封的写法、以及商务书信的六大重要组成部分,并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英文书信,如介绍信、祝贺信、感谢信、旅游饭店英文业务书信、旅行社英文业务书信等的写法。

1. 商务书信的三种基本格式; 2. 信封的写法;

3. 商务书信的六大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广告(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广告的含义,熟悉创作广告时应注意的事项,并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旅游广告的写法。

1. 理解旅游广告的概念以及广告的目的; 2. 交通运输广告的写法; 3. 旅行社广告的写法; 4. 饮食服务业的广告。 第三章 旅游业宣传(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宣传的含义,了解宣传的形式、对象以及内容,并重点掌握几种媒体宣传的写法。

1. 旅游宣传的基本含义; 2. 宣传的形式、对象以及内容; 3. 旅游城市的宣传; 4. 旅游公司宣传等。

第四章 旅游日程安排(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日程的种类、旅游日程的内容以及旅游日程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1. 旅游日程的分类;

2. 旅游日程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3. 省内、市内旅游线路的写法。

71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魏大勇,宋薇,马发旺,张智

执笔人:谷晓萍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第五章 致辞(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致辞的几种类型,并熟悉欢迎辞、欢送辞以及典礼致辞等的写法。 1. 致辞的类型; 2. 饭店开业典礼致辞; 3. 欢迎辞; 4. 欢送辞。

第六章 通知(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通知的类型,掌握书写通知时的注意事项,熟悉各种常见的通知的写法。 1. 通知的类型及注意事项;

2. 书面通知(会议通知、宾馆结账通知、航班时间表通知等);

3. 广播通知(飞机起飞、着陆、误点、故障通知;火车到站、晚点通知)。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旅游业务中的写作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先讲后练再点评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尽可能在课堂上多练; 2. 同学之间多开展互评的活动。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后作业。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考察形式,能随堂写出所要求的应用文。 四、参考教材

[1]《21世纪实用旅游英语》,朱葆琛,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旅游英语教程·精读分册》,修月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英语,因为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无。

7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Tour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Exploitation

课程代码:10502107 学时数:46 审核人:崔建国 一、教学目的

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掌握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成因、旅游功能,掌握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主要方法、不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开发模式。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掌握旅游资源共同的特点及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

1.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2. 旅游资源的特点;

2.1 共同特点——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文化属性; 2.2 自然旅游资源特点和人文旅游资源特点;

3.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分类(2学时)

掌握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与意义、分类原则依据及方法;能够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分类并了解几种常见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1. 分类概述:意义、分类原则、依据和方法;

2. 两分法分类方案:大类、基本类型、类型和分类依据;

3. 其他分类方案:按旅游资源功能、动机、增长情况、资源价值和管理范围、利用现状、特性与活动性质分类。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2学时)

在了解地质作用的类型与地貌形成的基础上,掌握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以及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1. 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形成:地质作用的概念、类型,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2. 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影响旅游环境、基础和前提,提供旅游资源;

3. 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形态美、科学文化属性,空间载体,游览、求知、科考、休闲游乐和体育活动;

4. 地质旅游资源:岩石景观、化石、典型地层、构造形迹、地震遗迹;

5. 地貌旅游资源:山地、峡谷、岩溶、干旱风沙地貌、黄土地貌、火山与熔岩地貌、冰川地貌、丹霞地貌、海岸、海岛。

第四章 水体旅游资源(2学时)

了解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念,掌握水体与旅游的关系,水体构景的主要因素、旅游功能,水体旅游资源的特点。

1. 概述: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念,水体与旅游的关系;

73

学分数:2.5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宋薇,谷晓萍

执笔人:周永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旅游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

3. 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河川风景、湖泊风景、瀑布景观、泉景、海洋。 第五章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1学时)

在正确理解气象、天气、气候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气象气候与旅游的关系和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不同气候类型与旅游的关系,能够进行康乐型气候的评价,掌握主要的气象天象旅游资源类型。

1. 概述:气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象气候与旅游的关系,气象旅游资源的特点; 2. 气候旅游资源分析:地带性气候、山地气候、地方性气候、小气候、康乐型气候;

3. 气象天象旅游资源:云雾景、雨景、云霞景、日出日落、冰雪、蜃楼、佛光、雾凇与雨淞。 第六章 生物旅游资源(3学时)

了解生物与旅游的关系,掌握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掌握生物旅游资源的构景因素,掌握动物植物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功能。

