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海大格勒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青海大格勒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海大格勒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作者:梁向红

来源:《地球》2013年第12期

[摘要]矿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雪山峰-布尔汗布达造山亚带,属雪峰山-布尔汗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文章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指出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条件 找矿标志 大格勒沟 青海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63-4

大格勒沟矿区地处东昆仑造山带雪山峰—布尔汗布达造山亚带,介于昆中断裂与昆南断裂之间,属雪峰山-布尔汗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1](见青海省构造区划图1)。该带成矿期次多,成矿作用、矿产种类和矿床类型复杂,已知的金属矿床、矿(化)点多数与火山岩、韧性剪切带和断层破碎带关系密切,其次与岩浆岩有关。带内已发现了开荒北、果洛龙洼、小干沟等一批岩金矿床产地,显示了较好的金矿找矿前景。本文通过实施2011年度大格勒沟金矿预查基金项目,就矿区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提出一点认识,供找矿工作中参考。 1区域地质背景 1.1地层

地层分区属于秦祁昆地层区东昆仑山南坡地层分区[2]。区域出露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中-新元古代万宝沟群、古生代石炭纪、中生代三叠纪、新生代新近纪地层。

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Pt1J):为本区最老地层,为一套变质程度高的变质岩系,具有由高绿片岩相-麻粒岩相递增变质特点,变质类型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岩石普遍具混合岩化作用。岩性组合为:灰色条痕条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含堇青石矽线石斜长片麻岩夹白云石大理岩、镁橄榄石大理岩、二辉麻粒岩、黑云变粒岩等。与上覆地层或岩体呈断层或侵入接触关系。

中晚元古界万宝沟群(Pt2-3W):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地层变质程度较高,片理发育,属绿片岩相。岩性组合为:下部灰色、灰绿色蚀变玄武岩、蚀变安山玄武岩、安山岩、片理化凝灰岩、熔岩凝灰岩、凝灰岩夹灰色变砂岩、板岩、灰色灰岩、大理岩,局部地段互层出现;上部浅灰-灰白色结晶白云岩、结晶硅质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夹大理岩、结晶灰岩、千枚岩、板岩、变砂岩。是雪山峰—布尔汗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的主要含矿岩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晚古生代石炭纪早石炭世哈拉郭勒组(C1hl):由一套碎屑岩夹碳酸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岩性组合为:灰色、灰绿色千枚岩、变粉砂岩、变岩屑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夹深灰色大理岩、结晶灰岩夹灰绿色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底部灰色偏理化复成分细砾岩。产珊瑚、腕足化石。出露厚度大于214m。与上覆晚三叠世八宝山组呈断层接触关系。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浩特洛洼组(C2P1ht):由一套碳酸岩-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岩性组合为:深灰色、黑色生物碎屑灰岩、粉晶灰岩、砂质板岩、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安山质英安岩、砂砾岩。产蜓科、珊瑚、腕足化石。厚度约1000m。与下伏中-新元古代万宝沟群呈断层接触关系。

早中三叠世闹仓坚沟组(T1-2nc):为滨海-浅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和复理石建造,间夹有火山角砾岩。岩性组合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交替出现为特征。产丰富的菊石、双壳、复足、腕足化石。出露厚度大于4393m。

晚三叠世八宝山组(T3bb):下部为紫红-褐色复成分砾岩、砂岩、粉砂岩;上部变为灰-灰绿色含砾砂岩、砂岩、页岩。由下至上构成两个旋回性沉积。岩性组合为:紫红色、灰色、灰绿色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复成分砂岩、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砂质板岩、炭质页岩、煤线及灰色火山角砾岩、角砾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凝灰岩。含植物、双壳类化石。出露厚度大于5940m。与下伏元古代或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呈断层接触,与上覆早侏罗世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新生代新近纪上新世油沙山组(N2y):为山前冲积和湖积相沉积。岩性组合为:棕色、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夹砂砾岩。含介形虫、轮藻、复足化石。厚度大于1249m。与下伏干沟组整合接触,其上被第四纪覆盖。 1.2构造

