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4期 No.4 2006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总第123期 Sum No.123 《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评介 高智超,刘正刚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中图分类号] K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06)05—0172—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快速 发展,学术界对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也日益重 视,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也较为丰富,其中尤以 对宋明以来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最为深入,研 究的领域和视角几乎涉及到了广东传统社会经 济的方方面面,并试图从深层次去挖掘广东社 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期探求广东社会经 济发展的地方特色。然而,学术界对近现代广 东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却处于起 步阶段,目前已出版的学术专著除了注重诸如 外贸等个案经济史研究外,对近现代广东地方 史的整体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广州、潮汕地区,如 丘传英主编的《广州近代经济史》、刘圣宜的 《近代广州社会与文化》、杨群熙的《华侨与近 意义。学术界对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研究总 体相对薄弱,作者的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全面展示民国广东社会特色 《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一书共分为 16章,内容囊括了民国时期广东的农林渔牧 业、工矿业、传统手工业、商业(内贸)、城市 (镇)、对外贸易、交通运输、邮政电讯、金融货 币、政府经济政策、财政税收、债务、粤港澳经济 关系、华侨投资、民众生活与社会问题等诸多领 域。全书从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着手,较全面 地阐释了民国时期广东经济在内外各种因素的 影响下,出现的发展与衰退的真实状况,较详细 代潮汕经济》等,这些成果均从不同视角再现了 近代广州、潮汕等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但 有关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专著几乎 一分析了民国时期广东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 济发展的利弊,勾勒了民国广东政府有关财政、 税收、债务、货币政策出笼的过程以及在实践这 些政策中对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着重讨 论了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与港澳及海外 华侨之关系,以及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对民众生 活之影响。 直空缺,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的一大遗憾。 近日,我们有幸读到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张晓辉教授大作《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 史》一= ,煌煌45万余字,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 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全貌,堪称是 一全书由于涉及了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 面面,叙事场景十分宏大。作者力图从宏观上 把握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 较客观地考察和论证了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通过民国历届政府重要的经济 部关于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百科 全书。该书因选题的独特和内容的翔实,被选人 “广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 目”,此项殊荣也显示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 [收稿日期]2005—12—20 [作者简介] 高智超(1979一),男,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 刘正刚(1965一),男,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5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l73・ 政策和相关经济制度的变革,评析广东社会生 产关系的变化状况。作者在注意总体把握民国 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全景式的描述基础上,也注 重对某些部门经济作了微观的个案分析,有重 点地突出了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书 中论证采取的“总一分”方式的论述,既考虑影 响广东全局经济发展的环境、人文、政策、资源 等方面的概述,也对具体微观问题进行较为深 入细致的分析。就这一研究方法来看,该书无 疑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学术专著。 二、翔实史料支撑鲜明立论 民国时期,科学信息技术的发达,相关媒体 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记录十分丰富,这给今 人的研究留下了难以穷尽的史料。在浩如烟海 的文献中耙梳史料是一个相当艰辛的工作。从 作者的“后记”可知,本书对民国广东社会经济 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经历了16年“漫长”的时 间,作者先后在广东、北京、上海、南京以及香港 等地,搜集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包括档案、 报纸、杂志、年鉴、地方志、笔记、文集、回忆录以 及外文资料等。作者在对这些资料经过悉心的 考证和辨析后,运用到书中佐证论点的各类史 料达300多种文献,书中注释达2000余条,夯 实了立论的可靠性。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是建构 作者进行合理分析的文本依据,使立论牢牢地 建立在史料基石上,奠定了本书学术价值的前 瞻性。 