1. 概述:生物与旅游的关系,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2. 生物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 3. 植物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功能; 4. 动物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功能。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1学时)

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情况及自然保护区类型,正确认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并掌握旅游开发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2.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

第八章 历史古迹旅游资源(2学时)

掌握历史古迹的概念,了解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的形成、范畴、作用,系统了解古代遗址、古代建筑、古代陵墓三种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知识。

1. 历史古迹与旅游:历史古迹的概念及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2. 人类历史文化遗址:主要类型及典型代表; 3. 古代建筑:主要艺术特征和主要形式;

4. 古代陵墓:主要形式和中国帝王陵墓的形式演变; 5. 历史文物:主要历史文物及艺术鉴赏。 第九章 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2学时)

正确认识宗教文化的旅游的功能,掌握宗教建筑的类型及特点,了解各宗教的主要活动及其旅游吸引功能,了解宗教雕塑、壁画、石窟及摩崖造像艺术。

1. 宗教文化与旅游:概述,旅游功能;

2. 宗教建筑旅游资源:佛教文化建筑、道教文化建筑、伊斯兰教建筑、基督教文化建筑、礼制礼仪建筑;

3. 宗教活动旅游资源:宗教活动简介,吸引功能;

4. 宗教艺术旅游资源:雕塑、壁画、石窟及摩崖造像艺术。 第十章 园林类旅游资源(2学时)

了解中国园林构景艺术的发展,正确认识园林的不同类型,全面掌握园林构景艺术的原则及构景手法并正确认识园林的主要景观建筑

1. 中国园林构景艺术的发展:中国园林造景艺术的生成期、全盛期、成熟期; 2. 园林的类型:风格分类、功能分类、区域分类; 74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3. 园林的构景艺术:构景原则手法和景观建筑。 第十一章 城镇类旅游资源(2学时)

掌握城镇类旅游资源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七大古都旅游资源特点,了解特色小城及都市旅游资源 1.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分类和中国七大古都; 2. 特色小城镇:特色小城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简介;

3. 现代都市风光:现代都市风光的特征、标志性建筑、科教文化设施、经济活动设施与休闲娱乐设施。

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2学时)

掌握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型、特点及旅游功能,熟悉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民居,了解传统服饰、代表工艺品以及婚丧习俗、节庆活动。

1. 社会风情与旅游; 2. 饮食习俗和特色民居; 3. 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 4. 婚丧习俗、节庆活动。

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4学时)

了解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方法,掌握旅游资源调查原则和内容,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1. 旅游资源调查:调查的目的与原则、调查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2. 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原则,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四章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4学时)

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开发、区域旅游开发、旅游开发的关系,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程序,熟悉旅游规划的特点、类型和内容,了解区域旅游规划报告的基本内容

1. 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区域旅游开发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程序;

2. 旅游规划:旅游规划的意义与目的,旅游规划的特点和要求,旅游规划的类型和内容,区域旅游规划报告的基本内容。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课程考核。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理论有很好的理解。

(一)课堂讲授 1. 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2. 原则性教学建议

(1)适当插播教学录像片。

(2)课程内容应结合生产实际,实时进行调整。 (二)课外作业

作业为查阅资料,完成综述。 (四)考试环节

该课程为考试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实习、作业。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闭卷,题型主要分为: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

75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四、参考教材

[1]《中国旅游资源学》,陈福义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和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建立在对旅游业和旅游资源本身的科学认识和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之上。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突出旅游资源的序列性和完整性,突出旅游资源的理论阐述、吸引力因素、旅游功能和美学鉴赏,增加定量评价旅游资源方法的讲解,防止或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简单描述和概括总结。

76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森林生态学

Forest Ecology

课程编号:10502108,10502221

学时数:46(理论:36学时 实践:10学时) 执笔人:刘常富 审核人:刘常富 一、教学目的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与之环境之间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机理等的一门基础理论科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学习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森林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用生态分析的方法对具体环境与生物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生态操作技术,为其它专业课程奠定较好的生态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通过本部分学习,初步掌握森林生态学的概念、发展过程,了解森林生态学的发展方向,理解森林生态学对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生态系统的概念(1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理解生态系统在生态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其在生物学科的位置。

1. 生态系统的产生;

2. 生态系统在生物科学中的位置; 3. 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二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生物按照能量来源的分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了解能量基本规律,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动态与储存,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以及在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的作用。