主要由东西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组成。

东西向断裂:主要有大干沟—哈拉郭勒断裂(F1、F2),为昆仑山中央(昆中)断裂带的南部边缘断裂的组成部分,为矿区一级断层。断裂破碎带发育,带宽一般35~100m,常见构造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两侧岩层拖褶皱发育,航(卫)片及航磁异常、地貌上均有明显反映。断层面向南倾斜为主,倾角40~65°,具逆断层特征。该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早期古陆隆起解体时,造成南坳北隆。华力西期又强烈活动,对石炭纪的沉积起控制作用,形成南为地槽型北为地台型沉积,沿断裂带早石炭世时有海底基性喷发及辉绿岩脉侵入。印支期及其以后沿断裂充填了晚三叠世火山岩。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F3和F11两条断层。F3断层位于本区中部,起于大格勒沟东支沟并与F1交汇于此,向北西延伸约36km出图。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45~60°。在地貌上有较明显的反映,反映为一系列的沟谷,形成的破碎带宽度45~90m,破碎带内见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裂岩、糜棱岩、断层泥,两侧岩石拖曳褶皱发育,具压扭性断层特征。为F1次级断层,矿区二级断层。F11断层位于本区中部,为F3次级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40~55°,具压扭性断层特征。为矿区三级断层,是矿区重要的导矿和容矿断层。 1.3岩浆岩

区域侵入岩发育,以酸性岩为主,由于受构造控制,其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金属矿产与侵入岩关系密切,多赋存于内外接触带中。主要有华力西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印支期花岗岩、石英正长斑岩。区内发育的脉岩有基性岩脉、中性岩脉、酸性岩脉及石英脉等。

1.4地球化学特征

该区属东昆仑地球化学分区纳赤台—马尔争亚区[1]。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有As乙1123Au(Cu、Co、Cr、Ni、V、Ag)综合异常,该异常呈北西西向展布,与区内F11断层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其中圈出6个Au异常,异常浓度分带明显,强度较高,规模较大,Au异常平均值4.1-13×10-9,峰值47.7×10-9,多具内中外带。出露层位为中晚元古界万宝沟群长石石英砂岩和中生代晚三叠世八宝山组安山岩。 2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Pt2-3W)、中生代晚三叠纪八宝山组(T3bb)地层。

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Pt2-3W):为一套碳酸盐岩和中基性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火山—沉积岩系。根据岩石组合及接触关系等划分为两个岩组:①碳酸盐岩夹火山碎屑岩组(Pt2-3Wa)--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千枚岩、凝灰岩、安山岩组成,厚度大于3134m;②碳酸盐岩组(Pt2-3Wb)--为一套稳定的碳酸盐建造,由灰色、灰白色灰岩、结晶灰岩、白云岩组成,厚度1863m。其上与上三叠统呈断层接触,其下与碳酸盐岩夹火山碎屑岩组为连续沉积。该层是工作区的主要目标层位。

中生代晚三叠世八宝山组(T3bb):由紫红色、灰绿色含砾砂岩、砂岩、中基性火山熔岩夹板岩、砾岩及煤系组成,厚5940m。就其岩性组合、沉积旋回及古生物等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性段,工作区出露该组中、上段地层:①砾岩火山岩段(T3bb 2)--岩性为安山岩、熔岩角砾岩和凝灰岩,夹砂岩、砾岩等正常沉积岩,厚806-2989m;②砂泥岩段(T3bb 3)--为紫红色砂岩、砾岩夹泥岩、泥质板岩,厚度大于430m。其下与中下三叠统、中新元古界呈断层接触。 2.2构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矿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近东西向昆中大型变形构造带F1从工作区南部通过,F3、F11从工作区北东侧和中部通过,其产生的次级构造破碎带发育(见矿区综合地质图2)。 Pt2-3W-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T3b2-中生代晚三叠世八宝山组砾岩火山岩段;γΡ-华力西期花岗岩;ξπT-印支期石英正长斑岩岩;1-断层及编号;2-金异常等值线。

F1:位于工作区南侧,呈近东西向横贯工作区,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或南西,倾角40~60°。在地貌上有较明显的反映,主要发育于沟谷,通过山脊时则形成v字形。断层长度大于16km,形成的破碎带一般宽50~100m,破碎带内见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断层北盘上升,南盘下降,具张性断层特征。该断层为区域性大断裂,矿区一级断层,该断层形成于加里东早期,具多期活动特征,控制了区内地层分布。

F3:位于工作区北东侧,呈向南西突出的弧形斜穿工作区,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40~60°。在地貌上有较明显的反映,反映为一系列的沟谷。断层长度大于6km,形成的破碎带宽度45~90m,破碎带内见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两侧岩石拖曳褶皱发育。断层北东盘上升,南西盘下降,未见明显平移,具压扭性断层特征。为F1次级断层,矿区二级断层。

F11:位于工作区中部,向北西延伸出工作区,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45~50°。断层长度大于9km,形成的破碎带宽度15~35m,破碎带内见糜棱岩、断层泥,可见星点状黄铁矿化,两侧岩石拖曳褶皱发育,具压扭性断层特征。为F3次级断层,矿区三级断层,为主要的导矿、容矿断层。