长期以来,鉴于历史统计资料的散乱以及 记录的失真,学界对经济史研究的计量问题,一 直困惑不已。但是,该书作者还是投入了巨大 的精力,从各种历史文献中整理出了大量的数 据,并对各种相互矛盾的数据进行核查、鉴别, 制作了大量的统计表格,全书运用这些较为精 确的数据,充分显示了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 的发展及其变化状况。作者将大量晦涩枯燥的 史料制作成简明的统计表,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的阅读。 全书“以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民国政府方 面为主体来阐述”,这一研究立场改变了学界长 期以来在近现代史研究中始终以革命史为主线 来分析民国时期历史的局限性。然而,作者并 不囿于这一框架,书中也充分考虑到当时“历史 的复杂性”,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 的殖民地经济等也作了分析,说明作者的研究 态度严谨而实事求是,这也是该书的一大鲜明 特色。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突破了传统史 学以政治史或革命史为主的线路,不再单纯以 历史人物的阶级立场、政治趋向来评判人物,而 是以其对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对之进行实事求是评价。如书中紧扣陈炯明主 持广东省政府工作期间,主张联省自治,把发展 实业作为各级政府重要任务的历史事实,指出 陈主政广东虽然不到二年时间,“但在经济方面 亦有所作为。”(P167)陈炯明在转变广东社会 风气方面,下了不小的力气,广东社会风气“有 了明显的好转。”(P549)以往的史学研究者对 陈炯明的判断多依据其与孙中山先生的关系, 笼统对其持批评态度,忽视其对广东社会经济 发展的良性作用。张晓辉教授著作用新的历史 视角来分析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客观而公正 地评价他们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这对 纠正以往史学研究带着先人为主的观念评价历 史人物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三、以史为鉴的现实价值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来是治史者的良好 愿望。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是由许多独 特的因素所决定的。对外开放程度高,决定了 广东社会经济在诸多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外向型 经济特色,也开了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风气 之先。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依赖国家特殊政策, 自清代以来始终以活跃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推进。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受西方控 制更加显现,外来经济以强势力量不断对广东 社会经济发展施加影响。作者分析指出,这一 方面是源于“列强通过巨额政治性借款及不平 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另一方面则是广东商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74・ 高智超,刘正刚: 《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评介 2006年9月 过分倾向于投机经营,“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它已日益沦为外国资本的附庸。”(P8)这一见 解是颇为深刻的。 而广东经济在外向型发展的过程中,政府 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广东国民政府所采取 的华侨政策以及争取收回关税自主、提高关税 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等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这对当前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此外,作者还用大量史实说明,官府在引导地方 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制止社会中出现 的不良风气,如民国时期广东政府的禁赌措施 就强化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责,这对当前 政府营造发展社会经济的良好氛围,或许也有 一定的借鉴价值。 四、金无足金 毋庸置疑,张晓辉教授的这部大作也有诸 多令人不满意之处,除了书中存在个别校对错 误外,如第一章第一节在论述广东地理环境时 的“广东面积为223844万平方公里”,就是明显 的错误。(P1)据“后记”所言,该书是作者在16 年的教学与科研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作品,应该 说,这是一部精雕细刻的研究力作。然而,当我 们细读全书之后,觉得有极个别地方仍值得仔 细推敲,如第四章“分布广泛的采矿业”中的 “第五节海盐制销及其他”,章节之间明显不 妥。因为按照一般逻辑,采矿与海盐制作应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又如第五章“历史悠久的传 统手工业”,若改为“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或改 进”,也许与民国时期这一时间界定更为妥帖。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看法而已。 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本书的选题或许 太过于庞大,因而全书虽然想竭尽全力从全方 位的视角描述民国时期的广东社会经济,但这 似乎不可能完全做到。比如作者对民国时期广 东“黄赌毒”问题的探讨,只涉及了“赌”、“毒” 两个方面,对“黄”尤其是民国广东娼妓问题反 而没有涉及。作者极力要构建一种宏大的叙事 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书中对某些问题的 深入研究,尽管有些问题书中也有涉及,但对其 背后深层的问题却没有能展开深入讨论,这不 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不过,我们仍要重申的是,笔者对上述问题 的疑虑丝毫不会动摇该书应有的学术价值和现 实意义。《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无论从 哪个角度来看,都是研究民国广东社会经济史 的一个里程碑式成果,是后来者研究民国广东 社会经济史无法绕开的一部著作。其出版将会 推动国内外有关民国时期广东史研究再上一个 新台阶,为进一步开展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 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