1. 能量基本规律与生态系统; 2. 生物按照能量来源的分类;

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能量流动图);

4.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动态与储存(基本名词、初级生产者营养级、次级生产者营养级、三级生产者营养级、腐生食物链);

5. 生态系统按能量来源的分类。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掌握生物地球化学的过程及规律,了解植物营养规律,以及地球化学循环与生物化学循环,三种主要元素的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1. 植物营养(必需元素、营养缺乏、森林营养); 2. 地球化学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

3. 生物地化循环(养分的吸收、养分的消耗、养分在生物体内的分配、养分元素的直接循环); 4. 生物化学循环;

5. 三种主要元素的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 6.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效能。

77

学分数:2.5 讨论参加人:刘常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第四章 太阳辐射(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太阳辐射强度与时间的生态效应,了解太阳辐射的特性及时空变化,以及太阳辐射光谱的生态效应,理解太阳辐射对植物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植物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特性及时空变化(太阳光谱、太阳辐射过程、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时空因素); 2. 太阳辐射光谱的生态效应(可见光、红外辐射、紫外辐射);

3. 太阳辐射强度的生态效应(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对形态的影响、耐荫性、光能利用率); 4. 太阳辐射时间的生态效应(光周期现象、植物按光周期的分类、光周期与植物的地理起源)。 第五章 温度(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温度的有关生态学概念,温度对植物的影响,了解温度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温度与植物的分布,理解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分布的影响。

1. 温度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热量平衡、温度的地域性、温度的时间性); 2. 关于温度的一些生态概念(三基点温度、极端温度、积温);

3.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周期现象与昼夜变温、物候、温度与伤害); 4. 温度与植物分布(温度和森林分布、温度对植物分布的限制作用)。 第六章 水分(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植物对水分过多与不足的适应,森林的水分平衡,了解水分的分布及不同形态水的生态意义,理解水分对植物及森林水分平衡的重要影响

1. 水分分布及不同形态水的生态意义; 2. 植物对水分过多和不足的适应;

3. 森林的水分平衡(植被对降水的再分配和树冠截留、下渗、蒸发散、地表径流)。 第七章 土壤(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有机质的构成,了解土壤生物对土壤的作用,理解土壤特性对森林的影响。

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土壤孔隙度、土壤温度);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酸度、土壤的养分元素);

3.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森林死地被物的分层与分类); 4. 土壤生物。

第八章 森林种群(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生态对策,了解种群的增长,临汾种群的调节,理解森林种群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中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命表); 2. 种群的增长(几何增长、逻辑斯谛克增长);

3. 林分种群调节(林分种群调节理论、描述林分密度动态的数学模型); 4. 种群的生态对策(K对策种与r对策种、繁殖对策、生长对策)。 第九章 森林群落(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森林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种类组成,了解森林与非森林的群落交错区,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理解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与生态位以及竞争排斥原理。

1. 森林植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生长型结构);

2. 森林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类组成、关于植被的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 3. 森林与非森林的群落交错区(低海拔森林线、高海拔森林线、极地森林线);

4.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偏利共生、非消费性的物理掠夺、消费性的物理掠夺、抗生、78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竞争);

5. 竞争排斥原理和生态位的概念; 6. 群落中种的多样性。 第十章 生态演替(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生态演替的概念以及演替顶极理论,了解演替的类型、模式,以及演替的原因和变化速度,理解演替在环境中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森林的演替过程。

1. 演替类型;

2. 演替模式(按初始生境划分、按起点裸地划分、按演替方向划分、演替模式之间的关系); 3. 演替顶极理论(单元顶极理论、多元顶极理论、顶极格式假说); 4. 演替原因(物种特性、生境);

5. 演替变化速度(演替速度分类、影响演替速度的因素)。 第十一章 森林生态系统分类(自学)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植被的分类标准,了解植被的类型以及立地分类,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的重要性,以及森林生态分类在实践中的应用。

1. 植被分类(植被的外貌分类、植被的区系组成分类、苏卡乔夫的林型学、优势度类型); 2. 立地分类(地位级和立地指数、按照环境条件划分立地类型、各种类型特征); 3. 生态系统分类。

第十二章 森林分布(自学)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森林分布的规律,了解我国及世界的森林分布,理解森林分布的现状,森林分布的类型差异及特征分布。