F50:为F11之次级断层,矿区四级断层,与F11断层在工作区北西部斜交,总体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50~70°。断层出露长度约1700m,具压扭性断层特征,局部扭曲较大,或形成膨大部位。其形成的破碎蚀变带宽5~25m,主要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硅化可见团块状、条带状,主要金属矿物见黄铁矿,呈星点状,局部见微细浸染状,偶见孔雀石。断层上盘为长石石英砂岩,下盘为安山岩。为矿区主要控矿断层,金矿(化)体赋存于该破碎蚀变带中。 2.3岩浆岩

工作区范围内侵入岩不发育,测区北部和外围仅出露小面积的华力西期花岗岩(γΡ)和印支期石英正长斑岩(ξπT)及中基性火山岩脉。华力西期花岗岩(γΡ)侵入于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中,呈灰、灰白色的岩株产出,与围岩接触部位具大理岩化、绿帘石化、角闪石化、硅化现象;印支期石英正长斑岩(ξπT)南侧侵入中三叠世,北侧侵入早石炭世之中,围岩受其侵入影响已角岩化、硅化。中基性火山岩脉主要为蛇纹石化辉绿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这些岩脉沿断裂带附近及层间裂隙侵入,岩浆热液的活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条件。 2.4地球化学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对区内1/5万水系沉积物圈出的几个主要Au异常区开展1/1万土壤化学测量,发现了一定强度和规模的金异常,具Ⅲ级异常分带特征;圈定出了以金为主且具较好找矿前景的3个乙类异常(见综合异常平面图3)。

AP11异常:位于测区西部,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于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地层中,异常的展布受F38断层控制。该异常是以Au为主,伴生Cu、As、Sb、V、Ni,异常区面积约0.07km2。Au异常强度高达Ⅲ级以上,具三处浓集中心,且在浓集中心处均有Cu异常与之相吻合,其元素组合为Au、Cu、As、Sb、V、Ni。Au异常平均值8.9×10-9,峰值30×10-9。从工作区已知矿点来看,主要受次级构造控制,这些断裂的发育,为矿化富集提供了所须的构造条件,为含金、铜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矿质的沉淀富集提供了空间。从异常所处位置和异常本身特征来看,均显示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Au元素异常的结构特点,为寻找构造蚀变岩型Au矿床的有利选区,找矿潜力较大。

AP6异常:该异常位于测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于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地层中,异常的展布受F11断层控制。该异常以Au为主,浓集中心明显,组合元素有Cu、As、Co,异常区面积约0.034km2。Au异常强度高达Ⅲ级以上,Au异常平均值7.9×10-9,峰值33×10-9。综合分析异常本身特征及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该异常虽规模不大,但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AP25异常:该异常位于测区东部,呈不规则状,异常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中生代晚三叠世八宝山组地层中。该异常以Au为主,伴生Cu、As、Sb、V,异常区面积约

0.024km2。Au异常强度高达Ⅲ级以上,具二处浓集中心,其元素组合为Au、Cu、As、Sb、V。Au异常平均值12×10-9,峰值46×10-9。该异常所在地层虽不是较有利,但处于在F11断层和F25断层交汇的三角地带,因而异常的形成与断层也有相当的关系。该异常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APⅡ-2异常:由前人在测区西部所圈定。异常总体呈不规则状,异常主元素为Au,特征元素为Pb、Cu、Zn、Co,Au异常峰值300×10-9,平均值37.4×10-9,面积0.093Km2,衬度4.6,规模0.43,具外、中、内三级分带。经查证为矿致异常。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化带特征

金矿化带位于工作区西北部APⅡ-2异常区,被挟持于F11与F50之间的构造破碎蚀变带中,主要受断层F50控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长度约850m,宽度20-80m。在矿化带中圈出了金矿化体一个(Ⅰ-1),金矿体一个(Ⅰ-2)。矿化带主要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少量高岭土化,见星点状、微细浸染状黄铁矿,偶见孔雀石化,其中硅化极为普遍,局部形成石英透镜体或团块状。矿化带上盘为中晚元古界万宝沟群长石石英砂岩,下盘为中生代晚三叠世八宝山组黄褐色或灰绿色安山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矿(化)体特征

Ⅰ-1金矿化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65°。地表控制长度545m;厚度0.82~4.49m,平均厚度2.54m;品位0.19-0.40×10-6,平均品位0.31×10-6。主要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少量高岭土化,黄铁矿为星点状、微细浸染状,偶见孔雀石,硅化多形成脉状、石英透镜体或团块状。金矿化体顶板为长石石英砂岩,底板为安山岩。