1. 森林分布规律(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2. 中国的森林地理分布; 3. 世界森林地理分布。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实践教学。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达到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理论基础。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适当插播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录像片以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录像,开展电子教案、CAI课件的研制、引进和应用,研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2. 大力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生产实践和专门调研,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

3. 加强所学专业各相关课程的紧密联系,促进知识的融合,并在该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二)课外作业

对各生态因子及森林种群和群落及生态演替课程后,分别在各类型的教学环节中进行相关知识的实际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三)实践教学

79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在相关课程讲授完后,根据教师的指导,对各课堂教学完成后,在校内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相应的实践环节,并完成相应的报告。

(四)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课外作业以及实践环节成绩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1]《森林生态学》,李景文,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森林生态学》,Kimmins,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3]《生态学概论》,唐凑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树木分类、生理基础和土壤的基本特征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1. 精减内容

删除原大纲中“风因子”和“火因子”两大章,约占原大纲的13%左右,现将该两部分调整到森林防火课程中讲授,这两部分在森林防火中更能结合实际进行讲授,会受到良好效果。

2. 压缩教学内容

对原有大纲要求的细节进行压缩,将具体讲授内容中讲得过细的地方删掉,对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到实践教学中解决,压缩比例约占15%左右。

3. 增加内容

将生态学基础中的部分内容加入,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生态学以及与森林生态学的关系,其量约占5%左右。

4. 实践教学内容的增设

原来没有实践教学内容,现增设5个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达到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能力。

80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森林生态学实验部分

Practice of Forest Ecology

课程编号:10502108,10502221 学时数:10 执笔人:刘常富 审核人:刘常富

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

森林生态学实验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限修课程,通过对森林生态学的实验,初步掌握各生态因子的基本测定方法,增加对各生态因子的感性认识,懂得各生态因子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森林生态学实验教学应该以实验设计方法、设计思路,实验手段的合理运用等内容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森林生态学原理、相关仪器设备以及森林生态学的实验方法,分析和设计生态学实验过程和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掌握先进的测量手段和各种先进技术在森林生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主要实验内容

在实验前,首先在实验室对所做实验进行理论讲授,并进行各种仪器的使用示范,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进行指导,最后分组进行各种实验。

1. 林内光照强度的测定

通过对林内林外的光照强度的两种不同测定方法:均匀分布设点法和光斑比例法进行测定,在掌握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同时,懂得如何才能更准确的测定;掌握对树种耐荫性通过光照强度的影响的表现以及简单的测定光饱和点方法。

2. 森林小气候的对比调查

通过对林内与林外的气温、风速及湿度的测定,掌握森林对局部小气候的该变作用。 3. 种群密度特征值的测定

通过对森林的密度、郁闭度、频度、多度与盖度、生态密度等种群密度特征值的测定,以及对森林最小面积的确定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与原理,以及掌握测定速度与效果的关系。

4. 用点-四分法进行群落调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调查

通过用点-四分法对群落中的一系列特征值的调查,掌握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通过对生物多样性调查,掌握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之间的特点。

5. 森林群落演替与更新调查

通过对森林群落的演替与更新调查,掌握森林群落的变化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从而懂得森林群落中幼苗更新与森林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四、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按考试管理制度考试,成绩百分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其比率为:一般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验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占总成绩的30%,最终成绩分级为:优、良、中、及、不及。

五、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1]《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刘常富,内部出版

81

讨论参加人:刘常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1 2 3 4 5 实验项目名称 林内光照强度的测定 森林小气候的对比调查 种群密度特征值的测定 用点-四分法进行群落调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调查 森林群落演替与更新调查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每组学生数 2 2 2 2 2 10 综合 综合 综合 综合 综合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5-10 5-10 5-10 5-10 5-10 合计 实验分组:实验根据班级具体人数而定,每5-10人一组,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做好记录表格,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实验中注意安全,认真操作,做好原始记录,课后一周内完成实验报告。

8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野外生存与救护

Survivance And Rescue In The Open

课程代码:10502329 学时数:36 审核人:崔建国 一、教学目的

在了解野外生存的心理问题、野外生存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维持生命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掌握山地生存、沙漠生存、极地生存、海上生存、热带生存的技巧和救护,掌握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求生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序言(2学时)

了解野外生存的心理问题。

第一章 野外生存的准备工作与器材配备(4学时)

了解野外生存环境,收集与当前状况有关的信息资料,制定野外生存计划,熟悉野外生存器材的准备原则和细节。

1. 心理准备:集中精力、保持冷静、乐观向上、具有理解与适应周围环境、克服恐惧去战胜困难的基本能力;

2. 制定求生计划:方向和位置的判断、通讯工具和联络器材、食品清单和器材清单、身体状况和气象条件;

3. 器材准备:服装鞋帽、背包、野外生存工具盒、刀具、车辆准备和保养、越野驾驶。 第二章 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2学时)

首先掌握一定的专业求生知识、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和野外条件下各种要素的获取方法。 1. 淡水:水过滤器的制作、寻找水源、利用海水、尿液制作淡水; 2. 火:取火材料,取火场地、燃火类型; 3. 食物;

3.1 动物食物:取食工具与武器、动物陷阱圈套的设置方法、动物解剖方法、捕鱼、食物的加工方法;

3.2 植物食物:可食用的植物、万能适食性试验、可食用植物寻找方法; 3.3 可食用菌类。

第三章 山地生存(2学时)

了解山地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潜在危险,熟悉冰斧和滑雪杖的使用,掌握上山和下山的正确方法,掌握雪崩救援措施和注意事项。

1. 山地潜在的危险; 2. 山地气候特征;

3. 冰斧和滑雪杖的使用方法;

4. 雪崩地区注意事项和雪崩救援、穿越冰河与积雪地带、制止下滑; 5. 下山方法; 6. 雪地避难所。

83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宋薇,谷晓萍

执笔人:周永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第四章 沙漠生存(2学时)

在了解沙漠气候的基础上,掌握沙漠防护方法,掌握沙漠找水方法、熟悉沙漠可食用的食物种类与形态、熟悉沙漠疾病和简单的治疗方法,掌握沙漠中方向的识别方法。

1. 沙漠气候特点; 2. 沙漠中的防护;

2.1 沙漠服装、面部防护与眼部防护、脚部防护、躲避阳光、搭建避难棚; 2.2 沙漠中危险动物;

3. 沙漠找水方法:寻找水源、防止脱水、太阳蒸馏器、含水植物; 4. 可食用的动植物和沙漠烹饪;

5. 沙漠疾病及治疗:中暑衰竭、中暑、日灼、眼睛疼痛、; 6. 确定方向:行进方向、测定距离、步幅和计时。 第五章 海上生存(2学时)

掌握海上生存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巧。 1. 救生筏使用方法; 2. 抢救落水者;

3. 海上生存、自救行动; 4. 海上饮水和寻找食物; 5. 危险的海洋生物; 6. 海上导航; 7. 海上气候。

第六章 热带生存(2学时)

了解热带地区的气候和景观特点,掌握热带地区潜在的危险和生存技巧。

1. 热带气候和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半常绿季节性森林、热带灌木林与热带干旱林、热带稀树草原;

2. 丛林中潜在危险与防护:潜在危险、搭建避难棚、寻找淡水、寻找食物、危险动物; 3. 渡河方式。

第七章 抵御自然灾害(8学时)

了解即将前往地区具有的潜在自然灾害危险,掌握正确的救护和防护方法 1. 地震;

1.1 地震危险城市、地震的主要危险、地震前的准备工作、预防措施; 1.2 地震求生基本原则; 1.3 食物和水;

2. 飓风:飓风的危险性、预报方法、准备工作和预防措施(室内行动和户外活动); 3. 龙卷风:龙卷风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准备工作和预防措施(室内行动和户外活动); 4. 雷电:预测方法、防护方法和预防措施、伤员抢救; 5. 洪水:准备工作、预防措施; 6. 干旱:干旱带来的潜在危险; 7. 火灾:防护方法和预防措施;

8. 火山:火山的危险性、间接灾难,预测方法、防护方法和预防措施、伤员抢救。 第八章 方位与信号(4学时)

掌握科学的识别方位的一系列方法,掌握各种方位识别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信号的识别和发射方84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法。

1. 确定方位:地图的使用、数字坐标系统、等高线、高程点;

2. 方位辨别工具:指南针、利用地图和指南针确定所在方位、自制指南针、太阳测定方法、星星测定方法、利用植物辨别、推算定位法;

3. 信号:信号设备、无线电发射求救信号、闪光信号、声光信号; 4. 山地救援代码:寻求帮助、应答信号、返回基地、雪地信号; 5. 直升机救援; 6. 人体信号。

第九章 野外急救(8学时)