Ⅰ-2金矿体:走向近东西~北东,倾向北或北西,倾角48~68°。地表控制长度380m;厚度1.06~7.06m,平均厚度2.64m;品位1.45-2.80×10-6,平均品位2.19×10-6。主要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主要金属矿物为星点状、偶见条带状黄铁矿,可见孔雀石。矿体顶底板均为黄褐色碎裂岩化安山岩,节理发育。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以石英、斜长石、绿泥石、绢云母为主。 3.3矿石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孔雀石、辉锑矿等,偶见星点状黄铜矿,其中黄铁矿以星点状为主,局部见浸染状、条带状;脉石矿物为石英、斜长石、绿泥石、绢云母为主。 3.4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碎裂-碎粒结构、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可见变余交代结构、残余结构,偶见放射状变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疏松块状构造、碎裂块状构造。 3.5围岩蚀变

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孔雀石化等,蚀变与矿化作用明显,蚀变愈强,矿化愈强,尤其是出现硅化、黄铁矿化地段。 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

矿区地处东昆仑造山带,位于昆中断裂的南侧,为古生代洋盆消亡、隆升的产物,是青海著名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3]。区域内广泛分布中晚元古界万宝沟群含金地层,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加之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对有色、贵金属成矿富集十分有利(图4)。

工作区内万宝沟群为矿体直接赋矿围岩,是成矿期浅部领域内发育各种脆性控矿构造的良好围岩,以及在含矿流体的运移、聚集和定位过程中,充当良好的隔挡层;EW-NW向深大断裂构造及旁侧衍生的小型次级断裂构造,则提供了极好的的导矿容矿空间,区内矿(化)体赋存于F11之次级构造破碎带(F50)中,受构造控制十分明显;岩浆活动(外围出露的华力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期花岗岩和印支期石英正长斑岩以及中基性岩脉)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并提供了热源和能源,促进金元素活化迁移,并在适宜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下成矿。 综上,初步认为该矿床属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4.2找矿标志

岩性找矿标志: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碳酸盐岩夹火山碎屑岩组之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以及中生代晚三叠世八宝山组安山岩是该区找矿的目标层位。

构造找矿标志:矿(化)体受构造控制明显,尤其是构造交汇部位、转折部位为成矿有利部位。在次级断层破碎带中岩性突变、易形成地球化学障的地区,是寻求金矿的构造目标。 化探异常标志:区内Au化探异常是找矿的基本标志。

围岩蚀变标志:区内围岩蚀变矿物组合常见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孔雀石化等,当蚀变带中出现黄铁矿化、硅化时找矿意义更大。 5找矿前景分析

矿区位于雪峰山-布尔汗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带内产出有果洛龙洼、瓦勒尕等成型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优越。区内大面积出露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含金地层,EW-NW向各级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有较好的Au元素异常分布,成矿地质条件有利。通过实施2011年度大格勒沟金矿预查基金项目,主要开展了1/万地质草测、1/万土壤化学测量和少量槽探工作,初步查明了工作区基本地质特征和化学异常特征,在工作区西部大致圈出了一条矿化蚀变带两条金矿(化)体,初步展示出该区具较好找矿前景。具体分析如下:

(1)西部APⅡ-2金异常区(前人工作成果)圈出的金矿化带长约850m、宽20-80m,其中两条金矿(化)体地表控制长度380~545m、平均厚度2.54~2.64m、平均品位0.31~2.19×10-6,初具一定规模。矿(化)体走向延伸有待进一步追索控制、深部延伸有待工程验证,有望扩大矿床规模。

(2)东部1/万土壤化学测量圈出了3个具较好找矿前景的乙类金异常(2011年底成果)。这些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并具一定规模,总体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于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地层中,受断层F11或其次级断层F38控制。显示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Au元素异常结构特点,找矿潜力较大。通过2012年度的查证工作,有望发现和圈出金矿(化)体。

(3)1/万地质草测工作中沿矿区三级构造F11断层旁侧发现了多条次级构造破碎蚀变带,经取样分析,显示了较好的金矿化找矿线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大格勒沟矿区内既有找矿潜力的化探异常,又有清楚的成矿事实存在和典型矿床支撑,通过2012年度勘查工作实施,对已知矿(化)体和异常查证新发现的矿(化)体采用系统工程进一步揭露和控制,以期圈定出金矿体,矿区具寻找果洛龙洼式金矿床的找矿前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