了解野外医疗急救常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急救知识。 1. 医疗急救的基本程序;

1.1 伤势评估:安全评估、呼吸、血液循环、受伤程度、情感、抢救姿势和检查技巧; 1.2 意识评估:意识评估项目、检查方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窒息的抢救措施; 2. 溺水抢救:主要症状和抢救过程;

3. 失血抢救:失血程度的判断和简易止血方法; 4. 擦伤;

5. 内出血:主要症状和急救要点; 6. 伤口:包扎伤口的基本原则; 7. 烧伤:烧伤类型和治疗方法; 8. 水泡:水泡的处置程序和包扎; 9. 冻伤:冻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课程考核。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1. 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2. 原则性教学建议

(1)适当插播教学录像片。

(2)课程内容应结合生产实际,实时进行调整。 (二)课外作业

作业为查阅资料,完成综述。 (四)考试环节

该课程为考试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实习、作业。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闭卷,题型主要分为: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目前尚无合适的教材。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在了解不同地区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境地紧急情况下的生存技巧。

85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森林旅游是进入山川、森林、河湖游览观光的旅游活动,针对在野外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干扰(如暴雨、泥石流、狂风、山火、野生动物伤害等)和人为因素(如突发急病、骨折等)的影响,开展的各种救护组织工作及自救措施,保护游客安全,才能有效地保证各旅游的开展。

86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游钓与狩猎

Fishing & Hunting

课程代码:10502330 学时数:36 执笔人:张智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游钓与狩猎的基本概况,了解鱼类的基本知识及我国游钓资源状况,掌握垂钓常识、钓具的分类、特征与使用、常见鱼类的垂钓方法;掌握狩猎动物的相关知识、狩猎的工具及方法;掌握游钓场、狩猎场的规划原理和管理原理。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一、课堂教学部分(36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游钓、狩猎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游钓狩猎业的意义。 1. 我国游钓与狩猎事业的发展简史; 2. 国外游钓与狩猎业的发展概况; 3. 发展游钓与狩猎业的意义。 第二章 鱼类学基础知识(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 1. 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 2. 鱼的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游钓资源(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国的水域分布及鱼类资源分布。 1. 水域资源; 2. 鱼类资源。

第四章 钓具与钓技(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垂钓的基本知识,常用钓具的识别及运用,常见鱼类的垂钓方法。 1. 垂钓的常识; 2. 钓具;

3. 常见鱼类的垂钓方法。

第五章 游钓资源的开发与钓场规划(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游钓在旅游业中的意义,游钓资源开发、管理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 游钓在旅游业中的意义; 2. 游钓资源开发原理; 3. 游钓场规划的注意事项; 4. 游钓场所的管理。 第六章 狩猎动物(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狩猎动物的整体特征,正确认识和处理狩猎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关系。 1. 狩猎动物概述;

87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周永斌,马发旺,宋薇,谷晓萍,魏大勇

审核人:周永斌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狩猎与保护的关系; 3. 狩猎季节及狩猎动物; 4. 禁止狩猎的物种及季节。 第七章 狩猎工具(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狩猎工具的分类及特征。 1. 狩猎工具介绍; 2. 猎枪种类与特征; 3. 枪弹。

第八章 狩猎方法(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各种狩猎方法并掌握常见动物狩猎的理论知识。 1. 狩猎方法概述; 2. 常见动物的狩猎方法。 第九章 狩猎场规划(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狩猎场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1. 狩猎场及其意义; 2. 狩猎场规划的基本原理; 3. 狩猎场的管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游钓、狩猎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及实践环节。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操作方法演示、结合实物讲解等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开展电子教案、CAI课件的制作和应用,适当插播案例录像片。 (二)教学辅助资料 无。 (三)习题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并完成课堂主题讨论及课后小练习。

(五)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 平时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的表现等。

课程论文:结合课程内容写一篇三千字以上的论文,或做一个主题设计。 四、参考教材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野生动物学、森林游憩学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1] 本大纲在2001年制定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必修课《游钓狩猎学》大纲基础上修订。 [2] 依据2003年新修订学分制教学计划,本课程由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同时学时数作了相应缩减,并取消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为保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同时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大纲中仍然保留了实践环节的内容,但没有分配课时,部分内容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或视选课、教学情况另行安排实习。 88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植物与种植设计原理

Plant Collocation and Design

课程编号:10502422 学时数:54 审核人:周广柱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原理,为毕业后参加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理论部分(50学时) 第一章 绪论(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园林植物配置的概念和意义以及中外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1. 园林植物配置的概念和意义; 2. 中外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第二章 园林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以及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的相互关系。 1. 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2. 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园林植物的配置艺术(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以及园林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 1. 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 2. 园林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

第四章 植物配置的造景功能(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园林植物的造景功能、植物配置的原则以及树种的选择。 1. 植物配置的造景功能; 2. 植物配置的原则; 3. 树种选择。

第五章 园林植物配置的形式(10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园林植物的配置。 1. 树木的配置; 2. 花卉的配置;

3. 草坪和地被植物的配置。

第六章 植物与景观要素的配置(10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水体的植物配置;植物与建筑的配置;植物与山石的配置;园路与植物配置。 1. 水体的植物配置; 2. 植物与建筑的配置; 3. 植物与山石的配置; 4. 园路与植物配置。

89

学分数:3

讨论参加人:园林植物教研室全体教师

执笔人:孙晓梅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课外:带领学生去校外参观实习(4学时)。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例讲解、校外实习。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考核方式: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建议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和实验报告相结合。其中闭卷考试80分,题型主要分为:概念、简答、论述题。实验报告20分。

四、参考教材

[1]《园林艺术》,过元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园林植物配置》,周武忠,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花卉布置艺术》,刁慧琴,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新开课。

90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专业英语(森保游憩)

Tourism English

课程代码:10502109 学时数:36 审核人:周永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旅游业必须掌握的英语专业词汇,有关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以达到扩大词汇量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对于从事旅游管理、饭店、旅行社、导游等工作岗位,可以在旅游理论和实际工作知识以及旅游专业英语方面均能得到提高。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UNIT 1 Introduction To Tourism(4学时)

通过本单元学习,理解不同行业对旅游概念的解释,并重点掌握一些词汇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术语和表达。

1. Defining Tourism;

2. WTO,PATA and CNTA(自学);

3. Different Types of Tourists & The New Tourists。 UNIT 2 Tourism Marketing(4学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市场营销的概念,熟悉营销旅游产品的步骤,并重点掌握一些与产品开发相关的词汇、术语和表达。

1. Marketing Concept;

2. Marketing Aboriginal Cultures in Australian Tourism。 UNIT 3 Tourism Products(6学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什么是旅游产品以及旅游产品的多种特性,并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以及相关的术语和表达。1

1. What are Tourism Products?; 2. Tourism Product Differences; 3. Product Development;

4. Efforts Made for Preservation and Special Tours (自学)。 UNIT 4 Tourism Industry Ⅰ(6学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旅游经营商的类型,了解国旅总社的背景知识。 1. Package and Intermediaries; 2. Tour Operators and Travel Agencies; 3. Package Tours;

4. China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自学)。 UNIT 5 Tourism Industry Ⅱ (自学)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旅游交通的几种类型,并重点掌握一些相关行业的词汇、术语和表达。 1. Water Transportation

91

学分数:2

讨论参加人:魏大勇,宋薇,马发旺,张智

执笔人:谷晓萍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2. Land Transportation 3. Air Transportation

UNIT 6 Tourism Industry Ⅲ(4学时)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住宿业的历史,熟悉饭店的组织结构,并重点掌握一些相关行业的词汇、术语和表达。

1. The History of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2. The Organization of a Hotel;

3.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Hotels (自学)。 UNIT 7 The Significance of Tourism(4学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熟悉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并重点掌握一些相关的词汇、术语和表达。

1.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2.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3. The Tourism Engine & The World’s Peace Industry(自学)。 UNIT 8 Places of Interest(4学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一些国内有代表性的景点,如苏州、桂林、黄山等。并学会结合本地,能编写导游词。

1. Suzhou; 2. Guilin;

3. The Three Gorges(自学)。 UNIT 9 Social Background(4学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的文化知识,如四大菜系、文化以及环境等,并重点掌握一些相关的词汇、术语和表达。

1. China’s Culture; 2. The Four Cuisine; 3. Environment(自学)。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小组讨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方面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原则性教学建议: 1. 适当插播教学录像片; 2. 多注重口语能力的培养。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讨论、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英译汉、汉译英、完形填空、回答问题。 92

森林旅游教研室——教学大纲

四、参考教材

[1]《旅游英语教程·精读分册》,修月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这些学科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尽量不讲,如第五单元“旅游交通”。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